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迷蝶志
迷蝶志


迷蝶志

作  者:吴明益 文/摄/绘

出 版 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定  价:39.00

I S B N :9787505987241

所属分类:   

标  签: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迷蝶是迷走的蝴蝶,是谜样的蝴蝶,也是迷恋蝴蝶。结识一只蝶,最昂贵的不是镜头或画具,而是某个安安静静的深夜,那些与她相遇的场景重被唤回的安静的激动。

    没有人听得见你的笔触沙沙,没有人看到你伏案的神色,没有人知道此刻你拾起了什么,愈疗了什么,思考了什么。

    《迷蝶志》是台湾著名作家家吴明益自然书写的第一本散文创作,在十八篇配有摄影、手绘的蝴蝶散文中,吴明益以伤感柔软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蝴蝶梦般的翅膀,画出飞过天空时那一道诗意的弧线。
    
        

TOP作者简介

    吴明益,台湾桃园人,自然书写者,小说家。现任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有时写作、画图、摄影、旅行、谈论文学,副业是文学研究。   

    著有散文集《迷蝶志》《蝶道》《家离水边那么近》,短篇小说集《本日公休》《虎爷》《天桥上的魔术师》,长篇小说《睡眠的航线》《复眼人》,论文“以书写解放自然系列”三册。另编有《台湾自然写作选》,并与吴晟合编《湿地·石化·岛屿想象》。作品已售出英、美、法、日多国版权。

    曾获台北文学奖、《联合报》小说大奖、台北国际书展小说大奖、《亚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说、“中央日报”出版与阅读十大好书、金石堂年度最有影响力的书、博客来华文创作年度之最等,且四度获得“中国时报”年度十大好书奖。

TOP目录

初版序 台湾特有种:一个自然写作的新面相
再版序一 《迷蝶志》再序
再版序二 死去的那些


寄蝶
寂寞而死
十块凤蝶
界线

死蛹
阴黯的华丽
忘川
学习睁开眼
野桐开放

魔法
地图
活埋
国姓爷
放下捕虫网

迷蝶
迷蝶 二

时代

初版后记 飞翔的眼神
附录 谁说你不能写?

TOP书摘

再版序二

  死去的那些

  吴明益

  《迷蝶志》出版十年了。意思就是说,当时二十岁读到这本书的人,现在已经三十岁,当时四十岁读到这本书的人,现在已经五十岁,当时才出生的孩子,现在已经可以到野外去结识蝴蝶。而那本书里所提到的每一只蝴蝶,其实都已经死去,幸运的则可能已繁衍了三十代。

  这一年多来,有好几位在出版界任职的朋友问我《迷蝶志》重新出版的可能性,我总是婉拒,理由是,对一个写作仍不成熟的人来说,不断尝试写出过去未曾写出的物事,才是最重要的事。毕竟,多数的公共图书馆,可能也都找得到这本书,对我而言,写书的目的绝非是为了卖书而已,而《迷蝶志》里那个着魔、感情像藤蔓植物般容易失控的我,毕竟在本质上已大不相同,我得认真地想想,这本书重新出版有何意义。

  早在六七年前,就有读者告诉我,《迷蝶志》在市面上已经买不到了。我总是选择忽略,建议他们找看看有没有二手书。几个月前,在一个演讲场合里,有一位读者拿了《迷蝶志》来找我签名,她说这本书费了很大的工夫才找到。另一位读者则拿了我所有的书过来,说:“就只缺《迷蝶志》了。”

  在这样的时间之流里,还有人想起这本书,作为一个作者,应该知足了。常给我适时忠告,陪我走过书里每一处地点的M不经意地说,《迷蝶志》重出也不错,可以把里头的错误也一并改过。于是,我坐在书桌前,把当时初版的旧书拿了出来,回忆起《迷蝶志》对我写作的意义。

  当年只出版了一本没有什么人关注的短篇小说集《本日公休》(一九九七)的我,因为任职麦田的静惠和我讨论出书的可能性,才决定以当时我没有发表,撰写蝴蝶的作品来出书。当时她问我可以找谁写序,我说我谁都不认识,但有三个人对我意义重大,分别是蝶类专家陈维寿老师,深深投入环境运动的陈玉峰教授,以及在我的印象里,总是默默一个人到各处旅行、观察自然的刘克襄先生。静惠把稿子寄给这三位我连一面都没见过的老师们,出乎意料,他们都答应为《迷蝶志》写篇文章。某天黄昏,我正独自走到校园附近一处荒地拍照时,呼叫器传来回拨电话的讯息。我到公共电话亭回拨了电话,那头即是刘克襄老师,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他的声音。

