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怎样听一首名曲(精装)
怎样听一首名曲(精装)


怎样听一首名曲(精装)

作  者:吴玫

出 版 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531669319

所属分类: 艺术  >  音乐    

标  签:艺术  音乐  音乐理论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不是一般的散文集,配有大量珍贵的资料图片,作曲家照片,更有实际说服力。每篇篇幅不长,篇与篇之间联系不大,给读者很大的想象以及自我发挥的空间,与作者一道,每天欣赏一场古典乐音乐会,每天做一次音乐之旅,带着书本游历音乐圣地,何乐而不为!书中大量的古典乐,或许读者之前都没听说过,读完此书,你将受到一次音乐的洗礼,或许会因此爱上古典乐,试图去听一下,这种感觉在我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非常强烈,想必各位的感受会和我一样。

TOP作者简介

    吴玫,1985年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以后,做过5年语文老师,后在企业做过5年行政管理,1996年开始一直在目前供职的报社工作,从记者、编辑、部主任一直到现在主管编辑业务的副总编,管辖有《上海中学生报》《少年日报》《当代学生杂志》和《好儿童》杂志等两报两刊。

TOP目录

第一章现场回声

00220秒钟的静默

—意外的收获

006《音诗》,一个二流作曲家的水墨情怀

010一生与成名作多么合拍

—马斯卡尼《乡村骑士》间奏曲

013丝绒与裂帛

—门德尔松和巴托克

017人类的少年之声

—海顿《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

020你喜欢谁谁就是最好

024祖克曼,从坏孩子蜕变而来

027变奏的无尽可能

—《洛可可主题变奏》变成中提琴版后

030各有所长,又配合默契

—德国汉谢尔弦乐四重奏乐团

033空白处意蕴更深长

—听孙颖迪弹李斯特《A大调钢琴

协奏曲》

037和大提琴组合成了一把弓

040嘘,音乐来了

—斋藤纪念乐团

043圆润中带沙哑,悠长里携犹豫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

046外表狂放不羁内心温情脉脉

—我听普罗科菲耶夫

050室内乐应该放在哪里?

—听维也纳爱乐音乐平台室内乐

团音乐会有感

054弹钢琴时,王羽佳的一双手是恋爱

中的男女

058悲歌一曲明心性

—布鲁赫《希伯来的晚祷》

061唯愿初心永迷离

—西贝柳斯《芬兰颂》

065最高级的炫技是在中规中矩中弹出个性

069热闹的李传韵幽幽的琴声

072漫不经心的忧郁

—听陈锐演奏维尼亚夫斯基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075看着指挥家的表情

—美国国家交响乐团

078留给乐迷长久的温暖

—听王健拉琴

082真累啊!

—听洛林?马泽尔指挥英国爱乐乐团

086眺望下一场音乐会

—魔笛高威

090空悲切,年华老去体会深

—理查德?施特劳斯《堂吉诃德》

093美好的回声

—听秦立巍演奏《逝去的时光》

096至少一个晚上的温暖

—听米沙?麦斯基拉琴

099蓦然遇见《阿佩乔尼奏鸣曲》

103陈萨的音乐世界

106都是第二乐章

—高德马克《小提琴协奏曲》

109聆听,也是艰难而甜蜜的漫长旅途

—听朱晓玫弹《哥德堡变奏曲》

112《诺玛的回忆》:李斯特的寄情之作

116听懂斯特拉文斯基,真难

120“那只能是我?”不

—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

124片段

—听柏林爱乐乐团在上海的音乐会

第二章影像拾韵

130慰藉所有的情绪

—亨德尔《请让我哭泣》

134命运面前,没有最后的胜利者

—贝多芬《升c小调四重奏》

138圣母颂,圣母颂

—舒伯特、巴赫及弗雷

141大悟的觉悟

—日本电影《入殓师》这样妙用古

典音乐

144始于舒伯特终于勃拉姆斯的姐弟恋

148全都是对祖国和故乡的幻想、思念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152谁向谁道歉?

