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大国方略:走向世界之路
大国方略:走向世界之路


大国方略:走向世界之路

作  者:顾骏 主编

出 版 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7月

定  价:29.00

I S B N :978756711602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军事  >  政治    

标  签:政治  政治/军事  中国政治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大国方略:走向世界之路》紧密结合国家热点问题,向读者阐释了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大国、中国梦如何与世界梦协奏交响、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何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底线是什么等宏观问题,也说明了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了什么、高铁出国的意义何在、大国如何创新以及如何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等热点问题。“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本书重在让90后青年群体了解国情、感受时代、认同国家,努力在把握历史机遇的同时,准备好为民族复兴有所担当、有所贡献,让青年人在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能看懂大局、把握大势。

  该书依托于当前深受90后大学生欢迎、在社会上引起高度关注,多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的“大国方略”课程,是“一课一书”工程的配套图书。

TOP作者简介

  顾骏教授,著名媒体评论人和独立策划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主题演绎创意专家,担任国家民政部等多个党政部门决策咨询专家和中央电视台等十余家媒体特约评论员。同时也是“大国方略”课程策划人。

TOP目录

前 言 方略:大国存亡之道

 

第一章 走向现代大国的中国

 什么样的国家称得上现代大国?

 中国是一个现代大国吗?

 中国能成为现代大国吗?

 中国如何走稳迈向现代大国之路?

第二章 从中国梦到世界梦

 中国梦,谁的梦?

 世界寻梦何时重回汉唐?

 海外游子何以归心似箭?

 中国梦能与世界梦协奏交响吗?

 中国如何赢得世界信赖?

第三章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只有“华山一条道”了吗?

 中国道路的道理何在?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是什么?

第四章 龙性中国:守护有底线的和平

 中国龙是dragon吗?

 西方称中国为dragon有何弦外之音?

 中国龙为什么不是dragon?

 中国和平崛起的底线在哪里?

第五章 守成与新兴:大国关系的主轴与机枢

 中美可以坐在同一张椅子上吗?

 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在哪里?

 中美关系这盘棋局有多大?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需要怎样的智慧和担当?

第六章 通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丝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吗?

 “丝绸之路经济带”这笔账怎么算?

 大国中亚竞技,中国胜算几何?

 中国“牵头”中亚安全建设可行吗?

 “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惠及沿线国家吗?

第七章 高铁出国:应对财富全球分布的挑战

 高铁出国将通向哪里?

 中国高铁的优势何在?

 高铁出国牵引着多少产业链?

 高铁出国需要应对的重大挑战是什么?

第八章 创新: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

 中国何时能咬到第一口“苹果”?

 如何驱动和保障创新?

 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价值是什么?

 大国之路的峡谷隘口在哪里?

第九章 超越趋同和冲突的中国智慧

 中国会被全球化淹没吗?

 清明与圣诞:谁代表了中国人的心灵?

 文化真会趋同吗?

 文明必定彼此冲突吗?

 走向“美美与共”,中国有何秘诀?

 如何在共同的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

 

附录 “大国方略”中90后的机遇和担当

 直面国情教育的薄弱环节

 直击90后大学生的软肋

 直上国情教育的制高点

后记

TOP书摘

前 言 

  方略:大国存亡之道

  前人曰:“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谋万世”和“谋全局”即为“方略”之灵魂。

  举凡大国,从诞生至崛起,不是书写历史,便是震动当下。不对“万世”和“全局”有深长筹划,空有大国资质和机遇,也可能半途夭折,甚至落入万劫不复之地。20世纪的若干大国,各自命运相去悬殊,令人唏嘘。

  俄罗斯从彼得大帝实行改革、学习西欧开始,雄才大略,开启帝国强盛之途,沙皇时期屡次干预周边国家和地区事务,有“欧洲宪兵”之称。虽然沙俄经一战而崩溃,但苏联成立后,国势上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胜国,与美国并称“世界两极”,在全球事务中,彼此争霸。但因内政外交陷入战略失误,在未见硝烟的“冷战”中“不战而败”,导致国家解体,一路衰败。虽有普京治下的局部恢复,又因国内经济战略一再失误,有资源产业和军工技术,却没有完整的产业体系,留下致命缺陷。克里米亚之争尚未平息,石油价格暴跌,金融体系濒临崩溃,一时之间陷于困境,欲再振雄风,还看下一轮历史是否垂青。