  书出版以后,我预计应该会像小说集一样无声无息,沉没在书海里。那也无妨,本来我就是纯粹喜欢用文字表达而已。不料不久就接到台北文学奖得奖的讯息。当时这个奖项是由出版社、学者、编辑推荐参加的,且是以一本书为单位,而非一般的单篇文章的文学奖。得奖自然开心,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小说奖的得奖人是施叔青、朱天心和舞鹤,散文奖的得奖人是林文月(《饮膳札记》)、简(《红婴仔》)和我,而评审里则有我当然仍未曾谋面的陈芳明老师。我当时的心情就仿佛看到一只大紫蛱蝶,从林梢缓缓飘落。当晚我第一次,主动拨电话回家,告知父母得奖的讯息,因为当时他们从未鼓励我往写作的路上去。我在电话里跟父亲说:“我写蝴蝶那本书得奖了。”父亲当然不会知道我得的是什么奖,从电话里也感觉不出他是否替我感到开心,不过彼此挂上电话后,肯定都有些许激动。不一定是为了那本书,而是那短短的几句话,因为,自念大学后,几乎没有独自和父亲说过话。一周后,父亲就过世了。

  这本书则活了下来。年底时它又获得“中央日报”的年度十大好书奖,几年后,里头的篇章在不少文学选本出现,有些还成了初、高中或大学里的教材,我自己则对这本书日益感到羞赧。一方面它在书店里总是被放在“昆虫”那排,而我书里头的昆虫知识肤浅得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野地愈久,愈觉得那本书里的我,像极了第一次到溪边的孩子,还不敢涉水、躺在溪底,或爬到大石头上一跃而下,只是静静地坐在仅容屈膝的溪石上,静静地将腿伸入溪中,感受到溪床的质感,就眼眶潮湿地,贸然地对岸边的人说:这真美好。

  日后有一位译者跟我说,《蝶道》里的文章几不可译(于是至今《蝶道》只有一篇译为日文),但《迷蝶志》亲近多了。有些读者也说,比较喜欢《迷蝶志》的“轻”。前者显然跟语言,以及语言后头的“影子”有关,后者或许可解释为读者的个人偏好。不过我想,说不定是书出版以后。人生稍稍偏移了一些方向。因此虽同是写蝶,《蝶道》与《迷蝶志》却是在本质上绝不相同的两本书。

  我是一个对读者很不体贴的人,即使在几年前,我仍拒绝帮读者签书。直到现在,除非是演讲单位报账需要,我也不和人合照,也拒绝站着被拍照。既不在报纸与文学杂志上发表创作,出版新书时也不开发表会,甚至建议出版社取消所有的行销活动节约经费。因为我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喜欢写作的人,理应就是默默写作就好。只不过,后来我的职业,和投入的一些环境活动,都无法让我“默默写作就好”。

  正如美国生态批评家史洛维克所说的,这条道路,终究会出现多元的行动主义者(Polymorphouslyactivist)。虽然自己还离那里很远,也不知道是不是“在路上”,但确实我的人生移转后的风景,和“默默写作”截然不同。

  从决定要出版的那天开始,我一面说服自己出版新版的理由,一面也说服自己不要参与太多意见:如果执著于这本十年前的作品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再版,或许会让它失去原本的面貌也说不一定。毕竟,稚拙、粗略、零散都已成为它的一部分了。我保留了原书所有的文字(修改错处),与当时的手绘图(即使那些图画得实在不好),照片则保留部分,更新部分。

  那我拿什么,给绝版后等待多年的读者,表达微薄的谢意呢?于是我开始动笔画《迷蝶志》每篇文章的蝴蝶,这么一来,就会跟后来《蝶道》所画的那些黑白标本图,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

  极少蝶会像标本所呈现的形态一样,完全展翅示人。我将这批手绘,试着做成仿佛一个个的标本图框,以为这里头有某些暗示。不用捕蝶、杀蝶就能拥有标本,这事只有画画做得到,摄影也不可能把蝶拍得跟标本的姿态一样,这是当时还勉强算是年轻的我,唯一学到的事。也是在《迷蝶志》中,我所解决的一个重要的自我困结。或许,也和我日后带学生到野地时,所希望带给他们的一些微妙物事,有某种程度的相关。

  毫无疑问,《迷蝶志》里所写的每一只蝴蝶,都必然已经死去许久。而我仍然希望,某些物事,能就此一直存活下去。

  二○一○年

  淡水河右岸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23

版  次:1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84.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