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人的哲学三部曲(套装共3册)
人的哲学三部曲(套装共3册)


人的哲学三部曲(套装共3册)

作  者:杨照 著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

丛 书:人的哲学三部曲

出版时间:2015年08月

定  价:114.00

I S B N :2376561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哲学  哲学/宗教  哲学知识读物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人的哲学三部曲”由《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三本书共同组成,通过对《物种起源》《梦的解析》《资本论》三本经典著作的解读和讲解,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从哪里来”(《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人与自身的关系——我们是谁”(《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将去向何方”(《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三个角度,三本书。三组理论,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为人定坐标。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从哪里来。本书为杨照先生对《物种起源》的独特解读。《物种起源》这部经典著作经常被社会所误读甚至曲解,我们有必要还原达尔文的真貌,对达尔文的理论给予正确的理解与诠释。作者旁征博引,列举林奈、马尔萨斯、道金斯、涂尔干、博厄斯、斯金纳等各学科人物,引导读者通过本书,能阅读更多相关书籍,扩大视野。杨照的重读经典,是大众读者了解进化论的最佳指引。

  很多人以为自己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其实他们知道的只是被简化甚至误读的版本。“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真的是进化论的全貌吗?在我们的世界处于动荡的年月中,达尔文的真貌渐渐被迷雾笼罩。当我们被理论左右、不辨方向时,最直接的出路就是直面经典本身,让达尔文自己诉说物种进化的故事。杨照先生讲谈经典,还原进化论,解答我们从哪里来。

  《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

  人与自身的关系,我们是谁。本书是作者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精要解读。在本书中,为读者提供了明确的线索帮助读者理解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弗洛伊德特殊的叙述方式。书中通过43个小节,细致地讲述了《梦的解析》的内容,分析弗洛伊德的歇斯底里、俄狄浦斯情结、原欲、婴儿的性倾向、潜意识、本我与自我等理论,并融入自己的思考,对读者了解《梦的解析》,了解弗洛伊德,都有很大的帮助。

  弗洛伊德的经典名著《梦的解析》1900年第一版六年之间只卖了300余本,似乎成了名副其实被人们“读得最少的书”。但是,当人们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时,其影响力就如排山倒海般席卷而来。它开启了一扇通向隐秘洞穴的大门,点燃一把火炬扫除洞中的黑暗,并向我们介绍居住期间的那一位“最亲密的陌生人”——我们的潜意识。杨照先生讲谈经典,在颓废、压抑与升华间认识我们是谁。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

  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将去向何方。本书是作者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精要讲解。在马克思辞世的一百多年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足以印证他当时提出的警告。在本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导读马克思《资本论》里重要的概念,谈资本的本质、理清“分配”、“资本”、“异化”等概念,探讨人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如何与工作、物品、乃至于自己产生种种异化。读者可以通过本书聆听这位哲人百余年前发出的巨响,体味当下。

  《资本论》有如一部巨大预言,在资本主义萌芽期即看到其可能带来的浩劫。当下,我们困惑于世界与我们的生活是如何演变成现在的模样时,不禁想问:我们距离更好的、更理想的、更公平正义的世界还有多远?还原马克思哲学初始的面貌,理解《资本论》,寻找问题的答案。杨照先生讲谈经典,在资本主义浩劫时,我们将去向何方?

TOP作者简介

  杨照,作家,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曾为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 

  曾获各大文学奖项,著有《推理之门由此进:推理的四门必修课》(文联,2015)《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活着是为了说故事》(新星,2013)《永远的少年:村上春树与<海边的卡夫卡>》(新星,2013)《寻路青春》(广师大,2014)《我想遇见你的人生》(广师大,2012)《故事赵亮未来》(广师大,2011)等。

TOP目录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

第一章 经典的意义与《物种起源》的地位

 一、 为何及如何阅读经典?

