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互联网+:从IT到DT
互联网+:从IT到DT


互联网+:从IT到DT

作  者:阿里研究院 著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定  价:59.00

I S B N :978711149950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管理  >  管理实务  >  电子商务    

标  签:电子商务  管理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深度解析了“互联网+”的内涵及其与云计算、大数据、新分工网络的关系。世界正从IT走向DT(数据技术),IT是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为主,DT以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为主,未来属于DT时代。
    “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IT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完美融合,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本书分为升维与变革两个部分,详尽地阐述了“互联网+”行动将以夯实新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原有工农商业基础设施、创新互联网经济、渗透传统产业为指向,为中国经济实现转型与增长开辟新路。

TOP作者简介

    阿里研究院,这是新经济与新治理研究者的黄金年代。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价值导向,运用互联网的方式、方法、视角和工具,研究互联网、大数据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新现象、新规则,已经在学术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在这个巨变的大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优秀学者、智库,通过与网商、服务商、平台、用户等之间的大规模社会化协作,正在创新性地研究这个时代、全球、国家、产业、企业和个人所面临的大变迁。一个有望取得大成果、为社会创造大价值的互联网经济研究生态圈,已经初步浮现。成立于2007年4月的阿里研究院,即是这一进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

  研究“土壤”:阿里研究院依托并深深扎根于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在线商业生态系统——由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电商物流、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构成的阿里巴巴互联网商业生态圈。

  研究定位:秉承开放、分享的互联网精神,面向研究者和智库机构,通过数据、技术、案例、理念的分享,成为新经济与新治理领域的智库平台。包括数据开放平台、专家网络与智库平台。

  研究范围:未来研究(如信息经济)、微观层面上的模式创新研究(如C2B模式、未来组织模式)、中观层面上的产业互联网化研究(如电商物流、互联网金融、农村电商)、宏观层面上的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互动研究(如互联网与就业、消费、进出口等)、互联网治理研究(如网规、电商立法)等。

  研究价值:携手新经济与新治理领域的研究者、智库机构,共创、共建、共享关于未来的新理念、新洞见与新规则。

TOP目录

序1 从IT到DT

序2 互联网的"器"与"道"

序3 传统企业如何转型:一切业务数据化

序4 "互联网+"与中国发展的比较优势

序5 "互联网+"激发传统产业新潜能

序6 互联网+:中国发展的新引擎

 

第一篇 升维

 第1章 "互联网+"之本质:是连接,更是融合  

  第1节 "互联网+"的技术背景  

  第2节 "互联网+"的内涵:不仅仅是信息化  

  第3节 "互联网+"的进程:一个个产业的互联网化  

  第4节 "互联网+"的中国意义:新常态的新动力  

 第2章 "互联网+"之新基础设施:云、网、端  

  第1节 "互联网+"的新基础设施构成:云+网+端  

  第2节 "互联网+"的新基础设施发展态势  

  第3节 基础设施投资主体转向  

 第3章 "互联网+"之新生产要素:大数据,大财富  

  第1节 "互联网+"的新生产要素构成:数据资源  

  第2节 "互联网+"的新生产要素价值:大数据应用前景广阔  

  第3节 "互联网+"的新生产要素指向:从IT时代到DT时代  

 第4章 "互联网+"之分工体系:网状实时协同的新景观  

  第1节 网状实时协同的演化机制:数据驱动流程  

  第2节 网状实时协同的演化路径:数据的分享交换  

  第3节 新分工体系的解剖:以流通领域的变革为例  

  第4节 新分工体系的全貌:从分工合作到合作分工  

 第5章 "互联网+"之商业模式:C2B模式的成长与扩散  

  第1节 个性化:C2B模式的土壤  

  第2节 先行者的脚步  

  第3节 C2B模式的机制与特征  

  第4节 C2B模式:理想还是空想?  

 第6章 "互联网+"之组织模式:云端制的浮现  

  第1节 反思:仅仅优化是不够的  

  第2节 起点:组织变革的底层力量  

  第3节 真命题:信息时代的组织模式是什么?  

