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众说钟叔河
众说钟叔河


众说钟叔河

作  者:张中行、朱正 等著

出 版 社:华夏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丛 书:“光明鸟主见文丛”第二辑

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508083728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学史论  >  研究与赏析    

标  签: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从《走向世界丛书》轰动到《周作人散文全集》终成,钟叔河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出版界和文化界。本书收录了1981—2014年间评介钟叔河出版成就及创作成果的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共分为四辑。辑一“先行者并不孤独”,多为综合性文章,纵论钟叔河其人其书;或集中一件事情,一项话题,一次见面,一点印象。辑二“现代读书人的胸襟与眼界”,主要谈钟先生所编书籍。辑三“青灯有味忆当年”,偏重于钟先生自己的著作。辑四“温和的意义”,专收商榷、批评、讨论类文章,力图呈示全貌,保全“众说”况味及“百家争鸣”之追求。

  钱钟书、杨绛、张中行、黄裳、朱正等大家云集,字间行里,时间深处,诉说钟叔河先生的文人本色、编著成果,以及不绝如缕之文化回响,极具可读性与史料价值。

TOP作者简介

  张中行,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朱正,编审。1949年肄业于长沙长郡中学。历任《新湖南报》编辑,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编审,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出版的著作有:《鲁迅传略》《鲁迅回忆录正误》《鲁迅手稿管窥》《人和书》《留一点谜语给你猜》《周氏三兄弟》《重读鲁迅》等。

  梁由之:文史学者,作家,策划人。著有《大汉开国谋士群》《百年五牛图》《从凤凰到长汀》《阅世偶记》《翻书闲录》《锦瑟无端:十年自选集》等。策划主编《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十年文萃》(全四卷)、《梦想与路径:1911—2011百年文萃》(全三卷)等。大型书系《海豚文存》(海豚出版社)、《回顾丛书》(辽宁人民出版社)、《梦路书系》(中信出版社)、《主见文丛》(新华文轩北京出版中心)、《一苇文库》(商务印书馆)总策划兼主编。

  王 平:湖南长沙人。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编、策划及编辑出版了社科人文类图书两百余种,《书屋》杂志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小说集《雨打风吹去》(作家出版社)、《王平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


TOP目录

前 言 (王平) 

 

辑一 先行者并不孤独 

 朱 正 “述往事,思来者” 

 胡 秀 总编辑应当是第一编辑

 牧 惠 焚与坑及其他

 余开伟 虽然大器晚年成

 蔡 栋 “书要到读者中去” 

 张中行 书呆子一路

 蒋子丹 钟叔河小记

 黄成勇 长访钟叔河

 马 力 学人之缘

 王建辉 钟叔河先生

 王一方 世纪末,一位出版人的身影

 向继东 先行者并不孤独

 周 实 烈士暮年 

 燕 妮 驾驭生命之船

 赵相如钟叔河函究蓑衣饼

 黄岳年想念念楼里的钟叔河先生

 刘德水系心湖南

 朱晓剑民间有钟叔河

 徐艾平访念楼

 咸江南钟叔河——“走向世界”以后

 俞晓群蓝朱两支笔

 薛 冰 初上念楼

 袁复生大时代里守着“一” 

 伍 杰 如水之交

 李天扬拖着拉杆箱登“念楼” 

 姜子健 “钟叔河,你出周作人,要适可而止啊!” 

 姚峥华钟叔河的深圳缘

 沈文冲 “毛边一党也堪夸” 

 谢晨星 “我就是个手工匠” 

 卫洪平访钟叔河先生

 王 平 更能消几番风雨

 胡竹峰念 楼

 邓左民念楼的苦茶

 朱 纯 老头挪书房

 鲜 鲜 我幽默的父亲 

辑二 现代读书人的胸襟与眼界 

 吴德铎 我国早期的一部访美游记

 楚天高 一套学近代史的好丛书

 戴文葆 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

 柯 安 (李侃)走向世界的艰辛历程

 王德祥新翻印的旧游记

 黄俊东文化播种人——钟叔河

 萧 乾 长沙出版四骑士(节录)

