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讲故事的人:斯皮尔伯格传
讲故事的人:斯皮尔伯格传


讲故事的人:斯皮尔伯格传

作  者:[美] 理查德·什克尔(Richard Schickel)

译  者:陈数 悠拉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55024662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文艺体育  >  艺术家    

标  签:传记  电视/电影大师  艺术家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其实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时间胶囊,当你拍完一部影片、向演职人员道别时,你也把一段生命埋在了那个片场——你知道的,而那段生命将会永远留在那里。”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创造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影坛奇迹。《大白鲨》、《E。T。》、《夺宝奇兵》系列、《第三类接触》、《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以及《战马》等多部大受欢迎的影片深深打动了世界各地的电影观众。它们跻身于票房最高、最引人入胜、最具恒久魅力的影片行列——是至今依然让我们无法忘怀的一代经典之作。

  《讲故事的人:斯皮尔伯格传》作为一本回顾性传记,赞扬了斯皮尔伯格在40多年的岁月里的无穷精力和坚定信念——这正是他能出类拔萃的原因。作者理查德·什克尔是一名杰出的作家和影评人,同时也是一名纪录片导演,他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斯皮尔伯格的28部重要电影作品,评价了这位导演多产而多彩的职业生涯。本书体现了一名业内人士对斯皮尔伯格传奇成就的看法,同时内有大量什克尔在采访中获得的第一人称观点。

  斯皮尔伯格亲自为本书撰写了前言。

TOP作者简介

  理查德·什克尔,美国最受尊敬的电影评论家之一,《生活》和《时代》杂志影评人。除了撰写影评,他还制作关于好莱坞电影人的纪录片,包括《伍迪·艾伦:电影人生》等。

TOP目录

自序

斯皮尔伯格序

初涉影坛

《决斗》

《横冲直撞大逃亡》

《大白鲨》

《第三类接触》

《1941年》

《夺宝奇兵:法柜奇兵》

《E.T.外星人》

《夺宝奇兵2:魔域奇兵》

《紫色》

《太阳帝国》

《夺宝奇兵3:圣战奇兵》

《直到永远》

《铁钩船长》

《侏罗纪公园》

《辛德勒的名单》

《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

《断锁怒潮》

《拯救大兵瑞恩》

《人工智能》

《少数派报告》

《猫鼠游戏》

《幸福终点站》

《世界大战》

《慕尼黑》

《夺宝奇兵4:水晶头骨》

《丁丁历险记:独角兽号的秘密》

《战马》

后记

TOP书摘

  “《大白鲨》对我来说简直是艰苦卓绝的‘越战’。它主要讲述了天真的人类企图对抗自然,而自然每天都将我们打败。”

  “这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影片,是一部让你精疲力竭的恐怖片。《驱魔人》令人作呕,而这部影片会让你情不自禁地环抱双臂,缩成一团。”

  《大白鲨》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其作者是资深作家彼得·本奇利——他也是诙谐的幽默作家兼演员罗伯特·本奇利的孙子。据说他凭借一份仅有一页纸的故事梗概,把这部作品以1000美元卖给了出版商。故事主要效仿了易卜生的戏剧《人民公敌》,后者讲述一个度假小镇试图掩盖温泉浴场受到污染的事实,因为这是镇上旅游业的支柱。这部戏里只有一个男人努力揭露这个大家不愿面对的真相,而镇上的长者们则竭力让他噤声以保持现有盈利状况。这是一部功力扎实、结构精巧的作品。本奇利进行了一番巧妙构思,把这部戏搬到了马萨诸塞州的海滨度假胜地,并且在故事里引入了惊险刺激的东西来替代被污染的温泉水——呃,比方说——一只鲨鱼。