  第4节 基本隐喻:当组织被理解为生命、网络  

  第5节 组织结构:云端制  

  第6节 组织过程:自组织化  

  第7节 组织边界:开放化  

  第8节 组织规模:小微化  

  第9节 个体:专家化与柔性化  

 

第二篇 变革 

 第7章 互联网+消费者:第一驱动  

  第1节 消费的新部落时代:从客户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  

  第2节 大数据的消费重组:品牌正在重新定义  

  第3节 O2O的突破:时间大于空间,生活大于生意  

  第4节 大聚合:C端力量正式成为商业主角  

 第8章 互联网+营销:互·联·网  

  第1节 一个隐喻:计算机和广告的相遇  

  第2节 互联网来了:小世界的崛起  

  第3节 被小世界改变的传统营销  

  第4节 云时代来临:营销的玩法变了  

  第5节 大数据营销:用机器强化人的智力  

  第6节 营销的本质在于连接  

  第7节 大数据还原消费者生活  

 第9章 互联网+零售:融合与跨越  

  第1节 中美零售业发展路径出现分叉  

  第2节 "互联网+"为中国零售业创造新的交易结构  

  第3节 看得见的图景:O2O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第10章 互联网+产业集群:新鱼群效应  

  第1节 在线产业带崛起  

  第2节 在线产业带赋能中国制造  

  第3节 预测与建议  

 第11章 互联网+制造:柔性化生产加速  

  第1节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几个误区  

  第2节 互联网出现之前的柔性化生产探索  

  第3节 互联网+制造:加速柔性化生产  

  第4节 互联网+制造:催生中国版工业4.0  

 第12章 互联网+跨境:买全球,卖全球  

  第1节 传统外贸的瓶颈来临:想要继续爱你不容易  

  第2节 "互联网+"突破外贸痛点:跨境电商推动"买全球,卖全球"  

  第3节 "互联网+外贸"未来的新格局  

 第13章 互联网+三农:农村包围城市  

  第1节 农村:互联网的新大陆  

  第2节 互联网+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风生水起  

  第3节 互联网+农村:淘宝村的奇迹  

  第4节 互联网+农民:新农人的乐章  

 第14章 互联网+金融:人人都是银行家  

  第1节 "互联网+金融"兴起的背景  

  第2节 互联网+金融:改善金融基础设施  

  第3节 互联网+金融:开创普惠金融新模式  

  第4节 "互联网+金融"的广阔前景  

 第15章 互联网+信用:数据=信用=财富  

  第1节 "互联网+"的征信  

  第2节 "互联网+"的征信产业  

  第3节 "互联网+"诚信体系的探索  

 第16章 互联网+物流:24小时必达  

  第1节 新的商业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流通体系  

  第2节 互联网+物流:日新月异的现实  

  第3节 电商物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4节 互联网+物流: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17章 互联网+医疗:治未病,简就医  

  第1节 三大因素催生"互联网+医疗"的美好前景 

  第2节 互联网+医疗:创新以患者为中心 
  第3节 互联网+医疗:实现三医联动,加速产业变革 
   互联网+医院:打造“未来医院”,解决看病难问题 
   医药电商:重塑医药行业活力,大幅降低购药成本  
   云医院:激励基层医生积极性,实现医疗资源均衡 
  第4节 互联网+医疗:未来充满无限想象
 第18章 互联网+教育:重塑未来学习 
  第1节 5000 vs 20 
  第2节 大浪来袭 
  第3节 中国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第4节 互联网教育—化解当前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5节 目前互联网教育的新玩法
  第6节 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分析 
  第7节 互联网未来会给教育带来哪些变革?
  第8节 未来的教育 
 第19章 互联网+旅游:说走就走的旅行 
  第1节 互联网+旅游:改变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第2节 互联网+旅游:实现旅游企业转型升级的宏愿 
  第3节 互联网+旅游:提升旅游者全程消费体验 
 第20章 互联网+文化:激发无限创意 
  第1节 互联网+文化:释放文化生产力
  第2节 互联网+影视:焕发产业青春 
   影视产业的现状与痛点
   “互联网+”打开影视发展新局面 
   “互联网+影视”新场景的打造 
  第3节 互联网+音乐:“平台+个人”模式凸显
   虾米音乐人的探索—打破旧有规则 
   《寻光集》—中国第一张纯互联网唱片
   寻光计划—“平台+个人”模式闪光 
 第21章 互联网+政务:像逛淘宝一样“逛衙门” 
  第1节 “互联网+政务”的时代机遇
  第2节 “互联网+政务”的转型举措 
  第3节 “互联网+政务”的创新案例 
  案例一:“云上贵州”打造全国政务云典范
  案例二:“浙江政务超市”实现全省便民一张网 
  案例三:中国气象局搭建“中国气象专业服务云” 
 第22章 互联网+公益:自愈性社会的孵化器
  第1节 公益互联网化和互联网公益
  第2节 公益环节的再造 
  第3节 可预见的行业变革 
结束语 面向未来的互联网经济 

