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作  者:(美)乔纳森·科尔 

译  者:冯国平 等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定  价:66.00

I S B N :9787020099009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教育  社会科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乔纳森·R.科尔编写的《大学之道》是对美国大学历史研究。本书对美国众多大学为什么会在二十世纪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一百所大学做了一个历史的梳理,指出美国大学在发展初期,从所效法的两种模式——英国模式与德国模式——中,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TOP作者简介

       乔纳森·R科尔担任哥伦比亚大学首席学术官(教务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长达十四年(1989—2003),在美国广为人知。他现居纽约,担任哥大约翰·米切尔·梅森讲席教授,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

TOP目录

第一部分 名校崛起
第一章 大学的理念
第二章 在动荡年代走向成熟
第三章 通向伟大之路
第四章 建造卓越之塔
第五章 寻找黄金时代
第六章 成长的烦恼
第二部分 改变我们生活的发现
第七章 寻找更光滑的卵石:国家的创新体系
第八章 一切始于果蝇:遗传学、基因组学和医学研究
第九章 巴基球、条形码和全球定位系统:我们的起源、我们的星球和我们的安全
第十章 认识你自己:文化、社会和价值观
第三部分 直面挑战并展望未来
第十一章 学术自由和自由探究
第十二章 敌人是我们自己
第十三章 “政治”科学
第十四章 天堂里的烦恼?


致谢

附录A 排名前列的美国研究型大学
附录B 一个关于大学做出的发现的网站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TOP书摘

大转型

  当代对大学理念的辩论可以追溯到英国出生的约翰·亨利·纽曼所做的九篇系列演讲。虽然成长于一个圣公会家庭,但纽曼却在1845年他四十四岁时皈依了天主教,并在1879年被封为红衣主教。他死于1890年,在世时写的几本书受到高度评价。在这些演讲中,他谈到“大学的理念”,并且讲述了他在爱尔兰建立一所罗马天主教大学所付出的努力。他将这所大学设想为一个“绅士训练场”。

  大量吸取他自己在牛津三一学院做学生时的经历,纽曼关注的是大学的教学使命,即知识的传授和保存,而不是知识的生产。他提供的蓝图,规划了大学应该做什么,也许同样重要的,大学不应该做什么。

  纽曼认为,大学应该与研究活动分离。“如果大学的目标”,纽曼说道,“是科学和哲学发现,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大学要有学生;如果是宗教训练,我不明白它为什么会成为文学和科学的所在”。新知识的创造和其应用应该留给像英国皇家学会那样的伟大的独立学会,或者和大学没有依附关系的研究所。虽然纽曼关于大学目的和结构的理念为随后几十年里教育工作者的辩论设定了框架,但幸运的是,它没有影响大学的实际演进一至少在美国如此。不过,在二十世纪随着大学成长,其角色和功能越来越多,一些美国的教育者往往带着些许怀旧情绪重提纽曼;这些人似乎在看着一个拥有太多器官、机体在不断扩大的生物而忧虑,而纽曼的大学主要是教学之地的简单设想对他们来说又有了一定吸引力。但是没有回头路了——这个生物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生命。

  虽然纽曼的大学理念从未在美国获得真正的号召力,美国教育工作者却确实吸收了欧洲模式的经验。美国研究型大学许多早期的领导人曾前往国外大学,接触那里的学者和科学家,竭力理解德国、英国和法国的高校如何组织。事实上,他们中许多人在欧洲学习,然后回到美国,旨在将其经验带给美国学生。在研究型大学的早期,学生学术流动的方向主要指向欧洲。当然,当时在德国和英国留学也相对便宜。

  在十九世纪的大部分时段,德国大学强调纯理论研究,其研究工作有意识地与实际应用脱节。但到了二十世纪初之前,德国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科学成果(比如化学),就要被用于包括工业和军事在内的许多实际目的了。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成为德国大学的显著特点。德国大学有四种培训学者和科学家的方式。讲座用来传递新研究的成果和背景材料。研讨会和实验室用来推进新知识。也许最为重要的是,教授教给学生基本方法和技巧。这些教授相当于师傅,和学徒工一起在明确的等级结构中工作;教师也处于这样的层级结构中。

  在十九世纪的德国,在社会中占有突出地位的技术培训是在另外的机构中进行的,而文理中学开设的是基础课程和工具课程(相当于美国很多本科课程)。大学则在很大程度上漠视职业课程。来自美国的访问者被教授与其讲座质量、开办研讨会和重视实验室这种学习组织方式所吸引,并喜欢上了这种与其他学生随意交往的自由。不过,他们并不认可德国体系中等级森严与较为专制的倾向,他们发现如果没有这些缺点,像柏林大学和哥廷根大学这样的地方就非常优秀了。

  如果说德国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进行高级研究的蓝图,英国人则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组织本科学院教育的大纲。英国模式的核心是大学之下的本科生学院——就是在古老的牛津和剑桥学院里最为突出的住宿模式。作为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牛滓一直作为一个松散的二级学院联盟而存在。本科教学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围绕小组或个别辅导组织的,在哲学和政治科学等专业领域里学生和老师每周进行这样的辅导。各个学院有自己的设施和图书馆,以及独立和大不相同的捐赠基金。哈佛和耶鲁等新英格兰地区早期的学院采用的就是牛津、剑桥的组织形式。

  在整个十九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对高等教育和大学感兴趣的美国人毫无疑问羡慕他们在德国看到的一切。也许这是当时的许多观察者中文化自卑的一种体现。不过事实上,德国大学确实要优于美国高校。在柏林或哥廷根等地工作的科学家和学者都很优秀,这反映在二十世纪最初几十年颁发的诺贝尔奖上。诺贝尔奖经常授予较早时期所做的工作;德国科学家,还有他们的法国同行,摘得了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的大部分诺奖。那些将改变大学理念的未来的大学校长,大多数推崇德国大学,并在其中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康奈尔大学首任校长安德鲁·迪克森·怀特在柏林大学学习时,看到“他对大学的理想不仅实现了,而且扩展和升华了”。由于柏林大学的经历,他决心要为美国教育做点事情。他的工作最终导致康奈尔的诞生。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584

版  次:1

开  本:大16开

加载页面用时:35.1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