 陆建德重读《走向世界丛书》

 王尔敏《总理衙门命使试探》引言

 向敬之中国书史上的一座丰碑

 陈子善谈谈《知堂杂诗抄》

 《北美日报》社论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评中国重新出版《曾国藩全集》

 钱理群现代读书人的胸襟与眼界

 陈四益《风土丛书》

 李 锐 让旧籍“从火中而新生” 

 姜 威 西山娟碧晚来鲜

 谷 林 “嘉孺子” 

 舒 芜 评《儿童杂事诗图笺释》

 王得后难得老人有童心

 张 荷 诗中的土风

 孙华阳《儿童杂事诗图笺释》的背后

 徐南铁桃李无言一队春

 刘召兴此情可待成追忆

 杨小洲读编年体《周作人散文全集》的几点感想

 周立民且到寒斋吃苦茶

 李公明它让我们打开眼界

 钱 钢 傻心眼儿的老百姓才真公道

 赵普光《知堂书话》的四种版本及其他

 肖跃华 出版重镇——钟叔河

辑三 青灯有味忆当年 

 钱钟书 《走向世界》序

 龚书铎 《走向世界》与中国近代文化

 王庆成 读《走向世界》

 李一氓 《〈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序言

 左鹏军 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深沉思索

 黄 裳 《书前书后》序

 朱 健 《书前书后》书外

 王稼句 读书小笺

 王武子 由《书前书后》说书里书外

 程千帆 致舒芜书(节录)

 徐雁平 钟叔河先生的散文

 卫建民 读《偶然集》随想

 张国功 独有书癖不可医

 徐明祥 厚积薄发写我口

 谷 林 得书杂记

 于晓明 读《念楼学短》

 唐元明 《念楼集》《学其短》编后记

 吴 筠 暑天读“学短”,清凉自然来

 杨 绛 《念楼学短》合集序

 艾 苏 念楼文短情却长

 萧金鉴 “我的杯很小……” 

 绿 茶 小楼风雨说文解气

 薛 原 钟叔河的《天窗》

 朱昌远 窗上影话

 汪成法 青灯有味忆当年

 董国和 念楼改题 

 杨向群 听钟叔河先生“与之言” 

 乔志明 “用古今浇灌之” 

 邱向峰 隔溪高树散轻阴 

辑四 温和的意义 

 臧克家 也谈周作人

 臧克家读报有感

 唐自健如此《家书》有何益

 张 伐 我们能向曾国藩学习教子和做人么

 陈平原译本比较与文学史研究

 李书磊温和的意义:漫谈《知堂书话》

 赵京华温和的别一种意义:也谈《知堂书话》

 黎 澍 《知堂书话》和周作人的文化态度

 徐 可 温和的第三种意义:再谈《知堂书话》

 孙 犁 耕堂题跋二则

 陆汉萍 (胡真)“周作人热”必须遏止消除

 徐林正钟叔河认真纠错,季羡林诚恳认错

 马斗全 “最早情书”留有作者名

 左自鸣古文翻译“信”为先

 陈福康也谈校勘周作人文的工作

 止 庵 《周作人散文全集》琐谈

 【引录一】忆妓与忆民(钟叔河)

 舒 芜 伟大诗人的不伟大一面

 杨万翔关于白居易的“老丑”与“淫” 

 陈永正为白居易讨回公道

 【引录二】潘汉年在洣江(钟叔河) 

 阿 丙 晓 梅 钟叔河诉说潘汉年最后的日子

 维 中(黄道奇) 《钟叔河诉说潘汉年最后的日子》读后

 【引录三】“书前书后”这个书名(钟叔河)

 来新夏书名雷同及其他

 雨 云 钟叔河《书前书后》的一处误识

 梁由之书多重名

 

后记 问汝平生功业(梁由之)

钟叔河作品要目

TOP书摘

问汝平生功业

  钟叔河先生是当代成就斐然的出版家和风格独具的散文家。他所编所写的诸多书籍,经受了岁月和市场的双重淘洗,常销不衰,广受好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钟叔河的写作与编辑思想,已成为一个研究课题,就梁某所见,以此为题的硕士论文,已有多篇。

  早年,钟叔河任《新湖南报》(后改名为《湖南日报》) 编辑、记者,曾与同事俞润泉、张志浩、朱正一起,被打成“思想落后小集团”。一九五七年,岁次丁酉,他二十六岁时,被划为“右派”,开除公职,自谋生计,由居民委员会监督改造,在长沙的街头巷尾引车卖浆,历十余年。夫人朱纯也是他的同事,同时遭此厄运。一九七○年早春,雪上加霜,他更因“现行反革命”罪被捕,次年被判刑十年,发配到茶陵洣江农场劳改,在监狱中度过了几乎整个壮年,直至一九七九年才平反出狱。