 

后记 未来,已至

TOP书摘

◆ 序1 ◆

  从IT到DT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阿里巴巴有一个“农村淘宝服务站”团队,专帮农民朋友“触网”。他们发来的“战报”是这样的:

  浙江桐庐,张大伯打算开个“农家乐”,他上网买了6张床,6个空调,6个电视,还定制了厨房用的不锈钢架子。贵州铜仁谜路村,杨大叔打算做土石方运输生意,在阿里巴巴平台采购2辆重型卡车。浙江昌化镇白牛村,村民在淘宝购入6700个山核桃钳子—当地不少农民身为淘宝卖家,购买核桃钳子搭配自家的“山核桃套餐”在网上销售……

  这些故事让我感觉特别踏实。

  过去20年,互联网产业做得非常成功,但我发现很少有互联网公司能健康地、平静地活过3年。问题在哪里?缺了什么?

  无论你是否喜欢,过去20年互联网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许多传统企业讨厌互联网,因为互联网毁掉了他们的生意。与此同时,那些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如Google、Facebook、Amazon、eBay和阿里巴巴,我们所有的人天天都在担心。

  如果一个行业中的公司常常不能活着超过3年,那这个行业永远无法成为主流,永远不可能深深根植于社会经济。我们要做什么才能找到解决方案,让公司能够活得长久而健康?

  今年3月份我在德国曾有一个演讲。我认为,互联网必须找到那个缺失的部分。这个缺失的部分就是鼠标和土地、水泥携手合作,找到一个方法让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能够结合。只有“互联网+”,互联网公司才能活下来,才能开心地活30年。

  世界正在快速改变,很多人还不知道IT是什么,今天IT已经在向DT(数字科技)时代快速跨越。 IT科技和数字科技,这不仅仅是不同的技术,而是人们思考方式的不同,人们对待这个世界方式的不同。

  IT时代是方便自己控制和管理,“信息”是一种权力。而DT时代是利他、激发大众活力为主,DT是一个数据更充分流动的时代,会更加透明、利他,更注重责任和体验。

  我们设想,在未来,经济将不再由石油驱动,而由数据驱动;商业模式将是C2B(Customer to Business)而不是B2C;机器不仅会生产产品,还会说话、思考,还会自我完善;企业将不再关注规模,不再关注标准化和权力,而会关注灵活性、敏捷性、个性化和用户友好;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之间不会那么注重对抗,而会在竞争的同时增加合作,并重视对整个社会的关怀和责任。

  如果说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释放了人的“体力”,那这次技术革命释放了人的“脑力”:梦想、激情、想象力、科技信仰、创新冲动……

  我一直认为,不是每一次工业或技术革命改变了世界,是技术背后的梦想改变了世界;不是单个的梦想推动世界改变,而是一群人、无数人的梦想,以及背后一整套的技术基础、制度安排推动世界改变。

  我相信,中国在线的6.5亿人口和尚未在线的另一个6.5亿人口,不仅是全球最蔚为可观的消费市场、最灵活的智能化制造基地,也是“互联网+”创业创新最活跃的试验场。这些力量不仅会渗入中国的农村,渗入所有人的思想意识,也将同步促进知识、资源、制造、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整合—这是“互联网+”,这是与数字化同步进行的全球化。

  这是一个精彩的世界,这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世界,这是一个属于未来的世界。

  

◆ 序2 ◆

  互联网的“器”与“道”

  曾鸣(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战略官)

  随着互联网技术一浪又一浪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面临巨大挑战。这些传统企业在强调自身优势的时候,最常提到的一个观点是“互联网是工具,商业/金融的本质不会变”。言下之意是,我们对商业/金融的本质理解很透彻,只要把互联网这个工具用好,未来还是我们的。 最新的争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前者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后者以互联网为工具。

  这种观点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互联网工具”的理解过于工具化。互联网是工业革命后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人类在工业文明这两百年创造的财富远远高于以前几万年的总和。互联网技术进步的速度和影响力将大大超过工业革命。