 二、 《物种起源》的特殊地位

第二章 物种的变化与《物种起源》的结构

 一、 物种是会变化的

 二、 地理大发现的冲击

 三、 《物种起源》的结构

第三章 达尔文以前的进化论

 一、 达尔文的家族

 二、 被误解的拉马克

第四章 创造论与生存竞争:《物种起源》第一—三章

 一、 挑战上帝创造论

 二、 同类间的生存竞争

第五章 达尔文的的超越与限制:《物种起源》第四—六章

 一、 本质与现象

 二、 达尔文与拉马克

 三、 突变:达尔文的时代限制

 四、 性择:雄性竞争,雌性选择

 五、 本能与不育

第六章 达尔文的辩白:《物种起源》第七—九章

 一、 对累积说的怀疑

 二、 长颈鹿的优势与劣势

 三、 进化论的循环论证

 四、 对试误的质疑:杜鹃与蜜蜂

 五、 如何解释利他行为:蚂蚁与鼴鼠

 六、 生态系统与进化单位

 七、 基因作为进化单位

第七章人类文化与物种进化

 一、 创造论者的反击

 二、 慎终追远与繁衍动机

 三、 亲职投资的雌雄差异

 四、 直立人的出现

 五、 家庭制度的进化论基础

 六、 一夫一妻的合理性

第八章 进化论的陷阱与影响

 一、 进化论的三个陷阱

 二、 达尔文尚未离开

 

  《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

自序

第一章 世纪末的佛洛依德

 1. 弗洛伊德改变了人与自己的关系

 2. 个人性发展到世纪末出现了颓废

 3. 中央中心再也把守不住了

 4. 维多利亚时代压抑了真实自我

 5. 精神医学从研究歇斯底里开始

第二章 梦的性质

 1. 用“梦”来思考人是什么

 2. 人从来没有真正认识自己

 3. 梦、自由联想与诙谐

 4. 人应该回到经验

第三章 压抑

 1. 性欲的压抑是文明的开始

 2. 人生是一场原欲与压抑相争的戏剧

 3.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小俄狄浦斯

 4. 被关进地牢的蓝色衣服与香烟

第四章 黑暗面

 1. 人的黑暗面决定他是谁

 2. 梦里的信息都化过妆

 3. 人需要被揭露,被解析

第五章 精神经济学

 1. 人的记忆是一间严格而混乱的仓库

 2. 儿童的邪恶来自原欲

 3. 女性先天就被“阉割”

 4. “去性欲化”与“再性欲化”

 5. 记忆的实验与意识的流荡

 6. 潜意识和前意识之间有个洞

第六章 精神病症及其治疗

 1. 童年的创伤变形为成年的噩梦

 2. 本我与自我的不断辩证

 3. 用科学态度趋近复杂多样的个人

 4. 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精神病患

第七章 崛起

 1. 犹太人与反犹主义

 2. 催眠挖掘出人的内在

 3. 说话本身就是一种治疗

 4. 歇斯底里源自性侵害?

第八章 流行

 1. 弗洛伊德征服巴黎

 2. 杯子不再是杯子

 3. 爱是欲望的替代品

 4. 一种对文明的新理解

 5. 人真的一夜无梦吗?

 6. 梦的解析有其理性基础

第九章 叙事革命

 1. 影响了20世纪的叙事手法

 2. 19世纪小说的五大原则

 3. 打破五大原则的羊皮纸书写

 4. 说的过程成为文学的核心

第十章 与弗洛伊德为伴

 1. 是否存在集体的压抑?

 2. 泛性论太简单又太流行

 3. 精神分析对象征很敏感

 4. 在现象与抽象之间雄辩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

自序

第一章 那个年代——马克思的时代

 一、 工人无祖国

 二、 资本无国界

 三、 较量

 四、 从实有到变异

 五、 正—反—合

 六、 “精神”的轨迹

 七、 颠倒

 八、 回归“真实”

 九、 匠人还是工人?

第二章 那本书——《资本论》说了些什么

 一、 被塞进小册子里的巨人

 二、 寻找《资本论》

 三、 发现《资本论》

 四、 价格的前提——价值

 五、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六、 异化!

