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作  者:(美)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埃尔德·沙菲尔 著

译  者:魏薇 龙志勇

出 版 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定  价:56.90

I S B N :978721306349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经济  >  经济学读物  >  经济学理论、研究与通识    

标  签:成功/激励  成功/励志  效率与能力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塞德希尔· 穆来纳森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却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当1元钱的价值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时,当印度金奈的街头小贩们陷入了无止境的借贷压力时,当每个人都处在多任务处理的“杂耍”状态中时……最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稀缺》是《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最推崇的行为经济学新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态的各种复杂成因,并提出以“余闲”牵制稀缺的应对之法。所以,只有对“带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才有可能从稀缺走向富足。

TOP作者简介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领域重要领头人。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等人联合创立非营利性组织ideas42,致力于利用行为科学帮助人们解决社会问题。
    在麻省理工学院,与《贫穷的本质》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等人联合创立“贫困行动实验室”,并于2002年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
    出生于印度农村,7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1993年,获得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经济学3个学士学位。1998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埃尔德·沙菲尔(Eldar Shafir),1988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科学博士学位。古根海姆奖获得者。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研究领域涉及认知科学、判断与决策、行为经济学等。
    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彼得· 戴蒙德和著名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开展过“货币幻觉”方面的研究。

TOP目录

赞誉 
《稀缺》测试题 


引言 资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 

第一部分 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第1章 专注的“得”与管窥的“失” 
  资源稀缺换来了专注与回报
  专注红利
  管 窥
  管窥所导致的忽视
  管窥负担
 第2章 带宽负担会降低人的智商
  “ 噪声”干扰了我们的思想
  带宽负担1——认知能力
  带宽负担2——执行控制力
  收割前后的印度农民
  其他形式的稀缺
  稀缺,完全不同于压力和忧虑
  稀缺让人变笨和更加冲动
第二部分 贫穷和忙碌是如何让“带宽”变窄的
 第3章 装箱、余闲和权衡式思维 
  权衡式思维
  余 闲
  穷蜜蜂与富泥蜂
  余闲心态下的购买行为
  没有余闲时犯错,后果很严重
  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第4章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道理 
  50美元,在穷人和富人眼中的价值不一
  知觉的相对性
  1美元的真正价值
  识 解
  机会成本
 第5章 借用与短视
  管窥与借用
  《家庭问答》的启示
  忽视未来
  无力规划
 第6章 稀缺陷阱 
  停不下来的杂耍
  逃 离
  问题的根源
  余闲,应对突发事件的利器
  贫穷始于富足
  孤独就是社交稀缺
  改变心态,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第7章 穷人为什么穷 
  “最后一公里”问题
  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
  大脑自由才能成为合格家长
  穷人缺钱又缺带宽
  带宽负担导致智力下降
第三部分  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
 第8章 如何让穷人摆脱贫穷 
  包容穷人的不当行为
  让“警报”来得更早些
  节省带宽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带宽可以构建
  扶贫是个长期项目
 第9章 如何解决组织中的时间稀缺 
  余闲的重要作用
  余闲,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4.45 倍!火星探测器的教训
  用余闲对抗救火陷阱
  亨利· 福特的时间管理智慧
  “红花”日本料理的启示
  “舍维斯”的餐桌管理经验
 第10章 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稀缺 
  把重要事情拉入“管子”视野中
  让“疏忽”等同“默许”
  保持警觉
  找准关联行动时机
  节约利用带宽
  在带宽充裕时行动
  为带宽不足的人提供便利
  从富足起步
  以余闲应对突发事件
 结语 规划和管理好“带宽”,稀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译者后记

TOP书摘

稀缺实验室

  在一项研究中,实验人员请研究对象在午餐时分(之前禁食了3 ~ 4 个小时)赶到实验室。其中一半研究对象被允许去吃午餐,而另一半不能去。这样,一半人大快朵颐,另一半人则继续忍饥挨饿。实验对象在研究中所要执行的任务非常简单,就是盯着屏幕看——屏幕上会有一两个字一闪而过,实验对象的任务就是认出这些字。比如,当屏幕上闪过“住”这个字时,实验对象就要指出刚刚闪过的字是“住”还是“往”。这看似轻而易举的任务,如果不是因为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字消失得太快,就真的是小菜一碟了。一闪而过的速度真的很快:字体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仅有33 毫秒,也就是一秒钟的1/30。

  你也许会认为,那些饿肚子的实验对象的成绩会比较差,因为他们已经精疲力竭了,而饥饿感会令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但实验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他们的成绩与那些吃饱喝足的实验对象一样优秀。有趣的是,一个特例除外。当与食物有关的词汇闪现出来时,饿肚子的实验对象会比饱餐后的实验对象认得更快、更好——他们能更加准确地认出“蛋糕”这个词。这类实验旨在帮助我们了解某人大脑中的关注点——当某个想法整天在我们的大脑中盘旋时,我们就能更加迅速地看到与此相关的词汇。因此,当饿肚子的人能更快地认出“蛋糕”时,我们便能一眼看出他们此刻心中所想的就是食物。在此,我们并不是依赖于翻阅菜谱或打算开餐馆等奇怪举动来推断他们的执念,他们作出回应的速度和准确性就能直接告诉我们:稀缺已经俘获了这些饿汉们的大脑。

