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新民说:从华夏到中国(精装)
新民说:从华夏到中国(精装)


新民说:从华夏到中国(精装)

作  者:刘仲敬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9月

定  价:45.00

I S B N :9787549557158

所属分类:   

标  签:历史  中国史  中国通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编辑絮语  [展开]

如果说,是《民国纪事本末》使得我们认识了刘仲敬,那么,《从华夏到中国》将更进一步呈现刘仲敬融汇古今中西的另一面,展现其对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的独特理解。从编辑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本刷新理解、重构解释体系的力作。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系列历史快门的镜头,讲述了从殷周到清末民初的历史演变脉络,并兼及考察欧洲诸国的重要历史节点,将中国文明的演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中,探讨历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人物、事件、思想,以此呈现出“从华夏到中国”的历史脉络——华夏各邦的塑造、从封建多国体系到官僚帝国、衰亡与重建、西欧秩序如何产生世界秩序、近代中国建构的若干关键路径。

 

如果将这些快照联接起来,就会产生文明—秩序之流的万古江河。其中,华夏川流、世界秩序、形态与背景、激荡的百年(包括正在发生的历史),这四种元素相互衬托,构成彼此的解释和整体的意义。如果拆散,解释和意义就会丧失其完整性。只有这些元素的配置恰到好处,我们才能理解自己在意义世界当中的位置,理解产生我们的生命川流,理解我们所在的世界秩序。

TOP作者简介

刘仲敬,长于新疆,而独以川人自属。尝操宋慈故业,而自授史学。刀下阅尸,笔下著史,足可谓神来转身。昔以文言译休谟《英国史》四卷,开华文先河;著述《民国纪事本末》,亦可堪奇书。

TOP目录

秩序之流,混沌之海
假如种子不死
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及中国成长

壹 从华夏到中国

海岱武装殖民
高克逍遥河上
秦为野兽
县而未封
项王耻渡乌江
韩侯甘居胯下
汝颍之士利如锥
儒化家族五百年
无恒产者:始于宾师,止于私属
“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
“孔融鲁国男子”
儒生右倾翻案风
清谈,清流之余绪
唐承北朝方兴之气
行仁义而国亡,天何为而此醉
畀无疆之孑遗,阖秦望之川薮
南蛮校尉诸问题
复汉魏衣冠,用东齐之法
赵魏多名儒,河朔尽夷狄
地虽中州,风俗过于蛮夷
不出百年,天下民力竭矣
武后之智,仁宗之仁
宋祖之军事济贫院
岳家军之商道
贾少师打土豪分田地
此地可称鬼国
盐、钞之弊,极于斯矣
“别了,马可波罗”之后
明祖之新三权分立
挑动运河鲁西荒
两淮官盐流毒天下
琦善、林则徐之治河策
西蜀巉岩云迷鸟道,东粤碧海日警狼烟
汉传佛教无产化
李翰林守护国体
陈国瑞捍卫主权
汉恩自浅胡自深

贰 万国与万民

神社
乌克兰及顿河哥萨克极简史
两个日耳曼
灵魂分裂的国家
文明的秋天
殖民主义
德奥和平统一及其敬酒罚酒
格莱斯顿之人权外交、价值观外交
西耶斯、贡斯当拉美转世记
上下秘鲁印第安贡赋问题
海地革命、小农结构、共和不立宪极简史
罗斯
华沙陷没,俄折我先锋!
恺撒及其幸运
面包不在内么?
路易十一长驻图尔
人君自食其邑
十七世纪常备军民兵问题
《大宪章》沉没中欧
自由协合党宋襄之仁
罗萨斯、迪亚斯之反帝新权威主义
贵族决斗法家,普通法决斗罗马法
北一辉反帝理想主义
英帝海盗八十年
欧拉、康德之乡邦,普鲁士之耶路撒冷
“洛丽塔”家族
司法独立之封建渊源

