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盛世危言:远观中国大战略
盛世危言:远观中国大战略


盛世危言:远观中国大战略

作  者:【美】薛理泰

出 版 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8月

定  价:42.00

I S B N :978750607624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    

标  签:政治  政治/军事  中国政治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中国正在全球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中国崛起的阴影下,中国与西方大国,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变得越发微妙;朝鲜半岛剑拔弩张,朝鲜屡次进行的核试验让东北亚国家的核竞赛一再升级,令中国陷入核国家的包围圈;南海局势急转直下,南海诸国借助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纷纷发难,中国在海洋疆域上面临的问题已从简单的海洋权益之争转变为海洋战略博弈;外患加重的同时,内乱不减,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加剧,群体事件频发。国内外矛盾聚焦之下,本书映照现实,环顾当下,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重大战略环境,鞭辟入里,振聋发聩。

TOP作者简介

薛理泰

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名誉研究员,曾任香港《明报》中国版主编及资料室主任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军事战略、两岸关系、东北亚安全局势及中美关系等,曾与美国学者约翰刘易斯等合作著有《中国制造原子弹》、《不确定的伙伴: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中国的战略海权》、《中国军事决策机制》等多部中英文专著。

薛理泰教授是美国著名华裔学者,也是海内外知名的国际战略与安全问题评论家。近年来,他先后在《国际安全》、《中国季刊》、《明报》、《信报》、《苹果日报》、《联合早报》、《21世纪经济报道》、《领导者》等报刊发表时评数百篇,并长期担任《联合早报》、凤凰网、中国网、《苹果日报》等媒体的专栏作家。


TOP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大战略思考

第1章  中国大战略:严峻挑战从何而来? /

2012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中美领导人的一系列讲话后,高调推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一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崛起会复制国际关系史上“崛起必霸”的模式吗?中美关系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关系的翻版吗?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决策者们的高度关注。

此篇长文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映照现实,环顾当下: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启发?中美关系的恶化是否会重演历史的悲剧?中国打破历史魔咒的关键何在?有哪些因素正在改造新型的大国(中美)关系?中国又将如何利用自己的传统优势和国际环境来应对猜忌和围堵? 


历史魔咒发人深省 / / 

峰会开启新的历史起点 / / 

美军剑锋指向亚太 / / 

历史上“老大”容不得“老二” /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 

新型大国关系研究付诸阙如 / / 

课题研究具有紧迫性、可行性 / / 

中、美互补型经济互相依存 / / 

联合国生机勃勃 / / 

中国战略文化与以往崛起国不同 / / 

积极防御与“非攻”一脉相承 / / 

历史上中国从不对外扩张 / / 

中国传统上不重视制海权 / / 

核武器抑制大战爆发 / / 

中国受益于当代国际格局 / / 

中国无意加入国家集团 / / 

中国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高 / / 

中国人宗教观不足以挑战美国 / / 

狂热的意识形态一去不复返 / / 

中国内政积弊急需解决 / / 

未来美国依然执全球之牛耳 / / 

伊朗核问题牵制欧美 / / 

新型大国关系的挑战来自何方 / / 

未来北京因应之道 / / 

结语 / / 


第2章  中国核战略:如何应对核包围圈? / / 

2009年5月25日,朝鲜进行了第二次核试验,东北亚核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本文以这一事件为契机,以更加广阔的视角考察了中国面临的核环境,指出了中国现有的核战略局限,分析了东北亚国家的核竞赛,以一种更加宏观的战略视野来思考新的核态势下的中国核战略。本文史无前例地提出“有效核报复”应成为中国的核战略,且该战略现已被中国军方采纳。