  而且不是随便哪只鲨鱼都行,它必须个头巨大,而且必须非常凶恶——一只来自深海的生物,在一段时间内并不为大众所知,只有三个人相信它的存在:萨姆·昆特(罗伯特·肖),“二战”期间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型巡洋舰沉没后在鲨鱼袭击中幸存的一名半疯的水手——他个人对这只鲨鱼抱有浓厚的兴趣;马特·胡珀(理查德·德莱福斯),一名喜欢冷嘲热讽的水生物学家——他与昆特相反,是个理性而严谨的人;还有马丁·布罗迪(罗伊·施奈德)——镇上的警察、一个普通人,想要找到一种可行方法来解决这个无法自生自灭的问题。

  本奇利的书本身写得很不错,但是并没有特别地大肆渲染歇斯底里的气氛——直到最后随着鲨鱼袭击时间逐渐被公开、变得越来越可怕,它必须这样做。不管怎样,这本书引起了大众的共鸣。在扎努克和布朗买下版权时(以一个相对较低的价钱——17。5万美元买下,由本奇利参与编剧),此书已经售出了差不多550万册,当然,电影上映后还会售出更多。传奇之处在于,斯皮尔伯格从扎努克和布朗办公室的一大堆资料中抽出一份剧本初稿的副本,周末读完,周一还了回去,然后就跃跃欲试地要拍这部电影了。斯皮尔伯格没有意识到,这个故事和《决斗》颇有相似之处——当然,鲨鱼替代了那个看不见的卡车司机。事实上,那时他已经收到了《决斗》在波兰上映所用的海报——这张海报“让卡车像鲨鱼一样长了张大嘴,看上去仿佛要一口把汽车吃掉。当然,不止我一个人注意到了这一点”。

  好吧,当时除了斯皮尔伯格,还有另一位导演迪克·理查兹也很喜欢这部影片。然而几周之内,这个竞争者就退出了。《大白鲨》属于斯皮尔伯格了,不管结果是好是坏。不过拍摄过程确实够糟糕的,也颇具传奇色彩。

  第一个问题,当然是在哪里拍摄。在开放水域进行拍摄永远是个令人苦恼的问题,凡是做过这件事的导演都不会再做一次。海水永远在不断变化,无论是光线、海况,还是所有环境因素的不可控。你根本没法让镜头衔接起来,除非你有时间和耐心这样做,当然,还得有资金。

  公司的设想是在露天片厂搭建一个储水池,这样斯皮尔伯格就能掌控片中场景所需要的水体状况。“我说不行。”他回忆道,“我想到外面和各种因素作战。我想让人们觉得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觉得海里真的有鲨鱼,我需要真实的海洋,我不想让电影像《老人与海》一样全都是图画背景和风景画幕……”那样简直会让每一个镜头都赤裸裸地“喊”出电影的虚假。

  于是,他们出发了——两百来人的演职人员登陆马撒葡萄园岛,所有人都很向往那里。起初一切进展顺利,有大量情节发生在陆地上——它们处理起来相对容易,绝不超出常规的电影拍摄范畴。斯皮尔伯格基本上放掉了备用镜头——也就是导演通常先留下不拍,等到更复杂的外景拍摄由于天气或技术问题无法完成时再拍的那些镜头。他注意到自己正在这么做,但是他并没有反常地忧心忡忡——还能出什么岔子呢?

  结果,几乎一切都在出岔子——从帆船比赛开始。整个夏天马撒葡萄园岛都在进行帆船比赛,你得等到视野里没有帆船了才行——因为当七英里之外有数十艘游船在游弋时,你可拍不了让一只鲨鱼威胁一条船上的三个人,以及各种不谙水性的旱鸭子的恐怖片。此外,这些帆船离得越远,当然也就越难在镜头里消失——更何况斯皮尔伯格是以宽屏1形式拍摄的,所以帆船驶出镜头的速度比在常规画幅中慢得多。往往清场完毕后,一上午就这样过去了。

  好不容易能拍了,水下潜流又总会把拍摄船只——包括摄影船、发电船、鲨鱼驳船的锚冲得偏离原有位置,而让它们复位动辄要耗费长达两个半小时之久。然后就到了午饭时间,此时还一个镜头都没拍。在下午,这套例行过程通常会重复进行一遍。斯皮尔伯格习惯了晚上7点回家,一整天工作下来可能只拍了一个拿得出手的镜头,有时候连一个都没有。

