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散文小说史
中国散文小说史


中国散文小说史

作  者:陈平原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定  价:39.00

I S B N :9787208121829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学史论  >  研究与赏析    

标  签:文学  文学理论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陈平原创作的《中国散文小说史》是一部阐述中国散文和小说发展历史的专题著作。《中国散文小说史》分“绪论”和上下两编。上编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散文发展的过程;下编则以类型的演进,阐述中国小说发展的轨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TOP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第一、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当年游侠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等著作三十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TOP目录

第一章 绪论:中国散文与中国小说
  第一节 关于“散文”
  第二节 关于“小说”
  第三节 文类边界的建立与超越
  第四节 本书的叙述策略
上编 中国散文
  第二章 史传之文与诸子之文   显示全部信息第一章 绪论:中国散文与中国小说
  第一节 关于“散文”
  第二节 关于“小说”
  第三节 文类边界的建立与超越
  第四节 本书的叙述策略
上编 中国散文
  第二章 史传之文与诸子之文
    第一节 从言辞到文章 
    第二节 从直书到叙事
    第三节 百家争鸣
    第四节 诸子遗风
  第三章 辞赋、玄言与骈俪
    第一节 两汉辞赋
    第二节 魏晋玄言
    第三节 六朝骈俪
    第四节 山水与纪游
  第四章 古文运动与唐宋文章 
    第一节 唐代古文运动
    第二节 宋代古文运动
    第三节 赠序、墓志与游记
  第五章 八股时代与晚明小品
    第一节 八股文体
    第二节 文必秦汉
    第三节 独抒性灵
    第四节 晚明小品
    第五节 从山人到遗民
  第六章 桐城义法与学者之文
    第一节 选本的魅力
    第二节 古文与时文
    第三节 桐城文章 
    第四节 学者之文
  第七章 从白话到美文
    第一节 报章与白话
    第二节 译文与美文
    第三节 杂感与小品
    第四节 孤独与生机
下编 中国小说
  第八章 史传精神与小说笔法
    第一节 古小说的起源与分类
    第二节 博物与琐言
    第三节 逸事与志怪
    第四节 随笔杂录与姑妄听之
  第九章 作意好奇与诗人情怀
    第一节 唐人小说的渊源及体式
    第二节 女性魅力与游侠精神
    第三节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第四节 从记录见闻到自述生平
  第十章 说书人与叙事者
    第一节 话本小说的酝酿与独立
    第二节 庶民的悲欢与听觉的艺术
    第三节 文人的介人与叙事者的呈现
    第四节 教诲、游戏与讽谕
  第十一章 英雄与历史:以民间叙事为根基
    第一节 重建社会秩序——以《三国演义》为中心
    第二节 落寞英雄路——以《水浒传》为中心
    第三节 神魔与游记——以《西游记》为中心
    第四节 侠义与公案之分合——说书风格的滞留
  第十二章 儿女与社会:以文人想象为主体
    第一节 欲望与家庭——以《金瓶梅》为中心
    第二节 才子佳人的新变——以《红楼梦》为中心
    第三节 女性命运之关注——清代小说的另一侧面
    第四节 士人心态与社会风隋——以《儒林外史》为中心
  第十三章 中国小说之转型
    第一节 域外小说的刺激与启迪
    第二节 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第三节 小说的书面化倾向
    第四节 两代人的事业
参考文献
生命中必须承受的“重”——《中国散文小说史》新版后记

TOP书摘

首先,赋之别于入乐的《诗经》与大郝入乐的《楚辞》,就在于其“不歌而诵”;摆脱弦乐歌舞而注重文字的表现力,这对于赋作为一种文体的独立发展至关重要。其次,章学诚的引入先秦诸子之文,对于解释赋之“假设问对”、“恢廓声势”、“排比谐隐”、“徵材聚事”等结构及表现特征大有帮助,而且更能说明赋后来的发展为何远于诗而近于文。第三,敷陈夸饰乃“赋”之本义,《文心雕龙·诠赋》所说的“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于是也就成了赋最容易辨认的风格特征。最后一点常常引起争议:赋到底能否真正起到“讽谏”的作用?该如何评价其“劝百讽一”? 

最早对“靡丽之赋,劝百讽一”进行反省的,当推西汉大儒兼赋家扬雄。除了以上所引见于《史记·相如传赞》末附扬雄语外,其余文献也都与其相关。《汉书·扬雄传下》称“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也”,而以丽靡之词极力描摹,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陵 

云之志。繇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何止“讽谏”之说落空,赋家成功的描述,说不定还起“怂恿”的作用。故胸有大志的扬子云,在其模仿《论语》而作的《法言·吾子》中,将自家擅长的作赋贬为“壮夫不为”的“雕虫篆刻”。这种自我反省,到了史家笔下,便成了《汉书·艺文志》的“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辞,没其讽谕之义”。可此前呢?司马相如不也“劝而不止”吗? 

或许“赋”这一文体,本就难以承当讽谏的“神圣使命”。挚虞《文章流别论》批评汉赋假象过大、逸辞过壮、辩言过理、丽靡过美,并称“此四过者,所以背大体而害政教”。可没有夸饰与靡丽,如何“假象尽辞,敷陈其志”?以所谓的“古诗之义”,来要求正在寻求独立品格的“赋”,本就不够公平;更何况死守儒家之“诗教”说,对文学的发展实在不利。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96

版  次:2

开  本:大32开

加载页面用时:126.4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