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透镜中的宋代建筑
透镜中的宋代建筑


透镜中的宋代建筑

作  者:陈军

出 版 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9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568005876

所属分类: 艺术  >  建筑艺术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标  签:建筑  建筑史与建筑保护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像宋代那样纠结:既有“内敛晦守”的政治生态,又有“开放进取”的科技追求;既有“虚中求实”的造物经济实学理想,又有“实中求虚”以“艺术本位”为特征的美学追求;既有重商主义的“百器维新”,又有金石学勃兴的“复古尚古”思潮。这种情况造就了两宋在文学上婉约与豪放、绘画上写实与写意、建筑上奢华与简约等“二元并峙”的局面。
    尤其在建筑上,宋代对各种新范式确立的根基,无不始于观察和内省的努力,使宋人在“破”与“立”的关系上进入一个自觉时代。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发端,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清晰呈现了影响近代中国的种种新元素。因此,不清楚宋代建筑“转型与定型”的特殊历史节点,我们就无从知晓元、明、清以至民国建筑演化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与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与欧洲“文艺复兴”相比较,可理解为东方“文艺复兴”先行与等值的发展。没有哪种东西能像建筑那样反映一个时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特质。建筑史不仅是艺术史与科技史,更是政治史与经济史,因此,本书尝试采用多层历史“透镜”来聚焦一个隐秘王朝远去的背影——以宋代建筑的名义!

TOP作者简介

    陈军,安徽芜湖人,201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任、副教授,美国康州布里奇波特大学SASD学院访问学者;兼任中国高校科学与艺术创意联盟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安徽卷》执行主编等职。研究方向:数字影像(后期制作)、数字媒体艺术理论、设计史(建筑史)等。近年来在《装饰》《美术观察》《艺术百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多部教材与专著,主持或参与五项教育部、省厅与校级基金项目课题,获得五项省级以上美术设计比赛奖项等。

TOP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普爱伦推崇的“伪经典”与宋学研究 1
1.2 “复兴”还是“复古”?——建筑背后辉煌与隐秘的世界 5
1.3 “变焦显像”——通过建筑呈现那个时代的轮廓 12
1.4 路径与试错——宋代美术经典性的“坐标”特质 14
第2章 “二元结构”之社会情境分析18
2.1 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与“近世说” 18
2.2 “二元结构”模式的表现与成因 28
2.3 文人趣味与百伎空间之二元并峙 47
第3章 从人口、城市与艺术趣味上看建筑的变化56
3.1 从人口数量、密度与迁移看建筑聚落形态的转型 56
3.2 “坊市制”的瓦解引发城市重大转型 71
3.3 两宋建筑涌现出的新种类 86
3.4 崇奢与奉俭:从文人设计看建筑风格的两极递进 103
第4章 图谱与绘画——“透镜”中的建筑样式122
4.1 两宋之前建筑图学的早期源流 123
4.2 图谱观念与建筑图学实践之二元交汇 125
4.3 《营造法式》组合视图的变化比较分析 141
4.4 绘画作为建筑图谱略的再传之功——兼论其隐含的转型“密码”
148
4.5 从《清明上河图》透视学分析看组合视图的意义 159
第5章 宋型艺术对周边建筑的影响与遗例分析170
5.1 宋型艺术对周边建筑的影响 170
5.2 宋型建筑样式的木构遗存变化分析——以宁波保国寺为例 176
第6章 古今同构——转型期的困顿与突围184
附录A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京城所在区域与虹桥位置分析193
附录B 郑樵《图谱略》十六类图谱分目列表194
附录C 《营造法式》的建筑制图与西方表现的差异与特点195
附录D 《营造法式》图样数量分类统计及规范化制图取例196
附录E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建筑平面布局推演分析197
附录F 两宋绘画中有关建筑布局推演分析198
附录G 两宋建筑相关遗存木构用材数据换算列表200
参考文献202
后记212

TOP书摘

    对于两宋艺术方面的成就,国内外学者中浓墨重彩著述者不在少数。譬如,相对流布较广的宋代院体绘画,其细腻、精湛的写实风格就让后人惊叹不已。洪再新先生曾谈到:“1255年出生的宋代皇室成员赵孟頫哪里会想见,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的东方部主任普爱伦会对南宋绘画那么推崇备至,甚至对‘伪经典’都肃然起敬。因为在普氏看来,即使是南宋画的赝品,也更胜于后世的文人画真迹。”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西方人对两宋艺术如此情有独钟呢?早期受梁启超的影响,致力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滕固(1901—1941)先生,先后留学于日本东洋大学及德国的柏林大学,曾系统地受到西方美术史学方法的训练。滕固着力于中国画风的“风格分期”研究,他把唐代与宋代列为古代艺术的“昌盛时代”,其力作《唐宋绘画史》突破了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1864—1945)风格学不涉及风格形成外部因素的樊篱,延伸出对“南北宗论”的批判。1946年,胡蛮(1904—1986)在《中国美术史》的宋代部分也强调了宋代的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等因素对美术史研究的重要性。学界近来在宋代艺术史的不同视域有不少新的进展,例如,陈传席先生《中国山水画史》中有关“北宋中后期山水画保守、复古和变异概说”,以及对《清明上河图》创作年代与为什么没有入《宣和画谱》所做的细致考证;刘和平先生从宋代《闸口盘车图》的图像功能入手,提炼出艺术与科学的关系问题;高居翰(James Cahill)对“宋元的禅画”重新阐释及在学界的推介;罗樾(Max Loehr)继滕固之后对宋画“风格分期”问题的再研究;谢柏轲(Jerome Silbergeld)在继《西方的中国画研究综述》完成之后,又有对宋代美术研究新思路的展现;埃尔金斯(James Elkins)在其《西方美术史学中的中国山水画》中以西方人的视角对中国绘画史所做的重新考察;方闻先生在《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中运用“图像学”的方法来疏证“义理”;彭慧萍对南宋画院人事变革、收藏制度研究的新得;范景中先生的《顿悟与致远:老庄、禅与山水画》见解独到、立论深远;曹意强先生在《可见之不可见性——论图像证史的有效性与误区》中对宋人郑樵用图思想的阐释,等等。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12页

版  次: 第1版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1.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