  艰难而漫长的岁月,没能消磨钟叔河的意志和信念,没能让他中止阅读和思考。经老友朱正推荐,钟叔河入湖南人民出版社任编辑,开始策划出版《走向世界丛书》。这套书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厚积薄发,出手不凡,震烁当时,泽及后世。一九八四年,他出任岳麓书社总编辑,筚路蓝缕,标新立异,主持出版了一批在彼时堪称惊世骇俗的书籍,尤以曾国藩、周作人著作引人瞩目,并引发极大争议。一九八八年,调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工作,淡出出版第一线。一九九六年离休之后,积习难除,笔耕不辍,编而又写,出书连连。编订作品,当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十四卷本《周作人散文全集》为荦荦大者。他自己的作品,先后结集为《走向世界——中国人考察西方的历史》《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书前书后》《念楼学短》《笼中鸟集》《念楼序跋》《小西门集》《念楼小抄》等。钟叔河的文风,清新简洁,婉而多讽,绵里藏针,余味悠长,深受读者喜爱。钟先生一贯认为:“好编辑是编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戏称编辑“要两支笔”:蓝笔自娱,朱笔编文。他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

  年近半百时,钟叔河半路出家,进入出版界。他实际做出版的时间, 仅十来年。这十年取得的绩效和成就,有目共睹。他成为出版家,当仁不让。钟先生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写作,亦与之同步,大抵都是在工作之余和离休后为之,一凭己好,集腋成裘。他成为散文家,实至名归。

  晚年,这么一个“独具先知之明,颇有商业头脑,极有主见,极为抗上”(周实语)的人,这么一个“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内心非常骄傲, 行事外圆内方”(王平语)的人,这么一个“国内编辑出版界单兵作战能力及综合正面效应,罕有其匹”(梁由之语)的人,这么一个“精明,高明”(曾德明语)的人,常年宅在“长沙城北之念楼”,冷静而不失热忱地打量着户外的大千世界,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说些自己愿意说的话,很少下楼,更少外出,关切现实而又与滚滚红尘若即若离。这种存在现象,既有意思,又有趣,值得深入探究。

  钟叔河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精细。有过接触的人,几乎都会对他说话做事的精密细致,印象深刻。他的账本,记载详明。谁送书给他,他赠书给谁,时间地点,一目了然。《周作人散文全集》、新版《走向世界丛书》……得了多少稿费,都有详细记录。我翻过他的小本子,有些账目,精确到小数点后的两位数。或许可以说,正是此老这一特点,成就了本书。

  读钟叔河的书,始于三十年前。当面请益,则迟至二○一一年十一月六日,一握投缘,相见恨晚。随后过从增多,了解渐深,愈发投合。我发愿为这位经历坎坷事功非凡目光深邃性情幽默的前辈做点事,并得到他的全力支持。二○一二年六月,在长沙念楼采访,我意外发现,三十多年来,但凡与钟先生有关的文字,他都剪存、复印下来,其持续、丰富、精彩、完备,出人意表。于是,编选《众说钟叔河》的念头,油然而生。

  今年下半年,终于有机会腾出手来做这件事。为期数月,《众说钟叔河》宣告竣工,付梓在即。就选文范围而论,从一九八一年到二○一四年,跨时超过三十三年,备选文章达三百五十余篇。主体由钟先生提供, 编者增补了部分篇什。作者包括老、中、青三代人,既有闻名遐迩的学界名宿,亦有成绩昭彰的中年精英,也不乏初出茅庐的八○后新锐。选文注重水准,又兼顾作者的普泛性和作品的覆盖面。初选剩一百六十余篇。终选得一百一十七篇,近四十万字。本书全方位展现了几代人从不同层面、角度对钟先生其人其书的解读、分析和议论,精彩纷呈,饶有意趣。同时,也为钟叔河研究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文本。