  除了枯燥就是乏味。“好比一群蚊子飞了12英里就为了咬你一口。”斯皮尔伯格回忆道。

  与此同时,公司这边的人开始注意到成本上升的问题。在外景地,关于斯皮尔伯格会被换掉的传言流传开来。因此,斯皮尔伯格能否保住工作和完成这部影片,全都寄希望于“布鲁斯”—那只鲨鱼的绰号。如果它能像“埃丝特·威廉斯”2那样表演,那么这部电影可能还有救,或者至少能挺过去。在拍摄的第38天——一个周日——布鲁斯已经为它的第一次试镜做好了准备。扎努克和布朗与斯皮尔伯格在船上一起启动了“鲨鱼”,按说它应该破水而出,而它也的确做到了。“它的出水动作非常完美,但是随后头部就像潜水艇一样往下扎,接着尾部又朝另一个方向下坠,在冒出一阵又一阵气泡之后,它就陷入了令人提心吊胆的寂静——我们眼睁睁地看着‘鲨鱼’沉到了海底。”制作人乐观地预计“鲨鱼”第二天早上就能修好,但最后传来的消息是它在之后的三四周内都不能拍摄特写镜头了。

  是时候出动“B计划”了,但是斯皮尔伯格压根就没想过“B计划”。到了周一,他想到一个办法——“总的来说就是暗示鲨鱼的存在,又不让鲨鱼亮相——反正别让它露出全身。”可以在这儿露一下鱼鳍、在那儿露一下尾巴,其他什么地方再露一下鼻子——当然,在最终的影片里,这些画面还配上了约翰·威廉姆斯创作的鲨鱼主题精彩音乐。观众一直看不到这家伙的完整面目,直到罗伊·施奈德用诱饵引得它露出整个煞气逼人的巨大身影。“如果之前鲨鱼出现得太频繁,让人看得太真切,你们就不会觉得这么震撼了。”

  事后证明这是一招好棋,但是1974年的夏天距离这个“马后炮”还远得很。斯皮尔伯格做得非常巧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了上文提到过的音乐,当然还有弗娜·菲尔兹1的精彩

  剪辑。

  当然,斯皮尔伯格也有他的支持者——迪克·扎努克和大卫·布朗向公司施加威胁称,如果他被炒掉他们就退出这部电影。而西德·谢恩伯格也为了这部影片的去留问题亲临外景地——他让斯皮尔伯格坐在剧组入住酒店的台阶上,说道:“你看,这是一场灾难。除了立刻停机收工,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可以接受损失,可以全员返回洛杉矶,然后从此再也不拍一部叫《大白鲨》的电影了;或者,我们可以把鲨鱼放在露天片厂供游客参观,这样还能赚回点儿钱。”

  但是,他接着说道:“我会让你来打这个电话,你可以马上撒手不干,但没人会接替你,你也不会被解雇。我只会取消掉整个项目,因为它或许不可能做出来,这部电影或许实在太难拍了。或者,你可以坚持把它拍下去,而我会百分之百地支持你。”

  斯皮尔伯格毫不犹豫地表示他要继续拍摄,而这不是单纯地在逞能。我认为,他作为电影人的本能告诉他:正确的出路已经被他找到了。不但要让这只怪物大部分时间都隐蔽在暗处,同样重要的是在它最后现身时,让它的露面镜头尽量简短。

  “我觉得,那只关键时刻掉链子的鲨鱼可能让票房增加了1。75亿美元。因为这部电影的恐怖之处恰恰在于看不到的东西,而不是我们看到的东西。”