 七、 分配——《资本论》的核心

 八、 从摇篮到坟墓

 九、 实践

 十、 乱象

 十一、 价值公式

 十二、 交换行为

 十三、 金钱—商品—金钱

 十四、 无“事”生“非”

 十五、 “剩余价值”之母

第三章 那个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一、 工人的时代

 二、 《资本论》的诞生

 三、 “我不是个马克思主义者。”

 四、 剥削

 五、 操控

 六、 劳动

 七、 “阶级”和“斗争”

 八、 盲点

 九、 阶级意识

 十、 工作与生活

 十一、 资本的扩张

 十二、 批判

第四章 那些事——马克思理论的应用

 一、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

 二、 货币:为资本找到出路

 三、 庸俗经济学

 四、 “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

 五、 被强加的价值观

 六、 精英手上的国家

 七、 百姓心里的领袖

 八、 “哲学家”与“革命家”

 九、 马克思之后

 十、 归来



TOP书摘

为“人”定坐标

  杨照

  “人是什么?”这是个贯串古今,不同文化、不同社会都曾经认真探索的普遍问题。甚至我们可以退一步后设地说:作为人的第一条件,人和其他万物都不一样的根本差别,就在于只有人反身自问:“人是什么?”

  不只是问,而且反复地问。之所以在几千年的文化历程中反复问“ 人是什么?”,也就是因为同样的问题,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的大脑中,有不同的答案。问题一直在那里,却引出了千百般不同变貌的答案,始终无法稳固确定,于是这个问题就持续留着,持续骚扰、困惑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即便是不思考这个问题,从来没有意识这个问题存在的人,实质上也摆脱不了这个永恒、巨大问题的阴影。毕竟,每个社会都是依照对于这个问题的基本想象与理解而组成的,生活在社会里,无论接受或反抗社会订定的律则,一个人也还是离不开这个问题。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西方社会以“上帝”作为“人是什么?”的终极答案。人是由上帝所创造的,依照上帝的意志而形成的,上帝是一切的源头。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社会以“传统”作为“人是什么?”的终极答案。人是传统与历史的产物,传统与历史中保留了充分的经验与智慧,决定了人应该如何思考、如何生活。西方人困惑时,就求助于上帝与代理上帝意志的教会;而中国人困惑时,就乞灵于传统与记录传统真理的经典。

  但这样的时代过去了。19 世纪的巨变,推翻了上帝的权威,也推翻了传统的真理地位。我们活在一个很不一样的“现代”环境中,“现代”有其和西方或中国传统都完全不同的规则与秩序,并笼罩、统辖着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

  我一直相信,也一直主张:现代人应该要了解现实生活的来历。我们今天坐在椅子上,而不是坐在炕上,垫子上;我们今天认为的漂亮房子长得方方正正,有大片透光的玻璃;我们今天的女人穿裙子,穿高跟鞋,画着凸显眼睛轮廓的妆;我们今天相信人生最重要的经验是谈恋爱,相信恋爱是婚姻的前提……这些都是现代生活的根本现实,却都不是历史上的必然,而是从19 世纪之后才发展出来的“现代”意识、“现代”价值。

  这种“现代”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现在我们的生活没有一天离得开钱,钱包里有多少钱,存折里列出的数字多大如此重要?为什么现在绝大部分国家没有皇帝,没有国王?为什么我们周围的空间里充满了用尺和圆规画出来的几何线条,对于不直不圆的线条我们就觉得丑陋、不舒服?

  带着这样的疑惑,追究这些切身的“为什么”,必定会将我们带到19 世纪的欧洲,回溯到那个时代产生的一些重大主张与观念。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这些19 世纪欧洲产生的主张与观念,构成了“现代”的基础,变成了我们今天生活的基本评判标准。

  可以这样说:虽然人还是人,但从19 世纪之后,人被放置在一套新的坐标上。在上帝与传统的权威失效后,“人是什么?”被彻底重新探索、重新解释,原来用来定位“人”的旧系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新系统。一百多年过去了,这套新系统随着欧洲势力的发展,被传播到全世界,将越来越多的人统纳入这个系统里来。今天,要了解自己是谁,了解自己的生活,乃至要批判、改革、反叛现实,我们都需要先认真看待、认真察知这套系统。

  三个人、三本书、三组理论,在这套系统形成过程中,产生过最大的作用。达尔文、马克思及弗洛伊德,《物种起源》《资本论》及《梦的解析》,“进化论”“ 阶级论”及以潜意识为核心的“精神分析学”,从此这个世界变得不一样了,或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和这个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彻底不一样了!

