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婚姻史:婚姻制度的精细描绘与多角度解读
婚姻史:婚姻制度的精细描绘与多角度解读


婚姻史:婚姻制度的精细描绘与多角度解读

作  者:(加)伊丽莎白·阿伯特 著

译  者:孙璐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定  价:49.80

I S B N :978751172069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文化史    

标  签:文化  文化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编辑絮语  [展开]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作者以热情与好奇,将最公开又最私密的婚姻关系——男男女女之间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在字里行间
“婚姻”对人类和每一个个体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备受称颂的历史学家伊丽莎白·阿伯特将其视为一种法律、习俗和宗教方面的制度,并在爱情和责任、性与忠诚、育儿与同居、经济互相分担、社会认知等方面探讨婚姻的真相,涉及同性结合、父母包办、嫁妆、自婚和童婚、婚姻礼仪等。
配偶双方除了在一起还有什么别的选择?以死亡为终点的婚姻,平均延续时间有多长?穿长裤的丈夫和穿裙子的妻子每天都在过着怎样的生活?男人剥夺女性的投票权、控制属于她们的金钱、获得她们孩子的监护权、不受惩罚地搞外遇,到底有多普遍?家务管理的标准和现实是什么样的?食物如何准备?离婚还很罕见的时候,离婚法是什么样的?富人和穷人的婚姻体验分别是怎样的?解开古老规条的婚姻今天面临哪些问题?人类婚姻的前景到底如何?

TOP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阿伯特(Elizabeth Abbott),加拿大作家、历史学家。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历史学博士,1991年到2004年担任多伦多大学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University of Toronto)大学女生部主任。她对社会正义和女性问题、动物治疗、环境等领域有特殊兴趣。其人类关系三部曲《婚姻史》《独身史》和《情妇史》深受好评,被翻译成16种语言出版。1991年获得国家杂志环境写作奖。其著作《糖:苦甜参半的历史》获得2009年查尔斯 泰勒奖非小说类提名。阿伯特还是书评家和演说家。她新近成为祖母。她是个流浪狗救援者,和三条狗、两只猫住在多伦多。

TOP目录

第一部分 历史上的婚姻
引 言 过去的婚姻(真相)
第一章 过去的丈夫与妻子
第二章 婚姻与生命礼仪
第三章 婚礼与婚后
第四章 婚姻中的爱与性
第五章 婚姻与家居
第六章 你们要生养众多:作为婚姻核心的子女
第七章 出现问题怎么办  
第二部分 现在与未来的婚姻
引 言 我们心目中的过去与现在的婚姻
第八章 未婚者与时常单身者
第九章 从同性恋角度看待婚姻的本质
第十章 现代婚姻中的子女及其抚养
第十一章 无论贫穷富足:婚姻与金钱
第十二章 婚姻与种族
第十三章 婚姻政策
第十四章 婚姻争论的核心问题
尾 声 休止符
注 解 

