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煮酒论科学
煮酒论科学


煮酒论科学

作  者:[韩]姜锡基

译  者:许英俊

出 版 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丛 书:图灵新知

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定  价:39.00

I S B N :9787115390363

所属分类: 大众新知(科普)  >  科普读物  >  百科知识    

标  签:科学与自然  自然科学总论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煮酒论科学》包括最新热点、健康医学、营养科学、生命科学、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物理学与化学、人物故事、文学与电影等不同主题,讲述各专业领域2013~2014 年的最新尖端科学话题。文字风格保证专业性的同时通俗易懂,已受到各方面专家学者好评,兼具趣味性与理论高度,让科学不再乏味。

TOP作者简介

  姜锡基,首尔大学化学学士、分子生物学硕士。曾任LG生活健康研究所研究员,2000~2012年任《东亚科学》专栏记者。现为科学专栏作家,在《科学东亚日报》《科学时报》等报刊的科学专栏发表文章,并主持SERICEO《日常科学》节目。著有《要来杯科学吗?》《科学品酒师》,Antimatter韩文版译者。

TOP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热点话题
青马难寻,青鸟易见
害怕荷花的人们
人类遗传基因能申请为专利吗?
禽流感病毒:H5N8与H7N9
加湿器杀菌剂:从好意到噩梦的悲剧

第二部分 健康/医学
旧药新用的时代
您知道费城染色体吗?
以菌攻菌
双面螺杆菌
绝经期的存在是因为男人只爱年轻女人?

第三部分 营养科学
连母亲都不曾知道的母乳真相
ω-3脂肪酸有益健康
好喝的咖啡,健康的咖啡
您知道白色食品吗?
不吃早饭导致肥胖

第四部分 生命科学
“垃圾DNA”真的应该扔进垃圾桶吗?
鸟与人类
真的存在月节律吗?
请勿过度信赖蜜蜂
您知道“潘多拉病毒”吗?

第五部分 神经科学/心理学
“看”的含义
学者症候群:记忆力惊人的秘诀
人、老鼠和果蝇都需要睡眠
孤立别人的人和被孤立的人一样痛苦
人到四十中年危机,猩猩到三十?

第六部分 数学/计算机科学
“弱哥德巴赫猜想”已被证明
贝叶斯定理征服科学
利用DNA保存信息时使用三进制的原因
当人类基因遇到量子计算机
用计算机模拟再现泡沫的产生与破灭

第七部分 物理学/化学
您知道“霍夫施塔特蝴蝶”吗?
车里雅宾斯克小行星的爆炸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30倍?
丙酮:让您吐气如兰的分子
催产素:刮起凉风时更容易想起的激素
氮氧化合物:需要我们携手解决
设为免费 第八部分 人物故事
福里兹?哈森诺尔:走近E=mc2的物理学家
尼尔斯?玻尔:量子力学的传奇
海莉耶塔?拉克斯:死后才周游世界的女人
您知道玛姬?普罗费的过敏毒素假说吗?
考特内-拉蒂莫和史密斯:复活化石的人们

第九部分 文学/电影
想与人产生共鸣就请读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
光合作用的量子生物学
嫉妒是我的力量
童话《小红帽》和《日神与月神》的改编
《地心引力》:科幻电影的传奇

附录 吾生也有涯而科学涯
索引

TOP书摘

  加湿器杀菌剂: 从好意到噩梦的悲剧

  隆冬时分顶着寒风走在路上时,我都会想起30多年前的中学教室。当时,教室里没有其他取暖设施,一到冬天,教室中间就会放一个大火炉,我们烧柴取暖。坐在火炉旁边的学生嚷嚷着“热死了”,而大多数学生仍然冻得瑟瑟发抖。火炉上通常放着一个大水壶,里面的大麦茶烧开之后就会从壶嘴冒出热气。等到第四节课时,学生们就会把水壶取下来,把几十个饭盒放上去热饭。当时,学校、家或者办公室建筑也几乎没有隔热材料,采暖不好,所以基本都会放个火炉,并且上面必然放一把水壶。现在想来,当时火炉上用水壶烧水,并不仅仅是为了烧大麦茶喝,似乎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给干燥的室内提供水分。

  不过,随着隔热材料和燃气炉、电热器的广泛普及,现在,装有笨重烟囱的火炉已经成为记忆。当然,室内湿度的调节也不再依靠水壶,而由加湿器等喷出凉水蒸气的家电产品完成。尤其现在的公寓式住宅越来越多,室内十分温暖,甚至冬天都可以穿短袖,而室内空气却变得更加干燥,所以家家户户都会使用加湿器。

  韩 国 三 分 之 一人 口 使 用 加 湿 器

  用加湿器提高室内湿度,不仅感觉舒适,还能预防感冒或流感。因为,空气过于干燥的话,呼吸系统粘膜就会变得脆弱,难以抵抗病毒的入侵。可是,随着加湿器的广泛使用,又出现了一种名为“加湿器肺病”(humidifier lung)的呼吸系统疾病。加湿器水槽中滋生的细菌或霉菌会随着超声波打造的微小水滴——喷雾进入肺部,从而引发疾病。不仅是生物,无机物形成的“白色粉尘”也会包裹在喷雾中,吸入体内后也会引发疾病。