  达尔文改变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改变了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进一步改变了人和自身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人、三本书、三组理论像是三围的坐标般,将人放置到全新的空间里,逼迫人重新省视自己的定位。

  不管过了多少年,只要我们还活在“现代”的系统与坐标中,这三个人、三本书、三组理论就不会过时。这三个人、三本书、三组理论不是历史的陈迹,而是我们想要清醒、明白地活在今天的世界时,始终有用的线索与指引。重访这三个人、三本书、三组理论,反而是最能让我们得到足以应对现实的智慧的直接途径。


《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

  人从来没有真正认识自己

  弗洛伊德提出每件事都要找出原因和结果,因果关联,他认定每个梦都有意义,既以雄辩的方式,又很有耐心地解释。读《梦的解析》,我们要将一个问题随时放在心上:什么是自我?在弗洛伊德的推论中,自我是什么,在这个“自我”中,有多少成分是自觉的,又有多少成分是不自觉的?自觉的自我与不自觉的自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个主题是理解弗洛伊德理论突破性的关键之处。

  我们今天已经很习惯地意识到自己是复杂的。内在有无意识、潜意识、显意识等各种不同层次,还有各式各样的欲望及其压抑。可是回到1900 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刚出版,第一版只卖了三百多本,说明当

  时没什么人搞得懂他到底要研究什么,要说什么,绝大部分人并没有这种基础。他们根本无法感觉到自己的内在有自觉的和不自觉的成分,这两样都是自我的一部分。在那个时代,绝大部分人想到的“自我”,只有自觉的部分。在阅读中,我们应当去理解和重建弗洛伊德如何在《梦的解析》中一步一步说服读者去凝视,去正视我们自己不能自觉的部分。梦是一个重要的起点,梦正突显了平常我们没有办法控制、不自觉的那个部分。

  读《梦的解析》开头几章,我们还可以注意刚刚讲到的弗洛伊德的雄辩。换作是你,要告诉大家梦是有意义的,要来解释梦,你会怎么开始说起?弗洛伊德选择的是:一开始全部用自己的梦做例子。而且他利用自己的梦,将自己解释得很不堪,从梦里还原自己心底的不堪,至少是当时的社会认为不堪的、不应该被公开的种种想法。

  书中的第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如何借着梦推卸责任。他去医治一个病人,病人的病情却没有好转,然后有另一位医生,是他的后辈来对他说这件事。他隐约感到这位医生似乎对他有所指责,晚上他就做了一个梦,一个牵扯好多东西的梦。牵出另外一位与这位医生有竞争情结的人,梦中弗洛伊德借称赞那个人来贬抑这位医生。然后梦中又牵到这位医生曾经因为建议使用可卡因而害死了一个病人,再牵到另一个没有被医好的病人……我们一边读一边想:原来做梦的这家伙心术这么坏,报复心这么强;继而想起来这是弗洛伊德在描述自己啊。我们又不得不叹:哇,他真的好诚实!

