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海峡两岸关系史(第一卷)
海峡两岸关系史(第一卷)


海峡两岸关系史(第一卷)

作  者:张春英 主编

出 版 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定  价:14.50

I S B N :978721104676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地方史志    

标  签:台海风云  政治热点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中国政治  政治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众所周知,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已是海内外中国人以及国际社会的共识。那么,古,从何时开始?它的源头是什么?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两岸人民是如何不断地融合、共同开发台湾的?台湾又经历过怎样的苦难?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又是如何共同抵御外敌、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而斗争的?台湾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中国人民是如何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等等。这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晓的。然而,这些问题可以从最近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由张春英主编的《海峡两岸关系史》中寻找到答案。
这部著作在新的世纪到来之后、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出版,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该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学术界对海峡两岸关系的研究,在近十多年来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由多卷本、百万字以上、以“通史”形式出版的力作,这还是第一部。从这个角度说,该书具有创造性。该书作者站在21世纪的高度,从两三万年前的史前时期开始,全景式地、追根溯源地系统研究海峡两岸关系历史的发展演变的进程,探讨了其发展的规律。可以说,这部著作的出版,开拓了海峡两岸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弥补了学术界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从结构、体系来看,该书从史前时期开始,以台湾考古发现的三万年前从大陆跋涉到台湾的“左镇人”为标志,一直写到21世纪到来后两岸关系的新发展。该书根据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特点和规律,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开发——融合时期(史前——明中期);变乱——回归时期(明后期——民国时期);内争——对峙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1978大陆的改革开放前);缓和——统一时期(1979大陆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二十一世纪初的两岸关系)。这一分期,廓清了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概括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主题和发展内容,达到了历史的和逻辑的高度统一,从而构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海峡两岸关系史的框架体系。这一创造性的探索,对于进一步建立海峡两岸关系史的专门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众所周知,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已是海内外中国人以及国际社会的共识。那么,古,从何时开始?它的源头是什么?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两岸人民是如何不断地融合、共同开发台湾的?台湾又经历过怎样的苦难?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又是如何共同抵御外敌、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而斗争的?台湾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中国人民是如何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等等。这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晓的。然而,这些问题可以从最近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由张春英主编的《海峡两岸关系史》中寻找到答案。
这部著作在新的世纪到来之后、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出版,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该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学术界对海峡两岸关系的研究,在近十多年来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由多卷本、百万字以上、以“通史”形式出版的力作,这还是第一部。从这个角度说,该书具有创造性。该书作者站在21世纪的高度,从两三万年前的史前时期开始,全景式地、追根溯源地系统研究海峡两岸关系历史的发展演变的进程,探讨了其发展的规律。可以说,这部著作的出版,开拓了海峡两岸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弥补了学术界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从结构、体系来看,该书从史前时期开始,以台湾考古发现的三万年前从大陆跋涉到台湾的“左镇人”为标志,一直写到21世纪到来后两岸关系的新发展。该书根据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特点和规律,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开发——融合时期(史前——明中期);变乱——回归时期(明后期——民国时期);内争——对峙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1978大陆的改革开放前);缓和——统一时期(1979大陆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二十一世纪初的两岸关系)。这一分期,廓清了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概括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主题和发展内容,达到了历史的和逻辑的高度统一,从而构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海峡两岸关系史的框架体系。这一创造性的探索,对于进一步建立海峡两岸关系史的专门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从内容上看,该书史料祥实,内容丰富,观点创新。该书第一卷主要阐述了史前时期到明朝中期的海峡两岸关系,其中大量运用近年来台湾考古新发现,以台湾海峡的地理变迁,从语言、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祥尽地说明了台湾与大陆的密切关系,台湾文化根系大陆;从中国历代王朝对台湾的开发、经营和治理,挖掘新的史料,祥尽地论证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第二卷,日本帝国主义割占台湾后,对台湾同胞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台湾同胞以各种方式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充分体现了台湾同胞爱国主义精神;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到抗日战争,海峡两岸出现了相互激荡的革命斗争的场景。如第三卷中,作者深入探讨了在海峡两岸对立对峙的局面下,两岸却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形成共同反对台湾分离主义的斗争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的优良传统。在第四卷中,集中概括了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民反“台独”反分裂的三次斗争及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探讨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反“独”促统的新战略。这些观点,均俱创新性。
从研究方法来看,该书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以历史研究方法为主,间以分析、归纳、比较、统计等方法;以系统研究方法为主,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辅以专题性研究;以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过程为经线,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关系为纬线,纵横交错、史论结合,编织一幅全方位展现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画卷。
其次,该书的出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及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神圣的历史使命,也是海内外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真诚愿望。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已将“完成祖国统一”列为进入新世纪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大再次阐述。目前,海峡两岸关系问题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两岸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主题之一。该书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出版,并以其丰富的内容,向人们展示了两岸关系的来龙去脉,以地理、人文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史实来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统一的必要性、紧迫性,探讨了两岸关系相依相存的不可分割性;合则两利,分则两损的利益相关性;融合和统一、交往和交流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流等历史的经验和规律,从而适应了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服务于祖国统一大局。该书不仅可供专家学者研究参考,还可为党的对台政策提供咨询和历史的借鉴,具有很强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另外,由于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致使自1949年起两岸相互隔绝30年之久。两岸人民缺乏交流,特别是在“台独”分裂势力的欺骗、蛊惑下,台湾同胞对大陆的了解还不全面,有的人对“一国两制”还有疑虑。该书详细地阐述了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发展,不同时期对两岸关系所发挥的影响作用,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实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努力,以及以台湾同胞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发展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特别是着重论述了新的世纪之初,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新的发展。这些问题的阐述,对于当今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增强两岸同胞特别是青年一代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感,从而消除隔阂,增进共识,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扩大交往交流,推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该书以活生生的历史事实回击了“台独”分裂势力妄图分离台湾、分裂中国,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种种言行,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扫清障碍。
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呼声;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的统一;祖国的统一又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海峡两岸统一的趋势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这既是该书得出的又一科学结论,也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实践的写照。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祖国的和平统一一定能早日实现。

