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行走文学”丛书:荒野之境(精装)
“行走文学”丛书:荒野之境(精装)


“行走文学”丛书:荒野之境(精装)

作  者:(英)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

译  者:姜向明,郭汪韬略

出 版 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丛 书:行走文学丛书

出版时间:2015年09月

定  价:49.00

I S B N :9787532769971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外国随笔    

标  签:外国随笔  文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荒野之境》是剑桥学者罗伯特·麦克法伦2007年所作,他“松散的行走文学三部曲”的第二部,寻访英伦三岛最后的荒野,用双足绘制几被遗忘的自然地图。

    从苏格兰的拉斯海角到多塞特的“陷路”,从诺福克的风暴海滩到埃塞克斯的盐碱滩和河口,从兰诺克的大沼地到奔宁山脉,麦克法伦日间攀援、行走、游泳,入夜,则露宿于荒野之上、密林之中、峭壁之巅。他的旅途导演着人和文化、过往和现在,让它们紧密地交织在这些地点之中。每一章都是一段旅程,每一段旅程都是一个角度,辨认、摩挲荒野的某种特质。

麦克法伦一贯行文如诗,不仅能描绘出自然的风貌和表象之下的能量与机理,也能刻画自我与自然交汇时感官和内心的种种感触,读者似乎就在字里行间与作者一同远行。他曾说过,出色的自然文学能够引导读者“萌生新的行为形式,新的道德意识,以及对于自然世界更为强烈的关切”,此书是极好的示范。

TOP作者简介

    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出生于1976年,是剑桥的院士,他的研究和写作领域侧重于自然与文学的关系、二战之后的英美小说、当代诗歌和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等等。他的“行走文学三部曲”展现了当代旅行写作新的走向和所能达到的高度。其中首部《心事如山》获得了“卫报首作奖”、“泰晤士报年度最佳青年作家奖”和“萨默赛特·毛姆奖”;第二部作品《荒野之境》获得或被提名有将近十个奖项,由BBC制成纪录片。《古道》2012年出版,广受好评,不断出现在各种“年度好书”的推介中,获得“塞缪尔·约翰逊奖”提名。2013年他受邀担任布克奖评委会主席。麦克法伦的散文机智博雅,精巧而不晦涩,《格兰塔》前主编弗里曼称他为当代最好的行走文学作家。

TOP目录

目录

1.山毛榉林
2.岛屿
3.峡谷
4.沼地
5 森林
6 河口
7.海岬
8.绝顶
9.坟墓
10.山岭
11.陷道
12.风雨海滩
13.盐沼
14.突岩
15.榉树林

TOP书摘

  《行走文学丛书:荒野之境》:

  风起,入林。那是一片狭长的、不知其名的山毛榉树林,坐落在城市南端一座低矮的山丘顶部,离我家一英里之遥。我步行前往,顺着街巷走到城市的边缘,继而沿着旷野周边的小径穿过了山楂树与榛子树的树篱。

  林木之上,天宇之间,乌鸦吱啾不已,甚是热闹。天空呈现出一片明亮的冷蓝色,而在其边际,又渐渐褪成了乳白。尽管离目的地尚有四分之一的路程,我却听见了风中那片树林的声籁,轻柔得如同大海的声音——那是树叶与树叶、枝桠与枝桠相互摩挲所发出的巨大的沙沙声。

  我自南隅步入这片树林。细枝与山毛榉果实从摇曳的树冠上纷纷坠下,落在红棕色的枯叶层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明亮的阳光洒下,在林地上欢闹嬉戏。我穿过树林,又沿其北缘一路行走搜寻,在中途觅得了属于自己的那棵树——一棵有着灰色树皮的高大山毛榉。它的枝桠四向展开,人们若想攀援其上,实为易事。

  我曾多次攀上这棵树,所以对它的特征了熟于心。在树干底部,它的树皮业已松垂,起了褶皱,仿佛象腿上的皮肤。大约十英尺的高度上,一条枝桠异常虬曲,甚至向着树干弯折了回来。在这之上,我多年前用刀刻在树干上的字母“H”,也已随着树木的生长鼓胀开来。而更高的位置上,那个因粗枝折断而留下的节疤依旧还在。