  于是,在这样的阅读心情中,我们就接受了,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些梦应该是真的。这就是弗洛伊德要的效果。接着他讲了第二个梦,中间还穿插讲了他儿子和女儿的梦,解释什么是满足愿望的梦,然后再讲回自己的梦。梦中牵涉的又是一般人不会大咧咧地公开讲的事。学校在考虑给他教授职位,他很担心自己拿不到,于是就做了梦,梦到了有两个同事没有得到教授职位,没有表现出来的潜意识恐惧是:“这两个人得不到,那我是不是也会得不到?”更深层的,这两个人不是随便梦到的,两个人都和弗洛伊德一样是犹太人,所以在梦中他就想办法让自己与这两个人划清界限:“唉!这个家伙,因为他曾经有法律诉讼案件,所以他升不上去。”另一个家伙:“因为他是个单纯的笨蛋而升不上去。”换句话说,“他俩各有特定的理由升不上去,所以他们升不上去不是因为犹太血统的关系,所以也就不会影响到我,我就有机会可以升上去。”这些是藏在梦境深处的沉默旁白。

  弗洛伊德以这种方式赤裸裸、无情地表露自己,老实说,这正是弗洛伊德最了不起的地方。无视当时社会的虚矫,勇于将自己虚伪的一面呈露出来。或者该说,因为当时社会的虚矫,就故意将自己虚伪的一面呈露出来。利用让自己的不堪展现在读者眼前,先来说服读者不要抗拒梦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梦透露出的信息不会是一个人高贵、荣耀的一面。设定了这个基调,才有办法讲什么是梦的折射扭曲,也才有办法分析梦扭曲现实的几种不同机制。这样的写作是有策略、有计较的,《梦的解析》第一版虽然只卖了三百多本,那是因为社会还没有准备好,不过等到人们开始有能力意识到弗洛伊德大概要讲什么时,这本书的影响力就如排山倒海般席卷而来了。

  这本书大胆而且细腻地告诉我们:人从来没有真正认识自己。这本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可是弗洛伊德记录的梦,对我们任何人来说,却一点儿都不陌生。尽管一百多年来,外在的现实世界改变这么多,我们不得不佩服弗洛伊德,他选择记录在这本书里的梦,竟然都还让我们觉得熟悉和亲切。外在世界改变这么大,人做梦的原理和原则却没有相应的大变化吗?虽然是一百多年前的书,我们今天读还是会产生直接的切身感受。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

  同类间的生存竞争

  “大属”还牵涉“生存竞争”。达尔文相信:会有“大属”出现,前提是有了一个优势物种,靠其优势挤压别的个体,靠其优势让自己的物种扩张,于是它所在的“属”才随之变大。所以看到一个“大属”,我们就可以预期这一个“属”的动物,在环境中是优势物种,它能够繁衍更多子孙。在繁衍更多子孙的情况之下,变种的概率也就越大。

  《物种起源》第三章正式谈到了“生存竞争”。什么因素使得达尔文特别注意到生物个体与个体间、物种与物种间的“生存竞争”?不可忽略的,是托马斯罗伯特 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今天读来,似乎卑之无甚高论,就是要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其他力量介入,人类的繁衍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一对夫妻生四个小孩儿,这四个小孩儿结了婚,每一对夫妻又都有四个小孩儿,这样每一代的人口,就会以二的指数倍不断增长。这就是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概念。马尔萨斯相应地还解释了物质,或者说食物顶多以算术级数增长。人口照几何级数增长,食物顶多以算术级数增长,那会发生什么事?食物不够,那么自然出现抑制人口继续增长的灾难。

  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的推论,为什么要等到马尔萨斯才提出来呢?因为:第一,以前的人数学不够好,不能用几何、算术概念来清楚说明;第二,18 世纪前西方历史上碰到人口缺乏问题的时候,远比感受人口过多威胁的时候多得多。他们认知的人类命运中,充满了战争和饥荒,绝大部分时候,人口不足以将土地占满。一直到18、19 世纪,接连发生一些重大变化,才让人开始警觉,原来世界很拥挤,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马尔萨斯提出的概念启发了达尔文。人与粮食的关系如此,动物及其生存条件间的关系又何尝不是这样?每一种动物,如果没有被阻止的话,会按照几何级数一直增长。可是为什么我们活着、看到的世界,没有任何一种动物真的是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

  答案,至少部分的答案在于“竞争”。每一个生物个体要活下来,没有像马尔萨斯讲的那么容易。它们必须通过竞争,才能够存活下来。马尔萨斯《人口论》里预测的现象为什么没有出现?因为绝大部分生物在生存竞争过程中被消灭了,没有活下来。“生存竞争”是绝大的力量。