  任何重大技术革命的背后都有科学、哲学,甚至是世界观的巨大变化。不理解这背后深刻变化的本质,根本不可能利用好这样的工具。没必要在逻辑层面争辩什么是“本质”,什么是工具。要把互联网这个工具用好,就必须理解互联网思维。这是互联网的本质。这两者本来就是无法割裂的一体。“分布式”既是互联网技术的基本架构特征,也是未来商业的基本模式。云+端、机器学习、快速迭代等,都在快速从技术范式演变成商业范式。

  最前沿的技术和最创新的商业模式往往是共同演进的,成功的创新商业模式才能最终把技术创新的价值最大化。淘宝的电子商务生态圈和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进步是紧密相连的。谷歌的成功是商业和技术的同时成功。一个“引进”互联网工具的企业,基本没有可能接触到技术的前沿,而且引进的技术优势能发挥多少也是问题,又如何靠它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呢?未来,一个成功的企业,不论在什么领域,肯定都是能同时服务海量客户的,仅这一点的技术挑战就是巨大的。

  当一百年前汽车取代马车的时候,虽然只是交通工具的改变,甚至可以说“交通的本质并没有变”,但交通的变化大到改变了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几乎所有一切。

  “互联网+”的提出,本身就标志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正在从简单的工具快速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和核心理念。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经济运行模式的重构,正是未来十年创新的主题。

  当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让一切在线,甚至虚拟和现实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观念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时候空谈“商业/金融的本质不会变”只会让自己更加被动。努力理解互联网将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的本质变化,从而在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远比仅仅把它当作工具要重要得多。

  

◆ 序3 ◆

  传统企业如何转型:一切业务数据化

  涂子沛(《大数据》、《数据之巅》作者,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

  近几年来,由于互联网企业的兴起,中国的企业界如同一池春水,水面被吹皱甚至搅乱了,传统企业纷纷提出要向互联网转型,即企业要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来开展业务活动。今年1月份,中国的企业界甚至成立了“中国企业互联网化推进联盟”来推动传统企业向互联网化转型。

  但传统企业究竟如何才能实现互联网化?一个企业的线上业务和线下业务又怎样才能融会贯通?尽管业界已经探讨了一两年的时间,但面对这些问题,很多企业的领导还是一筹莫展,感觉像天狗吃月亮、无处下手。

  我认为,这个切入点现在变得越来越清晰,它就是“数据”。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互联网化的本质和核心其实就是“数据化”。

  不妨以互联网的典型企业—电商为例。

  和传统的线下实体店相比,电商的经营模式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先撇开互联网,我们会发现,电商跟实体商店最本质的区别是电商每卖出一件产品,都会留存一条详尽的数据记录。也正是因为可以用电子化的形式保留每一笔销售的明细,电商得以清楚地掌握每一件商品到底卖给了谁。此外,依托互联网这个平台,电商还可以记录每一个消费者的鼠标点击记录、网上搜索记录,所有这些记录形成了一个关于消费者行为的实时数据闭环,通过这个闭环中源源不断产生的新鲜数据,电商可以更好地洞察消费者,更及时地预测其需求的变化,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因此产生了很强的黏性。

  线下实体商店却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你要问任何一家实体店的老板:你的货都卖到哪去了?他可能只知道一个省、一个市或者一个地区卖了多少,却无法回答他所生产、经营的每一件商品究竟卖到了哪个具体的地方、哪个具体的人,这个人还买了其他什么东西、查看了哪些产品、可能喜欢什么。换句话说,线下店即使收集了一些数据,但其数据的粒度、宽度、广度、深度都非常有限。由于缺乏数据,实体店对自己的经营行为、对消费者的洞察以及和消费者之间的黏性都十分有限。

  就此而言,一家电商和一家线下实体店最本质的区别是是否保存了足够的数据。其实,这正是互联网化的核心和本质,即“数据化”。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化,而是所有业务的过程都要数据化,即把所有的业务过程记录下来,形成一个数据的闭环,这个闭环的实时性和效率是关键的指标。这个思想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切业务数据化。

  可以设想,如果今天有一家实体店可以把自己所有的生产行为、经营行为和管理行为都数据化的话,理论上它就可以和电商比翼齐肩了。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其目的是数据化,通过数据化让一切业务都变得可以分析,从而更好地掌握市场和用户。