TOP目录

第一卷 开发·融合
第一章 结论
一、研究海峡两岸关系史的宗旨
二、海峡两岸关系史的主题
三、海峡两岸关系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历史分期及主要线索

第二章 祖国的宝岛台湾
一、台湾与祖国大陆三为一体
二、石器时代的台湾与祖国在陆
三、台湾文化根系祖国大陆

第三章 中国历代王朝对台湾的开发
一、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对台湾的经营
二、隋朝对台湾的经略
三、唐朝时期祖国大陆汉族人民开始向台湾移民
四、宋朝对台澎的开拓和治理
五、元朝在台湾设立治所

第四章 明朝前期海峡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
一、澎湖巡检司的裁撤与重建
二、明朝前期向台澎的移民和开发
三、明朝前期海峡两岸的贸易
四、明朝前期汉族与高山族的友好关系

TOP书摘

2.台湾最古的称呼是“夷洲”
古代文献中“岛夷”、“岱员”、“瀛州”、“东缇”是否指台湾,至今仍是有争议的问题。中外学者认识比较一致的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最古老的称呼是“夷洲”。
首先提出“夷洲”这一名称的是《后汉书·东夷列传》:“会稽海外有东缇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洲及澶洲。”其后《三国志·吴书·孙权传》中记载: “黄龙二年(230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宜洲。……得夷洲数千人还。”这两本书对夷洲及其当地人民的生活情况没有详细介绍。三国时期沈莹著《临海水土异物志》对夷洲的方位、地形、气候、居民以及物产都作了翔实的描述,使祖国大陆得以了解台湾。
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一书所记载的夷洲风俗习惯,有很多仍在现代高山族中继续保留,该书所记载的夷洲方位、气候以及自然条件等与现在的台湾酷似。书中记载:“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根据这一段文字可知,夷洲是在浙江临海郡的东南海上,当时的临海郡北起浙江宁海、天台,南至福建的罗源、连江,台湾正在它的东南面。“去郡二千里”这段距离似乎太长。但有学者考证,沈莹所说的这段距离大概是指孙吴万人船队去夷洲的航线。“孙吴这次航行的路线是由台州湾出发,近海缘岸南行到东冶、东安(福建泉州)再横渡海峡取台南市、嘉义一带上岸。这与沈莹记载的二千里大致相当。”①
“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台湾岛地处亚热带,又四周环海,气温可受到海洋的调剂,即使在寒冷的冬季,霜雪也不多见,特别是在南部有长年如夏的暖热,终年绿树青草,“草木不死”。
“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台湾本岛上约有三分之二是山地,而且有很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台湾岛上的高山族依山而居,被称为“山夷”。“夷”是祖国大陆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称谓,“山夷”指出了他们居山的地理环境特点。“山夷”和“高山族”的意义是一样的,这也说明“高山族”这一称谓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
《临海水土异物志》记载:“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齿”,“得人头斫去脑,剔其面肉,留置骨……所得头以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沈莹著录的夷洲“缺齿”、“猎头”的风俗,在后世曾经到过台湾的人的著述中多有反映。例如:
“男子穿耳,女子断齿。”②
“女子年十五、六,去唇两旁二齿以为饰。”③
“女有夫,断其旁二齿,以别处子。”④
“王之所居,壁下多聚髑髅以为佳。”⑤
“每杀人,剔肉存骨,悬之门。门悬髑髅多者称壮士。”①
“自昔盛行杀人馘首之风,以所得人头之多寡定勇武之等第。时而出猎头,得则携归以夸耀于众,举社为之行祝贺式。”⑦
《临海水土异物志》记载的其他风俗,如男子出嫁、社会元统一组织等,都可在后世关于台湾高山族的记载中找到极其类似的记述。
《临海水土异物志》弥补了《三国志·吴书》关于夷洲记载的不足,为我们今天研究台湾和高山族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使我们完全有理由断定,“夷洲”就是台湾,“山夷”即是高山族先民。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38

版  次:1版

开  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47.3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