  一衣带水的日本,从来学习他国文化,从“汉才和魂”到“洋才和魂”,终在明治维新之后,雄起于东亚,一战而胜大清,二战而胜沙俄,三战侵略中华、夺占南洋、挑战美国,虽有珍珠港之胜,却因违背道义,又陷战略之失,终遭各国围歼,蒙受人类至今唯一的核弹攻击,国败受降。20世纪60年代后经济重新崛起,但始终无法摆脱被保护、被支配的国家地位。如今人口不断减少,国力之本持续侵蚀,重压之下,安倍晋三孤注一掷,能否重入所谓“正常国家”之列,尚在未定之天。

  德国自称罗马帝国之继承人,且接受了基督教的正统教义,一度有“神圣罗马帝国”之称。近代史上,“条顿剑”所向披靡,靠武力统一德国,靠征服拓展“生存空间”。虽在哲学、科学、人文、艺术、工业诸多领域人才辈出,军事机器尤其凶悍,终因一战失利,二战再起,四处树敌,两线作战,挟闪电战之威,行种族灭绝之举,却深陷苏联广袤大地和严酷环境,一蹶不振,举国战败,国土被分割,国家被分治。然而,同为战败国,却能以真诚忏悔、洗心革面的态度对待历史,方得借苏联、东欧剧变而恢复正常之身。通过推进欧洲一体化,已然成为欧洲大国,正积蓄能量,提升全球影响力。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历史是公平的,机会总是有的,但一个国家能否抓住机会,崛起而成为大国,不仅取决于天时、地利,更取决于民族对自身的认知,对世界大局的把握,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对自身与世界关系如何相处的设计,“大国方略”是之谓也。

  大国自古就有,人类历史见证了大国“你方唱罢我登场”,除了中国等少数几个绵延千年的国度之外,大多成为过往之客,长则延续数百年,短则数十年而已,且都局限于地区范围之内。尽管如此,大国一旦勃兴,往往直接改变周边国家的疆域,甚至颠覆地缘政治的原有格局。人类在这种基本局限于地区范围内、没有规则感的传统大国博弈中,存在了数千年,直到工业化兴起、全球市场形成之后,现代大国开始出现,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大国。

  与传统大国不同,现代意义上的大国之争是一定国际秩序中的游戏。以荷兰法学家胡果·格劳秀斯(HugodeGroot)为奠基人的世界近代国际法学的诞生,标志着大国竞争不再是一场兴之所至的“玩耍”(play),而是一种具有共同规则的“游戏”(game),单纯依仗国力,采用战争手段虽然仍不失为国家战略,但军事力量的使用范围越来越有限,边界越来越明晰。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深重苦难,前所未有的杀人机器———核武器的诞生和使用,促成了国际社会对大国行为给以更有效约束的体制机制建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联合国尤其是安理会的成立,意味着国与国之间曾经盛行的“丛林法则”受到极大限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传统大国逻辑不再那么通行无阻了。在少数几个大国达到实力动态平衡、战略威慑力量基本排除了核武大国直接兵戎相见之后,地区性大国之间的竞争也被置于国际社会的直接干预之下,联合国可以授权使用合法军事手段,意味着战争至少形式上具有了超越国家的性质。

  20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最终在主要国家和联合国的干预下,双方讲和。随后发生的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行为,则在西方大国和阿拉伯国家的联合干预下,不但被制止和纠正了,而且导致入侵者伊拉克从此国势衰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重击之下,伊拉克至今国内局势难以稳定下来。而占据压倒优势的美国即便“挟公义以泄私愤”,也不得不扯出莫须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做幌子,才得以在“9·11事件”之后,第二次大规模入侵伊拉克,彻底推翻萨达姆政权。这足以说明,“世界警察”的作为多少亦须受制于国际法之约束。

  只要人类尚未完全走出“丛林法则”,“强权即真理”下,弱肉强食仍将是国际社会的某种现实,真正意义上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仍然是人类的理想乃至愿景。

  大国资格代表着在国际事务处理中享有主导地位,在地球资源分配中获得超出比例的份额,而且有现实的空间操控国际机构,“高含金量”不但使大国身份为所有具有潜质的国家所向往,也令现有大国时刻警觉被取代的威胁,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在规则和利益两个层面上的博弈暗流涌动。

  然而,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全球化,让和平发展而不是战争冲突成为时代的主流,让自我生长而不是武力掠夺成为强国崛起的根本凭借,让规则制约下的协商而不是威逼强迫成为国际纠纷的基本解决机制,让双赢或多赢而不是“零和游戏”成为能够争取和实现的结果。