  全书分四辑。辑一“先行者并不孤独”,多为综合性文章,纵论钟叔河其人其书;或剑走偏锋,集中一件事情,一项话题,一次见面,一点印象。辑二“现代读书人的胸襟与眼界”,主要谈钟先生所编书籍。辑三“青灯有味忆当年”,偏重于钟先生自己的著作。辑四“温和的意义”, 专收商榷、批评、讨论类文章,力图呈示全貌,保全“众说”况味及“百家争鸣”追求。各辑的标题,均出自该辑文章篇名,作者依次是向继东、钱理群、汪成法、李书磊。所收文章,大体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序。谈论同一本书、同一话题的文字,收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跳跃性过大,便于阅读和比较。绝大多数文章都在报刊及书籍中公开发表过,有几篇系作者自荐或读者推荐,个别篇目录自个人博客。每篇文章末尾,均注明了出处。基本都是照录原文,也有数篇收入本书时做过修订,都作了相应说明。除谷林、舒芜、臧克家三位老先生各有两篇入选外,每位作者均选文一篇。钟先生夫人及女儿的文章,遵从他的意见,收在辑一末尾。另在辑四,收入钟叔河三篇“箭垛”文章,作为附录。

  《众说钟叔河》由我和王平兄分进合击,共同编选。钟叔河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帮助。出版统筹张万文兄是我的老朋友,他和责编与编者反复磨合,对本书最终成型提出了若干专业而中肯的意见。借此一并致谢。

  时光如流,不舍昼夜。在二○一四年岁杪敲这篇“后记”,无疑是一桩赏心乐事。我很遗憾,无缘亲炙汪曾祺先生。我又很幸运,成为了钟叔河先生的忘年交。

   梁由之

    2014年12月31日深夜初稿,2015年2月3日夏历甲午马年腊月十五凌晨改定

  

“述往事,思来者”

  朱 正

  一九八○年的冬天,一些新华书店的货架上摆出了一本新书:《环游地球新录》。这新书其实是一本旧书:它的作者李圭是清代人,这书也是根据清代的刻本重印的。这是钟叔河编的《走向世界丛书》(简称《丛书》)中的一种。《丛书》从此问世,与读者相见了。两年以来,这《丛书》陆陆续续地出版,现在已经出了二十余种。钟叔河给《丛书》写了一篇总序,在每一本前面又加上一篇关于该书“文与其人”的评论性导言,这样,就使这些旧籍当真成了一部新的丛书了。

  这里,我想讲几桩有关这部《丛书》和它的编者的琐事。

  一

  当最初钟叔河建议出版一套“中国人看西方丛书”的时候,遇到的反应是颇为冷淡的。重印这些旧书有多大的意思呢?实在要印,也不要一下就印那么多种,先印个三四种看看反应……钟叔河申述了理由,其中一条是,这些书拆开来一本一本地看,有些并不怎么精彩,史料既不多,思想也浅陋,但如果把这些晚清出国笔记尽可能完全地收罗到《丛书》中,就有它独特的价值了。他坚决主张尽快地把第一辑十本印出来。钟叔河的这一计划得到了湖南省出版局领导人的支持,这样,这个选题算是定了下来。如果没有领导上的强有力的支持,也许就不会有这《走向世界丛书》了。现在一些人往往把“长官意志”一语作为贬词来用,我倒以为,懂业务的、有眼光的长官的意志,常常对工作能够起决定性的积极作用。

  《丛书》出版后,钟叔河把它陆续寄给了以前在湖南工作过的李锐同志,请他指教。李锐热情地赞赏了这一工作,他向《人民日报》推荐书评文章,并把《丛书》推荐给了曾彦修、黎澍、李普等同志,他们又把它推荐给各自熟识的学术界人士……许多前辈专家写信给钟叔河,热情洋溢地赞扬这部丛书。钱钟书的信中说:“章实斋论史学,于刘子玄所谓三长中独重识;弟读尊编,即倾倒兄之卓识明见,而博采穷搜之学力又足以相副。”李普在“半夜醒来,不复成寐”时写的信,建议他把各书卷首的“文与其人”辑印成册,交新华出版社出版。杨宪益在信中表示:“您写的专文如果集成一册,翻译出来,我看是会受人欢迎的。”李侃则在信中把《走向世界丛书》称为“内容并不新奇的当代‘奇书’”,说自己近月来一直被这部丛书所吸引,“读‘总序’及‘文与其人’诸文后,感佩之情不能自已”。萧乾、黎澍以及外国专家白霞等人,都在信中对《丛书》表示了赞赏。英国海涅曼公司也表示愿意用英文出版钟叔河写的书。今年春天,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一次小组会议时,组长李一氓提议特邀钟叔河作为正式代表参加(省级出版社来参加这会的只他一人)。

