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开卷十五年精选 冷摊漫拾
开卷十五年精选 冷摊漫拾


开卷十五年精选 冷摊漫拾

作  者:蔡玉洗,董宁文

出 版 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531734475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开卷十五年精选 冷摊漫拾》从《开卷》杂志已刊发的约文章及未刊稿中,精心拣选了杨绛、绿原、屠岸、李文俊、杨宪益等名人和名人之间发生的爱书、淘书的趣闻逸事,再现了名人大家热爱读书,嗜书如命的美好品格。文笔雅致,颇有趣味,可读性强。

TOP作者简介

蔡玉洗,资深出版人,曾任江苏文艺出版社社长,《开卷》杂志主编。
董宁文,《开卷》杂志执行主编。
两人曾编辑出版多部作品。

TOP目录

谷林 老僧录存的居士诗

谢其章 好花时节不闲身

范用 南京往事

金性尧 “泔脚文化”

曾卓 一日得两“鹰”

姚以恩 我有一把好扇子

钟叔河 念楼的竹额

汪家熔 二三啤酒事

白化文 话说“题签”

黄永厚 铜雀台及其他

刘经富 三副对联的出处

朱健 王国维这道题

庞朴 字谜征解

韩石山 也谈郑成功忠于谁

邵绡红 邵洵美、项美丽与“抗日杂志”

姜德明 孙望与《中国诗艺》

徐重庆 谁还记得叶德均

吕恩 小丁《花街》创作的原型

罗飞 五十五年后谈《起点》

周退密 谈诗小札

唐吟方 余事作书人

周有光 “食衣住行信”

扬之水 笔名

邵燕祥 小蜂房杂诗

彭燕郊 程千帆先生和《诗帆》

王英志 钱仲老题签

来新夏 杂议广告文化

顾农 鲁迅《祭书神文》之校勘

毛乐耕 老舍赠赵清阁嵌名联

辛丰年 中国诗人心目中的光色影

钟叔河 古人写书房

姜德明 吴奔星与《小雅》

朱正 朱自清的一句诗

吕剑 旧札偶检——致孙犁

戈革 “黄石诗”及其他

彭燕郊 绀弩遗简补缺

余立新 梁启超与《天演论》

韦泱 旧著相赠情更增

如筝 《南京血祭》及其作者阿垅

绿原 回忆《诗垦地》

陈子善 张爱玲故居的喜和忧

罗飞 也谈《不走正路的安得伦》

严晓星 王燕卿任教南京高师时间考

白桦 战乱中的唱本

于光远 畅所

扬之水 《采蓝集》跋

邵川 周退老为我题花笺

钱伯城 寿联两副

陈学勇 胡风案前夕舒芜的一封信

陈伯良 施蛰存先生的贺年柬和藏书票

李福眠 试乳法·乳媪十忌·君子不哭

眉睫 又发现废名的三封佚信

柳和城 蔡元培为恽铁樵做广告

止戈 有谁见过陆西星像?

毕克官 旧刊中的天桥“另类”叫卖声

邵川 范培开、林散之的书画润例

古剑 柯灵的信和诗

张允和 不须曲

董桥 春台遗韵

许宏泉 章士钊押孤桐不孤

止庵 简择集(其二)

黄永厚 秋瑾画像并跋

徐重庆 由陈从周的一封信谈起

桑农 吕碧城劝龙榆生学佛之原委

谷林 简体字

杨建民 孙大雨自校本透露出的若干信息

叶嘉新 冀汸的第一部诗集《跃动的夜》

李传新 化铁的第一本诗集

吴振武 记一张胡厚宣先生手迹

姜德明 《南京的五四周》

子张 吕剑最初的诗集与诗

杨靖华 国立中正大学藏书签琐记

朱金顺 回忆我收集唐弢先生的书

何频 日记本·《美术日记》

邵川 林散之与夏冰流

赵絪 被遗漏了的一段“师承”

TOP书摘

念楼的竹额

钟叔河

“念楼”二字为知堂老人一九六六年所书,刻竹者容园叶瑜荪也。

植物中我最喜欢的是竹子。少时寄居山村,住北屋中,丈外便是后山的竹林。从窗户中望去,虽不见全景,但几枝数竿,无论在什么光线下,都要比画图中的好看得多。湘北冬季严寒,“雪落竹子驼”,枝梢上的冰凌坠落发出音响,对于独坐中的我,往往是一种难得的惊喜。夏天风雨时行,这时竹林会奏鸣出丰富的和声,且多变化,让这种天籁伴随我入梦,回忆起来更加觉得愉快。