  在人类社会普遍走向文明的全新格局下,现实的和潜在的大国都需要审时度势,既坚持国家定位、又顺应历史潮流的“方略”因此成为现代大国的必然之选。

  中国自古就是大国。在现代之前,中国虽然随治世乱世的交替,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时大时小,虽然多次遭遇异族入侵,发生朝代更替,但文化共同体的存在一以贯之。这种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在文明的主要方面长期领先。

  然而,历史地形成的优势地位,随着工业化和全球社会的诞生,也历史地结束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古老国度不仅一再战败,而且第一次被高于自身的外来文明所战败。具有“以史为镜”传统的中国人,总结最近的历史,寻找落后的原因,以“刮骨疗毒”的勇气,追根溯源,从武器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到文化不如人,甚至到文字不如人,“贫、病、愚、私”被一一列举在案。素以文明自傲的中华民族不但从此“睁眼看世界”,而且积极学习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从被列强宰割、肢解的绝境中奋起。

  殊死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承担世界反法西斯主义重任,为中国赢回了最初的“大国尊严”。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成果的联合国成立,中国以创始国身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获得在重大问题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否决权,汉语成为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

  朝鲜战争爆发,曾经在区区数万八国联军面前溃不成军的中国军队,在志愿军的旗帜下,不顾武器装备落后和后勤保障物资缺乏的劣势,应战由美国率领的16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靠意志和实力,用“最直接乃至粗暴的方式”,无可置疑地展示了未来大国的雄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GDP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世界第二,建立了全世界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全新的高速公路、高铁和机场等基础设施成网运行,新式武器装备不断亮相,国家外汇储备高达将近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

  综合国力的增强让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越来越响,中国在开始享受作为有实力国家的回报的同时,越来越多地面对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各种声音。壮大的中国向何处去?“大块头”会如何处理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不但成为相关国家关心的问题,也引发中国自己的思考,中国需要“大国方略”以规划自己、承诺世界。

  中国由传统大国经历衰败之后,重新迈向现代大国的历程,必然隐藏着许多国家没有遭遇过的挑战乃至风险:

  在不远的过去,中国因为列强宰割而严重受损的国家权益,有些至今仍然作为“历史遗留问题”而存在,是否需要了断?

  中国在力不从心时期被侵占的部分利益是否到了索回的时候?

  初步富裕起来的中国,以其巨大体量和外贸型经济,要求在全球的资源和能源分配中有足够的份额,是否会打乱原有的全球利益分配格局?

  在由个别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壮大起来的中国,会不会反过来要求建立新的规则体系?

  中国初具大国雏形,但综合实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甚至亟待提高。在这关键时刻,中国会不会因为某些国家的“再平衡战略”而偏离既定的推进路线?

  从消极一面说,人类历史上至今没有一个大国的兴起不伴随着战争,军事装备日益精良的中国会是一个例外吗?

  从积极一面说,中国以人类前所未有的体量和速度实现整体发展的经验,能否成为其他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破解共同难题时可资借鉴的参照?

  归结为一点,就是中国成为大国后,如何处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如何处理本国、他国和世界的关系,如何处理利益、规则和道义的关系,不仅事关中国的持续发展,也将不可避免地给人类未来留下难以消除的影响。

  如果说在中国“韬光养晦”阶段,因为国力有限,这些问题显得十分遥远,担心中国经济的崩溃要比忧虑中国强大的威胁更为现实,那么在今天,这些问题就不只有居心叵测的个别国家在炒作,而是越来越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现象:当因为出境游客众多且人均购买力超强,中国至少在长假期间已从“世界工厂”华丽转身为“世界钱包”,并激起各国“抢红包”般的热情时,中国如果不能及时推出整体方略,让世界看到并信任一个未来大国的承诺,不仅世界不放心,中国自己也难以放心。毕竟改革开放的成果让中国从向世界开放,成长为走向开放的世界。

  如果说,向世界开放的主动权掌握在中国手里,那么走向世界的主动权就不完全掌握在中国手里。中国可以允许美国的思科、高通进入中国,但美国不一定允许中国的华为进入美国,就是现成的例子。更不用说,随着中国财富进入其他国家,安全保障远不是技术人员或金融家所能提供的。

  “中国打喷嚏,世界就感冒”已成常态,面对相互依存的现实,如何在双赢乃至多赢的基础上,实现和平发展,成长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破解人类共同问题、促进世界公平公正的建设性力量,正挑战着中国人的智慧,“大国方略”体现了中国对世界的思考和给世界的答复。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39.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