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
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


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

作  者:劳思光 著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5年02月

定  价:159.00

I S B N :978710805232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哲学  哲学/宗教  哲学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当今哲学大家劳思光先生在中国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作者通过其独特“基源问题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将上下数千年中国哲学的内涵,条分缕析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第一册主要介绍古代中国思想及儒、道、墨、法、名等各家学说。第二册主要介绍汉代宇宙论中心之哲学思想、魏晋玄学与中国佛教哲学。第三册上下主要介绍唐末思想之趋势与宋明理学的发展,以及明末清初的哲学思想、乾嘉学风与戴震的思想。每一章节都有深入浅出的说明,其内容正是中国哲学的深层内涵。

  该书于20世纪80年代在港台出版,即以其对中国哲学的精深研究和新颖的诠释而广受好评。作者因而名重士林,成为中国哲学界的重要人物,与唐君毅、牟宗三齐名,被誉为“香港人文三老”。该书亦被公认为是继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后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在港台地区20多年来,版行不断,成为学者及大学生研究生必备书。

TOP作者简介

  劳思光(1927—),著名哲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历任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东吴大学、华梵大学等校哲学教授。劳氏学问渊博,尤专精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有著作十余种行世,影响广远。其《新编中国哲学史》问世二十余年,广受学界推崇,以为该类著作之经典者,再版不断。

TOP目录

《中国哲学史》第一卷

论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序言

 第一节 已往成绩之探讨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问题

 第三节 哲学史的任务与基源问题研究法

 第四节 中国哲学史的特殊问题

第一章 论中国古文化传统之形成

 第一节 略说古史资料及考证之设准

 第二节 古中国民族分布大略及殷民族之发展

  (一)古民族之三集团

  (二)殷民族略考

  (三)结语

 第三节 殷周民族之关系及其盛衰

  (一)略论周民族之起源及发展

  (二)殷周关系

  (三)周初之政治形势

 第四节 南北文化传统之形式及影响

  (一)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二)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三)南北传统与先秦哲学思想

第二章 古代中国思想

 第一节 有关原始观念之问题

 第二节 古代中国思想之重要观念

  (一)《诗经》中之“形上天”观念

  (二)《易经》中之“宇宙秩序”观念

  (三)《书经》中之政治思想

 第三节 附论原始信仰

  (一)人格天观念

  (二)中国古代之“神鬼”观念

  (三)“命”观念

第三章 孔孟与儒学

  (上) 孔子与儒学之兴起

 第一节 儒学之源流问题

 第二节 孔子之生平及其学说

  (一)孔子之生平

  (二)孔子之学说

  (三)孔子学派与孔子遗留之问题

  (下) 孟子之生平及其自处

 第一节 孟子之生平及其自处

 第二节 孟子之学说

  (一)心性论

  (二)政治思想

  (三)其他理论

第四章 道家学说

 第一节 道家思想之源流及时代问题

 第二节 老子与《道德经》中之思想

  (一)老子其人

  (二)《老子》其书

  (三)《道德经》思想大要

 第三节 庄子与《南华经》中之庄学

  (一)庄子其人与其书

  (二)庄子之思想

第五章 墨子与墨辩

 第一节 墨子其人其书之时代

 第二节 墨子之思想

  (一)兼爱

  (二)天志与权威精神

  (三)尚同与国家论

  (四)非攻、非儒、非乐——墨子之文化观

 第三节 墨辩

  (一)墨辩之时代

  (二)《墨经》中所涉及逻辑问题与名家理论

  (三)《墨经》中之逻辑理论

  (四)《墨经》中所涉及知识问题

第六章 荀子与儒学之歧途

第七章 法家与秦之统一

第八章 名家与名学

后序

书目录要

 

《中国哲学史》第二卷

《中国哲学史》第三卷

《中国哲学史》第四卷

TOP书摘

  因为有这种情形,所以我们常看见长于解析的人在谈哲学史时(不论是全部的或部分的哲学史)表现出惊人的浅薄无知。甚至罗素亦不免如此。

  要对哲学史作任何一种全面性的判断,必须有哲学的“所见”作基本材料。如果没有这种判断,则不能写出一部哲学史;如果以恶劣浅薄的俗见代替哲学的见解,则结果必写出一部十分坏的哲学史。这就是解析的研究法的最大弊病所在。

  当然,解析的研究法如果用得不好,弊病尚多。但我想那是不必多做讨论的。我现在要指出的是解析方法纵使运用得很好,仍然有如此的弊病或困难。着眼于此,我们就知道解析的研究法也不是很完美的哲学史研究法。

  看了以上三种方法的评述以后,我们很容易想到,这些方法各有利弊,如果我们能取它们之长而避其短,就可以得着一种更好的方法。

  这种想法大致上是不错的,可是,要认真想找出这样一种方法来,却并不如此容易。我们并不能生吞活剥地将这些方法硬凑在一起。若是那样做,就是在用“拼盘”方法解决思想理论问题,犯了极严重的错误!也是非常幼稚而可笑的错误。 

  ……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258页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3.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