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行善的艺术:晚明中国的慈善事业
行善的艺术:晚明中国的慈善事业


行善的艺术:晚明中国的慈善事业

作  者:[美] 韩德林

译  者:吴士勇,王桐,史桢豪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丛 书: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

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定  价:65.00

I S B N :978721415343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军事  >  政治    

标  签:政治军事  中国政治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行善的艺术:晚明中国的慈善事业》是作者韩德林二十年来对晚明慈善事业持续研究的最重要成果,部分篇章已在《哈佛亚洲研究学刊》、《东方社会经济史学刊》等国外知名刊物上发表。

  晚明时期,众多超越家庭、阶级和宗教界限的慈善团体纷纷建立,一股前所未有的慈善热潮席卷了地方社会。作者在分析杨东明、高攀龙、陈龙正、陆世仪和祁彪佳五人的善会演说记录、善会管理细则、劝善故事和日记的基础上,翔实考察了激起行善热情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变化。传统理论认为,慈善就是对贫穷和社会动荡的一种应激反应,作者深入到晚明善行义举的各个细节,绘声绘色地描绘了笔下主人公的思想和行为。作者认为,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争议的中国是否有慈善传统的话题已毫无意义,中国不仅有悠久的慈善传统,还有深厚的慈善思想。从对善会领导者道德和信仰的讨论到对粥厂和药坊日常运作的审查,从对地方社会资源的考察到对社交网络在慈善捐赠中作用的概括,韩德林教授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于晚明社会阶层之界限和一般意义上慈善的看法。

TOP作者简介

    韩德林,《哈佛亚洲研究学刊》主编,主要从事晚明和清初社会史研究,在慈善、朋党、师承等研究领域用力较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

TOP目录

致谢

惯例、度量与朝代

简介

上编:新路线:行善团体

 1.放生社

 2.早期善会及其理想化领导者

 3.善会选择

 4.对穷人和富人的演说

 5.边缘视角中的善会

下编:在危机中制定慈善规则

 6.组织食物救济

 7.与官员结盟

 8.医药救助与其他义行

 9.慈善信仰与信仰表述

结论:从道德转向合法化的财富

参考文献

TOP书摘

  善会所希望维持的秩序井然的社会中,乞丐是没有一席之地的,然而他们应该为丐头所照管。陈龙正解释说,根据规定,丐头应该承担起埋葬死去的乞丐的责任,应该将他的供应限制在固定的较小的数量上,而且“不许多取,困此无告”。然而,他承认,丐头经常无法承担他的责任:“丐头,取利甚多。有妻子,有居室,有田产,安然受众乞之供。及其死也,则抛之城下,毫无加惠怜悯之心。则平昔之抽索何为?” 

  乞丐们确实面临的困境使得陈龙正介入其中。1641年的冬天,当得知“我邑流丐约五六百人,自二月至五月,掩埋亦逾五百,”之后,陈龙正为他们提供了庇护所。受到拯救生命的迫切的意识的感召,丁宾的榜样又加强了这一意识,陈龙正坚持即使那些乞丐毫无疑问很快就会死去,人们也应该帮助他们。陈龙正对于拯救命运凄惨之人的热情,和他所批判的放生动物的实践者们有些相似:由于拯救濒临死亡的生命而感到振奋,他有时候忽略了需要明智和节俭来使用资源的观点和规则。 

  善会的存在并没有减少陈龙正对于多方面的、意料之外的帮助需求的个人责任感。相比之下,一旦善会作为一个教谕大家为善的地方被建立起来,它就成为了慈善理想对于公众的一个提醒。陈龙正根据善会“力所未及”的方面,反复地调整他自己的慈善活动——安葬穷人,平粜粮食以及发起担粥。如果他由此突出了他的慷慨,这是因为善会给他的地区提供了一般的参考点,一个高度公共化的行善标准。 

  对家族的选择 

  善会补充了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的慈善行为,同时与之竞争——陈龙正在1641年的捐赠揭示了这一点。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80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32.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