屋主人的祖上做过学官,后代虽已破落,宅子中仍挂有不少旧的联额。对联多为漆地金书,也有的是用大竹一分为二,上面刻的文字用青绿色填出。有一副“细雨园林梅结子,春风篱落竹生孙”,落款“道州何绍基”。还有一副“文章千古事,花柳一园春”,隶书写得很好,落款是谁却记不清了。

也许因为喜欢竹子的缘故,我觉得用竹做联额也非常好:第一是南方多竹,取材不难;第二是易于奏刀,高手可以逼真地再现书法的神态和气韵;第三是竹材的纹理、色泽和质感,有一种木石所没有的“雅”,特别宜于文房。但不知怎的,进城以后便很少见到竹制的联额,近十几年更可说是完全绝迹了。“文革”前长沙和邵阳等地还残存着一种叫“翻黄竹刻”的手艺,那是在木胎板上贴一层薄薄的竹黄,做成茶叶盒一类小物件,上面也刻点字画做装饰,但全是成批生产的匠作,绝无“春风篱落”之雅致矣。

如今时行文化搭台,园林亭阁修得很多,刻上联额的地方亦不少,而竹制的仍未曾见到。岂非因为在竹上刻名家法书非匠人所能,没有文化修养的人便不行,而其人又得爱竹而精工竹艺,所以便十分难得的缘故么?

十年前,因笺释周作人作、丰子恺画《儿童杂事诗图》,得识丰氏女公子一吟先生,又由一吟先生得识桐乡叶瑜荪君。叶君是个文化人,有《分心堂随笔》《写意丰子恺》等书行世,又是个文化工作干部,历任市文化局、市文联、市政协负责职务,却在“插队落户”时即喜欢刻竹,尤喜摹刻郑板桥、丰子恺等名家的书画。从一九七九年起,刻竹逐渐成为其主要创作手段。他的用浅刻和留青法刻成的作品,已享誉国内外,被上海陈从周教授誉为当今“竹人之魁”。一九九五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这对一个学生出身不曾拜师学艺的人来说,可能比拿高级职称更不容易。

几年前,我请叶君为我制了一枚臂搁,上面刻的是周作人一九三八年写的一首诗。周氏不以书名,字却特具书卷气,绝不庸俗。刻得形神均肖,三方图章(“叔河珍赏”和“容园刻竹”两方是加刻的,位置经营得极好)尤其耐看。几年来我和老妻抢着用,已经快要用“熟”,变成老麻将牌背面那种颜色了。去年搬入新楼,在第二十层上,稍为宽敞,因而能有一间书房,可以眺望不远处的公园。园中绿色倒有很大一片,美中不足的便是不见有竹子。成都望江公园多竹,辟有“读竹苑”,是个好去处。湖湘植被与巴蜀相同,却不种竹,真不知何故,只能以煞风景视之。

有楼望竹,可以读书,一直是自己的梦想,现在总算实现了一半,也就应该知足了。室内无法种竹,便去乞叶君再为制一竹额,把楼名刻上去。前天叶君已将它寄来,“念楼”二字是从《儿童杂事诗》手迹中集得的,落款则本是知堂昔年写给我的,算是移用,却非伪造。二字虽然经过放大,看来仍神气生动,充分显示了叶君用刀如笔的功力。

大家知道,中国人在竹上作字的历史本来就长久,“杀青”“汗青”等词至今有时还在用,都是这件事留下的痕迹。但将名人法书刻到竹上作为艺术品欣赏始于何时,一时却说不上来。元末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说:

詹成者,宋高宗朝匠人,雕刻精妙无比。尝见所造鸟笼,四面花版,皆于竹片上刻成。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具备,而且玲珑活动。求之二百余年来,无复此一人矣。

可见南宋和元时竹刻还极稀罕,而且詹成也并不刻文字。《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竹部纪事引明人《居山杂志》,在叙述并山美竹后写道:

游人多爱刻名其上,题迹可经数年不坏,久之益若虫书古篆可观。

这是在竹上刻字的,但却是业余的一时乘兴。虽然能题刻出数年后“若虫书古篆可观”的字来的,绝不会是如今到处乱划乱刻“某某到此一游”之徒,但也还不是专业的“竹人”。P18-21

TOP 其它信息

开  本:32开

正文语种:汉语

加载页面用时:83.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