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吃的真相套装(共3册)
吃的真相套装(共3册)


吃的真相套装(共3册)

作  者:云无心 著

出 版 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1月

定  价:56.00

I S B N :21074013

所属分类: 生活  >  保健/养生  >  饮食健康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保健/养生  饮食健康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吃的真相》

  矿泉水致癌是传说还是事实?豆浆和鸡蛋同吃导致可怕的后果吗?大家热捧的犬豆蛋白有没有传说中的保健功效?全天然的食品添加剂能否让我们不再担心安全问题?阿胶是营养丰富的美容圣品,还是品质很差的蛋白质?

  一个“在实验室里研究做饭”的食品工程博士,以融科学入生活的态度,运用科研结论和权威机构的报告,对食品的营养、功效、安全等诸多问题做出解答;对有问题的食品和企业毫不留情穷追猛打;对广泛流传的错误观念、饮食偏见以及别有用心的虚假宣传进行纠正,作者并不像很多“权威”那样提出“能吃”或“不能吃”,而是告诉大众怎样在了解食品的益害之处和未知风险的基础上理性比较和选择,怎样分辨假象与真相,怎样破除自己的偏见和误解。

  读过本书,你一定会吃得更科学、更放心。

 

  《吃的真相2》

  啤酒不能配海鲜?转基因食物能不能吃?我们到底要不要补钙?胶原蛋白的美容功效到底如何?一天吃上几克螺旋藻能否治病强身?

  食品营养专家、最具人气科普明星云无心延续了畅销书《吃的真相》轻松幽默却不失科学严谨的文风,运用科研结论和权威机构的报告,对近年来热炒的各种养生保健和时尚饮食话题,如转基因食品的好坏、养生大师的真假、绿豆的功用、减肥与美容产品的效果等进行了科学剖析;澄清了广泛流行的错误流言,戳穿了别有用心的炒作与虚假宣传,客观分析了存在争议的饮食观点,并别出心裁地介绍了几种饮食的实验与创新。

  作者秉持一贯告诉大众如何了解食品的益处和害处的诚恳态度和追求科学依据的理性原则,让读者理性判断与自由选择。吃得聪明、咽得放心,科学养生、明智保健。

TOP作者简介

  云无心: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美国普度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专业博士。现在美国从事蛋白质应用方面的研究。

  作为科学松鼠会的科普明星,长期为《新京报?新知周刊》《南都周刊》等知名媒体写稿,并在《瞭望东方周刊》上开设“食色物语”专栏。著有健康科普畅销书《吃的真相》和《吃的真相2》。

  在外从事科学研究多年,与国内任何机构和企业均无利益关系,因此能保持充分的独立性,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证据来解析现代食品问题。

  科学松鼠会: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传播公益组织,由著名科普作家姬十三创立,旨在“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该组织汇聚了一批海内外最优秀的华语青年科学传播者,他们绝大多数受过科学专业训练,文字出众,视野开阔。现有成员一百多名,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美国、英国等八个国家和地区。

  成员以集体专栏的方式为《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读者》《男人装》等媒体供稿,并以个人名义为《南方周末》《新京报》《时尚先生》《智族GQ》《外滩画报》等几十家一线媒体写作。《南方周末》评价说:“松鼠会的文字作品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本土科普作品的重要来源。”

  2008年,科学松鼠会博客参与“德国之声”博客大赛评选活动,被评为“全球最佳博客公众奖”,2009年创立者姬十三被《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中国娇子”青年领袖,并被《南方都市报》评选为“年度文化英雄”,获《南方周末》年度媒体致敬之专业贡献奖,2010年获友成基金会“优秀社会企业奖”之“新公益发展潜力奖”。