  稀缺对人类大脑产生的影响,存在于潜意识之中。之所以将词语的闪现时间定在以毫秒计的一瞬,是为了观察人们的快速反应能力,而这个速度需要快到可以超越人类意识的控制范畴。如今,我们对人类大脑已经有了足够多的了解,知道了时间长度的意义:复杂的高阶运算,需要300 毫秒以上的时间;更为快速的回应,则依赖于更为自动自发的潜意识处理过程。因此,当饿肚子的人能以更快的速度识别出“蛋糕”这个词语时,并不是因为他们“选择”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词语上——识别的速度太快,根本来不及进行选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用“俘获”这个词来描述稀缺会令大脑专注现象产生的原因。

  这一现象并不局限于饥饿。一项研究发现,当实验对象口渴时,他们会更加快速地识别出“水”这个字(速度以几十毫秒计)。在所有这些情况中,稀缺都在潜意识的层面发挥着作用。无论大脑的主人是否愿意,稀缺都会牢牢地俘获他的注意力。

  口渴与饥饿都是生理需求。而其他与人类本能关系不大的稀缺形式,同样也会俘获我们的大脑。

  稀缺实验室

  一项研究要求儿童凭记忆,通过调整实物模型的方式,来估计美国硬币的大小,其中包括从1 分到5 角的各种硬币。在穷人家孩子的眼中,硬币“看上去”很大,他们会明显高估硬币的尺寸。价值最大的硬币,也就是两角五分和五角的硬币,其尺寸被扭曲得最为严重。正如食物会俘获饥饿之人的大脑一样,硬币也会俘获贫困儿童的注意力。这一强化了的注意力会使这些硬币“看上去”更大。之所以看上去更大,不乏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穷人家的孩子们并不善于记住物体的大小。于是,研究人员们干脆直接让孩子们估计摆在他们眼前的硬币的大小,这样就能更加直观、更加简单地得出结论了。结果,这些贫困儿童们估计出的大小数值误差比之前更大。

  可见,比起记忆中的抽象硬币,真正的硬币唤起了更强的注意力。(在没有硬币的环境下,孩子们在估计相似大小硬纸片的尺寸时,准确度很高。)

  对注意力的俘获,会改变人的体验。在诸如车祸和抢劫等短暂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事件中,注意力的增强会引发研究人员所谓的“主观时间延展”现象——人们会感到这类事件的持续时间更长,因为在短时间内人们需要处理更大量的信息。同样,稀缺对注意力的俘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和所见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一项针对孤独者的研究中,实验人员在实验对象面前用一秒钟时间展示了带有表情的人脸图片,然后要求实验对象描述出表情的含义。这些面孔表达的是愤怒、恐惧、快乐,还是悲伤?这一简单的任务可以对一项关键的社交技能进行衡量——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有意思的是,孤独者的成绩更好。你也许会认为,孤独者无法回答这类问题,因为他们之所以会孤独,就是由不善于社交或缺乏社交经验所导致的。但当我们将稀缺心态考虑在内时,就能理解这一现象了:因为孤独者会去关注自身的稀缺状况,关注为数不多的亲人朋友;他们会对他人表情中所流露出来的情绪非常敏感。

  这也意味着,孤独者能记忆更多的社交信息。一项研究要求实验对象阅读某人的日记,并在心中形成对此人的印象;之后,再要求实验对象去回忆日记中的细节。实验结果表明,孤独者的成绩与社交达人的一样好。不过有一个特例除外:孤独者非常善于记住与他人互动等社交内容的细节。

  此项研究的设计者以一则轶事很好地诠释了孤独对人们注意力的改变:一位名叫布莱德利· 史密斯(Bradley Smith)的人,不幸陷入了一段痛苦的婚姻,他又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离婚之后,他觉得自己对周遭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突然之间,布莱德利总会不由自主地去关注人们之间的关系,其中有夫妻也有家庭,而这种关注往往是精细而又令人痛苦的。也许在人生中的某一时刻,我们也曾遭遇像布莱德利一样的困境。也许像布莱德利一样,失恋的经历会让我们去关注公园中牵手漫步的亲密情侣。或者,在进入新学校、入职新岗位的头一天,我们被陌生人包围时,每一个投向自己的微笑、蹙眉或凝望,都会让自己感觉其中充满了特殊意味一样。

  当然,你也可以将布莱德利的行为视为社交饥渴。但是,他手中自有一本被翻阅了千遍的“菜谱”。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72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