中国处在核包围圈中 / / 

既定战略“有限核报复” / / 

新战略的各种表述方式 / / 

“自卫防御”易误导对方 / / 

“威慑”无法以量级评估 / / 

沿用既定战略为唯一选择 / / 

多层面之政策考虑 / / 

东北亚核竞赛令人怵忧 / / 

日本核武装阻碍中国统一 / / 

新的核态势究竟如何? / / 


第3章  中国内政战略:盛世危言与社会和谐 / / 

2012年7月初,四川什邡发生群体性事件。本文以这一事件为引子,分析当下中国面临的内外局势以及传统维稳方式的局限性。与其他传统的分析方式不同,本文展现了上下、内外因素的互动将如何影响中国的政治稳定,指出二者不可偏废其一;本文亦分析了美国社会的长处,提出了创造性的改革意见,其重点论述的司法改革亦为当下中国的改革决策者所采纳。


“老大”、“老二”怪圈触目惊心 / / 

国际情势形格势禁 / / 

唯恐天下不乱之徒剧增 / / 

底层杰出人士仕途渺茫 / / 

强制力维稳难以持久 / / 

盲信谣言  民心浮动 / / 

盛世之毁指顾间事 / / 

政治改革欲速不达 / / 

国家兴衰决定于战略规划妥否 / / 

美国评估中国战略规划能力 / / 

什邡抗争事件之启示 / / 

社会不公正成为动乱之源 / / 

美国鲜有群体性冲突 / / 

美国社会何以比较和谐 / / 

维稳宜以司法公正为抓手 / / 

社会和谐须治标、治本双管齐下 / / 

改革陪审制  彰显中国人权 / / 

民众监督司法以提高政府公信力 / / 

大金额民事、经济案变通办法 / / 

整顿司法必须奖惩兼施 / / 

结语 / / 


第4章  中国战略方向:历史教训与当前大患 / / 

2008年,始自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与此同时,北京顺利举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形势在此一年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此文发表于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前夕,是对新形势下中国战略方向的全面总结和思考。本文通过总结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战略成败,警醒世人战略规划之重要,并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重大战略环境,洞察了2009年后至今中国周边局势的急转直下。


《隆中对》预言天下三分 / / 

《邺城对》彪炳青史 / / 

日军锐意南进铸下大错 / / 

东北关乎内战结局 / / 

主要、次要战略方向的关系 / / 

主要战略方向之变迁史 / / 

当前中国面对若干战略方向 / / 

武警应付疆独足矣 / / 

朝鲜核武器牵制中、日两国 / / 

关于南沙的战略思考 / / 

印度难以从事两线作战 / / 

印度战略态势上的弱项 / / 

中、印不可能爆发大战 / / 

台海仍是心腹之患 / / 


第二部分中国周边隐患不断,挑战此起彼伏

第5章  朝鲜半岛剑拔弩张:如何化解朝核问题 / / 

自2009年5月25日朝鲜进行第二次核试验以来,中国周边核环境急转直下,朝鲜半岛局势更加堪忧。2010年3月26日,载有韩国海军104人的天安号护卫舰,在黄海海域白翎岛和大青岛之间巡逻时,突然爆炸沉入海底,导致舰上46名官兵死亡。2010年11月23日,朝鲜炮击韩国延坪岛炮兵阵地。这两起重大事件均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朝鲜半岛的局势波诡云谲,对中国的对朝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立足这一背景,对朝鲜半岛局势做出了精准的预判,并分析了半岛局势对中国的影响,提出中国应采取“以变应变”的对策。


勿慕虚名而处实祸 / / 

平壤距核导弹一步之遥 / / 

朝核试足以牵制中、日 / / 

朝鲜猜忌心理颇重 / / 

中、朝潜在的边界争端 / / 

平壤核讹诈转向之可能性 / / 

中国为朝鲜承受民族牺牲 / / 

半岛无核化命乖运蹇 / / 

平壤软硬兼施,一石二鸟 / / 

向美国示好,拉上中国垫背 / / 

平壤危机处理可圈可点 / / 

战略思考以国家利益为上 / / 

迟到的历史反思 / / 


第6章  南沙多国对立:如何打破南海僵局 / / 

自2010年起,南海局势急转直下。越南、菲律宾等国借助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纷纷在南海发难,中国在海洋疆域上面临的问题从简单的海洋权益之争转变为海洋战略博弈。这一局势的复杂化一直延续到2012年的中菲黄岩岛对峙和今日南海问题尖锐而复杂的争端。本文在深刻分析南海问题历史演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剖析了中国应如何应对越南在南海的行动,以及如何利用东盟内部、美国的战略考量来实现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目标。其中,有关越南将染指太平岛的预判向“台湾当局”提供了强烈的预警信号,也为中国解决海疆争端提出了重要的应对手段。