叁 政统与法统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同阶级评审团
继承权与文明
造法
规则与元规则
封建片论
扩张型财政
封建与专制
克隆,抑或克累得
威灵顿嗤曰“彼固下流人也”
混沌边缘
假设历史:国府、执行力及其他
普选制在天津
政治自由、社会放任、遥远的镜子
不赏边功防黩武
何谓中华民族?
诸神之战
海上政权
加图
民初财务地域阶级问题
革命外交前世今生
京库路功败垂成
幽燕非吾宅,长啸返辽东
谢幕中之独立评论
佳人乎?国贼乎?
汪蒋宁府之县治
僭政与法统
附录壹
印度之路、拜占庭之路与诸神的裁决
诗与真:历史主义的经验和经验主义的历史
在民族与民主之间:英国混合宪制的没落与军事-工业共同体的成长
假如青年有智慧,假如老人有力量
附录贰
《克劳备忘录》

TOP书摘

1、

  自我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通常是同一过程的两种不同表述,边界塑造就是一切。光绪三十一年(1905),梁任公启动了发现中国的进程。此后的事态发展之快,超出了他当时所能预料。不久,“中国”或“中华民族”的幽灵就走遍大地,寻找自己的肉身和角色。19世纪德高望重的诸位老神在喧嚣声中醒来,惊愕地打量这位来路不明、意图难测的新客,不知道该在哪里安排座位。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诸神错愕之际,人间几度沧桑。幽灵修炼百年,道行已深,吸取了华夏万千未践的遗嘱,历览五行三界、悲欢离合,渐渐觉得自己有话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语言自有魔力,像雕刻家手中的凿子一样,劈开世界,塑造自身。每一个字都会给雕像留下一条不可逆的线条,丝毫侥幸不得。

  华夏的古老经常使我们忘记,中国其实多么年轻。用梁任公的术语说,“少年中国”仍然是“新民”。她步入这个拥挤的世界,已经不能再指望海阔天空的处女地。青春往往是痛苦而危险的,因为世界的表象和世界的律法形成了一对险恶的漩涡。她在最需要智慧的时刻,通常没有她所需要的语言。世界没有任何现成的语言,能够适应她的需要。她只能一面发现世界,一面发明自己的语言。换言之:世界是一面镜子,反射出她的希望与恐惧。如果镜中的形象变得陌生,她就需要重新塑造自己的语言。语言是道行的体现,成熟的语言会赋予她更大的力量。当她找到适当的语言,就会发现自己适当的位置。这时,诸神的天空不再变幻莫测。在此之前,世界仍然不会给她家园的感觉。

  2、

  项王负家国众望,必欲为楚人之戴高乐,绝难容忍诸夏(诸欧)一统、荣耀古国沦为寻常行省。西楚霸王肢解暴秦,主持多国体系,无异于盟军肢解德国,重建“各民族的欧洲”。新联盟用于监视霸国复起,并无取秦而自为秦政之意。有原则政治家唯愿复兴祖国,所争不在权位,故而政纲一败,绝不恋饯、偷生。“无面目见江东父老(楚国贵族)”证明项王只知有楚,以为华夏不过文明概念,并非国家。后人责其何不西都关中,愚蠢程度等于责问戴高乐何不定都柏林。显而易见,此类计划唯有无根游士-游民集团始能奉行。就当时形势推断:八千子弟必系楚国本土贵族精华,断非沛公“为天下者不顾家”之个人冒险家集团。项王之所以不能广纳各方人才,亦在于贵族集团原不能容许外邦人、卑贱游民出人头地。后人以为楚军等于后世“五湖四海”(打天下)流民集团,想象首领完全依赖个人手段、随意行使武断权力,纯属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3、

  社会之进步恰为政治退化主因,历史之复杂性远非社会进化论所能概括。西欧绝对主义削除贵族而自亡,为民主所驱除;而东土三角斗争永远以君民合作,不断削弱中间阶级为结局。同因异果,历史之有机化学尚在蒙昧时代,愿史家毋轻言“历史进步必然性”。

  4、

  此局既定,儒道之败于政治、成于社会,竟不可易。政事以阳儒阴法为常,司法乃有阳法阴儒之实。苟非干政夺权之事,虽有酷例而多悬置,有吞舟是漏之实。易代易族,心法不改。清阿克敦训阿桂,十分法裁可用五六分,微罪尚可举乎?盖疲软为治,能敷衍不碍前程。酷法激变则长吏必诛,不问合例否。由此,政治酷烈,社会宽简,求治甚难而元气不伤。华人民族性格塑造于是,公伪而私忠,以政海为怒涛,以家族为桃源,其效今尚存焉。