TOP书摘

第二章 婚姻与生命礼仪
嫁妆箱与进入社交圈

大多数西欧和北美的女孩都盼望结婚,而且在婚姻方面深受各种文学作品的影响。她们需要在了解本国婚姻习俗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家庭。女性亲属会帮助她们准备一只“嫁妆箱”(hope chest,“希望的箱子”)。“嫁妆箱”这个名字本身就反映出不是所有女孩都能找到理想的丈夫。嫁妆箱是个坚固的盒子——不过有时候可能是一只抽屉或者衣柜的一部分——专供存放亚麻衣料和银器等基本的家庭用品。嫁妆箱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农业文化,在 19世纪的最后十年和 20世纪的最初十年这段时间里,欧洲和北美的农民与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孩们都有这么一只嫁妆箱。
直到最近几十年,嫁妆箱在北美家庭中还是相当普遍。1967年,大学生们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有 38%的家庭为女儿备有嫁妆箱。“在某种程度上,”研究者们总结道,“嫁妆箱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反映出年轻女子待嫁的心情,从现实角度看又表现出她们对未来家庭生活未雨绸缪的考虑。 ”从生日时积攒的勺子、圣诞用的茶杯、复活节枕套等物品可以看出成长中的女孩的价值观与期盼,让我们从家庭用品方面对其婚姻生活有所了解。
特权阶级女子的嫁妆箱则有所不同,她们大部分希望寻觅与自己门当户对的配偶。工业革命结束后,资产阶级变得十分富有,他们甚至可以和贵族阶级联姻,因为人们总是希望把社会和经济地位相当的青年男女撮合到一起。年轻女子“进入社交圈”的仪式为这种撮合提供了机会和场合。这些少女通常只有十七八岁,借着参加舞会、宴会和正式邀请的机会步入成人社会。在英国,圣詹姆斯宫的会客室是有身份的年轻女子的首选社交场所,此外还包括其他皇家宫殿、舞厅或者豪华饭店等。
这些女子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跳舞、唱歌或者演奏乐器的场合,借机了解各种社交规则和风俗,顺便展示自己的外貌。当然,这些活动的效果都要受到其父母社会地位、名声、财富以及其本人会给自己的婚姻带来什么好处的影响。
少女们有一个社交季的时间寻找丈夫,在英国是 4月到 8月,在北美通常是 11月到次年 1月。早在 1748年的美国,费城就有 59个家庭为年轻女孩们举行“跳舞聚会”,帮助她们进入社交圈并且找到未来的丈夫。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女孩及其父母会非常失望。她仍然会结婚,但是由于每个社交季节都有新人到来,她会降低择偶标准,其在婚姻市场上的估价也会打折扣。
南北战争之前的美国南部,十多岁的女孩从学校毕业后就要进入社交圈,在那里寻找并取悦心仪的情郎,然后与之结婚,把余生奉献给操持家务和养育儿女,就像她们的母亲一样。从无数女子的日记来看,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虽然她们进入了社交圈,穿着时髦的衣服展示自己的教养和容貌,但是“她们明显表现出对进入人生下个阶段——寻找丈夫——的抗拒”,历史学家安雅?加布尔在《斯嘉丽的姐妹》中写道。
上述抗拒者中包括北卡罗来纳州的佩妮洛佩?斯金纳,为了避免结婚,她先和人调情并吸引他们,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拒绝那些追求者:在三年的时间里,她赶走了 30位追求者。华盛顿特区的劳拉?沃尔特拒绝了三次求婚,她说:“我没有爱上任何人。 ”和大部分条件优越的女孩一样,佩妮洛佩和劳拉最后都结了婚,不过在婚前的许多年中她们度过了一段自由的“待字闺中”的欢乐时光。
佩妮洛佩最终爱上并嫁给了托马斯?沃伦。他是一位医生,经常因工作关系出国,所以,她经常遭受孤独的折磨:“除了悲戚哀叹,我没有别的事情可做——而你们都有自己的事业或者年轻的朋友可以陪伴左右,”她抱怨道,“与你们分离让我如生病一样痛苦——它成功地控制了我——让我变得尽可能地温驯。”劳拉和托马斯?兰德尔结了婚,她闷闷不乐地离开了家(“我的心在颤抖……它已经死了……因为这件事我杀死了自己”)——和丈夫搬到了佛罗里达。
佩妮洛佩 ?沃伦很快就怀孕了,她立刻把精力转移到照顾自己上面:在写给丈夫的信中,她描述了自己的健康食谱、“宽松的”服装,还有“烦人”但“不是特别令人痛苦”的痔疮,显然她的精神不错。1841年 1月,她生了一个女儿,因为对生产的过于恐惧,不久她就死去了。
劳拉?沃尔特?兰德尔没有因此死掉,但是,虽然有一位白人护士和几位黑人女奴照顾她,她还是被频繁的怀孕和养育婴儿弄得疲乏不堪:“我宣布,如果我的余生都要过这种日子,我宁愿——这就是我准备说的——躺下来死掉,这是一种最可怕的奴役——如果你的一生都耗在这上面的话!”劳拉对自己的婚姻和丈夫也不满意,她不再爱他了。“像我丈夫说的那样,我现在是‘他见过的最痛苦、可怜、一无是处的女人’。”
比起爱情,英国的贵族阶层更加看重金钱和地位,因此女子对婚姻的期待也有所不同。19世纪 70年代,初入社交圈的少女爱丽丝?凯瑟琳?迈尔斯把自己在社交季节的择偶经历忠实地记录在日记中。因为人口众多,爱丽丝的家族无法给她太多进项,到了 17岁,爱丽丝意识到只有利用人际关系和自己的美貌,嫁给一个每年至少有 5000磅进项的有钱人才能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品位。当然,以她的条件,也配不上像年轻爱调情的亨利?查尔斯?佩蒂 -菲茨莫里斯——第五代兰斯当侯爵,继承了英国和爱尔兰境内的 14万英亩土地——那样的巨富,所以把心思用在这样的富人身上是浪费时间(玩世不恭的侯爵本人同样也不会把她放在心上)。爱丽丝知道,她可能永远无法与哈莉艾特?伊芙斯?莱特小姐相比,“她是个相当美丽的女继承人……我猜她每年至少有 4000磅的收入”。
与本阶层的典型一样,爱丽丝执着于配偶的收入和财产。表兄在给她介绍对象时,都要“悄悄告诉她对方的财产和社会地位”,例如这样耳语:“比尤蒂 ?坎贝尔,警卫队上尉,在北部拥有很大的庄园,每年进项两万磅: ——比尤蒂上尉——迈尔斯小姐。”爱丽丝一度没有理睬其中一位追求者——萨缪尔爵士,“我之前确定他每年只收入 4000磅”,这比她的最低标准还要低。
爱丽丝狡黠地算计和追求着理想中的婚姻。但家庭无力提供足够的嫁妆给她带来很大的劣势,但是正因如此她才在个人素质的准备方面下了很多功夫。1869年底,21岁的爱丽丝锁定了一位合适的追求者:乔治?杜帕,33岁,牧场主,已在新西兰挣下一笔家业。虽然对两人的婚姻前景不抱过高的期望,但她相信乔治的财富会弥补两人年龄的差距以及所有不配的地方,不过真正要紧的是,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长期目标——猎取一位有钱的新郎。