—兼谈《独奏者》中出现的古典音

乐作品

156这一次负责救赎

—《沉默的羔羊》为什么选用《哥

德堡变奏曲》?

160越浓烈越破碎

—塞缪尔?巴伯的《小提琴协奏曲》

163那些为情所困的女伶

第三章唱片余韵

168与天堂只有一步之遥

—门德尔松的音乐

175卡拉扬的那一眼

179听一耳朵就记住了

—巴赫康塔塔第156号

182哈西德,念念不忘

—他的柴可夫斯基《旋律》

185活泼泼的《图画展览会》

188她们都叫杰奎琳

192好像写给一个人的旋律

—勃拉姆斯三部小提琴奏鸣曲

196润如酥的牛毛细雨

—萨蒂《裸体舞者》

200始于悲伤忧郁终于悲欣交集

203岁月淹没不了的

—阿尔比诺尼《柔板》

206帕格尼尼的余韵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或者

《帕格尼尼主题幻想》

210帮我们捡回日常的幸福

—帕海贝尔《卡农》

213诸般情感汇聚成《美国四重奏》

216心里总为格里格留一个位子

—《培尔?金特》

220总有一扇窗里亮着灯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五交响曲》

224把诗剧用音乐化解得丝丝入扣

—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

228水一样追远往昔

—钢琴大师布伦德尔说莫扎特

232没有音乐,勃拉姆斯怎么办?

—勃拉姆斯《a小调小提琴、大提

琴双重协奏曲》

235用一生与死亡讲和

238难忘的酸涩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241花自飘零水自流

—肖邦和乔治?桑

244音乐就是这么有意思

—听费舍尔?迪斯考唱《野玫瑰》

247值得一听再听

—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250布鲁克纳站在夹缝处

254请让我固执:就是喜欢马九

258在命运长河里寻找幸福的瞬间

—柴可夫斯基《悲怆三部曲》

261最昂贵的结婚纪念日礼物

—鲍罗丁《夜曲》

264耳朵因巴赫变得高贵起来

269这些乐章是莫扎特的精髓

第四章旅途寻声

276偏见的代价

—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

280卡拉扬的萨尔茨堡

283听着马勒走进天鹅堡

287点燃了阿尔伯特音乐厅

—《威仪堂堂进行曲》

291旅途中的音乐清单

294沿着伏尔塔瓦河寻找斯美塔那

298自然中听来的仙乐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301清浅也能永远动人

—马斯奈《沉思》

TOP书摘

花自飘零水自流

—肖邦和乔治·桑

 

肖邦《夜曲》的音乐气质,无需多言,尤其是最著名的《升F大调作品15之二》,犹如浸透了眼泪的手帕,眼泪里即便全都是忧伤也是因为思念太苦,而不是怨愤,所以,极适合充当传情物。钢琴家尼克斯一弹再弹肖邦的这首《夜曲》,只有自己弹奏过才会有这样的感悟:“外界的光及温暖渗透心头,装饰的滑音像蜘蛛丝般缥缈地围绕着我们舞蹈。”听这样的音乐跑步,脚步会不会踉跄?于是,后来只在家里听《夜曲》。我试过初秋的午后躺在床上听《夜曲》,窗外秋雨淅淅沥沥,里外一呼应,能搅翻最镇定的人一腔烦心事—奇怪的是,一张鲁宾斯坦的《夜曲》走完,心情要比按响音响时疏朗许多:原来,忧伤的艺术不会让人更加忧伤,悲剧因此成为千百年来最受大众欢迎的艺术样式。

        

音乐就是这么有意思

—听费舍尔·迪斯考唱《野玫瑰》

 