  5、

  玄辩所以析理,析理所以习智,佛学名理之精远胜东土旧学,故而借清谈而起。士人佞佛者往往基于爱智习辩,非以信仰,亦无非儒之心,非独六朝,后世亦然。义理派(抽象派)儒生多好辩好智,多习二氏(佛、道两家),荆公(王安石)、坡公(苏轼)皆是;保守派(经验派)儒生多称许木讷,多疾异端,信史轻经,傅奕、温公(司马光)皆是。此义史家迄今尚未拈出。

  6、

  儒学和平演变,唯有自政治表层深入社会家庭日常生活,始能牢不可破。貌似抛弃政治者,实为民间设想转为既成体制,已失争议价值。无此日常儒学及其家族传承主义,华夏未必不效罗马,沦为地理名词,奉山河于用通古斯语、信佛教,以普六茹、树洛干为习用姓名之新邦。成败臧否,殊亦难言。

  7、

  若“二度封建”“领主论”为实,山东豪俊当以皇室集权为假想敌,各据州郡,推动地方军事化、世袭化。勤王之日,此事无难。然察其所欲:自信有能力掌握一切文治;不畏集权,反以官僚机器为儒化汉化工具为我所用;视武化为必要邪恶;视握州郡而称兵内向之寒人军功集团、蛮族封建种落私军为主敌;为剥夺二者生存空间,不惜去一切私军,复归文治。此道确有实效,隋唐盛运之宪法缔造者,首在封隆之、李德林诸公,苏绰、苏戚父子尚居次位,隋帝唐宗不过摘果园工而已。

  8、

  儒家的政治组织资源凝聚于经学和礼学,前者维系国家,后者维系家族。汉代学术重心集中于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袁绍、刘表都是经生),魏晋则转入礼学(琅琊王氏以礼学传家)。与此同时,帝国衰微、宗族勃兴,绝非偶然。经学和礼学就哲学和宗教而言粗陋不足道(陈寅恪先生说,中国像罗马,只重实用政治哲学,缺乏精深远大之思,就是这个意思),远不能与精妙的印度哲学和宗教竞争。南朝士大夫醉心于佛理,君主和人民沉迷于佛教。儒家保守派在理论上根本不是佛法的对手,却能正确地指出佛教泛滥在财政上和军事上的灾难性后果。不过,从萧衍、陈霸先舍身同泰寺的壮举或愚行看,南朝社会印度化的程度已经超出儒家的控制能力。

  北朝士大夫受印度化的影响远不如南朝,主要是享有“落后优势”。很明显,天下大乱时能够及时逃跑的人肯定是政治上或文化上地位较高的人,留下来等待宰割的只能是落伍者。北朝士大夫就是落伍者,因此他们理解不了精微的佛法所包含的先进文化,只能保守东汉经学的陈词滥调。苏绰父子和武川军事集团的政治同盟就以儒家经学的“周政复古主义”为基础,所以这个新王朝才会名叫“北周”,而且复辟了《周礼》制度和《尚书》文体。历史学家公认:隋唐制度就是西魏-北周的直接延伸,考虑到经学、礼学本来就是汉儒为大一统官僚帝国设计的程序,这一点丝毫不令人奇怪。佛法在哲学意义上的高深至今还没有被超越,但它肯定会造成一个遍布寺院、世俗政权极为软弱的政治社会,与中古欧洲、近代西藏、武家日本颇为神似。这样的社会势必分割其财政和人力资源,因而在技术上无法维持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只能渐次瓦解为一系列支离破碎的封建贵族政权,罗马帝国和平安时代的日本律令国家就是这样走向封建和分裂的。这条历史路径比官僚帝国更有利于近代化,但顺民必须放弃他们热爱的大一统太平之福。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这也是一个例证。

  9、

  陈寅恪先生指出,萧梁的失败不同于晋、宋、齐的朝代更迭,而是南朝整体的失败。当时的士大夫完全清楚其中意义。诗人庾信喊出了“天何为而此醉”的绝望,史家姚察记下了“行仁义而国亡”的悲情。不可能,上帝错了、历史错了、圣人错了,事情不应该这样!他们都是南朝入北的遗民-士大夫,然而生而为北朝臣民的文中子同样没有忘记:礼乐在东晋,随南朝俱亡。他们知道,以“汉魏衣冠”为象征的第一个中国——纯粹的华夏文明——已经“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他们生活在“北代神君、阴山贵种”统治的第二个中国——冒牌的隋唐文明,注定是永远的异乡人,流亡永远不会结束。