  在1974年的初秋,摄制组终于离开了马撒葡萄园岛,但是还有后续工作要做。影片有待进一步加工完善,不过是在太平洋沿岸而不是在大西洋。而弗娜·菲尔兹也要继续发挥她的剪辑神功,她可以,用斯皮尔伯格的话说:“像做外科手术一样剪下一帧鲨鱼头部的画面,再剪下一帧鲨鱼尾巴的画面,而这两帧画面中的鲨鱼看上去有天壤之别——一个是26英尺(1英尺约0。3米)长的掠食者,一个是26英尺长的废物。”

  但是,《大白鲨》最终大功告成时超期了一百多天,而且严重超支。此后,奇迹就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它终于引起了关注。这个故事之所以让所有人心悦诚服,可能是因为它很扎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有着非常完美的结构。”他现在这样说道,而这种纯粹的内在魅力,在这部影片于1975年初夏上映时也引发了新闻媒体的热烈反响。如果说鲨鱼是一台完美的掠食机器,那么《大白鲨》将会变身为一台完美的生财机器。

  帮助它成为生财机器的,是在当时不循常规的营销手段。从年代遥远的早期电影(一些恐怖电影除外)开始,电影放映一直遵循一种经久不衰的模式:先在主要市场的市中心影院举行首映,然后再慢慢扩散到比较偏远的地区,进行第二轮放映。对于在全国可能只有50份副本的电影来说,这是很常见的做法。但是《大白鲨》不一样,它有令人瞠目的400多份副本,在完成后的第一个周末就全面上映了。现在,这已经成了业内普遍推行的惯例——如今的大多数大片在上映后的首个周末都会发出2000(或更多)份副本,它们的命运在周日的晚上就基本有了定论。《大白鲨》正是这样大获成功的,在短时间内就成了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仅在美国国内就进账2。6亿美元。

  这个纪录很快就会被超越——就在两年后,他的好友乔治·卢卡斯1执导的《星球大战》创造了新纪录,再后来又有很多影片不断地刷新了影史的票房纪录。但是,斯皮尔伯格对这部电影的态度很矛盾:“我的一切都归功于《大白鲨》,我万分感激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感激这部电影终于一鸣惊人。它基本上给了我以前梦想过的一切——成为电影导演、有了最终剪辑权——你知道能够自己说了算。它给了我自由,而我从未失去过我的自由。”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影片也让他心有余悸,虽没那么严重,但确实很难忘。“拍摄《大白鲨》的经历对我来说很可怕。”在那之前,他作为一个年轻导演的履历相当中规中矩,成功和挫折都来得不咸不淡,但基本上是在稳步成长、日趋成熟。不过这一次可不一样,困难之大、不曾预料到的问题、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自己的感觉,几乎让他不堪重负。许多导演——或许是大多数导演——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都从未经受过这样的压力。这部电影给他带来的重重压力,并没有让他变得畏首畏尾,但在某种意义上让他更加仔细周密了。在没有考虑周全的情况下,他不会再轻易地拍电影。

  多年之后,在1998年,美国电影学会评出了100部最伟大的美国电影,而斯皮尔伯格发现自己有五部影片上榜。他致电学会,询问能否把《大白鲨》从榜上除名。他没把这项请求当成什么大事,他只是觉得还有其他更配得上这个榜单的电影应该得到认可,而且就算《大白鲨》没上榜,他的上榜作品也已经够多了。这项请求被拒绝了,而斯皮尔伯格对此不以为意。他苦笑着自嘲道:“你可能注意到了,自从《大白鲨》以后我拍的水上影片可不怎么多。”

  “我害怕得魂都没了。不是怕被人替代——尽管大家在想方设法地炒掉我,而是怕让所有人失望。那时候我才26岁,虽然我觉得自己算是一员老将了,但是其他人可不会这么想。我看上去像个17岁的毛头小子,长了一脸青春痘,这可不利于让那些老练的工作人员对我产生信心。这是一场噩梦,下海拍戏就像在地震中工作一样。”

  “我没那么害怕鲨鱼,我怕的是水,还有水下一切我看不到的东西。”

  “我的下一部影片会在陆地上拍摄,甚至连浴室的场景也不会出现。”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72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52.7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