第三章 婚礼和婚后
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的盛大婚礼

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婚礼仪式各有不同,还要受到个人口味和条件的影响,因此没有一定之规。直到 18世纪末和 19世纪初,才确定婚礼仪式的重头戏是父母表示同意(应法律要求)和办理婚姻凭证。一般来说婚书都要贴出来。从 16世纪中期开始,大多数基督徒的婚礼就按照英国圣公会规定的仪式标准举行,念诵《公祷书》,新教教会婚礼仪式使用的祈祷词大同小异,罗马天主教婚礼有他们自己的祈祷词。
到了 18世纪中期,婚礼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公众仪式。但是成本变成大家考虑的主要问题,有些不想“自婚”的穷人负担不起最简单的婚礼费用,他们常会先公开婚书和交换誓言,然后住在一起来代替婚礼。富裕一些的人会举办气氛欢快的婚礼,通常在家进行,以适合自身条件的方式表示庆祝和娱乐。
至于婚礼服装,有的极为简朴,有的则奢华至极,这些都是由当事人家庭的心态、地位和能力决定的。在欧洲,贵族女子会穿上用最昂贵材料——天鹅绒、丝绸或者锦缎,有时还会绣上金银丝线——制作的华美礼服,颜色选择也是要么深沉要么艳丽——例如红色、靛蓝或黑色——只有非常有钱的人用得起这样的礼服。他们看不起经济适用型的服装,喜欢宽裙大袖,再缝上动辄几码长的奢华裙裾。皮毛衣服和珠宝首饰通常是嫁妆的一部分,而且能和婚礼服装完美搭配。
新娘的礼服历史悠久,其标准往往是根据王室和贵族的爱好确定的。1468年,为了和“勇敢者”查尔斯联姻,约克的玛格丽特订做了一件镶满珠宝的长裙,因为衣服太重,得有人抱着她上教堂。她的发冠近五英寸高,精心装饰着珍珠和象征约克家族的上釉白玫瑰,还用红、绿、白三色珐琅组成她的名字,姓名的起头字母 CM是金色的,包围着同心结。(现在到亚琛大教堂还能看到这件发冠)。
富裕的女子会竭力模仿贵族的样子,使用大量的布料和比较便宜的狐皮或兔皮缝制礼服,还要佩戴自己最好的首饰。没那么有钱的新娘会裁制亚麻或羊毛的衣服,比她们平日穿的家纺粗布衣服柔软,而且只能用买得起的植物染料染色。不过,为了追求华丽的效果,可以缝上大袖子和裙裾,虽不实用却很美丽,有一种隆重的感觉。对于节俭或者拮据的家庭来说,做一件新衣服是他们能满足的唯一条件,只求劣质的染料不要在衣服上留下斑点。灰色服装最流行,白色的不实用。穷人家置办衣服只能手头有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
欧洲的婚姻传统连同礼服的颜色迷信一起越过大西洋传到了美洲:蓝色是罗马新娘和圣母玛利亚婚服的颜色,象征纯洁和多产,因此新娘穿蓝色礼服会令丈夫忠贞不贰;粉色固然漂亮,但不是幸运色;红色暗示不道德,象征罪恶;18世纪流行黄色,但是绿色会让人想起仙子和茂盛的植物;家纺布的棕色太普通;灰色很流行,象征聪明有用,但是有哀悼之嫌。打成同心结的彩带会给平淡的服装增色不少,而且仪式结束后,客人可以把彩带扯下来带回家做装饰。19世纪,鲜花取代了彩带,新娘头戴鲜花,手捧花束。
18世纪晚期,工业革命使得机器制作的廉价服装走进家庭,轻薄的印度平纹细布成为婚服材料的选择之一。18世纪末,白色婚服大行其道,有时是银白相配,再加上一个彩色披肩,不失典雅。1816年 5月,夏洛特公主身穿镶着银色亮片的银色礼服结婚,礼服周围包着一圈铃铛和银片组成的花朵,这次婚礼备受称道。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开创了身穿白色礼服结婚的传统,她身着华丽庄重的礼服,在相当公开的场合下嫁她的挚爱阿尔伯特。虽然当天太阳很毒,仍然有数千民众提前几个小时前去圣詹姆斯宫的王室教堂观礼。上午十点,看热闹的民众和持票入场的观众组成了庞大的队伍,表现出他们急切的心情。在教堂内部等候的正式观众达 2100人之多。中午,21响礼炮点燃,宣告女王步入她的马车,马车经过之处欢呼声此起彼伏。阿尔伯特亲王及其随从在小号和鼓点的伴奏下首先到达教堂,迎接王室成员和各位显要人物入场后,他们开始等待新娘的到来。伴着音乐,维多利亚及其众多亲随缓缓步入教堂。

