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李泽厚对话集(全7册)(精装)
李泽厚对话集(全7册)(精装)


李泽厚对话集(全7册)(精装)

作  者:李泽厚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4年09月

定  价:313.00

I S B N :2358751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李泽厚对话集·八十年代》

为什么要读《八十年代》?

李泽厚自称不是预言家,

但他80年代所言,均被30年历史发展证明!

他的“盛极”之言,对我们当下仍富有极大启示。

他,仍未过时,未被超越。

本书为李泽厚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对话录文章结集,全面梳理了李泽厚80年代的思想,有助于当代人了解80年代思想界状况和李泽厚思想的发展。很多思想和言论对于当前的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李泽厚对话集·九十年代》

90年代,

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

李泽厚仍在言说,仍在对话,

他的思想葱茏、日新,

他的哲学蓬勃、自生。

本书为李泽厚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对话录文章结集,全面梳理了李泽厚90年代的思想,有助于当代人了解90年代思想界状况和李泽厚思想的发展。很多思想和言论对于当前的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李泽厚对话集·廿一世纪(一)》

2000—2006年,

李泽厚以人类视角、中国眼光,横谈美学、哲学。

李泽厚以拳拳之心、挚爱之情,纵论家国、天下。

《李泽厚对话集·廿一世纪(一)》主要收录了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2000—2006年关于哲学、美学、思想史相关问题的的答问文章,展现了他对诸多问题的思考,实为对话体李泽厚思想读本。书中新见倍出,很多思想对仍在困扰当前的问题和矛盾具有启发意义。

《李泽厚对话集·廿一世纪(二)》

2007—2014年,

李泽厚这位“寂寞的先知”并不沉默。

他一如既往,

仍坚持中国发展“应走自己的路”,

仍殷盼中国哲学登场。

《李泽厚对话集·廿一世纪(二)》主要收录了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2007—2014年关于哲学、美学、思想史等相关问题的的问答文章,展现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最新思考,实为对话体李泽厚思想读本。书中新见倍出,很多思想对仍在困扰当前的问题和矛盾具有启发意义。

《李泽厚对话集·与刘再复对谈》

两个思想家的碰撞更见思想,

落基山下,所谈、所思、所念的是中国。

这不仅仅是文学、美学、哲学、历史的纵横对谈,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本书主要收录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与著名学者刘再复关于文学、美学、哲学、教育等相关问题的对话文章,展现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展示出他们独到的见解,很多思想对仍在困扰当前的问题和矛盾具有启发意义。

《李泽厚对话集·浮生论学》

这是“小老乡”陈明“勾引”出的李泽厚思想读本。

完全实录,真实现场,

这里有生活中的李泽厚,

这里有真性情的李泽厚,

这是至情人的赤诚语,无关风月只关情。

《李泽厚对话集·浮生论学》为李泽厚与陈明2001年的对谈录,主要由李本人解读自己的思想及其发展脉络,并谈及哲学、历史、文学等诸多问题,内中颇多新理论观点和对现实文化状态的见解。书中还述及李与学界名人的交往。本书实为李泽厚先生的对话体学术自传。

《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

该中国哲学登场世界了!该什么样的中国哲学登场?

李泽厚提出“情本体”思想,作为走进世界的中国哲学形态,能否引领西方哲学“走出语言”的困境?

本书为李泽厚先生与刘绪源2010、2011年对谈录,站在今日时代的高度,围绕李泽厚的读书经历、思想渊源、各种哲学观点,以17个话题为纲领,通过中西哲学、思维的对比分析,勾勒出李泽厚一生的思想脉络和哲学思考的轨迹,实为李泽厚思想导论,更对中国哲学能否登场、如何登场世界作出深层次探讨,认为中国哲学可补救西方哲学之不足。书中新见倍出,令人启发。

TOP作者简介

李泽厚,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193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著有《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哲学纲要》等。2010年出版的以权威和标准严格著称的《诺顿文集》,他的著作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莱辛、黑格尔等大哲学家的代表作一起入选。李泽厚是美学、马克思主义和身体理论这三种类别目录下唯一的非西方哲学家。

TOP目录

《李泽厚对话集·八十年代》

美学热与学术研究(1978—1985)

关于技术美学的答问(1985)

文化热与学术多元化(1986)

文学研究视角及其他(1986)

封建尘垢阻挠社会前进(1986)

