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王立群智解成语4
王立群智解成语4


王立群智解成语4

作  者:王立群

出 版 社:大象出版社

丛 书: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

出版时间:2015年07月

定  价:30.00

I S B N :9787534784453

所属分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王立群智解成语4》围绕反腐倡廉这个中心,先从当下中国“打虎拍蝇”反腐战役写起,思考了贪腐是如何产生的,又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分析了贪腐的主要表现,最后写如何治理腐败,以及历史上的反腐文化等问题。

    作者王立群先生在本书中通过成语讲了反腐倡廉的社会热点问题,把握社会大势,通过反腐倡廉这样的社会大事诠释了汉语成语,梳理我国历史上的官场文化,吏治文化等。本书写历史、讲故事、看现实、说成语,让古老的成语与当下社会热点结合起来,既不乏历史感,又具备现实性,总结了几千年来的反贪成败,对当下的反腐倡廉工作很有借鉴意义。

TOP作者简介

    王立群,字鹤亭,1945年3月14日,山东新泰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化学者、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王立群先生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最学术主讲人”,是连续7年来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知名学者。

TOP目录

一、反腐反腐:一盘很大的棋

二、大道既隐贪腐萌生

三、任性的权力

四、当干部就是为了捞两个吗

五、那顶帽子

六、总有那“一抹的温柔”

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八、山头与圈子

九、在重要的位置上睡大觉

十、面子工程的“面子”