  达尔文先告诉读者“生存竞争”是绝大的力量,接下来解释什么是“生存竞争”。“生存竞争”不是跟自然竞争。达尔文解释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物种要跟大自然的自然条件竞争,例如在极地。南极、北极或者是沙漠的边缘和高山峰顶,在那里资源少到任何一个单一个体要活下去都很困难。其他绝大多数的自然环境中,单一生物个体要活下去并不困难。换句话说,自然不会是它的阻碍,自然不会是它“生存竞争”的对象。

  什么才是单一生物个体“生存竞争”的对象?其他的生物个体是它“生存竞争”的对象,只有这么大的空间,只有这么多的食物,在有限条件下,你能活下去,我就活不下去。这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竞争。那不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是生物与其他生物竞争这个环境所提供的资源,这是最重要的关系。

  这是第一个关键。达尔文再进一步问:生物和其他生物之间的竞争中,最激烈的竞争又在哪里?我们或许会想象一只鹿的“生存竞争”中,最大的威胁是老虎,对吗?不对。一只鹿最大的“生存竞争”对象,不是老虎,而是同类的其他的鹿。

  达尔文的论理很清楚:同类的个体具备同样的生存条件。要了解这个概念一点儿都不难,大家一定听过一个笑话。两个人在森林里,走一走,突然发现有熊来了。其中一个人赶快把球鞋换上,他的朋友觉得奇怪,问他:“你觉得你可以跑得比熊快吗?”“不,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这就是真正的“生存竞争”。这个人要活下去,不是跟熊竞争,只要有另一个人被熊吃掉了,他就能活下去。同类之间的“生存竞争”才是所有“生存竞争”里最激烈、最可怕的。

  达尔文的这个说法被运用在人类身上,就产生了19、20世纪影响深远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基本上是站在《物种起源》第三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强调生物与生物的关系里,决定性的是同类间的竞争。“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达尔文证明了:应该让那些在社会里活不下去的人,让那些社会里劣等的人被淘汰、被忽略,被送进水沟里,那是大自然的意志,是大自然的规律。

  后来尼采发展的“超人”观念,很大一部分也是站在《物种起源》第三章的基础上。这一章的重要性我们无法忽视。进入第四章之后,达尔文集中处理同类间的“生存竞争”。这种竞争有很多不同形式。第四章先讲性和性别、繁殖,因为包括繁殖都是要竞争的。天择是什么?天择就是一个物种中,只有条件最好的,只有最棒的,“生存竞争”优势最高的,才能存活下来,才能繁衍较多的后裔。其他比较弱的,就都被淘汰了,这是自然的道理。

  读达尔文的书要有耐心。达尔文写书写到后面,在文章中藏了一句话,他说:其实《物种起源》全书是一个长论证。换句话说,整本书只在论证一件事情。历来阅读达尔文的人,越聪明的人就越在意这句话,因为他们想要破解:这个论证究竟是什么?

  古尔德认为,达尔文的长论证是建构一个历史方法论。还有其他许多聪明人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但老实说,大多数时候,聪明人的答案都太聪明了,因而不一定比笨人的读法、笨人的答案好。一个比较笨的读者,看到“长论证”这句话,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的,轻易就看过去了。因为他认为,达尔文的“长论证”是什么,还不清楚明白吗?书的副标题不就说了吗:物竞天择的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by natural election),整本书不就在证明这句话吗?没错。但是我们还是不能不注意,那为什么许多聪明的人不接受这个简单的答案,硬要觉得这句话应该别有玄机?越是聪明的人,越会在阅读达尔文时心生疑惑:如果真的要解释物竞天择的物种起源,需要写那么长,需要在书中提供那么多内容吗?

