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蔡元培自述 实庵自传
蔡元培自述 实庵自传


蔡元培自述 实庵自传

作  者:蔡元培,陈独秀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10110563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史学研究与随笔    

标  签:传记  历史人物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蔡元培自述 实庵自传》包括蔡元培先生的自述四篇:《我所受旧教育的梗概》、《我的读书经验》、《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我在教育界的经验》,另有黄世晖等所撰蔡先生传略六篇。从中可以领略蔡先生行谊的梗概,《实庵自传》,《自传》之前有陶希圣的《记独秀》。

TOP作者简介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近代革命家、教育家、伦理学家。清同治七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光绪二十年(1894)晋阶翰林,四年后弃官回乡从教。1912年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8年任新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1937年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蔡元培是民国时期现代教育制度的主要缔造者,其一生主张教育救国,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蔡元培先生为人宽厚温良,曾两度游学欧洲,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因此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独秀(1879-1942),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TOP目录

蔡元培自述
一、自述
我所受旧教育的回忆
我的读书经验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二、传略
蔡孑民先生传略黄世晖
蔡孑民先生传略(下)高平叔
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蒋维乔
蔡孑民先生自传之一章萧瑜
先君幼年轶事拾零蔡无忌
蔡元培孑民先生重要事略系年记未定稿孙德中

实庵自传
记独秀陶希圣
第一部 实庵自传
实庵自传
第二部 最后论文和书信
陈独秀最后论文和书信序胡适
给西流等的信
给西流等的信
给连根的信
给西流的信
我的根本意见
给H和S的信
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
再论世界大势
被压迫民族之前途
给Y的信
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

TOP书摘

《蔡元培自述 实庵自传》:
  我六岁(以阴历计,若按新法只四岁余)入家塾,读《百家姓》、《干字文》、《神童诗》等。本来初上学的学生,有读《三字经》的,也有读《千家诗》或先读《诗经》的,然而我没有读这些。我读了三部“小书”以后,就读四书。四书读毕,读五经。读小书、四书的时候,先生是不讲的,等到读五经了,先生才讲一点。然而背诵是必要的;无论读的书懂不懂,读的遍数多了,居然背得出来。
  读书以外,还有识字、习字、对句的三法,是我了解文义的开始。识字是用方块字教的,每一个字,不但要念出读法,也要说出意义;这种方法,现在儿童教育上还是采用的,但加上图画,这是比从前进步了。习字是先摹后临,摹是先描红字,后用影格。临则先在范本的空格上照写,后来用帖子放在前面,在别的空白纸上照写。初学时,先生把住我的手,助我描写,熟练了,才自由挥写。对句是造句的法子,从一个字起,到四个字止,因为五字以上便是做诗,可听其自由造作,不必先出范句了。对句之法,不但名词、动词、静词要针锋相对,而且名词中动、植、矿与器物、宫室等,静词中颜色、性质与数目等,都要各从其类;例如先生出了白马,学生对以黄牛、青狐等,是好的,若用黄金、狡狐等等作对,就不算好了。先生出了登高山,学生对以望远海、鉴止水等,是好的;若用耕绿野、放四海等作对,用颜色、数目来对性质,就不算好了。其他可以类推。还有一点,对句时兼练习四声的分别,例如平声字与平声字对,侧声字与侧声字对,虽并非绝对的不许,但总以平侧相对为正轨。又练习的时候,不但令学生知道平侧,而且在侧声中上、去、入的分别,也在对旬时随时提醒了。
  我的对句有点程度了,先生就教我作八股文。八股文托始于宋人的经义,本是散文的体裁,后来渐渐儿参用排律诗与律赋的格式,演成分股的文体,通常虽称八股,到我学八股的时候,已经以六股为最普通了。六股以前有领题,引用题目的上文,是“开篇”的意义;六股以后又有结论;可以见自领题到结论,确是整篇。然而领题以前有起讲(或称小讲),约十余句,百余字;起讲以前有承题,约四五旬,二十余字;承题以前有破题,仅二旬,约十余字;这岂不是重复而又重复吗?我从前很不明白,现在才知道了。这原是一种练习的方法:先将题目的一句演为两句(也有将题目的若干句缩成两旬的,但是能作全篇的人所为);进一步,演为四句;再进一步,演为十余句;最后才演为全篇。照本意讲,有了承题,就不必再有破题;有了起讲,就不必再有破题与承题;有了全篇,就不必再有破、承与起讲;不知道何时的八股先生,竟头上安头,把这种练习的手续都放在上面,这实是八股文时代一种笑柄:我所以不避烦琐写出来,告知未曾做过八股文的朋友。
  我从十七岁起,就自由的读“考据”、“词章”等书籍,不再练习八股文了。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30

开  本: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3.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