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家教笔记
家教笔记


家教笔记

作  者:李子沫

出 版 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9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218093802

所属分类: 生活  >  亲子/家教  >  家教理论    

标  签:家教理论  亲子/家教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编辑絮语  [展开]

关于这本书的最终面世,其实也很曲折,本来想大抒特抒一番,如实道尽摸到书的那一刻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但有同事调侃说别搞的我每本书都像有个不得不说的故事,小小编辑何其能耐。思忖良久,觉得确实很心酸,对,心酸。这本书从最初接触选题到今年7月成书,也跨越了两年,客观来说,这不是一本大家通常认为的有分量的书,只不过一本市面上多如牛毛的普通的家庭教育书。可是,每本书都有其独特之处,从第一次看到初稿和作者一起商量如何修改到确定可以报选题已是一年时间,说实话,我不想这么累,我想和同事一样能拿到成熟的选题可以直接操作,但想想这一年我的三本书都奇怪而巧合地符合这一定律:我是新手编辑,我的作者也是第一次当作者,除了感激他们对我的信任我还能抱怨什么?每本书都是学习和锻炼,只有认真努力地付出才能有收获,才能对得住作者对得住读者,无愧心中的理想和最初的选择。很欣慰,书出来后无论从品相还是内容质量都得到了很多人包括为人父母的认同和喜欢,有些读者妈妈还直接微信和我交流她们的读后感,很抱歉,我现在还不是一位妈妈,但我会为自己的孩子留着。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这是中国第一本以家庭教师独立视角创作的工作手记。作者以一个家庭教师亲历又旁观的视角告诉我们,为什么你看了很多家庭教育书却还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孩子的问题还是一大堆?你也许千百次地追问为什么和怎么办,殊不知,我们自己就是所有问题和所有答案。
    现在,家庭教育的迷失、学校教育的虚伪和社会办学的逐利性质构成了很多乱象,人们不停追问“为什么”和“怎么办”,却始终找不到好的办法,或者说始终难以突破自身的局限,于是只能选择麻木不仁和随波逐流。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本书从“我们将决定孩子的一切,其实也是决定我们自己的未来”出发,为家长们介绍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分析解决的办法,为家长细致地讲解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良好习惯的养成、健康心理的引导等各方面最合理、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希望广大为人父母的读者朋友能从中获得启示和帮助。一部献给天下所有父母的家庭教育书,同时也是一部关乎孩子命运的书。

TOP作者简介

    李子沫:独立教育工作者,自由撰稿人,律师。2003年大学毕业后曾在高校从事学生工作,后在国企任职培训。自2008年攻读硕士研究生起密集在社会办学机构就职并担任多个孩子的家庭教师。10年的经验和思索并结合自身的家庭背景和受教育经历,使其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了独特且有一定深度的认识。

TOP目录

自序  我们自己是所有问题的原因和所有问题的答案
前言  为了孩子那明亮的双眸
人物速描

第一篇  写给迷失的中国父母
开篇  爱孩子还是爱自己?
孩子是种什么生物——教育从了解开始
做人的起点——在孩子心田播下灵魂的种子
懒与馋在孩子身上的“癌变”
画画不比“语数外”次要
孩子们所要面对的“中国式艺术”
我们把“天敌”带给了孩子

第二篇  一个独立教育工作者给你的育儿建议
开篇  “我要做李老师的儿子”
父母的榜样是孩子的第一本教科书
若想拯救孩子,必先拯救父亲
请管好我们的舌头——关于家庭教育中的语言
草稿纸上的关键词——回避不了的两性话题
从“孩子父母”到“学生家长”的角色转变
考试与分数——孩子不能承受之重
“HB”和“2B”有什么区别——关于文具和书籍的猫腻
孩子手机里的黄色图片——家庭教师的正反两面

第三篇  学校里的那些事儿
开篇  作业多不多—— 一个孩子写给《南方周末》的信
作业到底多不多?
看你会抄不会抄
85分,与优秀无关
是我喜欢?还是标准答案喜欢?
阿牛也可以爱上数学
家长会上都说些啥?
为什么三年级会出现大问题?
竞选值日班长
“很女”的体育课
尖叫保安室

第四篇  家里还能做些什么
开篇  看看我们的孩子是怎么迎接新年的
第一间教室出了什么问题?
家庭读书会——我能想到的最好建议
家庭读书示范——读《童年的玩与学》
数学能力也可以从生活中得来
礼貌和修养——最应该补习的科目
把爱和爱的能力传递给孩子

