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精装)
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精装)


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精装)

作  者:江晓原

出 版 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8月

定  价:98.00

I S B N :9787313131492

所属分类: 艺术  >  影视/媒体艺术    

标  签:艺术与摄影  影视/媒体艺术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本书系作者历年在各大知名媒体发表的科幻电影影评精选结集。作者在学界开创对科幻作品的科学史研究,将科幻作品纳入科学史研究视野,同时将科学史研究方法应用到对科幻作品的分析之中,给科幻影评带来了全新的思想深度和文本面貌。本书内容植根于作者对科幻作品的学术研究,而写作风格则与作者广受欢迎的著作《科学外史》I、II一脉相承——渊博流畅,雅俗共赏。并附全书所论及影片索引。

TOP作者简介

    江晓原,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为教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199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并任首任系主任。已在国内外出版专著、文集、译著、主编丛书等80种,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150篇。长期在京沪等地知名媒体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大量书评、影评、随笔、文化评论等。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2003年起关注科幻电影和小说,首创对科幻的科学史研究,持续发表学术文本,指导培养国内该方向第一个博士已于数年前以优异成绩毕业。

TOP目录

目录

1 导 言 看科幻电影的七个理由

3 与电影结缘

5 为什么迷上科幻电影

9 科幻电影的独特价值:反思科学

11 科幻、幻想、好莱坞电影、漫画

14 我的选择标准

15 关于本书的若干说明

19 第一章 外星文明:探索、恐惧与不可能的信任

21 反人类反科学的《阿凡达》—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

29 未来史诗:星际战舰卡拉狄加

36 SETI:有多少外星文明可以接触?—影片《接触》之前世今生

42 火星人留守几亿年?—电影《火星任务》背后

48 令人失望的《世界大战》

55    《星球大战》:一座没有思想的里程碑

61 美国人的世界秩序:重温《地球停转之日》

66    《异形》:女英雄教人类不要骄傲自满

75 索拉利斯星的隐喻

80 UFO 谈资指南

85 宇宙:隐身玩家的游戏桌还是黑暗森林的修罗场?

91 第二章 时空旅行与平行宇宙

93 在虫洞中回到中世纪—《时间线》中的爱情故事和物理学

98 当李连杰遇到量子世界—《救世主》背后的量子力学与密教

104 从《灵幻夹克》到《定婚店》

—关于时空旅行与预知未来之间的过渡

11 0 有多少人生可以重来?—从《蝴蝶效应》到《疾走罗拉》

11 6 从《疾走罗拉》上溯到《机遇之歌》

121 回到未来:有多少历史可以重来?

127 假如安重根未能击毙伊藤博文

132    《战国自卫队》:时空转换中历史能改变吗?

138    《未来战士》:终结者挑战因果律

144 浪漫不分大小,未来不能知道

—《记忆裂痕》中的爱情和物理学

150 星际穿越:目前还只是个传说

163 第三章 造物者与被造物之间永恒的恐惧和对抗

165    《银翼杀手》:从恶评如潮到无上经典

175    “你若看一遍就明白,那只能证明我们失败”

—重温《2001 太空漫游》

181    《黑客帝国》:科幻影史的巅峰之作

193 第四章 电脑、网络、虚拟世界与人工智能

195    《机械公敌》:机器人能够获得人权吗?

201 HAL-9000 的命运:服从还是反抗?

—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三定律”

207 做人好不好?永生行不行?—关于《变人》的对话

212 将文化多样性进行到底—关于《机器人》的联想

218    《基地》:依赖机器人的文明都已灭亡

223    《少数派报告》:心灵犯罪是否可能?

229 记录好不好?隐私留不留?—《最终剪辑》引起的遐想

235 虚拟世界:幻中之幻《十三楼》

241    《虎胆龙威》IV:一堂反技术主义现场课

247    《盗梦空间》:从《黑客帝国》倒退

258 为什么还要期望中国的《盗梦空间》呢?