精读大师, 潜移默化(1986)

中国现在更需要理性(1987)

关于“文化”问题的问答(1987)

我把希望寄托在新的一代(1987)

静悄悄地工作(1987)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性的(1987)

单靠道德建设不了社会(1987)

先有法律, 才有民主(1987)

新加坡的成功与新儒学(1988)

关于《美的历程》的对谈录(1988)

把文学比拟于地球, 我很难理解(1988)

礼乐远古已有, 非孔孟所创造(1988)

谈男欢女爱(1988)

文化传统人人有份(1988)

关于“改良与革命”答记者问(1988)

思想启蒙与反传统(1988)

“新权威主义”与现代化(1989)

“我也狂热过”(1989)

“五四” 回眸70 年(1989)

“五四” 的是是非非(1989)

美学答问(1989)

中国需要“语言的洗礼”(1989)

语言的迷宫及其他(1989)

现代心态是具有多元的宽容的精神(1989)

《李泽厚对话集·九十年代》

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1992)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1994)

哲学是一种视角的选择(1994)

文化心理结构与心理文化结构(1994)

美是自由的形式(1994)

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1994)

美学——中国人最高的境界(1994)

治学之路: 微观宏观之间(1994)

思想家淡出, 学问家凸显(1994)

如何活: 度与情(1995)

中国史是从前现代进入到现代(1995)

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的二律背反(1995)

“我的书是给人以启发的” (1998)

伟大的真理就是简单的(1998)

世纪之交的中西文化和艺术(1999)

“六经注我” 和“我注六经” (1999)

《李泽厚对话集·廿一世纪(一)》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2001)

我和新中国美学五十年(2002)

中西十哲名次(2004)

关于“玩学问” (2004)

儒学的两条线索(2004)

实践美学发言摘要(2004)

附录: 实践美学短记

“飞机失事死最好”

关于“成名” 等等

“第一次发表学术文章”

“人类视角, 中国眼光” (2005)

要启蒙, 不要蒙启(2005)

“慢点写更好” (2005)

回答陈传席的批评(2005)

“继承传统的‘神’ 而非‘形’ ” (2005)

附录: 短记二则 诗词一束

“我不承认思想已老化” (2005)

附录: 谈“超女” (超级女声)

“哲学家只提供视角” (2005)

“周公孔子秦始皇是最重要的三个人” (2005)

附录: 儒学四期与转换性创造

回首八十年代(一) (2005)

“超越” 与“超验” (2005)

世界革命与民族主义(2005)

关于马克思的理论及其他(2005)

回首八十年代(二) (2006)

回应李幼蒸(2006)

孔诞儒家与中国文化(2006)

李泽厚论家国天下(2006)

“道德价值有绝对性” (2006)

实用理性与实用主义三异同(2006)

康有为“西体中用” 的缺陷(2006)

“四大主义” 与中国现代美术(2006)

《李泽厚对话集·廿一世纪(二)》

循马克思康德前行(2007)

他们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2007)

《论语》的生存智慧具有普遍性(2007)

每个女人都要生孩子(2007)

希望保持批判锋芒(2007)

我和八十年代(2008)

对未来10 年“审慎地乐观” (2009)

中国要过封建资本主义这一关(2009)

90 后看似嬉戏逍遥, 却可随时挺身而出(2010)

附录: 八旬李泽厚的世博三天(2010)

现实让美变得困难(2010)

警惕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合流(2010)

再谈思想与学问(2010)

当下中国还是需要启蒙(2010)

需要什么样的现代性? (2010)

革命不易, 改良更难(2010)

教育是个大问题(2010)

静悄悄地活着和死掉(2010)

改良不是投降, 启蒙远未完成(2010)

中国精神, 在于包容(2011)

从“两德论” 谈普世价值与中国模式(2011)

关于“体用”“超越”“重叠共识”的对话(2011)

小步走, 慢慢来(2012)

与周有光关于健康的对话(2012)

关于“中国式自由主义” (2012)

经改比政改难(2013)

从“情本体” 反思政治哲学(2014)

关于“情本体” 的中国哲学(2014)

“情本体” 是世界的(2014)

“情本体” 对谈拾遗(2014)

伦理道德与哲学(2014)

何谓哲学(2014)

《李泽厚对话集·与刘再复对谈》

文学与艺术的情思(1988)

历史行程的二律背反(1992)