第五篇  班里的故事
开篇  文而结缘
会说话就会写作文
鸡毛掸子摩擦屁股
程程的烦恼
给每个孩子一个舞台
作文班的家长和家长会
偷麦穗的报应

第六篇  一点,再用心一点——分享我的其他经验
开篇  起跑线和时间表
社区教室的科学课
拿什么撬动数学
英语也在生活中

补遗篇
我对ADHD的理解——也来谈谈多动症
两个孩子的对比——我们制造了多少畸形的幼态持续
慢一点,等一等——由动车事故想到的

结语  仿佛一个人的战斗
后记  我的新学生——“小山姆”
致谢及说明

TOP书摘

 (二)六七岁可能是分水岭

  上面这两个孩子可以说是“向好”塑造的例证。那反面的呢?可能就在我们家里或者我们周围。

  我开始教阿牛的时候,阿牛9岁,不要说当志愿者了,他还是个会在自家小区里迷路,迷了路都不敢去找保安问路的孩子。大毛呢,要不是他实在懒得下楼并且吃腻了周边的饭馆,他也不会在16岁时才第一次拿起锅铲给自己煎蛋吃,并在我的指导下学会了洗碗。

  从大毛、阿牛和其他一些孩子的成长来看,在六七岁之前,孩子的可塑性在“好”与“坏”的方向上虽然此消彼长,但势均力敌。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将决定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

  到了大约7岁,也就是走进校门之时,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在新环境和新心境下,可塑性也将发生分化——如果7岁前打下了好底子,孩子就具备了抵御歪风邪气的能力,“向好”的可塑性将持续发挥作用,否则,它将不会给我们第二次机会。于是“向坏”的可塑性开始占主导地位,随着孩子的成长和独立,一旦孩子开始“学坏”,任凭父母、老师、家人怎样努力都无法挽回,这可能就是“从恶如崩”的原因。

  大毛和阿牛基本都属于7岁前没有完成“向好”塑造的孩子。不客气地说,就是失败的塑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灵漠然,对价值观和道德认识极低;二是对学习不认同,没有动力;三是生活能力差;四是语言表达能力差,并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五是缺乏有益的兴趣爱好。我在阿牛9岁、大毛14岁时接手他们的教育之后,发现上述问题一直在持续发酵,使我竭力推行的正面塑造举步维艰。

  (三)可塑性“时效”的一些证据

  关于可塑性的“时效”,我们还能从古训和西方的研究中得到一些印证。

  我们的文化里自古以来就有“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就是可塑性的两个方向。我们还有“3岁看大,7岁看老”的古训——即使它不是科学实验的结论,至少也是对万千案例的总结。虽然西方的学者们更倚重科学调查方法,但他们得到的结果和我们古人的教训却是不谋而合,这里不再赘述。

  另有生理方面的研究称,7岁儿童的脑部成长已经达到了成人水平,一个人的婴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快时期。人在7岁以前的6年中,可以获得一生中60%左右的智力或智力的潜力。这些研究似乎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可塑性在7岁左右产生分化的生理基础。

  这一切都向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而且是唯一的方向——在六七岁之前,把孩子教育好,给孩子的人生、给孩子的学习打下基础,否则7岁之后(也就是上学之后),我们将迎来无穷无尽的痛苦。我们的痛苦还在其次,关键是孩子毁了。如果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无知、我们的自负、我们的漠视就毁了孩子的一生,那就是犯罪。

  关于孩子的天性

  了解孩子,尤其是了解孩子的天性将是我们和孩子相处、教育孩子的重要前提。

  (一)从自我反省开始

  给大家一个建议,要想了解孩子,先从回忆自己的童年入手——相信你记忆最深的多是当年做过的蠢事、坏事。拿我自己现身说法,我和阿牛的成长轨迹毫无可比性,但在教他的过程中,我发现阿牛所犯的错误,儿时的我也基本都犯过,只是程度和频率有所差别罢了。举个最不好意思的例子,我们都偷拿过家里的钱,也都发生在10岁左右的年龄。我也调查过其他一些孩子,有很多和我俩的经历类似。我的父母和阿牛的父母肯定都在这个问题上教育过我们——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比如“不是自己的钱一分都不能贪”等等。但是,当金钱和金钱背后的无限诱惑摆在眼前的时候,作为孩子,有几个可以把持得住?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04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8.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