《拨开迷雾,拆散对方联盟为先——谈如何打破南海僵局》 / / 


南海行动准则仅能延缓冲突爆发 / / 

掌握深海采油技术  中国立场趋强硬 / / 

慕虚名而受实祸  智者勿为也 / / 

了解南海症结  立于不败之地 / / 

九段线的来历及其影响 / / 

历史上的南沙主权争端 / / 

太平岛被中国长期掌控 / / 

历史和现实必须兼顾 / / 

北京必须持有变通手段 / / 

南沙群岛现况及其由来 / / 

列国开发油气资源状况 / / 

中海油精明反被精明误 / / 

东盟国家在南海的不同立场 / / 

最大的梗阻在于越南 / / 

越南“北稳南进”策略奏效 / / 

河内远略近策高人一筹 / / 

八十年代失去了南进的时机 / / 

列强介入强度之分析 / / 

结语 / / 


《“绝地”转换,待机而动——谈如何打破南海僵局》 / / 


越南在南海“借花献佛” / / 

往者已矣,来者可追 / / 

主权争端:现实重于历史 / / 

中国嵌入南海的有力楔子 / / 

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仍然适用 / / 

越南在南海的政策底线 / / 

河内对北京实施“战略欺骗” / / 

美国介入南海的动向 / / 

中国切忌在南海贸然用兵 / / 

太平岛:异日南海争斗之焦点 / / 

台北加强太平岛守军实力 / / 

美国不会介入偶发性军事冲突 / / 

以北部湾牵制南沙 / / 

其他相关举措 / / 


第7章  台海狼烟再起:如何破解台湾迷局 / / 

2010年正值马英九当政两周年、台海关系迅速回暖的时节。当年6月,两岸正式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本文发表在这一背景之下,针对美国、大陆和台湾三者之间在这一当口的复杂关系,针对美国军援、大陆和台湾各自的战略判断等,均提出了超越当下时间节点的判断和建议,亦对两岸关系的走势进行了精准的分析。


外援不足恃  期望值不宜过高 / / 

以现实态度评估美国军援 / / 

华盛顿政策以变应变 / / 

北京须保持头脑清醒 / / 

台北应优先制定合适战略 / / 

不二法门:台海狼烟不起 / / 

关乎马英九连任之玄机 / / 

历史转捩点始于足下 / / 


TOP书摘

《南方周末》披露,中国军方认为,中国正处在核武器国家的包围圈中。过去包围圈唯一尚剩的缺口是东北角,而朝鲜继印度、巴基斯坦之后,也拥有了核武器,又填补了这个缺口,还有可能触发连锁反应,在东北亚激起一连串的核军备竞赛。

  世所公认的五个核大国中,美国同其他核大国均远隔重洋;英、法两国南北两面没有核国家,遥隔大西洋的美国是天然盟国,辽阔的中欧和东欧又隔开了东面的核大国俄罗斯;俄罗斯仅在南部面对中国核武器,同美国远隔浩瀚的北冰洋,西面同英、法两个核国家又远隔东欧和中欧,况且,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核武器及其载具,部署在远离俄罗斯的冲绳岛和关岛以及美国在该地区的盟国境内,因此美国针对俄罗斯使用部署在盟国的核武器时,仍然会受到颇大的牵制。

  中国处在核包围圈中

  当然,各个核国家都有导弹核潜艇在大洋深处游弋,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也在本国内陆部署了洲际核导弹,这些核导弹都处于随时奉命发射的戒备状态。正如下面即将提到的,这种冷战以来历时已久的核态势,同部署在近邻的核武器相比,毕竟还是有所不同的。

