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作  者:陈世骧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定  价:45.00

I S B N :9787108050496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学史论  >  研究与赏析    

标  签: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陈世骧生平未有专著,论文也从未结集。目前通行的《陈世骧文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仅仅是部分中文论文的结集,然而陈世骧最为重要的一批成果都是用英文撰写的,并且散见在各种刊物和论文集中,从未得到系统整理。本书的编选工作与翻译一样重要,将译出目前所见陈世骧撰写的所有英文古典文学论文,并收入所有相关的中文论文,目录详见附件,预计篇幅在30万字左右。相信这些重要论文的结集问世,必将对中国大陆较为沉寂的古典文学研究提出一些重要的新课题,也必将受到欧美、港台中国文学研究界的广泛注意。

TOP作者简介

    陈世骧(1912-1971),字子龙,号石湘,河北滦县人。1935年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留校任讲师。抗日战争爆发后离开北平,在长沙湖南大学任教,1941年赴美,在哈佛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从事教研工作,1945年受聘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任该校东方语文学系系主任,著名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学者。他有关“抒情传统”的论述和对于《诗经》、《楚辞》、《文赋》、杜诗等经典文本的探讨,对美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等地的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至今不衰的深远影响。


TOP目录

代序:“抒情传统论”以前——陈世骧早期文学论初探f

一 前言

二 陈世骧与现代文学

三《文赋》英译的意义

四 结语

辑一 抒情传统与早期诗学

论中国抒情传统

寻绎中国文学批评的起源

中国文学的文化要义

中国诗歌及其民间本源

中国“诗”字之原始观念试论

原兴:兼论中国文学特质

辑二 《楚辞》与《文赋》

论时:屈赋发微

前言 中国传统文学与本文

一 类同与差异

二 背景与线索

三 诗时之始:《离骚》析赏

四 总结

《楚辞·九歌》的结构分析

以光明对抗黑暗:《文赋》英译叙文

关于《文赋》疑年的四封讨论信

姿与Gesture

辑三 理解中国诗的诸角度

中国诗学与禅学

时间和律度在中国诗中之示意作用

中国诗之分析与鉴赏示例

附:《八阵图》圜论提要

中国诗歌中的自然

中文意象之重塑

辑四 人物透视

顾恺之传

对着镜子观看,历历可见

六松山庄——访陈世骧教授问中国文学

柏克莱——怀念陈世骧先生

桃李成蹊南山皓——悼陈世骧教授

断竹·续竹·飞土·逐夫

编后记


TOP书摘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集》:

  上文讨论了从汉至六朝这一历时既久的时期中的文学特征,接下来将对唐代的情况作一简要论说,这一新的周期可以称得上享有文艺复兴之名望。唐代文化尤其是唐诗的宏富举世公认。这个时代关注于自身,也格外令人着迷,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探讨。但我们当前的主旨是要描述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将其归并于此前的阶段会较为适宜。无疑就中国文学的全景而论,这是一个复兴的时代。但严格说来,这一时期更多的是将新的意义、意图与活力融人旧有的古典文体与理念当中,而不是重新创造。其动力源泉是民族间充满朝气的交融。三百年间本土的社会发展已积蓄了巨大的民间资源,此后与异族入侵者所带来的独特风俗与原始艺术的融合又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宝藏,这些同样起到了推动作用。至于六朝时期所创造的精巧的文学手法是如何被唐人所继承就更毋庸多言。在传统上,李白(701-762)与杜甫(712-770)被尊称为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尽管为了实现复古雄心,他们都将创作的源头推溯至更为久远的时期,但如果没有直接从六朝文学传统中取法,他们绝对不会取得最终的成就。考虑到在他们所处的年代中,中国尚是一个重新统一的国家,这种情形实属正常。在探寻自己始祖的本相上,他们是果敢而富有朝气的青年人,试图重构出涵盖所有枝蔓分节的谱系图。

  唐代唯一的原创文体是小说。换言之,小说有意识地发展成为一种令人愉悦的文学样式。如同其他所有的新文体一样,小说的直接源头来自民间,其中佛教的影响又尤为强烈。在文风上,新式散文的发展摆脱了旧时文章矫揉骈俪之风,对小说的发展也居功至伟。饶有趣味的是,当佛教日益被中国化之际,它对于中国文学生活所施加的影响的广度与深度也随之拓展。对这种宗教的表述不尽相同,是以它在中国文学的不同领域留下的印迹也各有不同。正如中国诗歌中所展现的那样,这一外来的宗教信仰更执著于精神追求,而放弃可能的世俗生活。六朝时期的早期追随者们受其鼓舞,用传统的中国散文撰写了讲经与颂赞,但这些文字很难被称为诗歌。直至唐代几位大诗人的笔端,佛教方才表露出更为精妙、温和且无所不在的影响力。无论保有多少典型的中国特色,他们的作品中都弥布着隐伏的奇异神韵,因此他们绘声绘色的描写也就带有独特而难以名状的冷峻与苦行色彩。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一时期的诗僧如贯休、齐已等人,尽管都已立誓出家,他们诗歌中的世俗气息却不比世人更少。不过在中国民间传说与小说中,沉厚的佛教影响表现得最为真切。

  截至目前,对于中国文学总体特性的描述还是以诗歌为主。既然这种文学中公认的名篇都是诗歌,这也是必然之计。严格意义上的小说直至唐朝方始问世。从11世纪起,历经宋、元以及其后数朝的发展,它变得局面更为开阔也更受欢迎,很快又伴随着戏曲的兴起。在近代即将发端之际,这些发展也宣示了下一个时代的到来。

  从11世纪直至19世纪末的这一个周期,从如下两个观点加以讨论最为适宜:就历史而论,是一次重新定位;就文化而言,对文体演变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历史至宋朝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而中国文学与之步伐一致。如果说唐朝是中国文化重现青春的时期,宋朝则是迈向成熟的进程。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中国的国家命运被诸种纷扰、焦虑、生存斗争所包围,打上了成年生活方式的标志。要在这样的危急时代中存活,文学就必须付出更为持久的努力,以增强其凝聚力。如果在作为统一力量存在的同时,还可以就事物的状况进行表述,那么文学也就承担了双重使命。它一方面必须坚守空前强大的传统主义势力,另一方面又必须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

  ……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12

版  次:第1版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67.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