危机压顶的浮躁文化(1994)

个人主义在中国的浮沉(1994)

神化魔化, 殊途同归(1995)

中国是充满潜力的(1995)

一体与多元(1995)

文学政治一元论批判(1995)

主义与常识(1995)

主体论学案的回顾(1995)

世纪之交的哲学展望(1996)

康有为评说(1996)

孙中山评说(1996)

文学对“知识—权力” 结构的拒绝(1996)

理念与情爱的冲突(1996)

中国现代诸作家评论(1996)

哲学智慧和艺术感觉(1996)

适应与反抗(1996)

教育的重心是培养人的心理本体(1996)

法治的理想和现实(1997)

群体情绪与个体情感(1998)

鲁迅与胡适比较(2001)

21 世纪应把人文教育作为教育的重心(2004)

走出语言学世纪(2006)

关于存在的“最后家园” (2006)

老庄哲学与海德格尔的根本区别(2006)

对沟口雄三亚洲表述的质疑(2006)

反“反二分法” 与“后现代主义” (2006)

共鉴五四新文化(2009)

附录: 一字之差的说明

提倡一个并不清楚的东西是危险的(2009)

与刘再复的美学对谈录(2009)

彷徨无地后又站立于大地(2010)

《李泽厚对话集·浮生论学》

主要毛病: 缺乏原创性——巫西文化强调being, 中国文化强调becoming 的根源——这几年的稿费收入: 60 万

少年得志——密歇根跳迪斯科—— “这大概是第一次讲, 以前从没讲过……” ——社群主义在美国有合理性, 在中国则要警惕

“想不到你陈明也走不出民族主义的误区” ——这20 年的思想进程可用四个“热” 概括: 美学热文化热国学热西学热——学生: 最喜欢的最欣赏的及最不欣赏的——面对批判

五代以前不姓李, 是曾国藩给定的——隔壁班上的女孩——A 型性格, 经常有挫折感——曾经革命: 给彭远怀送传单——伤心一醉为表姐

有人说我抄袭薇拉·施瓦茨——恩怨与印象: 从刘晓波朱学勤到顾准陈寅恪钱锺书

《原道》与启蒙情怀——耿耿于怀张岱年——由《读书》评奖说起:自由派不宽容新左派不公正基督徒不谦卑

用儒家的情本体填充海德格尔的“ 深渊” ——最喜欢的六位西方哲学家休谟居首——中国思想家中还是孔子第一

最喜欢的中国文学家不是杜甫李白也不是屈原苏轼, 而是陶渊明——闲话种种 287

这10 年的得意之作: 巫史传统——从旧石器时代说起——不支持你的良好感觉

殊途同归: 西体中用与中体西用——我的东西就三句话: 心理成本体历史建理性经验变先验

十一

儒学四期, 就是把中国文化的精神跟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存在主义融合在一起——有了悲剧感对人生的理会更深刻

十二

儒学宗教化的基础: 天地国亲师——儒学后马克思主义——带三样东西去荒岛: 食品图书和女人

十三

餐桌碎语: 巩俐陈鲁豫与序

《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

上篇: 该中国哲学登场了?(2010年)

Ⅰ 李 序

01 现代哲学还剩下什么

02 我的学术思想的三个阶段

03 谈谈几本书

04 关于“情本体”

05 汉字与历史经验

06 《红楼梦》与“乐感文化”

07 当“情本体” 面对基督教精神

08 人性能力人性情感与善恶观念

09 文章上的追求及其他

下篇: 中国哲学如何登场?(2011 年)

Ⅱ 序: 为什么有这续集

10 能不能让哲学“走出语言”

11 为什么“度是第一范畴”

12 善包容, 肯学习, 能吸收, 可消化

13 “理性的神秘” 与宗教经验

14 巫史传统的情理结构

15 还用不用“本体”“本体论”“哲学” 这些词

16 “情本体” 的外推与内推

17 我的一生简单平凡

附 录

(1) 八十李泽厚: 寂寞的先知

时代和它的李泽厚/ 《南方人物周刊》编辑部

寂寞思想者/ 卫毅

(2) 刘绪源萧功秦刘再复: 再谈李泽厚

(3) 六十年代残稿

(4) 科学应该是真正的理论思维

(5) 两封信, 一本书, 三条注/ 刘绪源

补 记

TOP书摘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91.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