  相对来说,中国所处的核态势完全不同。今日中国处在邻国核武器的包围圈中,而且这些邻国或者在历史上同中国有着纠缠不清的恩怨情结,或者在战略上同中国处于彼此戒备的状态。尤有甚者,这些邻国拥有令人可怖的核武器,却仅隔着一条界河或者一座山脉,同中国遥相对峙。

  近邻拥有核武器的危险性在于,两国领土和主权纠纷可能导致国家关系迅速恶化,而且这些纠纷涉及主权及民族尊严,双方执政当局各自受到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牵制,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倘若两个核武器国家发生了激烈的边界冲突,在军事上急剧升级,又缺乏调适机制及自我克制意识,则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反之,假如两个核国家远隔重洋,一般不会为了贸易、人权、意识形态或者其他利益冲突,轻易威胁使用核武器。即使两国关系出现了异常状况,双方也容易见机转圜或者自我调适。区别即在于此。

  近邻拥有核武器,还可能出现其他的危险性。例如两个邻国都拥有核武器,一旦爆发核战争,很可能牵连到第三国。试想,假如印度、巴基斯坦之间爆发了核战争,就很有可能殃及中国。即使没有直接的牵连,印、巴核战争造成的放射性蘑菇云飘至中国,也必然危及中国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再说,一旦邻国核武器或高度放射性核材料失控,也有可能落入中国境内的恐怖分子手中,从而直接危及国家安全。鉴此,北京在进行政策评估时,也需要兼顾潜在的种种威胁。

  毋庸置疑,中国被核大国视为假想敌,是中国面对的主要的核威胁。然而,中国身处复杂的核态势之中,在审视本国核战略、核政策时,也要考虑将来会执行多样化使命的可能性。

  新战略的各种表述方式

  中国学者已经对新的核战略提出了多种表述,其中以效法美、俄两国奉行“全面核威慑”为极致,颇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磅礴气概。此类观点比较幼稚,不值一驳。其他富于代表性的观点,除了“自卫防御”以外,当以“有限核威慑”和“有效核威慑”最具有吸引力。实际上,这几种阐述在战略估量上均有缺失。

  先说“自卫防御”。中国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过去北京处理包括边界冲突在内的军事危机时,首先在战略层面上是“防御”,决不启衅,然而,一旦得出战争委实无法避免的结论,则往往在战役层面上发挥“积极”的涵义,即先发制人,制人而不制于人。

  1949年以来,每次北京不得已用兵时,均交替运用军事战略的这两个层面,这种说法见诸解放军学者的著作,如《战略学》,也同国外智库得出的结论吻合。

  联合国宪章第51条赋予各国实行自卫的权利,却并未给予“自卫”以清晰的定义,因而各方完全可能在解释“自卫”的定义时出现歧义。“自卫”往往表现为一个中性词,一国主动向邻国或者别国出击,主客观原因也可能在于“自卫”,这在国际军事史上是不乏先例的。

  前面引述的白皮书内容,从正面解读,固然字字珠玑,言之成理;然而,如果外界断章取义,或者片面解读,不免贻人口实。因为从字面上也可以这样解读,中国在同另一个核国家处于军事对峙时,要“保证国家免受外来核攻击”,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授权二炮先摧毁可能对中国发动核攻击的外国核基地。否则,“遵守国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即在承受外国首轮核袭击以后再发动核反击,北京无论如何也无法“保证国家免受外来核攻击”。

  若干外国战略家已经片面解读,理解为中央军委为了“保证国家免受外来核攻击”,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可以授权二炮对外国目标发动先发制人的核袭击。读者可以发现,在中国同另一个核国家之间爆发核冲突的前夕,前述白皮书中有关“保证国家免受外来核攻击”的二炮使命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政策似乎南辕北辙。要执行前者,就必然违反后者;要遵循后者,就不能执行前者。

