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金怡濂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金怡濂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金怡濂传

作  者:赵建国,雷红英

出 版 社:航空工业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3月

定  价:46.00

I S B N :9787516506660

所属分类: 专业科技  >  工业技术  >  航空/航天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金怡濂院士是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始人之一,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自上世纪50年代末参加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的研制以来,他始终站在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的前沿,矢志不移地为提高我国计算机技术水平而不懈奋斗。90年代,他出任“神威”超级计算机的总设计师,领导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研制出两代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超级计算机,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同时为国家培养和扶植了一批计算机工程技术的青年专家。近10年来,他不遗余力地为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超级计算机提供支持和指导。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金怡濂传》比较详实地叙述了金怡濂院士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建、开拓和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对于中国计算机技术的从业者以及广大爱好者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TOP作者简介

金怡濂(1929.9.5-),计算机专家。天津市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6-1958年在原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兼职教授。作为运控部分负责人之一,参加了我国第一台通用大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此后长期致力于电子计算机体系结构、高速信号传输技术。计算机组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多种当时居国内领先地位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在此期闻,他提出具体设计方案,做出很多关键性决策,解决了许多复杂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难题,对我国计算机事业尤其是并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贡献卓著。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次,并荣获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TOP目录

第一章 快乐童年
宁静的世界里35号
中产阶级的小康之家
“有时候聪明过人”
父母爱情
亲戚之间
“四方豆腐干

第二章 书生意气
“小弟,上学喽!”
第三任校长
“我们的校长被暗杀了”
小康生活的终结
送大哥去后方
受惠于恩师的教导
脱颖而出
变味儿的胜利
选择的苦恼

第三章 清华岁月
我见到了荷塘月色
灾难铸就的辉煌
借书上课
给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尖子生一个“下马威”
“小解放区”的天
聆听毛主席的声音
脸上的笑容多了
第一次听见别人叫自己“同志

第四章 走过红场
第一个启示:科研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
抓“气球”
因为一个“缘”字
在莫斯科:初识计算机
毛主席说:你们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

第五章 激情年代
会战中关村
第二个启示:计算机是个特殊的东西
勒紧腰带造机器
饥饿年代的爱情

第六章 守望青山
好兵好马进“三线
既来之,则安之
大字报贴到了办公桌上
沉重的跨越
“王府井”与“幸福路
华华和她的弟妹
举步维艰的九○五
双机并行的新思路
第三个启示:决定性的因素是人

第七章 春天故事
第八章 兼容世界
第九章 擎起帅旗
第十章 再攀高峰
第十一章 行者无疆
后记

TOP书摘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肇始了共和,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大学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2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 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宋 健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45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1.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