  阿里巴巴公司是全世界电子商务的领头羊,拥有比美国两家电子商务翘楚“亚马逊”和“eBay”加起来还大的数据,但这样一个大数据公司,今天仍然在强调“一切业务数据化”,即认为自己的“数据化”工作还没有做深、做透,还要用更多的数据记录更多的商业过程。

  其实不止传统企业的转型,扑面而来的整个信息经济,无论是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MOOC)还是智慧城市,其核心都是数据化,人类将通过越来越普及的电子记录手段建构一个和物理世界相对应的数据世界。这个数据世界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不断衍生、扩大,形成一个和真实世界对应的镜像和映射,因为这个数据世界可以随时被重构、被分析,人类因此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未来。

  换一个角度,我们甚至还可以断言,随着数据化的不断深入和扩大,整个人类的历史都将以数据的形式而存在,数据就是静态的历史,历史就是动态的数据。因为人类记录历史的手段,无非就是数字、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所有这些形式都是数据。数据越丰富,越可以更好地再现昨日的社会、分析当时的情境。就此而言,历史的碎片,就是游离的数据;历史的迷雾,就是模糊的数据;历史的盲点,就是缺失的数据。当历史和现实都可以用数据重建、分析和解构的时候,我们就像有了一个水晶球,可以更好地在迷雾中看清问题、发现盲点、把握未来。企业如此,社会治理亦如是。

  

◆ 序4 ◆

  “互联网+”与中国发展的比较优势

  陈有钢(麦肯锡全球董事)

  很难想象没有航海技术的发展和1588年对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胜利,作为一个岛国的英国如何能够成为世界的领导。由西班牙和葡萄牙推动的“航海+”英国的工业制造,造就了大英帝国的全球贸易优势。同样,“铁路+”美国的国土和自然资源优势,是美国在19世纪后几十年及20世纪初形成经济腾飞基础的重要背景,其中也包括由铁路发展带动的钢铁业和金融业的发展。虽然在“航海+”和“铁路+”的发展中都有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但从历史发展来看,它们对于国家和人类带来的正面影响是绝对的主流。

  以自然禀赋及延伸能力为基础的国家比较优势,需要把握住生产力技术的重大变革,才能释放出最大的潜力。这个时机的契合也许就是“国运”,而“互联网+”给中国及中国市场中的企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首先,在国家发展这个层面,“互联网+”的发展理念可以帮助中国形成新的国际分工比较优势,同时减少市场经济补课的时间。

  从劳动力成本优势到创造力成本优势。人口众多是中国最明显的自然禀赋,而中国人口的平均教育水平相对印度等国家来说也更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难以持续,特别是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而互联网给中国基于自然禀赋发展新的比较优势带来了可能。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能力是人类进化产生的最大财富,但这种协作的有效性由于沟通交易成本的限制,在过去很难实现大人群的网络效应,类似流水线规模生产的被动协同成为协同的主要模式,而体现人群网络创造力促进作用的主动协同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才刚刚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一个具有一定教育水平、充满创业精神的巨大人群,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一旦形成有效协同的机制,会迸发出世界一流的群体创造力。这种创造力的表现形式在初期更多是商业模式或是产品的微创新,而随着经验和能力的积累,它会演进为突破性的创新,包括在科学技术方面。中文互联网已是一个足够大的网络,而如果未来的一代可以更好地突破语言的障碍,这个群体创造力的潜力还会更大。

  市场经济软基础建设的加速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制于软性基础设施不完备和社会资本的匮乏。不少行业的市场信号体系失真,不能有效调配供需资源,而行业规则、信用和诚信、交易平台等基础的薄弱直接导致交易和协作的高成本。负面影响反映在很多方面,包括对于创新的制约。

  互联网可以帮助加速社会资本的积累和软性基础设施的建立,特别是在政府适当的引导支持下。社会资本的良性积累基于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的正面体验。互联网大大提高了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的频率,同时其更强的信息透明性和过程可追溯性为打击欺诈行为带来了更好的可操作性。而交易频率的增加,也为行业规则的加速形成和法律体系的快速建立提供了更多的案例经验。

  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是经过几个世纪的磨合形成的,其中经过了很多起起伏伏,不乏挫折。互联网为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加速补课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但加速的同时也会让一些问题凸显,更需要从国家发展的利益出发,用积极的形态去用好互联网这个市场经济的工具。