261 第五章 生物工程的伦理困境

263 复制娇妻:幻想世界中的东风西风

—从两部《复制娇妻》引发的另类思考

269    《侏罗纪公园》和迈克尔· 克莱顿的反科学主义

275 隐私与天书之基因伦理学—从《千钧一发》到“人类基因组”

281 第六章 地球环境、末日预言与灾变

283 想象与科学:地球毁于核辐射的前景

288    《后天》:我们还能不能有后天

293 如果有洪水,谁能上方舟?—《深度撞击》之“方舟计划”

299 看完《2012》,明天该上班还是要上班

—从《2012》看科学、娱乐和神秘主义

309 第七章 反乌托邦的末日

311 从《雪国列车》看科幻中的反乌托邦传统

327  《巴西》:又一个反乌托邦的寓言

333 电视:可怕的奇迹和前景

—《星河救兵》、《西蒙妮》、《过关斩将》

340 恐怖故事:盐还是砒霜?—《战栗黑洞》的寓意

347  《回忆三部曲》:“脱亚入欧”的日本幻想

352  《V 字仇杀队》:一个有文化的革命英雄

361 第八章 不易归类的幻想影片

363 好莱坞安排给爱因斯坦的科学游戏

369 美丽佳人Orlando:关于永生的启示

375 美国版“水变油”:反科学的CIA ?

—从《链式反应》想到《天使与魔鬼》

382  《深海圆疑》:我们还未准备好梦想成真

388 只是一场假想的骗局吗?

—《摩羯星一号》和美国“登月造假”公案

394 黑客无心成帝国,云图难免化云烟—从《黑客帝国》到《云图》

405 第九章 在幻想边缘的影片

407  《禁闭岛》:你将不再是你

412  “天哪!它不是一座塔楼!”—艾柯与影片《玫瑰之名》

418  《双瞳》:在科学与迷信之间

424 天堂有笔写诗篇:《继承者》与《鲁拜集》及山中老人

431 不武侠不金庸的王氏之毒—王家卫和他的《东邪西毒》

441 第十章 科学幻想与电影

443 科学家与电影人之同床异梦

448  “科学技术臣服在好莱坞脚下”

—再谈科学家与电影人之同床异梦

453 科幻三重境界:从悲观的未来想象中得到教益

—2007 年国际科幻大会主题报告(节选)

460 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刘慈欣 vs 江晓原

474 只有科幻才能对人性“严刑逼供”

—江晓原、刘慈欣的同题问答

481 孤独的观影者

485 我最喜欢的25 部科幻电影

489 索 引

TOP书摘

导言 看科幻电影的七个理由

与电影结缘

大约2003年春夏之交,正值“非典”肆虐之际,我在一个特别恰当的时机,开始染上一种新的毛病——看DVD影碟。

观影的风气,此前早已形成。资格最老的一批人从搜寻录像带开始;接下来进入VCD影碟阶段,有了更多的观众;再往后开始出现DVD影碟,最初的时候质次价高,但已经使得许多观影者极为兴奋,大力收集。

为什么2003年春夏之交是一个特别恰当的时机呢?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那时“非典”肆虐,许多浮华奔竞的所谓“工作”(比如无穷无尽的会议之类)都停顿下来,到最风声鹤唳的那段时间,学校里连课也停了。许多人连日闭门不出,发现在家里看影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是因为恰恰到这个时候,中国大陆的DVD影碟,在生产技术上进入了成熟阶段,视频质量迅速改善,已可达到用肉眼与欧美原版无法区别的水准,市场价格也开始稳定下来。

我染上看影碟的毛病,其实纯属偶然。

在录像带和VCD影碟两个阶段,以及DVD影碟的早期阶段,我对观影并无多大兴趣。而当2003年春夏之交,上海的舞榭歌台,餐厅酒馆,全都门可罗雀,我却注意到有一种小店生意格外红火,那就是遍布街头巷尾的碟店。我偶尔进去看了几眼,偶尔随意买了几张,谁知一个全新的世界就在我面前展开了。

我从小对于机械、电子之类的东西特别有兴趣,曾经花费过大量时间和精力玩电脑,因而对于光碟并不陌生(当年在486电脑上我就自己装了双光驱),我很快注意到了影碟的一些质量问题和技术问题。由于我向碟店的老板和员工请教这些问题,结果被他们许为“知音”(因为“以前从没有顾客问这种问题”),于是我们很快成了朋友,他们向我介绍了不少关于DVD影碟的知识和行情。