  我又向上爬了三十英尺,攀上了一条分叉的侧枝,它刚好位于主干的弯曲处之下,我把这里称作“瞭望台”。此处已非常接近这株山毛榉木的顶端,树皮较为光滑,并透露着一丝银灰色。身处“嘹望台”我意识到,若背倚树干,双脚搁在任意枝杈上,实在是很舒服的休憩方式。如果几分钟内纹丝不动,有时甚至能让途经树下的人们都注意不到我的存在,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树上绝无人迹。如果我保持不动的时间更长些,连鸟儿们也会重新回到它们的家园,同样,它们也认为树梢并非人之居所。乌鸫在叶问叽叽喳喳,鹪鹩飞快地穿梭于枝桠,呼呼作响,似乎能够瞬移一般。有一回,甚至一只灰色的山鹑也急切地从藏身的巢穴中探出身来。

  我在“瞭望台”上定了定身,我的体重与行动使得树木轻轻摇晃起来。在风的吹拂下,山毛榉愈加前后摇曳,嘎吱作响,来回晃动的树峰甚至勾勒出五至十度的弧线。那天,我所处的似乎不是“瞭望台”,倒更像栖身于船桅顶端的鸦巢,随着海上翻涌的波涛起起伏伏。

  树梢俯视,整片原野如地图一般铺张在我的眼前,其间点缀着更多有名或无名的林地,比如我叫得出名字的有:麦加岭森林(Mag's HillWood)、九泉森林(Nine Wells Wood)、沃娅林(Wormwood)。像灯心绒般的田地西侧是一条交通要道,上面车辆挨挨挤挤,络绎不绝。医院坐落在正北方,其焚化炉的三座烟囱高高地耸立着,甚至超过了我所在的山顶之木。仰首,一架鼓鼓囊囊的“大力神”号飞机正缓缓降落于市郊的机场。东边的一条路肩之上,我看见一只红隼正御风飞翔,鸟翼因为用力而颤动着,尾羽展开,如同一手纸牌。

  大约三年前,我便开始爬树了。说得更准确些,是重拾这项技艺。小时候,学校的操场边就是一片树林。我们这些孩子攀上不同的树木,给它们命名(如:天蝎木、大橡树、飞马树等),还将它们纳入游戏之中:那是一种类似“领地攻防战”的游戏,我们制定出详细的规则,然后为取得各株树木的“控制权”而“战斗”。在我家花园里,父亲亦为我和兄弟建造了一座树屋。在多年来“抗击海盗”的游戏中,我们一直成功地守卫着这座小屋。即将迈入而立之年,我开始重拾爬树这一技艺,不为其他,只求乐趣。尽管我不用绳子予以保护,但也不至于置己身于危险之境。

  在爬树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区分不同的树种。我爱银桦、桤木和嫩樱桃树,因为它们有着柔韧的枝杈。我对松树与悬铃木敬而远之,因我并不喜欢它们脆硬的枝条与粗糙的树皮。我还发现,七叶树那光秃的树干与多刺的果实会让爬树者知难而退,然而它巨大的树冠却也激励着人们一试身手。

  我查阅了有关爬树的文献资料,尽管卷帙并不浩繁,却也着实激动人心。在风雨交加中,约翰·缪尔曾爬上过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一棵高达一百英尺的花旗杉。当他从枝桠间放眼整片森林,不禁有感而发:“这广袤的森林像是被瞬问点燃了一般,燃烧成了永不熄灭的白色天火。”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ialvino)的魔幻小说《树上的男爵》(The Baron in the Trees)也与树木息息相关。小说主人翁柯西莫因为年少时的一时怒意,爬上了父亲庄园的一棵树,并发誓从此再不踏足地面。他始终坚守着鲁莽的诺言,在树冠中生活、结婚,在橄榄木、樱桃树、榆木和圣栎之间穿梭,如此度过了一生。德尼斯·沃特金斯一皮奇福德在《小鬼丛林历险记》(Brendon Chase)中也刻画了一群深入丛林的男孩。在一座英格兰的森林中,他们活脱脱成了一群“野孩子”,不愿再回到寄宿学校。为了采得一个蒙着山毛榉树叶的蜂鹰鸟巢,他们竟爬上了一棵欧洲赤松。当然不可不提的还有维尼熊与罗宾的故事了:维尼乘着天蓝色气球飞至橡树顶端的蜂窝,打算偷取一些蜂蜜。一旦得手,罗宾便准备用他的玩具枪射破气球。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333

版  次: 第1版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8.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