  对于中国市场中的企业来说,首先要用好互联网的技术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回归企业价值本源;同时,加强“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创新,发展范围经济(Economy of Scope)的业务和组织模式,也是建立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

  企业需要回归价值本源。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如何实现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转型是一个时常被提及的问题,O2O成了不少企业年报中必提的方向。而一个不具价值竞争力的产品或是服务,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或是O2O,都是无法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获胜的。停留在概念上的O2O,到最后会成为 “0”2“0”。互联网的思维说到底就是市场经济的思维,它就像一个探照灯,把不同的价值选择清晰地呈现在客户面前。互联网迫使企业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能比竞争对手提供持续的更优的价值?这个价值的平台到底是什么?

  对于不少中国实体企业来说,转型的首要前提是明确和建立自身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那种在充分竞争的背景下能够起到有效作用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核心竞争力,即使是引领潮流的互联网企业也难以持久领先。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互联网的领军企业都在兢兢业业地加强自身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和供应链能力。互联网的流量就像流水,流动是天性,单纯地追求短期流量或线上业务量就像是挖了引流的渠道但没有修水库。所以,实体企业需要提高端到端的供应链效益来建立可持续的价格竞争力,加强消费者的细分研究的能力,对于骤然扩大的地区市场打好客户服务延伸的基础,打造坚实的价值平台。

  着力以客户资源为基础的创新。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对于全球创新模式的研究表明,不同国家的企业由于所在市场环境和禀赋的不同,反映出不同的创新发展路径,核心的差异在于什么是当地创新生态体系中的优势资源。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尖端人才资源、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为企业在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上获取价值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应当承认,中国在这些资源上尚不具备优势,而人才培养是比较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国企业在创新生态中的优势是庞大的客户资源,企业可以通过形成有效的客户反馈互动机制,支持在商业模式、营销方法和产品上的反复迭代创新。不少中国互联网企业在这种创新模式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的出发点就是把客户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来加以利用,在深入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把企业和客户的力量叠加起来推动不断的微创新。而互联网的环境也为传统企业丰富自己的创新模式提供了可能。事实上,中国市场的客户资源规模也给跨国企业的全球业务提供了迭代创新的重要学习和实验基地。

  大多数企业很难有也不需要有这种“本来无一物”的顿悟,毕竟多年的经验是积累在客户看不见摸不着的传统环境中的,而实体企业也有现实的生意要维护。但传统企业需要对于自身的投资分配做一个重新审视,开始把客户真正变为自己的资源。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平衡。大多数行业的企业管理是建立在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的基础上,这是基于需求相对单调,或是由于供需力量平衡中供方占有绝对优势(这也是互联网建立消费者主权之前的市场基调),企业减少运营复杂性来提高效益的合理抉择。

  互联网正在从两个方面改变这个规模经济主导的企业管理方式。首先是消费者的需求多元化。由于互联网(社交网络)大大提高了个性化需求聚集的可能,社会上的小群体特色需求有了发展的社会和文化基础。年轻一代更是开始摒弃“大妈品牌”,而追求反映个人诉求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企业经济模型中大产品、大生产和大渠道的成本逻辑在发生改变,研发、供应链等的边际成本在下降,使得产品组合丰富的经济性得到提高。未来生产方式也会相应地创新,从而使得针对某个客户群体提供超出企业现有边界的更为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企业业务发展的重要杠杆。范围经济会成为管理学的新热点。如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可能需要发生大的变化,职能型的组织架构也许更适合规模经济的要求,而以项目小组为核心的综合管理更能实现范围经济;以消费者为主轴的管理体系可能会与传统的品类组织架构形成互补等。中国企业有机会在这次企业管理的重大变化中走在世界的前沿。

  认识“互联网+”对于中国发展比较优势的作用,并不是说有了互联网就万事大吉,也不是对于“中国任性”乐观。但互联网确实是中国的一个难得机遇,用好它,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 序5 ◆

  “互联网+”激发传统产业新潜能

  李纲(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互联网已经完成了经济扩散的前两个阶段,即萌芽期和规模化阶段,目前已经发展到推动组织和社会转型以及自我持续性创新和发展阶段。如今,互联网行业除了自身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之外,更是成为各个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催化剂。

  在我看来,“互联网+”泛指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数据分析和云计算(SMAC)等数字技术从互联网产业不断向传统产业延伸、渗透,进而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这不仅创造了巨大的商机,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进而创造高质量的GDP增长。