我还在碟店里发现了当时由他们代售的杂志《DVD导刊》,一看之下,感到这正是当时我需要的那种杂志,对于淘碟很有帮助,就和杂志编辑部联系,从创刊号开始,全部配齐,然后开始订阅。我订阅《DVD导刊》两年之后,有一天杂志编辑部给我来电话,通知我从2006年起不必再订阅了——因为我已被列入赠阅名单。这项赠阅一直持续到现在,我要在这里深表謝意。

但是,要让看影碟成为一种毛病,仅有上面的原因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别的机缘。

我看的第一批DVD影碟是19部007影片(那时第20部的碟还未出,后面3部电影当然还没拍)。对于一个以前很少看西方电影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合适的入门影片,因为其中有着以往半个世纪西方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流行元素(包括科幻在内),很容易将一个外行吸引住。如果一上来就看那些“探索电影”或所谓的“文艺片”,其中颇有一些真正的“大闷片”,万一看得昏昏欲睡,说不定从此就与电影无缘了呢。

由于以前对电影没什么兴趣,也从不看电影杂志,因此我对于那种被称为“影评”的文章有何套路,也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我写了我的第一篇谈论电影的文章“非典生活之007系列”,发表在《书城》杂志上。事后来看,这篇即兴而写的文章也就是聊聊电影而已,但因为是外行,倒也没有受常见影评文章老套的约束。

问题出在我的第二篇谈电影的文章上——这次是谈《黑客帝国》(Matrix,1999~2003),也发表在《书城》杂志上。因为此文发表时,恰逢《黑客帝国》电影公映,结果这篇文章成了国内平面媒体上较早的《黑客帝国》评论之一,引起了一些注意,招来了访谈、转载、新的约稿等等,后来还被收入评论集《接入黑客帝国》一书中。

这时国内的各种杂志和报纸,不约而同地开始设立谈论电影的专栏,这当然是因为DVD影碟的流行使得电影大举进入文化人的日常生活之故。这个过程大致开始于2003年春夏之交。在这一潮流中,我开始在《中国图书商报》写电影专栏。最初他们希望我写一个专谈“情色电影”的专栏,所以专栏定名为“准风月谈”。但是实际上我没有在“准风月谈”里谈过任何情色电影。为什么呢?

为什么迷上科幻电影

那时我还只是一个非常菜鸟的影迷——算不算得上影迷还不一定呢,有什么资本来写电影专栏?我也考虑过谢绝这项邀请,但是尝试一种新玩意所能带来的愉悦又在引诱着我。

另外,我需要一个精神安慰,或者说需要一个借口。

因为在我以前习惯的语境中,“看电影”就是娱乐,就是玩,而现在我已经开始喜欢上电影了,我用什么来抗拒每次观影之后那份“又玩掉了两小时”的自责呢?这时,写电影专栏的邀请,及时为我提供了聊以自慰的借口——它使我的观影活动与“工作”建立了某种联系,似乎自己的观影不再是单纯的娱乐了。

所以最后我接受了邀请。

但是我不想把自己培养成“影评人士”。不是我对影评有何偏见,而是因为我觉得那已经有电影学院的人做了,我不可能做得和他们一样好。我至今也没有研读过电影理论方面的书籍(尽管也收集了一些)。我想我不如保持一个外行的状态,只有观影经验,没有电影理论,这样说不定能写出一些和专业影评人士不一样的文章来?

在我思考着怎样写这个专栏时,我已经开始写了(挺荒唐的),当然我继续观影,同时也开始注意别人的影评文章。

我发现,绝大部分影评文章,乃至专门的电影分析论文——比如对于《一条名叫旺达的鱼》(A Fish Called Wanda,1988)这样的电影,可以写万余字的长文,都有一些大致通行的组成部分:

一、剧情介绍(往往不得要领,因为借口不能“剧透”);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504

版  次: 第1版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6.8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