  《物种起源》这本书很厚,而在书的序言中,达尔文还说,在他眼里这不是一本完整的书,这是一本他还没有写出来的书的摘要。从第一章起,他就多次说,“这个我应该要写,可是现在没时间完整地写,只能告诉大家比较简单的摘要”。整本书只是一份摘要!换句话说,依照达尔文自己的方法,或许得写十五本都这么厚的书,才能真正完成那个“长论证”。聪明的读者于是怀疑了:就只是要说物竞天择的物种起源得费那么大力气,不会吧?他们总觉得要找到更大一点儿的东西,来作为达尔文心中设想的“长论证”。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

  工人无祖国

  这些年来,我喜欢并享受重读马克思,每次重读都一定能够给我带来新的启发,他总是能激励人心。读马克思,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在研究历史,在接触一种已经过时、成为历史陈迹的思想,只是为了一种了解过去曾有过的人类经验。我从来没有觉得马克思过时。

  马克思的思想非常宽广,碰触了太多面向。回头读他所讨论的,会发现和今天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例如,马克思的想法,如果我们忠实地回到他的原意,而不是借由转手传播的话,对于“全球化”的议题,提供了非常精彩的视角。

  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工人无祖国”。他在19 世纪中叶,就提出这样的概念,后来流传广泛,甚至成了早期工人运动的响亮口号与指导原则。“工人无祖国”究竟是什么意思?转手传播的“通俗说法”告诉我们,那是马克思对于工人阶级属性的一种描述。

  马克思认为工人的阶级属性,会超越他们的国籍认同,站在共同的阶级利益上,英国的工人、德国的工人、俄罗斯的工人……会组成跨国界的劳动阵营。换句话说,马克思的“工人无祖国”是对于工人阶级的一种“实然”观察描述。

  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也就有了基于转手传播知识而来的批判,甚至嘲讽。很多人批判:虽然劳动阶级是马克思整套理论的核心,但马克思根本不了解劳动阶级,他连对劳动阶级的观察和描述都搞错了。历史斩钉截铁地证明了他的“错误”。有的人认为: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世纪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欧洲工人运动,完全招架不住民族主义的攻势,各地的工人纷纷参与战争,为自己的祖国上战场,去对抗、屠杀其他国家的工人,以至于瓦解了当年的跨国工人阵线—“共产国际”。

  “工人无祖国”?马克思在说什么?工人当然有祖国!但是如果回归到马克思的思想脉络,尤其是理解马克思和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系,理解他如何看待历史,如何形成对于“实然”与“应然”的划分概念,我们就不会,也不该用这么粗糙的方式来批评“工人无祖国”这句话。

  马克思没有说:工人阶级有了阶级意识,就会放弃祖国。这不是马克思论理的方式。马克思的论理中,由工人阶级打造、统领的社会主义,是历史的下一个未来阶段,将会取代目前的现实。那现实是什么?在现实,即“实然”的情境中,人类活在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中。所以,要先从“资本”谈起,从“资本”了解起。“资本”,尤其是马克思在19 世纪的欧洲看到的发达工业资本主义,一旦形成了,很容易就会跨越国界,成为国家、政府权力所无法管辖的更大力量。真正的根本现象是“资本无祖国”,资本会穿越国界,忽视国家、政府的意愿,到处流窜,寻找并创造最高的利益。“资本无祖国”甚至不等于“资本家无祖国”,或者后来更通俗的说法“ 商人无祖国”。资本家、商人可以有国籍,也会在主观意识上有对于自我国家国籍的认同,但即使如此,都不会改变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资本无祖国”的历史动向。

  这才是马克思的观察,才是马克思了不起的洞见。他说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会有自身的一套运作逻辑,其动向甚至不是握有资本的资本家,可以用主观意志来控制的。不是资本家控制“资本”,反而是“资本”控制资本家。“资本”虽然是人创造的,是由资本家去投资创造出来的,然而到了一个阶段,到了一个程度,“资本”就倒过来决定了资本家的行为,操纵了资本家,这就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承袭而来,并加以大幅扩张改造的“异化”观念。事物发展成为其对立面,本来由人所创造出来的事物,转过来控制甚至重新打造人。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684

版  次:第1版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40.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