十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十二、做清官还是当公仆

十三、利剑高悬:不敢贪

十四、把权力放在阳光下:不能贪

十五、敬畏·坚守·信念:不想贪

后记 

TOP书摘

壮士断腕:反腐的勇气与决心
  如果从1978年开始算起,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三十多个年头了。孔子说过,人的成长三十而立,而中国这三十多年的时间,也确实起来了,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经历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耳闻目睹的,巨变的根本原因当归于改革。不过,经过三十余年,中国社会浅水区的改革——容易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顾名思义,深水区水就深,牵一发就动全身,不改则已,一改就会触及许多艰难的问题,因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但是,话说回来,只有深水区才会有大鱼,所以再深的水也必须去蹚。这样的情况下,左右犹豫,止步不前,不仅抓不到大鱼,更不能到达彼岸,这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在这个问题上容不得进行其他的选择。深水区改革中重要的一项是必须疗治体制上积累的各种顽疾,打铁先需自身硬,必须剔除各种痼瘤。一年来的鼙鼓阵阵的反腐,就是清除毒瘤的大手笔。这无疑需要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更强的韧性,首要的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决心。
  壮士断腕,也作壮士解腕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用刀分解牛,《庄子》中有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用的就是这个意义。由分解牛的意义引申出剖开、分割、截去,这就与的意思大致相当。壮士解腕这个成语出现应该不算太晚,因为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已经有人在引用这个词语来说事儿了。
  翻阅现存的文献,壮士解腕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志·陈泰传》。陈泰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将领,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人。他的父亲叫陈群,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司空(总理的级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主要的创始人就是陈群。陈群的祖父陈寔也很著名,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官员、学
  者,以德行清高闻名于世。汉语中有个成语梁上君子就与陈寔
  有关。
  陈寔在家乡很有名望,百姓发生争执时,都找陈寔判决裁断。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是非曲直,他们回去后没有埋怨的,都心悦诚服。大家因此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置,也不愿被陈寔批评。这是说陈寔话语的影响力。当时年成很不好,百姓没有收成,有个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想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偷点东西。陈寔暗中发现了,没有吱声,不动声色,起来整理衣服,召集全部子孙,给他们上课。陈寔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自己不努力。不善良的人本性不一定是坏的,坏习惯往往是由不注重品性修养造成的,这样就会逐渐误入歧途。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吃了一惊,敢情人家早知道自己在这里了,还躲什么呢。赶紧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开导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是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做个好人。话说回来,你的这种行为也可谅解,这都是由贫困造成的啊。最后陈寔赠送小偷二匹绢,让他走了。据说从此全县再没有发生盗窃,这都是因为陈寔品德力量的感召(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后汉书》卷九十二《陈寔传》)。后人经常以陈寔遗盗(或陈寔退盗)的典故表达用仁德感化他人,教人从善,而梁上君子则固化为汉语成语,成为小偷的雅号或代称。今天我们见到梁上君子这个成语,不仅要看到小偷,看到小偷弃恶从善,而且还要知道小偷背后有一个叫陈寔的人,知道陈寔的善行义举。
  陈氏家族名人辈出,历史上的陈泰也是一个品行廉洁的典范。陈泰曾在并州这个地方做过一把手,并州的范围大致是今天山西的太原及其周边的地方,这个区域靠近北方,民族众多。他担任并州刺史的时候,很注意对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治理,对他们施以恩惠,声望极高。当时京城的很多达官显贵,纷纷给陈泰寄送金银珠宝,为什么呢?他们托陈泰在边地给他们购买奴婢,当然金银珠宝也少不了陈泰的一份。这显然是一桩很好的买卖,仅仅因为占据边地之利,不仅能够与京城的达官富贵建立密切的关系网,还可以赚得金钵满满。然而,陈泰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达官显贵寄送的金银珠宝统统挂在墙上,连封缄也不开启。后来他被召回京师的时候,又把这些财宝一一归还(京邑贵人多寄宝货,因泰市奴婢,泰皆挂之于壁,不发其封,及征为尚书,悉以还之。《三国志·魏志·陈泰传》)。陈泰在并州刺史的任上,职责是守边、治边,不是来边地购买人口的,不能借助自己地方长官一把手的身份购买奴婢,更不能借此结交权贵,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在这一方面,陈泰以实际行动给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成语壮士解腕虽然出自陈泰的传记中,然而引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是陈泰本人,而是另外一个也很有名的将领邓艾,邓艾说话结巴,汉语中有个成语期期艾艾,后一半当归功于邓艾。当时是三国并存的时候,陈泰作为魏国的征西大将军,率军进攻蜀国,蜀国因此派大将姜维率军还击。
  当时姜维等已将几万人马赶赴狄道(今甘肃临洮)。陈泰急令王经进兵屯驻狄道,等蜀军赶到,再据情况讨论破敌之策。谁想王经没有完全按照部署屯兵,贸然与蜀军作战失利后,又轻率地渡过洮水,被姜维打得大败,只剩下一万余人逃回来死守狄道,其余的都已四散奔逃。姜维则乘胜包围狄道,连连发起进攻。陈泰与邓艾等会合后,推进到陇西。邓艾等人认为:王经的几万精兵在洮水以西被姜维大败,蜀军士气大振,这样的乘胜之兵势不可当,而将军以乌合之众,继败军之后,士气低落,军威不振,陇山以西已经面临被攻破的危险了。古人常说: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孙子兵法》里也有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的说法,讲的都是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的道理。如今陇西之害超过蝮蛇,狄道之地难以固守,而姜维的兵马锋芒锐利,正该有所回避,不如割险自保,静观其变,等待时机,然后再图进兵,救援狄道,这才是可行之计啊。邓艾分析当时魏蜀两军对阵的局势时引用了古人的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由此可见,在三国之前,这句话已经很流行了。
  蝮蛇,俗称五步蛇、七寸蛇、草上飞等,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所以,《史记》中说:手被蝮蛇咬了,就要赶紧砍断手,脚被蝮蛇咬了,就要抓紧砍去脚,以免危害生命(蝮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何者?为害于身也。《史记》卷九十四《田儋列传》)。作为勇士,一旦被蝮蛇咬了手,就立即截断手腕,以防毒性扩散蔓延,危及生命。这是壮士解腕的字面意义。后人常用这个词来比喻做事要当机立断,不要犹豫不决,以免贻患无穷。
  最初这个成语作为民间的俗语、谚语可能早就流传了很多年,《史记》中就有类似的说法了。因此,后人也将《史记》中这个典故与《三国志》中的合在一起,构成螫手解腕成语,这个成语字面意思和壮士解腕差不多,不过多用来比喻为了顾全大局而忍痛牺牲局部利益。
  与壮士解腕意思接近的还有一个词语———刮骨疗毒,这不是一个成语,但经常与壮士断腕放在一起使用,所以顺便也讲讲这个词的来历。
  刮骨疗毒,又作刮骨疗伤,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故事大意是:关羽在战斗中右臂被射中一箭。不承想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肿,动弹不得,长久不愈。名医华佗听说之后,前往为他割开皮肉,刮骨去毒。手术进行中,华佗刮骨的声音窸窸刺耳,周围的人胆战心惊,面容失色,不忍正视,关羽却依然饮酒下棋,若无其事。等到华佗刮尽骨上的毒,敷上药,缝上线,手术告成,关羽便大笑而起,高兴地说:先生真是神医。看,我的手臂已经屈伸自如,毫无痛楚了。华佗感慨地说:我一生行医,没有见过像你这样沉着坚强的人,真是大丈夫啊!
  刮骨疗毒的故事是历史演义,很有文学色彩,既凸显了关羽的英雄气概,又彰显了华佗的高超医术,两者相得益彰。不过这个故事也不是完全文学性的凭空虚造。《三国志》中记载:关羽曾经被乱箭射中,穿透了左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伤口,刮骨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它。当时关羽正和诸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都溢出了盛血的盘子了,但是关羽却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谈笑如常(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割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史书中并没有交代给关羽刮骨的这个医生姓甚名谁,《三国演义》中将其指为华佗。华佗的确是一代名医,不过他不可能为关羽刮骨,因为关羽中箭的时候,华佗早已离世。《三国演义》让关羽与华佗走到一起来,是文学的手法,是为了互相衬托,一个是名将,一个是名医,由此二美并显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79

版  次:1

加载页面用时:208.4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