用一生歌唱舒伯特作品的经验来演绎这一首舒伯特作品中的小品《野玫瑰》时被费舍尔·迪斯考唱成了一个悠长的故事:看见玫瑰、爱上玫瑰、摘下玫瑰以后。尤其是他唱到这首歌曲的高潮叠句“玫瑰玫瑰,野地里的玫瑰”时,三段一样的歌词一样的曲调,费舍尔·迪斯考硬是唱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联想空间,结束在“明年花开季节我会在何方”的忐忑和依恋中。同样的高潮叠句,由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少年们唱来,则是“开得漫山遍野的野玫瑰,会一年又一年”,完全不一样的况味—音乐就是这么有意思。

 

 

布鲁克纳站在夹缝处

 

谁说不能?布鲁克纳的英雄气概在他的《第六交响曲》里张扬得淋漓尽致。都说《第六交响曲》是布鲁克纳最大胆的作品,意指这是少有的一部布鲁克纳未作修改就定稿的作品吗?我觉得不如说是布鲁克纳将自己的心路历程袒露在了这部作品里。当小提琴以紧张、悸动的旋律引出第一乐章的主题时,我仿佛嗅到了布鲁克纳的愤懑:心里是清楚自己分量的,却因为踏上乐坛就向众人示弱,以为这样能得到认可,却是一步比一步踏得虚空。他只有在这部由着自己性子的作品里嘶叫几声,也不知道这嘶叫能不能让公众听到?!于是,很挣扎,很矛盾,很踌躇—来来回回的主题在迷乱中变得清晰,我抬起手腕偷偷拭去眼角的泪。在随后的乐章里,我被布鲁克纳忽而坚定忽而飘忽的态度撕扯得非常痛,也非常痛快,好在最后的音符落在足够的信心上,这让我开心,尽管知道,这只是在作品里,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会让作品以外的布鲁克纳依旧徘徊,我还是开心,像布鲁克纳这样连鱼都不会吃的人,不就是活在音乐里才会光彩夺目吗?只是,直到今天,布鲁克纳的光泽还悠远得只有有心人才见识得到。

 

请让我固执:就是喜欢马九

 

指挥家、钢琴家、作曲家……他本人是否愿意接受我不知道,但是,在我的心目中,伯恩斯坦最伟大的身份,是音乐教育家。看一遍《打鼓的小男孩》吧,在片中,伯恩斯坦以他超强的口头表达,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把马勒从一个纯粹的作曲家还原成踯躅的、颟顸的、愁肠百结的、踌躇满志的丰满的人。正是这部《打鼓的小男孩》,让我觉得马九中所谓的死亡气息,其实是在讲述一个在人间与神界之间灰色地带上徘徊的故事。没有几个人能将这种冥晦的状态如此真切清晰地表达出来,文字尤难。就是音乐家,也没有几个能够做到,但马勒做到了极致。马勒以他天赋的异禀,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让我们一见彼岸的微光,那里,不是地狱,所以我们喜欢听马勒的音乐;那里,也不是天堂,所以马勒的音乐里遍地都是忧伤—这种异常清晰的浑沌,伯恩斯坦领会得最好也表达得最好。

在命运长河里寻找幸福的瞬间

—柴可夫斯基《悲怆三部曲》

如果将好音乐的范围缩小再缩小,就是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尤其是他的第四、第五、第六号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这三部交响乐,被后人并称为《悲怆三部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生涯中最纠结的时候创作的作品,“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这句被作曲家写来解释他何以要创作《第五交响曲》的话语,是《悲怆三部曲》的最好注解:虽疑虑重重,但一定要往前走—这,不也是安娜和沃伦斯基爱情悲剧的主旋律吗?所以,只要将柴可夫斯基《悲怆三部曲》中的任何一部唱片塞进音响,我的眼前就会出现美丽的安娜那双美丽的大眼睛隔着面纱隔着鹅毛大雪看向沃伦斯基的画面。