  有鉴于此,在若干外国战略家心目中,要么是军委已经授权二炮在获得特别批准以后可以对外国目标发动先发制人的核袭击,要么是前述白皮书对中国核战略的表述不尽完善,提供他们作出错误判断的依据。两者必居其一。无论是哪种情况,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严重的。

  “自卫防御”易误导对方

  中国关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的庄严承诺,早已昭然于世,成为国策了。军委绝对无意也不会对此作出修正,这是毫无疑义的。之所以发生上述矛盾的现象,大气候是中国军方和学界竞相为新的核战略献猷擘划,不乏标新立异者;小气候是参与撰写报告者的文字固然堪称上乘,于战略却不甚通晓,而专精军事战略的专家也对此有所疏漏。

  “自卫防御”词义不明,这个提法又同外国军方对中国军事战略的片面解读曲径相通。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这在危机时刻容易导致误判。倘若军委批准以“自卫防御”来概括中国核战略,其他核国家在同中国军事摊牌时,难免以彼况此,以致误判中国如同往昔处理边界冲突一样,在使用核武器的问题上也会借口“自卫”而诉诸先发制人。于是,这些核国家在同中国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时,未决定发动核战争则已,一旦决定使用核武器,完全可能诉诸“先下手为强”,对中国痛下重手,后果不堪设想。可见兹事体大,轻忽不得。

  有人会指出,话说回来,纵使前述白皮书在有关中国核战略一节中讲得天衣无缝,无可指摘,外国战略家也未必相信中国会信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这种说法之失当,不言自明。因为白皮书是在全面阐述中国军事政策,自然要在政策上做到承前启后,在理论上也要做到自圆其说,无论如何,不应该在方家面前露出破绽。白皮书应该尽力避免出现可能导致错误解读的表述方式,以致在外国战略家的心目中加深了对己方的疑忌,至少不应该授人以柄。

  如果前述白皮书的内容稍微变动一下,就可以避免外国战略家对中国核战略的妄评。比如改为:“第二炮兵遵守国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严格执行中央军委命令,具备作出核反击的能力,以慑止敌国对中国发动核攻击为基本使命。”如此,基点不变,效果则不同。

  细推一下,外国战略家的片面解读,不但违反了引述的白皮书内容的真实含意,而且也不符合战略分析的规则。试观如下剖析:

  首先,纵使如外国战略家所称,军委是为了“保证国家免受外来核攻击”而授权二炮先发制人,自然必须先打击敌国核导弹基地。在军事上,打击核导弹基地等“点目标”对己方导弹突防能力及落点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目前二炮所属核导弹及导弹核潜艇携带的潜地核导弹,仅有打击敌国城市及战略要地等“面目标”的能力,而没有对核导弹基地等“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的能力。可见军委根本不可能授权二炮或海军先打击敌国核导弹基地。

  其次,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已经迫使战场呈现单向透明化,又完全掌握了伊拉克及其周边地区的制空权,具有实时指挥、迅即摧毁的能力,尚且不能一举消灭伊拉克的导弹。贯穿战争的全过程,伊拉克仍然具备隔三差五发射一枚或数枚导弹的能力。中国战略武器发展相对滞后,数量远远不如核大国,即使今后二炮具备了对“点目标”发动精确打击的能力,又岂能在战时摧毁敌国所有的陆基核导弹发射阵地呢?更不用说在大洋深处游弋的敌国导弹核潜艇了。既然做不到,必然招致敌国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核打击。如此,中国又焉能通过先下手为强的手段,达到“保证国家免受外来核攻击”的目的呢?

  以上推断无非证明二炮遵守国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仅以慑止敌国首先对中国发动核攻击为基本使命而已。上述结论本来可以经由常识判断获得。笔者却需要花费一番口舌,才可勉强说服对方。西方人习惯于直线思维方式,最终仍然将信将疑。可见,在官方文件中,确实有字斟句酌的必要,此言不虚。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27页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88.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