  实际上,这点已经得到了数据的支持。2015年,埃森哲研究和发布了国家层面的数字化密度指数,旨在衡量数字技术在各国企业和经济中的渗透程度。在研究覆盖的17个经济体中,中国的数字化密度排在第十位。但我们研究发现,到2020年,如果中国的数字密度提高10分,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长率就会增加0.65%,同期中国GDP平均增长率也会相应增加0.5%,有望实现4180亿美元的新增产值,这在17个经济体中居首位。

  换言之,如果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能嫁接到更多的传统行业,将使传统行业如虎添翼,大大推动中国经济有质量的发展,进而释放出更多数字化红利。

  传统行业由于发展较早、商业模式相对成熟,其数字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未来应用数字化提升生产效率的空间更大。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传统企业过去那种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需要找到新的竞争优势。而“互联网+”正好为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提供了一个契机,毫不夸张地讲,正如蒸汽机、电气化等其他通用技术一样,互联网技术将彻底改造传统产业的基因,从而带来全新的业务来源和收入增长。

  其实,在很多传统行业中变革正在发生。埃森哲2014年针对中国市场发布的《数字融合市场》报告中指出,在支付、购物、视听和出行四大领域,传统行业壁垒已经被打破,新的业态正在形成。

  在支付领域,除了传统金融服务机构以外,第三方支付机构这类非金融服务企业通过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以及其他数字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支付手段;在购物领域,很多非传统零售企业都借助电子商务直接参与零售市场,零售商则通过数字技术提供O2O无缝购物体验;在视听领域,围绕消费者在多屏幕上的收看收听习惯,传统内容提供商和数字内容提供商都试图通过互联网黏住目标受众,观众反过来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内容提供商进行互动,从而打破了过去对内容的被动接受模式;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出行领域,正在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和智能化,很多新兴互联网公司都在围绕“一站式”出行做文章,希望将交通、住宿、旅游等环节打通,给客户提供个性化贴身服务。

  可见,“互联网+传统行业”并不是简单地颠覆传统行业,而是利用新的数字化手段优化传统行业的运营模式,给消费者、客户以及企业自身创造增量价值,让老树抽新枝。因此,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不应害怕被新进入者所颠覆,而应抱着开放的心态,客观地看到新进入者给传统行业带来的新气象,抛弃传统的零和思维,树立竞合的观念,与新进入者以及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产业生态圈。这也是2015年《埃森哲技术展望》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技术变革趋势—伙伴经济(We Economy)。

  未来的商业生态系统会出现两个特点,一是整体的平台化,二是个体的专业化。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和企业客户需求增加,对产品及服务提供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那种线性的供应链无法给企业提供所有资源去围绕“客户体验”捕捉更大的红利。未来企业不仅需要与行业内上下游企业合作,还要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跨界合作,共同打造一个围绕消费者生活的生态圈。另一方面,生态圈内的企业角色定位更加明确,除了核心企业之外,其他企业则会朝着日益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合作实现共赢。而每个生态圈也应该有其独特的价值定位。

  因此,将来的市场竞争更像是不同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传统企业习惯了单打独斗,通过企业自身力量实现突围,而“伙伴经济”模式下,企业要学会联盟作战,通过与系统内、外和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合作,依靠打配合战取得更大的商业成功。

  如果说伙伴经济关注的是企业与竞争对手及商业伙伴间的关系,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也会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预计,未来预先打包好的服务将让位于为客户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式服务,我们将这一模式称为成果经济 (Outcome Economy)。在成果经济中,数字化企业将会越来越多地销售解决方案和成果,不再只是销售产品和服务,企业间的竞争将变为一场能力比拼,即能否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以可量化的方式向客户交付所期待的成果。

  其实,成果经济并非新概念,数十年前,哈佛大学著名市场营销教授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 Levitt)就告诉学生,人们想要的不是四分之一英寸的钻头,而是四分之一英寸的钻洞。但是,成果经济的发展一直举步维艰,原因在于企业还没有找到有效办法去深入、持续地识别客户需求。

