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
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


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

作  者:(印)阿马蒂亚·森

译  者:李风华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6月

定  价:35.00

I S B N :978730019343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唯一的亚洲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教授为建立一个更多尊重与理解、更少冲突与暴力的世界所做的有益探索与思考!
世界也许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暴力,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这部包罗万象的哲学著作中认为,驱使着这些暴行的,不仅仅是那些不可解脱的仇恨,还有人们的思想混乱。
在11岁那年,阿马蒂亚?森生平第一次亲历了杀戮。20世纪40年代在印度突然爆发的印度教徒—穆斯林骚乱的双方都受到了别人的有意挑唆。这场骚乱中的绝大多数受害者——包括印度教徒与穆斯林——都是同属一个阶级的劳动人民。而应当对这场血腥屠杀负责的,只有宗教身份这种单一划分的观念。
在这本新作中,森指出,与过去一样,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冲突与暴力都受这种单一身份的幻象影响。显然,越来越多的人们根据宗教立场(或者“文化”或“文明”)来划分世界,而忽略人们看待自身的其他方式——诸如阶级、性别、职业、语言、文学、科学、音乐、道德或政治立场,并且否定了合理选择的现实可能性。一旦根据这种观点来界定不同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人类就被严重地压缩并置于“小盒”之中。
在本书中,森颠覆了那种惯用的概念,诸如“整个中东”或“西方思想”。通过对文化多元主义、恐怖主义和全球化的精辟分析,他得出了结论,我们应当更为清晰地理解人类自由,并成为全球公民社会中富有建设性的公共表达者。森证明,尽管最近世界陷入了战争循环,但只要我们坚持这一理念,这个世界也同样能够稳定地迈向和平。

TOP作者简介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森1933年生于印度,现在仍然保留印度国籍。1953年森在印度完成大学学业后赴剑桥大学就读,1959年取得博士学位。森曾执教于伦敦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现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
森的突出贡献表现在五个领域内,分别是:社会选择理论、个人自由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福利和贫困指数衡量、饥荒问题与权利分配不均的关系以及道德哲学问题。
森的学术思想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遗产。他深切关注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难的人们,被誉为“经济学良心的肩负者”、“穷人的经济学家”。森的思想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就是按照他的理论框架设计的。197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认为,“在社会选择、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更广泛的分配伦理学以及与这些领域相关的测量问题上。森是一位无可怀疑的大师。”

TOP目录

第1章 幻象的暴力
对相互竞争的社会联系的认可
约束与自由
说服他人
对选择与责任的否定
文明的禁闭
超越宗教
穆斯林与知识的多样性
混乱之焰
第2章 理解身份认同
身份无关论与理性的白痴
多重关系与社会环境
对立身份与非对立身份
选择与约束
社区身份与选择的可能性
优先性与理性
第3章 文明的界限
单一视野与貌似深刻
文明解释的两个困难
论把印度视为印度教文明
论所谓西方价值观的独特性
民主的全球根基
西方科学与全球历史
拙劣的概括与模糊的历史
第4章 宗教联系与穆斯林历史
宗教身份和文化多样性
穆斯林宽容和多样性
非宗教性考虑和多样化的优先性
数学、科学和知识的历史
多重身份和当代政治
反对恐怖主义与认识身份
恐怖主义与宗教
穆斯林身份的多样性
第5章 西方与反西方
殖民化思想的辩证法
亚洲价值观与一些更小的主题
殖民主义和非洲
原教旨主义和西方中心性
第6章 文化与束缚
虚构的真理和实际的政策
韩国与加纳
日本的经历和公共政策
宽广视野中的文化
多元文化主义和文化自由
学校、理性和信仰
第7章 全球化与抗议
抗议、准确性和公共理性
批评、抗议和全球团结
知识界的团结
地方性对全球性
经济全球化和不平等
全球贫困和全球公平
更加公平的可能性
忽略与责任
贫穷、暴力和义愤
意识和身份认同
第8章 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
英国的成就
多元单一文化主义的问题
理性的优先性
甘地的论点
第9章 思考的自由
暴力的滋生
高级理论的低级运用
单一性幻象的惩罚
全球性抗议的作用

一个可能的世界 

 

注释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TOP书摘

其次,并非所有的身份都具有持久的意义。不难看到,某些群体身份仅仅只是短暂并且是非常有条件的。美国喜剧演员默特·萨尔(Mort Sahl)有次去看一部长达4个小时的冗长电影《出埃及记》(Ex —26odus)(有关摩西率领犹太人走出埃及的故事)。他代表他的疲惫不堪的同仁们向导演诉求道:“奥托,让我的人走吧!”这群精疲力竭的观众们确实都有相互怜悯之心,但不难看出,萨尔所说的“我的人”与摩西——做出那一著名恳求的最初的人——一所率领的有严密组织和强力统治下的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我们首先来看接受性问题,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分类,但并非所有可能的分类都能够合理地成为一个人重要身份的基础。我们来考虑一组世界上所有在当地时间上午9:00至10:00之间出生的人。这是一个清晰的和有完整定义的群体。但我们很难想象他们会为在该群体内达到团结并为由此而产生的身份认同而兴奋。同理,所有脚穿8码鞋的人通常并不会因鞋码相同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虽然在购鞋时,或想脚穿它兴高采烈地走遍世界时,鞋码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给人划分类别几乎可以随意为之,但要做到身份认同就难了。更有趣的是,一种具体的分类能否恰当地构成一种身份,还取决于社会环境。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16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93.7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