  “去参加科学松鼠会的活动”,已成为大中城市青年人的新时尚。

TOP目录

《吃的真相》
推荐序一  爱科学更爱厨娘
推荐序二  实验室里的新美食学
自序
第一章  营养诚可贵
  豆浆不能与什么一起吃
  牛奶PK豆浆
  要鸡汤,还是要鸡肉
  益生菌如何益生
  像赶时髦一样追逐大豆蛋白
  你家宝宝吃什么
……
第二章  苗条价更高
  教你读懂减肥食品
  “美容圣品”的大众神话
  “香蕉减肥法”,实在想当然
  果汁,你喝不喝
  嫩肉剂和木瓜蛋白酶
  氢化油有多大的危害
  所谓“竹盐减肥”
  ……
第三章  若为安全故
  掀起蒙牛MP的盖头来
  OMP与耍赖
  当奶粉造成肾结石
  如何看待三聚氰胺的“安全标准”
  食品添加剂,从三聚氰胺谈起
  惴惴不安苏丹红
  激素、鸡肉与卵巢囊肿
  面筋蛋白与麸质过敏症
  “全天然”的防腐剂
  一只小鸡几个翅膀
  异黄酮的是是非非
  增稠剂为何存在
第四章  偏见皆可抛
  关于微波炉的那些传言
  红酒加雪碧好吗
  美国人不怕瘦肉精
  苹果真的可以抗癌吗
  六问固元膏
  法国悖论:饮酒有助健康
  喝水也会得癌症吗
  五行蔬菜忽悠汤
  味精、鸡精与鸡粉
优质蛋白就该多吃吗
  “隔夜菜”是否真的致癌
……

《吃的真相2》
关于吃的科学:云无心对话《中国商报》(代序)
第一章流言一锅端
我为什么不怕转基因
左旋肉碱能不能减肥?
“养生大师”为什么爱绿豆?
“吃辣椒导致肺癌”纯属谣传
莫把洋葱炒成了绿豆
苹果醋,不过是醋
卸妆之后的螺旋藻
胶原蛋白美容与院墙上的画
咸鱼要吃不?
灵芝有多“灵”?
啤酒不能配海鲜?
原汤能否化原食?
燕窝能否保胎?
吃什么能补什么?
月见草油只是传说
天然的不等于绝对安全
孕妇要不要吃亚麻酸?
……

TOP书摘

1 啤酒不能配海鲜?

  夏天,冰凉的啤酒加上美味的海鲜,对很多人而言极具吸引力。不过,你也许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吃海鲜不能就啤酒,否则就会痛风。

  这种说法有许多现实事例的佐证:经常有人吃完海鲜喝完啤酒,痛风就发作。当送去医院就诊,医生往往会叮嘱:海鲜中大量含有一种叫做嘌呤的物质,它经过代谢之后会转化为尿酸,尿酸过多会导致痛风,所以一定要少吃海鲜,尤其不要边吃海鲜边喝啤酒。于是,这条饮食搭配禁忌变得几乎人人皆知。

  社会上传说有许多饮食搭配禁忌,大多并不是合理可靠的。不过,海鲜啤酒的这条跟其他不同,不能说它完全是错的,只是它并非问题的全貌。嘌呤确实会代谢成尿酸,尿酸的累积确实会导致痛风,海鲜中也确实含有相当多的嘌呤。不过,嘌呤在食物中广泛存在,并非只存在于海鲜中。一般而言,海鲜及肉类中含有比较多的嘌呤,动物内脏含量更高。一些植物性食物,比如豆制品中也含有一定量的嘌呤。对痛风病人而言,吃任何嘌呤含量高的食物都可能引发症状。

  “吃海鲜不能喝啤酒”的原因,最常见的解释是说啤酒中含有维生素B1,而维生素B1导致嘌呤转化为尿酸。这种说法全无道理。虽然啤酒生产中使用的酵母里含有大量维生素B1,但酵母用量很小。所以啤酒中的维生素B1含量非常低,完全可以忽略。而且维生素B1的吸收,还会受到酒精的抑制。同时,嘌呤转化为尿酸是正常的代谢,并不是不吃维生素B1就能够避免的。

  另一种解释是说,啤酒中的酒精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会跟尿酸竞争排出途径,影响了尿酸的排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吃了任何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再喝酒,理论上都会导致这样的后果。酒精本来就是增加痛风风险的重要因素,跟吃不吃海鲜没有什么关系。

  对痛风病人来说,喝酒吃海鲜(或者各种肉和动物内脏),都可能加剧症状。200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者对几万人进行了长达12年的追踪,在此期间发现了几百个痛风病例。研究者把这几万人按照日常饮食中肉或者海鲜的食用量平均分成五组,对比他们的饮食习惯,发现吃肉或者海鲜最多的那一组人,比吃得最少的那一组人,痛风发生率大概高50%。对于健康者而言,考虑到痛风的发生率本来也不算高,吃肉或者海鲜对痛风的影响,大致跟红肉(猪肉、牛肉等)对某些癌症风险的影响相当——饮酒的影响也与此类似。

