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2015年5月 文艺风赏•战士(总207期)
2015年5月 文艺风赏•战士(总207期)


2015年5月 文艺风赏•战士(总207期)

作  者:笛安 主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定  价:16.80

I S B N :23691178

所属分类: 文学  >  青春文学  >  玄幻文学  >  仙侠玄幻文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青春文学  玄幻/新武侠/魔幻/科幻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文艺风赏·战士》本期“青梅煮酒”专访畅销文学《西部招妻》《最后的耍猴人》作者、《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马宏杰,他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纪实摄影家之一,数十年的摄影积累,使他成为中国最富开拓意识和国际精神的摄影师之一。他的小说从一个特殊的群体反应了当代中国的现状与变化,是史诗级别的人文摄影纪实作品。“白银时代”笛安对话曾斩获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导演奖”的饶晓志,他执导的戏剧作品《咸蛋》被广大观众誉为重口味的“舌尖”作品。2015年的全新作品《蠢蛋》集结了金狮编剧刘婧、优秀的青年编剧藏志与青年导演王子月,他们作品中黑色与荒诞的表达方式,是对未来淡而有味的一种解读,并借助此方式引导观众找寻自己的答案。

TOP作者简介

笛安
上海最世文化发展公司签约作者,《文艺风赏》杂志主编。已出版书目:《西决》《东霓》《告别天堂》《芙蓉如面柳如眉》《南音》(上、下两册)《南方有令秧》。
人气和实力并存的新生代作家,最被主流接受和推崇的“80后”作家,纯文学的代表人物。1983年出生的她第一部小说《姐姐的丛林》,对中年人的世界和成长中的情感的内核的描述独特而到位,刊登在《收获》杂志2003年第六期上。2004年收获长篇小说专号刊登了她的被称赞为“最具艺术水准的青春小说”长篇《告别天堂》。第二部长篇《芙蓉如面柳如眉》在《收获》杂志发表后,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2008年10月凭借短篇小说《圆寂》获得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2009年3月,发行长篇小说《西决》,自发行以来一直高居书市榜首,同时在国内文学界引发高度关注和强烈反馈,自此拉开了龙城系列小说的热销序幕。龙城系列的面世标志着“80后”作家成功地打通了传统文学与青春文学的壁垒,极具时代典范意义。而笛安本人更是凭借这部小说荣膺2009年度华语文学传媒“最具潜力新人奖”桂冠,以实至名归的姿态向大众证明——文学,理当具备思想性与畅销的双重定义。从2009年开始,笛安在韩寒、郭敬明之后,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她身上同时笼罩着市场和奖项的光环,一方面她以令其他同龄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销量,成功囊括了无数销售排行榜和商业销量榜单的显赫位置,同时,她又获得了包括苏童、刘恒、安波瞬等等前辈作家评论家的由衷褒奖,她的小说屡次登上殿堂级的文学杂志《收获》,成为全国媒体热捧的宠儿。同时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版本,席卷全球。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个年轻作家,都没有获得过的双重光环。

TOP目录

FOUND
Page 004
桶装missions Hokie
Page 013
弥图
Eglise
Page 042
星群
战斗过的地方
Page 054
小说视界
在云端 林为攀
Page 065
白银时代
那些年,我也开过饭馆
——对话饶晓志
page 072
地心引力
幻幼 李兴春
Page 089
蔽芾国三藏遇难,金箍棒延滞乾坤 刘洋
Page 095
新审美观
issue 5
Page 100
经典重读
蜚蜚小姐 莫泊桑
Page 109
特约专栏
Page 116
secret &wish
Page 126

TOP书摘

我跳下桥去看风景
笛安对话马宏杰


因为他是纪实摄影师,还因为他身上总贴着“记录底层”的标签。“底层”这个简单粗暴的词语(我个人极度厌恶从不使用),像是一个二维码,似乎无论是谁,只要扫过了它,就自动带上了“人文关怀”或者“厚重深刻”的光环。在访谈开始之前,我也以为我会面对一个或许不擅言辞的受访者——因为毕竟他选择的是用图像和镜头语汇表达自己,我还以为我会听到一些令人心酸的故事,然后将在本篇专访里写上诸如“疼痛”,诸如“断裂”,诸如“困惑”,诸如“迷失的群体”等词语,营造一些约定俗成的悲凉……但是还好,我错了。他算是我遇到过的专访对象中最健谈的之一,除了健谈,更重要的是,他妙趣横生。或许正是因着这种生动与妙趣,让他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那些想当然的“沉重”也全体被这生动与妙趣消解,对话变得轻松愉快——也许所有急着评论他的照片的“意义”的观众们都不会特别在乎,他是个极为风趣的人。所以,对“意义”的寻求早已超过甚至扭曲了“意义”本身,这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为什么拍摄农村?他毫不犹豫地说:“因为农村好拍啊。”谈话时他脸上总是挂着善解人意的微笑,“城市里的人总还是有种疏离感,毕竟你举起相机跟着人家好多时候会被拒绝,在农村不一样,我最早的拍摄对象是我家亲戚,他可以随便我拍,怎么拍都可以。”他曾经最熟悉的场景与生活出现在镜头后面,彼时他并没有意识到那是“创作”的开始。
其实开始拍摄的时候,他早已离开了乡村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他在小城洛阳的工厂,一个年轻的工人——那是父亲眼里理所当然的人生,可是在他眼里,“生活”还有一个隐秘的世界。那个世界就在邮局里——整个中国刚刚从浩劫中渐渐恢复元气,人们集体渴求着“知识”,还有曾经被视为罪恶的高于庸常生活的“审美”。邮局里有个角落,堆放着一沓又一沓过期的各类杂志,卖得很便宜,他就在那一堆里打开了某一本《国际摄影》,那里面有几张某位美国摄影师的作品,这位摄影师供职于《国家地理》,拍摄的主题是喜马拉雅山麓的养蜂人。看到这些照片的瞬间,他心里仿佛有什么东西被撞开,一道光照射了进来,他希望自己手上能够达成的震撼力,此刻,就在眼前。

TOP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64.9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