随着音乐的推进,第一乐章以后是三部作品中最为动人的第二乐章柔板。不错,虽然被后人并称为《悲怆三部曲》,但是,第四、第五、第六这三部作品的第二乐章各有各的趣味,这并不妨碍三部作品的第二乐章有着同样的质地:了悟到如何顺应命运的安排并从中寻找到生活的愉悦。这况味,不就是张岱小品的意境吗?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是为张岱著名的《湖心亭看雪》片段。不是吗?过去的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只有这大雪漫天的西湖,才坦白得叫人看见了、悟到了什么叫作命运,又如何在命运这条长河里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瞬间。

假如柴可夫斯基能够听得见200多年前一个中国文人的心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些谱写在《悲怆三部曲》里的挣扎,怕是要变作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快慰了吧?

 

最昂贵的结婚纪念日礼物

—鲍罗丁《夜曲》

 

要在鲍罗丁的名字前加一个定语,让人犯难。是化学家还是作曲家?这位出生于1833年11月12日的圣彼得堡人,居然聪明到在化学界和音乐界都能独树一帜!如果以俄罗斯作曲家的名分跟大家分享亚历山大·鲍罗丁,你也许不知道音乐世界有一部交响音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一部歌剧《伊戈尔王子》,但是,这两部作品的序曲你一定在不经意中过过耳并充满好感,因为,鲍罗丁的作品与同时期的俄罗斯作曲家比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莫索尔斯基一样,意境辽阔悠远,旋律优美动听。而说到旋律优美动听,鲍罗丁的《弦乐四重奏》真是摄人魂魄,第三乐章《夜曲》,又因为伴随着一段美丽的传说,让我们听着深深陶醉之外心生艳羡。鲍罗丁写这首曲子,是为了给夫人一份礼物,以纪念20年前他向她求婚的美好瞬间。

我听这首《夜曲》,脑子里的画面是:在大雪纷飞的火车站,在火车头喷出的白烟中,在嘈杂的人声里,雅致的安娜·卡列尼娜回眸一笑,她当然看到了她想看到的场景—秀美而挺拔的沃伦斯基正凝望着她。从音乐演绎的角度去欣赏鲍罗丁的《夜曲》,人们这样评价:开始以大提琴徐徐地在高音区吟诵,表现出作曲家对恋爱往事及当时恋人的无比深情。接着,作曲家以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答,轮流奏出主题并加以细致颤音陪衬的方式,表达了对往日情怀无尽的怀恋。高潮迭起后作曲家又用极度抒情的旋律,完成了一曲深情款款的恋曲。没错,作曲家的款款深情,给的是20年相处后依然你侬我侬的太太。可我听鲍罗丁的《夜曲》,就愿意当它是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配乐。我们都知道,托尔斯泰起意写这部小说,是要针砭安娜这种“对爱情不忠、见异思迁”的女人的,可是,老托尔斯泰怎么预料得到写作的过程中会有灵魂附体,不由自主地就把安娜塑造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美丽、善良、有韧劲,为了生活的真谛不惜飞蛾扑火。一遍遍地读《安娜·卡列尼娜》,我们知道根本不是灵魂附体成就了托尔斯泰这部能够流芳百世的作品,而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让他如实地描摹出了一个俄罗斯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向往。什么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我一生中苦于不能高声讲出真话。我的一生都在于冲破阻拦而能够向公众公开讲出真话。”索尔仁尼琴的这句自述多少能够概括吧,所以,我听鲍罗丁的《夜曲》,脑海里的景象是:在辽阔的西伯利亚大地上,凛冽的寒风不停地呼啸着。只要风声稍作停歇,温情脉脉的对美好事物的呼唤就会响起来—鲍罗丁的《夜曲》,就算是给妻子结婚20周年的礼物,表白的也还是一个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耳朵因巴赫变得高贵起来

先顺着听。将碟塞进播放器的当口,也许还想出去捧一杯清茶,才跨出两步,双簧管的声音刹那闪亮,亮过了窗外早春的太阳,只好折回来坐下。心想:等一曲终了,再说茶事。

我说过,几回努力都不能懂得《哥德堡变奏曲》。可是,清丽的钢琴声猝不及防地跳跃而来,我的心跳很快就和上这变奏曲的节拍—这是否意味着我开始懂得了,就越发挪不开步子?