  现在,钟叔河已用他编的书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研究论文,表明了自己的学力,使他在学术界获得了这么一点“声誉”。可是,你知道吗?这个现在颇为学术界推重的人,他受过的正规教育却是很不完全的。一九四九年八月,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形势的鼓舞下,多少青年学生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投身到革命队伍之中。那时,我和他都还只十七八岁,都没有念完高中,就同时告别了自己的学生生活参加工作了。“高中肄业”,这就是他所受过的全部正规学校教育。

  从那时开始,我就和他同在《新湖南报》社工作,逐渐熟识起来。从平日里的闲谈中,我多少了解了一些他的过去。在学校里,他并不是一个一心一意搞好功课的学生,而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在他的头部,至今还留着当年在学生运动中被三青团分子打出的伤痕。学生运动,在当年毛泽东同志写的一篇评论中,是被称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的。在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暗夜里,人们跂望着破晓,跂望着社会主义的未来。在那一代青年学生中,深切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并且愿意为祖国献身的人是很多的。

  广泛而认真地读书,恐怕可算是那时钟叔河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晚餐以后,我常常和他一同到古旧书店去翻旧书。大体上我只注意和我的研究专题有关的书,而钟叔河涉猎的方面要比我广得多。当代的,古代的,中国的,外国的,从文史方面直到生物学和大众天文学,他几乎是无书不读。就这样,他从这看来似乎是杂乱无章的阅读中获得了多方面的知识,这对于他后来编《走向世界丛书》显然是很有用的。

  二

  作为一个报纸的编辑人员,尽量多读点书,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可以说是分内的事。而钟叔河更加发愤地读书和思考,却还是在一九五七年脱离编辑工作之后。

  “狂飙为我从天落”,一九五七年的那一场政治暴风雨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只留下了《社会主义好》这一支进行曲作为纪念,余音绕梁,至今还在耳畔萦回。朝前看吧,我也不想再说当时的详情细节了。这里只讲一件事:一九五七年十月一本题为《继续揭发批判钟叔河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罪行》的小册子出现,三十二开本,五号字横排,一百二十八面。在很长的时间里,这本东西被看作如山的铁证。一些人认为,有了这一本,要对钟叔河的问题进行任何复查、甄别,都是不可能的。而在不久以前,有的人又说,就凭这一本,钟叔河的改正是自不待言的了。为了谈谈钟叔河,最近我又把这本东西找来看了一遍。从它的上面,人们确实可以看见一个知识分子在怎样地思考着祖国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怎样为了党和国家的肌体中存在着消极和不健康的现象而忧心如焚。举一例:那本小册子第一百一十一面上,在“关于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列主义理论”这一个小标题下面,罗列了八条“右派言论”,为了避免割裂和断章取义之嫌,我不加挑选删节,把这八条全文照抄在下面:

  社会主义是一种人类进步的政治观念,在共产党出现以前早就产生了,并不是共产党发明的。共产党不过是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理论而已。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学说的一派。除了马列主义以外,社会主义学说还有别的流派,像工团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等。它们也许没有马克思主义这样科学,但也是真心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也出过许多仁人志士的。把它们说成反社会主义的是不合理的。

  就是马列主义,也有一些不同的流派,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是马列主义的政党,但它的路线、政策和苏联共产党就有很大不同。

  究竟哪一派理论更正确,哪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正确,现在还很难作结论。比如说,苏联就不一定比南斯拉夫正确。

  应该让一切的社会主义流派,都能够充分宣传、发展、实行它们的理论,这样才可以显出优劣。即使是共产党绝对正确,也应该吸取别人的好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前的产物,不随时修正就不能保持正确。列宁把它修正了一次,但列宁的时代也过去三十多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又把它修正了一次,可是原来斯大林却不承认。现在证明,南斯拉夫的修正是对的,是马列主义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如果不准修正,就会僵化,变成教条,反而要束缚人的思想。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94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91.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