  如今,数字技术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成果经济不再只是一种愿景,先行者们正在将嵌入式硬件和传感器反馈的数据与自身数字系统连接起来,借助大数据、分析法和云计算等工具获取全面洞见,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并据此采取行动。尽管很多中国企业目前还处于从产品制造向“产品+服务”转型的阶段,但是一旦成果经济这种新的业务模式被广泛采用,企业再从头建设数字化能力肯定会措手不及。因此在本轮向“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传统行业中的企业就应该高瞻远瞩,提前布局数字化技术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过去的经济增长动力逐渐失色,中国企业急需找到一个新的动力来源,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恰逢其时。充分抓住这一技术趋势,不论是中国企业还是中国经济都会释放出新的增长潜能。

  

◆ 序6 ◆

  互联网+:中国发展的新引擎

  侯自强(著名电信专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

  阿里研究院发布“互联网+”研究报告和PPT后,我第一时间就下载阅读,读后感觉很有启发。这篇报告是阿里研究院此前开展的信息经济研究的继续,以电子商务为主线索研究互联网向各个产业的蔓延和扩散,快速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升级,赋能、盘活和变革存量,进一步向信息经济转型的问题。这是一篇系统诠释“互联网+”的好报告,数据翔实、案例生动、论据有力。PPT更是直观明了地说清了问题,很难得,值得一读。

  以电子商务为主线索诠释“互联网+”,主要侧重推动向信息经济转型的问题。实际上,“互联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社会、政治乃至军事等各个方面。“互联网+”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推动中国各方面发展的引擎。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里突出了现代制造业和工业物联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C2B推动制造业柔性化是“互联网+”推动制造业转型的重要趋势之一,制造业转型还有更多的内涵。物联网与制造业结合发展工业互联网是另外一个重要趋势,通过传感器将物理世界与网络世界结合发展物理信息系统(CPS)将开拓智能制造、智慧工厂的工业互联网新天地。软件定义机器将实现制造设备资源的快速调度和重组,自组织生产满足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工业互联网通过将人、大数据、智能资产和设备连接起来,形成开放而全球化的工业网络,并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提升生产力和效率。互联网与机器设备结合,利用对机器运转产生的大数据分析,提升机器的运转效率,减少停机时间和计划外故障。其内涵已经超越制造过程以及制造业本身,跨越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价值链,涵盖航空、能源、交通、医疗等更多工业领域。工业互联网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工业系统与设备的维修和维护效率,以及优化和简化运营、提高运营效率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物理信息系统还将发展成为物理信息社会系统,未来互联的环境将是物理、虚拟和思想世界的交互和协同。这将引发更深层次的变革。

  互联网对传媒业和电信业的冲击是最早显现出来的,近年来这两个行业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变革远没有结束,“互联网+”将继续推进它们的变革。过去15年来在互联网冲击下电信业经历了IP化、Web化和移动化的进程,也迎来了其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今天面对来自“互联网+”的巨大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互联网+”要求移动宽带的容量有上千倍的增长,从而带来以5G为核心的基础设施的需求,为电信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面对互联网OTT模式的挑战,传统电信运营商正在从以运营商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发展以5G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必须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化(SDN/NFV),才能快速调度、部署网络和计算资源来满足客户的定制需求。转型有技术架构的演进,更重要的是运营模式的改变。

  互联网交互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媒业长期以来以单向(广播)为主的传播模式。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视频和OTT互联网电视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电视媒体的格局。在“互联网+”时代这一演进将继续推进。变化不仅出现在技术、业务模式上,也将出现在监管政策上。目前以终端划分媒体监管规则,电视机从严的政策也需要与时俱进。

  在军事方面,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过去15年军事通信指挥系统同样经历了IP化和Web化的进程,出现了网络中心战的全新作战模式,正在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将在我国军事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智能手机、“移动宽带”的能力用于军队将产生“战术宽带”,将把C4ISR(通信、指挥、控制、计算机、情报、监视、侦查)送到连队、单兵。利用我国在移动通信、智能手机、“移动宽带”(微信、视频、网游、AR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军事信息系统,前景广阔。4G/5G移动通信所取得的成就有可能用于军事通信—采用统一波形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的通信指挥系统。

  以阿里为代表的我国互联网公司开展的基于“开源硬件/软件”发展“计算/存储能力(开放计算)”的去IOE化的努力已取得成效,将为“互联网+”提供绿色、高效、安全的IT基础设施。

  随着阿里巴巴集团通过收购不断扩大其业务版图的覆盖范围,我们会看到今后阿里研究院对“互联网+”的研究将延伸到更多方面。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3.9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