间隙过后,是弦乐唱了主角的《第五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乐章)》,旋律其实不复杂。不复杂的东西经不起反复,是吧?巴赫的音乐,再简单的也经得起一唱三叹。《双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是这样,《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乐章)》也是这样。我仿佛看见自己的灵魂在窗外的蓝天白云下轻灵地飞舞。

《第156康塔塔选曲》低回地吟咏而来,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听到一位长者娓娓地说着过去,那过去曾经绚烂,现在复归平静,却一明一暗地诉说着什么叫作珍惜。

乐声又清亮起来。清亮的未必就是快乐的,就像《梁祝》。可即便是悲剧,由小提琴演绎出来,也是亮丽的。对不起,我听到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就是这样的,也许这不是巴赫的本意。我的乐迷好友说“自己内心的感受才是实在的”,我就大胆地把我的内心感受表达在这里了。

长笛的声音很光明。当长笛演奏起《e小调长笛奏鸣曲(第三乐章)》,困惑又不期而至:像巴赫,一生被那么多孩子和稿费事宜困扰着,怎么还能写出光明到纤毫毕现的乐章?怎么做得到?可以让自己纯净的心灵丝毫不被尘世间的纷繁污淖。

是我产生了幻觉?在《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里,我仿佛听到了人声,“啊,啊,啊……”排山倒海。都说人声是世上最美丽的声音,巴赫怎么就能够把这世上的好声音悉数用他的方法保存起来?在我们感到无助、无奈、无望的时候,巴赫总有办法让我们在他的音乐里释怀!就像这张碟中的最后一曲《咏叹调》,我听过不同乐器演奏过的各种版本,每一回听,乐曲来之前,我怕,怕已经摸到了天堂的门—余下的时日不就寡淡了吗?乐曲来之后,我还是怕,怕会目瞽看不见上帝的笑容。

 

这些乐章是莫扎特的精髓

也许,莫扎特一生的创作都是清浅、温和、明亮、宽容和慈悲的。也算是几经磨难的人了,早年在旅行和演出中度过,从来未曾有过真正的童年;生命的中期苦苦寻找着脱离宫廷乐师这个职位的可能性;晚年,被潦倒的生活困顿着。翻遍他35岁生命的每一个褶皱,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丝快乐的理由,于是,我们妄下结论:莫扎特用惨淡的生命奉献给人类丰满的音乐。悲悯之情不点自明。活着的莫扎特真的倍感忧伤吗?痛楚是什么?痛楚是遭遇了一群比自己幸运的人时心里的感受。与莫扎特同时代的人,谁比他更幸运地得到了上苍的眷顾拥有如此非凡的音乐才华?后莫扎特时代,岁月更迭了一朝又一朝,又有几个如他那般幸运,能将貌似简单的几个音符挥洒成经久不衰的乐章?尽管俗世的柴米油盐处处为难着天才莫扎特,天才的含义更在于莫扎特在精神上或者说在音乐的天地里总是一个优渥者,所以,优游不迫中莫扎特完成的作品,愉悦大大超过了悲伤甚至盖过了悲伤。

与肖邦本人不同,肖邦的音乐总脱不了远离家国的愁绪。

与李煜不同,李煜后期的词作总在回首明月下已然残破的故国。

那么,“赤子之心”还怎么能够涵盖他们三位?“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一语道破天机,这三位都以杜鹃啼血的气度,吟唱着他们看到的青山、嗅到的花香、听到的潺潺流水、触到的人情世故,不虚饰、不矫情,所谓“赤子之心”,是也。

 