  那么,吃海鲜的时候到底能不能喝啤酒呢?对本来有痛风症状的人而言,任何高嘌呤的食物都是应该避免的,海鲜只是其中一类(甚至都不是嘌呤含量最高的);任何酒精饮料更应该避免,啤酒也只是其中的一种。对健康者来说,这就完全取决于你在口腹之欲与健康之间的权衡了:如果要“绝对安全”,那么嘌呤含量比海鲜还高的动物内脏以及含量与海鲜差不多的各种肉,都不应该吃;而喝酒,本来就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跟吃不吃海鲜无关——在增加痛风的风险之外,它还有许多其他的不良影响。吃海鲜喝啤酒,确实会增加痛风的风险,不过跟平常的喝酒吃肉相比,这一风险并不见得更大。

  2“隔夜菜”是否真的致癌

  但凡关注食品健康的人,肯定听过“隔夜菜致癌”的说法。在网络、报刊上甚至有某人吃了隔夜菜被送进急救室的报道。许多专家也纷纷解释,隔夜菜会产生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更有甚者指出,“蔬菜每加热一次,致癌物增加几十倍”。那么,蔬菜中有多少致癌物?它们又从何而来?“隔夜”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蔬菜,又该如何保存和食用呢?

  致癌物,不可避免的存在

  氮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元素,植物的生长必须要有氮肥。植物吸收环境中的氮,通过复杂的生化反应最终合成氨基酸。在这个过程中,硝酸盐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步骤之一。在植物体内有一些还原酶,可以把一部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所以,所有的植物中都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现在的科学研究结果一般认为硝酸盐本身是无毒的,而亚硝酸盐如果大量进入人体的话,可能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血液失去携带氧的能力,从而出现缺氧症状,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对亚硝酸盐更广泛的忧虑还在于它在人体内可能转化成亚硝胺,而后者是一种致癌物。

  我们的所有饮食,水、肉、蔬菜、水果等,都不可避免地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根据欧美等国的统计,在正常饮食中,蔬菜是硝酸盐最主要的来源,而亚硝酸盐往往跟硝酸盐的转化相关。在植物性食物中,又以绿叶蔬菜的含量最高。

  除了蔬菜种类本身,硝酸盐的含量还跟种植方式、收割期等因素有关。不同的蔬菜之间,同种蔬菜的不同产地、不同季节之间,硝酸盐的含量也会大大不同。

  不过,在正常情况下,蔬菜中的这些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距离危害人体的剂量还有相当的差距。而且,蔬菜对人体健康有着许多明确的好处。所以,科学界、食品卫生机构还是推荐人们多吃蔬菜。

  这样,我们关心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在获得蔬菜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尽量减少可能的危害?

  “隔夜菜”,与“夜”无关

  晚上炒了一盘菜,没吃完,第二天再吃,当然就叫“隔夜菜”。不过,正如有人问的:如果我半夜吃呢?如果我早晨炒了,晚上吃呢?

  从食品科学的角度来说,隔不隔夜不是问题所在。问题的实质是做好的菜在保存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我们担心的是蔬菜中的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这个转化过程可以由蔬菜中本来的还原酶来实现,不过在菜被加热做熟的过程中,这些酶失去了活性,这条路也就被截断了。另一种途径是细菌的作用,本来蔬菜被做熟,其中的细菌也被杀得差不多了。但是在吃的过程中,筷子上会有一些细菌进入菜中;在保存过程中,一些空气中的细菌也有可能进入剩菜中。做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繁衍,在适当的条件下它们会大量生长,而生长过程中硝酸盐就可能转化成亚硝酸盐。

  这样的一个过程,与隔不隔夜无关,只与保存条件有关。最后菜中会有多少亚硝酸盐产生,首先取决于蔬菜本身;其次是做熟的蔬菜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保存;第三才是保存了多长时间。

  不吃“隔夜菜”,吃什么

  根据前面的分析,“隔夜菜”确实可能会产生致癌物亚硝酸盐。如果我们不吃“隔夜菜”,是不是就解决问题了呢?

  那得看跟什么吃法相比:

  如果我们可以每餐都买新鲜的蔬菜,做多少吃多少,那么不吃“隔夜菜”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把买来的蔬菜放到“隔夜”之后再做,跟做熟了之后放置“隔夜”相比,差别在哪儿呢?