为解决这一问题,加湿器杀菌剂应运而生。不必每次加水前都清洁加湿器水槽,只要加入加湿器杀菌剂即可。对家庭主妇们来说,这算是省了不少事。加湿器杀菌剂中使用聚氧烯烃基单胍盐酸盐(PEEG, Poly-[2-(2-ethoxyethoxyethy)-guanidium-chloride])、聚六亚甲基胍PHMG (Polyhexamethylene guanidine)和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DDAC(Didecyl D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等杀菌剂,这些都是洗发水或湿巾等产品中一直使用的化合物,均已通过皮肤有毒测试或食用安全性检验。2011年进行的调查标明,韩国每3人中就有1名使用过加湿器,而其中一半的人都用过加湿器杀菌剂。也就是说,有1/6的人口,即800万人曾经接触过加湿器杀菌剂。

  神奇的加湿器杀菌剂旨在清除加湿器水槽中的细菌和霉菌,2011年8月31日,韩国疾病管理本部下发通知后,它成了人们恐惧的对象。那年春天陆续发生多起孕妇呼吸不畅致死的事件,调查结果显示,加湿器杀菌剂可能是肺部疾病的成因。同年11月11日,疾病管理本部下达了“召回加湿器杀菌剂”的命令。之后,疑因加湿器杀菌剂而导致急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达到了几十名,消息传开后引发社会热议,民众对卫生部门的怨声不断高涨。

  加湿器杀菌剂禁止销售后无人患病

  学术期刊《美国呼吸系统重症患者学会志》(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4年1月发表了蔚山大学首尔峨山医院洪受宗教授团队等韩国国内共同研究小组进行的加湿器杀菌剂相关儿童肺病疫学调查结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06年至今针对全韩国84家医院病例进行的调查结果十分明确。2011年11月,即加湿器杀菌剂召回命令下发之前,138名住院患者中有80人死亡,但之后再无新增病例,这有力地证明了加湿器杀菌剂是发生肺病和造成患者死亡的原因。

  1955年,加湿器杀菌剂首次出现在韩国,所以人们对迟来的真相倍感遗憾。但若不是洪教授和几名医师从2000年中期开始就对特异肺病患者产生关注并执着跟进的话,可能至今每年仍有几十名患者死亡。如此想来,也觉得万幸了。

  论文中展示了很多舆论未曾公开的惊人事实。话题再转回2006年春天,当时有几个孩子因患急性肺病而入院,随着病情急剧恶化,大部分孩子都失去了生命。洪教授等几位研究人员对这种异常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写成论文发表于《韩国幼儿科学会志》。当然,研究人员当时对死因还不得而知,就怀疑是病毒所致。但有一点很清楚,对2006年春天发生的这几十份“疫病”病情进行整理后发现,每年春天都有类似情况发生。

  可是,检查死者相关组织后,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发现细菌或病毒。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应该从其他方面查找原因,最终得出结论:可能是加湿器所致。加湿器常用于干燥的冬季,可患者主要在春天发病。实际上,这种疾病并不是在春天发生的,患者通常在住院前21天就表现出咳嗽的症状。也就是说,开始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后来病情急剧恶化才就医的。

  那么,人们是如何发现加湿器杀菌剂才是肺病原因的呢?令人吃惊的是,2010年学术杂志《实验毒性病理学》上刊登了日本研究人员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老鼠吸入加湿器杀菌剂成分DDAC时,肺部出现炎症和纤维化。此后,各国也陆续出现了类似的动物实验结果。那么,为什么这些物质涂抹到皮肤上或服用时很安全,吸入时会引发疾病呢?《美国呼吸系统重症患者学会志》上刊登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罗宾·狄特丁教授和卡尔·怀特教授合著的文章,文中对洪教授之前发表的论文进行了解读。文章称,作者们推测了加湿器杀菌剂在生化和细胞层面的毒性机理。首先,这些化合物是存在于肺部上皮细胞粘膜层的重要的抗氧化剂,其连接到谷胱甘肽(Glutathione)之类的巯基(thiol)上,结果造成上皮细胞损伤。对死者的肺部组织进行实际检查后发现,其上皮细胞层确实发生脱落。

  无数化合物包围中的现代人

  虽然这篇论文是以不满18周岁的儿童为调查对象而写的,但包括孕妇在内,加湿器杀菌剂引起的总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20人。当然,2006年开始医学调查之前的10年间,人们也一直在使用加湿器杀菌剂。因此,实际死亡人数可能更多。我们对疯牛病或放射源泄漏充满恐 惧,反应也极度敏感,但对于真正在幕后悄悄掠夺人类生命的这个问题,大都反应迟钝。

  当然,生产这些产品的制造商可能感到冤枉,因为他们只不过在使用政府许可的原料生产产品。对于袭来的责难,未免认为过于残酷。

其实,我认为加湿器杀菌剂这样的事件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少有先例的。我又想起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孕妇服用镇静剂萨力多胺(Thalidomide)后生出很多畸形儿的事件。萨力多胺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上都没有任何问题,人们却做梦也不曾想到,女性怀孕初期服用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自然界中本不存在,即由化学家“设计的”很多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多数已经安全使用了几十年,但确实也有一部分被认为是有害的。当然,很多情况下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人们的反应过于敏感而已。但正如我们从这次加湿器菌剂事件中看到的一样,以为安全的物质也可能存在危险。人们需要充分考虑这种可能性,因为自然界常常出现超乎人类想象的现象。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42

版  次:1

开  本:大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9.0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