偏见的代价

—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

 

我不得不诚服于瓦格纳强大的气场。坐进大剧院没多久,发誓不听歌剧的耳朵很快就被齐格弗里德们“收编”了,后悔没有听从瓦格纳迷的规劝一场一场地用心收藏《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和《众神的黄昏》只能通过电视收看。问题来了,在歌剧舞台上,无法做到角色与演员从年龄到相貌的相得益彰。《齐格弗里德》中,齐格弗里德应该是少年初长成的样子,演员的扮相却与扮演抚养他长大的侏儒米梅的演员相差不多,难怪参与现场转播的专家杨燕迪先生会无奈道:“他们在舞台上更像是哥俩好。”可是,没有那样身坯的男演员能顶得住《齐格弗里德》里齐格弗里德的戏份吗?从歌唱水平到表演水平。第一轮的演员被喝了倒彩就是一个反例。既然无法让演员和角色从年龄到外形上都匹配,那么,歌剧就不适合电视转播。布伦希尔德这位女武神在沃坦时代已经能与神王分庭抗礼了,虽说神话的力量让这位女武神还能成为齐格弗里德的妻子,可是,在上海大剧院舞台上的布伦希尔德,实在壮硕,与我们理想中的布伦希尔德相距甚远。

尽管如此,我开始向往能坐进剧场完整地看一遍《尼伯龙根的指环》。偏见的代价是,我只好这样安慰自己:已经过了欣赏血脉贲张的权力争斗故事的年龄—看戏也如同人生,什么阶段就该看应该看的戏,如此,春华秋实、夏花灿烂、冬雪静好,才是恰到好处的修养积存。

 

 

卡拉扬的萨尔茨堡

卡拉扬站在自家屋子的阳台上,就能眺望到莫扎特故居。他站在阳台上想象莫扎特的音容笑貌,是否已经立志要做音乐的巨人?我们只能猜测。不需要我们猜测的是,卡拉扬出生后的10年中,正是奥地利历史上的美好时代。茨威格在他《昨日的世界》前言里这样描述:“他们每一个人都以单一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自始至终过的是一种生活,没有平步青云,没有式微衰落,没有动荡,没有危险,是一种只有小小的焦虑和令人觉察不到的渐渐转变的生活,一种用同样节奏度过的生活,安逸而又平静,是时间的波浪把他们从摇篮送到了坟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奥地利丧失了部分国土和奥地利人的尊严,这已经让生性敏感的奥地利知识分子如茨威格一样心生裂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欧洲境内燃烧起来的时候,幻灭感油然而生是必然的:“我成了理性遭到最可怕的失败和野蛮在时代的编年史上取得最大胜利的见证人。”“道德会从如此高的精神文明堕落到如此低下的地步。”(茨威格语)我们理解避难至巴西的茨威格自绝的抉择,但不能理解卡拉扬以与纳粹合作的姿态赢得了指挥棒的举动。冷静下来掐指一算,1942年,茨威格已经60岁了,属于他的宏图已经毕现,世界又如一头野兽奔突得不像样子,他自感无力与不像样的世界抗衡,于是一把毒药填进了自己和妻子的嘴里。而卡拉扬呢?正值而立,是孔武有力的好年华,他大概觉得自己是有能力降伏跑偏了方向的那头野兽的,与纳粹合作就成了迂回的策略,“造物主选择了某些人执行他的命令,为这个丑陋的世界创造美。我被赋予了特殊的工具、特殊的才能。我从不怀疑我的才能是造物主的赐予。我的责任就是让它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我立志要创造尽可能完美的音乐并把它奉献给尽可能多的人。”卡拉扬说。史家说卡拉扬在狡辩,证据就在不断解密的档案里。这段公案谁是谁非不是我辈能够了断的,但是清白不会因为你善于狡辩而回到你的身上。卡拉扬懂得,所以,音乐之外,卡拉扬喜欢开飞机、飙车,他喜欢的,哪一样不刺激?一定是内心苦闷到了极点才用这样的方式撕扯自己的灵魂。

用一个污点换取一生的荣耀,这是卡拉扬的选择。这种选择让我们这些乐迷面对他神采飞扬、极度自信的指挥时,常常处于迷乱之中。好在,浸淫古典音乐这么多年,我开始怀疑卡拉扬的唱片:一个人怎么可能有能力精读这么多作曲家的作品?