  10、

  明祖父子于重农反本、灭绝言利之臣,与诸儒立场一致;然而稍有“国家理由”,立刻不能自制。《洪武实录》用宝钞如用沈家聚宝盆,免费午餐之乐,跃然纸上。成祖数绝大漠,六出西洋,望其能护财政保守主义,实难惬情。据“反郑派”刘大夏高见:留都匠户、军户有幸办皇差,为郑和下西洋出力者,等于卖炭翁“半尺红绡(宝钞)”加古拉格式“政治任务提前献礼”,注定家破人亡。郑太监雄风所欠良民血债,不下万户。洪、宣主弱臣强,儒生用事,大兴“右倾翻案风”,四朝言利之臣,一概打入历史编纂学地狱,郑公公忝陪末座,无人称冤。至于后人妒视西洋航海家,以移情作用翻案,固非明人所能料。

  11、

  蛮夷猾夏,中国不绝如缕者数,影响及于华夏世界宪制及路径,至深至大,非徒历史之半,实与历史相始终,牵涉之广,远远超出事实范围,深入元历史或道德价值复合体境界。迄今一切专业史家,于此重负无不心胆俱裂,故而本文只知观照,不作考订。读者必须具备文化形态学前理解,同时信任作者记忆力犹如信任罗马教皇。

  12、

  明之华夷秩序,以蒙古为敌体,以女直朝鲜为属国,故而蒙古构成明国政治犯主要避难所。武宗以疆,臣民几于无岁不叛,跨边墙出亡、为蒙军引路者相继于道。仅世宗一朝,白莲教徒出亡者以百万计。若非要人,大抵老死胡中,子孙夷狄。由此观之,汉文化之无限同化能力纯属神话。女直朝鲜之于辽民,血统无大差别。安北府外韩人,大半皆儒化女直后裔。建州酋长不杂汉家血统者鲜,满洲为后出之神话。

  13、

  歌德、洪堡的日耳曼,理性、启蒙、世界主义;费希特、施密特的德意志,浪漫、民族、国家主义。两者都必须牺牲对方,而后方可生存。歌德及其晚辈一向相互鄙视,不过前者世故圆滑、后者鲁莽率真而已。歌德、洪堡的日耳曼,随弗里德里希皇太子与英国公主同归没落,非待另一个德意志自我毁灭不能复兴。另一个德意志需要国际新秩序,即革命外交或理想主义外交,然而其不能如法国、美国理想主义外交那样赢得海外支持者,现实主义不过失败中权宜之计,属于政策而非价值。

  因而德国从不能确定其核心利益究在何处:摩洛哥、中非、太平洋?她不谋求具体利益,只知处处破坏国际秩序。若能效法法国,有具体利益,英德早已实现局部妥协。就此而言,现实主义外交不过表象,革命外交决定根本。德国之所欲,不在于具体利益,而在于世界新秩序。

  伤害女王陛下威望或宪法神秘性,必然危及其臣民自由及世界和平。然而,不伤害日耳曼民族威望或国家神秘性,同样必然危及其国民自由及世界和平。国家自由与国民自由不

  能两立,内置于灵魂分裂的国家政治逻辑,懦弱文人不敢面对,何怪乎为老辣政客所轻。

  14、

  “灵魂分裂的国家”或“没有灵魂的国家”不可能有战略,只能等其发现灵魂或退出历史。英格兰在反对天主教和绝对主义的斗争中,发现了新教徒身份认同和英格兰古老自由。

  俄罗斯有两个灵魂:俄罗斯的巴黎时时谋杀俄罗斯的莫斯科,同时也被后者谋杀。俄罗斯与世界的斗争在俄罗斯内部展开,俄罗斯战略是俄罗斯内战的一部分,主要针对另一个俄罗斯。