  首先,蔬菜里的还原酶还保持活性,它们可能继续把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其次,蔬菜上的细菌依然存在,外部的细菌也依然可以进入到蔬菜里去。不过因为蔬菜是完整的,它们对于细菌的天然保护机制可能还继续起作用,所以细菌的生长也可能不如在“熟菜”中那么如鱼得水。

  毫无疑问,不管是做成了“熟菜”还是把生蔬菜放到第二天再做,菜中都可能产生亚硝酸盐。一旦产生,就无法去除。至于哪种方式产生得多,影响因素太多,除非针对每一种菜、每一种保存条件来做实验检测,否则难以得出简单的结论。

  话题之外:“隔夜肉”又如何

  在继续说蔬菜之前,我们顺便来说说“隔夜肉”的问题。肉中天然含有的硝酸盐非常少,通常肉的安全性问题更多地来自于细菌生长。跟蔬菜不一样的是,生肉也很适合细菌的生长,而且生肉本身携带的细菌可能更多。即使是在冰箱的“保鲜”温度下(通常4℃左右),生肉放不了几天就会长出大量细菌。如果把肉煮熟,杀死了肉本来携带的“菌种”,就会好一些。

  不过,保存后的生肉在做熟的时候会经过高温长时间的加热,长出的细菌会被杀死。而熟肉的加热通常要温和得多(“热菜”嘛,顾名思义加热了就行),已经产生的细菌不会被杀死,反而会更危险一些。

  所以,对于肉来说,最有效的方式是每次少买,尽量减少储存时间。如果要保存的话,尽量放在冷冻室中,基本上可以防止细菌的生长。“保鲜”储存的肉,洗干净、包好可以减少细菌的入侵机会。做熟的肉,也要密封,下一次吃的时候充分加热。对于肉来说,通常的加热不会产生任何有害成分,最多只是影响口味而已。

  肉中本身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都不多。工业加工的肉类熟食,一般会含有一些防腐剂。最常用的防腐剂正是亚硝酸钠。亚硝酸钠的安全性已经有了大量的检测数据。简单说来,就是合法使用量下不会给人体带来能够检测到的危害。但是如果超量食用来源不明的熟肉制品,就比较危险了。

  总结:如何保存和食用蔬菜

  回到蔬菜上来。因为蔬菜对于健康有明确的好处,我们不可能因为“可能”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存在就不吃。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又使得很多人不可能像农民那样每顿饭从地里现拔蔬菜做来吃。对许多人来说,买一次菜吃几天也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所以,保存蔬菜就成了食品健康中很重要的问题。

  蔬菜中亚硝酸盐的产生,原料是蔬菜中的硝酸盐,转化条件主要是细菌生长,“隔夜”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减少亚硝酸盐的产生,可以多管齐下。首先,减少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的保存时间,增加买菜频率;其次,需要保存的蔬菜,洗净包好可以减少携带的细菌,做好没吃完的蔬菜,也可以封好保存在冰箱中。“隔夜”并非亚硝酸盐产生的关键,加热也不会增加致癌物的含量。当然,蔬菜中的许多种维生素在加热的时候会被破坏,多次加热的蔬菜也比较难吃。从“好吃”的角度来说,“隔夜菜”确实比较差;从营养的角度来说,多次加热确实有一定影响;但从安全性的角度说,加热并没有什么问题。隔夜菜,也完全没有传说中的“致癌”能力。

  聚议厅

  Yz小白:

  1.隔夜茶的概念很难区别

  早晨泡的茶下午喝很常见。深夜工作泡的茶,清早起床后喝,茶水中发生的变化不会比白天大,如果非得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倒是白天的气温高,茶水变化可能更大些。

  2.还有人推测,隔夜茶会产生亚硝胺这种致癌物质

  首先,应该肯定茶叶中即使有亚硝胺,也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日常食用的许多食物中,如面包、蔬菜、腌菜、咸鱼、咸肉等均含有亚硝胺(如上文),而且其中的量较茶水中的多多了,可也没见大家都不吃饭菜了。

  隔夜茶因为时间过久,维生素大多已丧失,且茶汤中的蛋白质、糖类等会成为细菌、霉菌繁殖的养料,所以,人们通常认为隔夜茶不能喝。隔夜茶,应以不变馊(变质)为度。夏季温度高,茶水易酸败变味,如果搁置了二十四小时以上,最好不喝,否则会引起腹泻。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共3册

版  次:1-2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6.8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