老之将至,卡拉扬回归故乡萨尔茨堡,居停在盐河旁,推门对着绿油油的群山和不远处山坡上奶白色的萨尔茨堡,想要平静的心一定更加沸腾,是吗?可是,白天黑夜地站在自家院子里作指挥状的卡拉扬的塑像,已经不能回答我们了。

 

听着马勒走进天鹅堡

三个小时车行在阿尔卑斯山的怀抱里,耳朵里一直是马勒的《第九交响曲》。伯恩斯坦指挥的现场版,是我想听又怕听的一张唱片。2009年,它是我的百忧解,郁闷的时候总要找出这张唱片让自己沉浸在马勒晃晃悠悠的伤感中,然后,郁闷变成了忧伤。于是,很怕听马勒的第九,特别是第一乐章,主题一叠二叠三叠地呈现,“彩云易散琉璃碎”的伤感如水银泻地一般迅速流布到听者的全身,就会想:身体羸弱、思想强悍的马勒,梦想用意志掌控全世界,不要说自己的命运了,所以他在《第五交响曲》里用大莽锤向命运挑战。可是,女儿去了,自己老了,心脏又总在提醒着马勒生命的终点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有近有远。

音乐听到这里,车窗外的景色变得如人间仙境:一条厚厚的白云呈带状环抱着阿尔卑斯山,灰色的石灰岩和绿色的山麓在这条“哈达”的装饰下,刚劲里多了一份妩媚,美得叫人不敢出声,怕一丝微弱的噪声都会惊扰了这天人合一的幻景。上帝觉得对我们眷顾得还不够,一潭碧绿的湖水突然跃入我的眼帘,还不够,湖中一方小岛上鸥鹭点点,与湖上的点点白帆相映成趣—你除了失口“啊”一声,又能如何?

如果我们相信文字记载,马勒生活的年代比现在更美好。除了痛失爱女让他痛苦外,马勒的生活基本无忧,青年时的梦想又一一变成了现实,马勒怎么舍得别离这美好的世界?所以,在马勒第九的第一乐章里,弦乐一遍遍地重复着主题,间或,管乐会打碎恬静—就这么弦乐、管乐交错得撕心裂肺,直听得人泫然欲泣。

 

清浅也能永远动人

—马斯奈《沉思》

 

也许,如果舞台上的珍妮·汤森演奏的是勃拉姆斯的作品,所谓的“通过琴声释放巨大的热情”还很难被体验的话,“沉思”来自亚历山大城的名妓泰伊思呀,就在她开始厌倦花天酒地、纵情享乐的世俗生活时,修道士适时出现,他的布道感化了泰伊思,她皈依了宗教。哪里知道,在修道院里获得宁静的泰伊思,同时也彻底失去了人间的欢乐。郁郁寡欢中,泰伊思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人世—《沉思》包含的情怀有多复杂?所以,尽管只有两分多钟,却是小提琴家们迅速获得乐迷信赖的捷径。而珍妮·杨森的现场,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多年以前畅游过的民丹岛的海,美得让人有一些些惧怕。于是,当《沉思》的结尾:突如其来的G弦轰鸣着来了,然后逐渐减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响慢慢消散而结束—被珍妮·杨森的琴声“勾”来后,那个问好愈加粗大了:持续两分多钟的柔情蜜意,马斯奈为什么要给《沉思》加上这个力大势沉的结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320页

开  本:32

加载页面用时:64.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