  15、

  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民族生命中最神秘的一刻,其超验的程度仅次于个人的诞生。起点是初民的乡邦——泥土、风景和地理,终点是末人的国家——塑料、机械和统治。初民只有感性的混沌,末人只有理性的计算。两者都是孤独的浪人,在天地不仁、宇宙孤寂之中演出无意义的布朗运动。他们有无穷的“事件”,但没有“历史”;因为历史是融会贯通的“意义”和“边界”,像雕刻家对待石料一样,凿开“意义”和“无意义”的边界,于是大卫像抛弃了无意义的碎屑,从无形态的粗坯中跃然而出,好像他一直在那里。

  初民与末人之间、生与死之间、石坯与碎屑之间,有民族、灵魂、历史。人类智性的光芒在这一瞬间照亮了宇宙的黑暗,第一次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自己注定落入的那个长夜,在恐惧和颤栗中发现了自己的使命,这个使命就是短暂生命对无尽黑暗的挑战。然后,长夜来临,雕像破碎。留下的满地碎屑虽然像石坯一样无形态无意义,但是不像石坯那样孕育着潜在的生命;只有接受千年劫火的轮回后,才能充当石坯的原料。在十字架君临的库斯科、宣礼塔坐镇的孟菲斯,你可以看到这些碎屑在轮回中跳动。

  16、

  英格兰曾经是一个地理名词,除了岛国的地理形势,在基督教世界和封建西欧的框架内没有特殊性。英国人首先是好天主教徒,然后才碰巧是英格兰国王的臣民,诺曼底人、加斯科涅人也曾经是这样。这不过是常见的采邑转移,他们之间只有地方性、风俗性的差别。鲁昂市民曾经痛恨法兰西国王,坚守他们对英格兰国王的封建义务,只是遭到昏庸的约翰王抛弃,才勉强归降法兰西。3封建自由的基石是保护人和被保护人之间的个人契约,它不承认有别于私人的公共事务概念,与民族的观念不能相容。封建各邦只有家族之间的临时交涉;立足于民族体质或宪制、与国本融为一体、具有使命性质的长期外交政策要到十七世纪以后才会出现。

  十七世纪的英国内战有两条线索,一是循着宗教改革的路线,以反对教皇权力为起点,而后从教会的共和主义(长老会)推出国家的共和主义;二是逆着绝对君主制集权的路线,以保全英格兰传统的混合宪制为起点,而后从国会特权和封建自由推出国会政体和立宪自由。前者是具有高度草根性质的社会动员,越是激进化的教派,其平民化的色彩也就越重。从国教会的“我英伦教会以其睿智恪守中道”,到长老会的保守共和主义,再到独立派的激进共和主义,直至掘地派、平等派的基督教共产主义,几乎可以画出一条从绅士到小市民、商贩再到浪人的阶级曲线。后者则具有显著精英性质,是社会地位高到足够充分感受王权扩张压力的贵族和布尔乔亚上层的精巧设计。

  17、

  这就是“俄罗斯神秘灵魂”的奥秘:两个灵魂争夺一个躯体。这个躯体本来无力承受其中任何一个的负担,但同时承受两者之后,却在分裂和斗争的痉挛中爆发出狂人的蛮力,足以让任何接受理性化程序训练的对手望而生畏。俄罗斯社会为俄罗斯国家燃尽膏脂,但俄罗斯国家从来无法取得与这种牺牲相应的外交成果。她不能确定国本,不知道什么是俄罗斯,当然更不可能知道什么是俄罗斯的利益。从叶莉扎维塔女皇坚定的反普鲁士政策到彼得三世狂热的亲普鲁士政策,从保罗固执的武装中立到亚历山大戏剧性的大同盟,断裂、跳跃和不确定性一直是俄罗斯外交的主要特点,至今仍然如此。如果说英格兰外交那种“罗马式”的稳健来自国本坚固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那么俄罗斯外交那种“马加比式”的痉挛就来自灵魂分裂的紧迫感和狂热性,因为此刻占据俄罗斯的灵魂要求在刹那间伸张自己的正义,不为恺撒即为虚无。马萨里克慨叹:俄罗斯未能经历酝酿的过程,不能享受缓慢和自然的文化带来的益处。但这种想法对“俄罗斯神秘灵魂”毫无意义,因为下一个俄罗斯很可能是她的敌人。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84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6.8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