维多利亚的礼服是白色绸缎制作的,边上绣着橘子花,同样质地的裙裾约长六码,由 12名伴娘挽着。女王头戴橘子花花环,与面纱相连,面纱有一码半长,点缀着钻石和霍尼顿蕾丝,从肩膀一直披到背部(61年之后,维多利亚就是穿着它下葬的)。礼服上的荷叶边也是霍尼顿蕾丝,有四码长,是由比尔村的两百多名蕾丝裁缝专门制作的,成本超过一千英镑。维多利亚的鞋子是方头的,皮质的平底鞋跟做出一段弧形,缠着六条缎带,和她的其他服装一样,也是英国制造。维多利亚亲自设计了伴娘的礼服;她们“全部穿白衣,手持白玫瑰,形成一种美丽的效果,”她在日记中写道。 26女王送给伴娘们的饰针是阿尔伯特亲自设计的,都是鹰形,镶嵌有绿松石、珍珠、红宝石和钻石——这是按照传统新娘送给每位伴娘的礼物。
一段感人的典礼仪式——其间人们诵读了《圣经》诗篇第 67篇——过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离开教堂。这时,阳光已经驱散了浓雾和雨水,天气一片晴朗,新娘的眼睛“饱含泪水,但是从表情上看非常幸福,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以夫妇的身份走在一起,显得从容自信,不失为一道悦目的景观,”王太后萨拉?里德尔顿回忆道。
几百份报纸和杂志详细报道了此次婚礼,连欧洲之外其他地方的成千上万的新娘们都读到了这些报道,这种盛况也许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婚礼的服装、音乐和典礼过程的注目,是因为它的意义十分重大,而且大家关心的是婚礼本身,并非女王的婚姻。
维多利亚的婚礼模式瞬间变成了“传统”,她不是第一位身穿白衣结婚的王室成员,但是因为其礼服出现在报纸和时尚杂志上,便引起了疯狂模仿的潮流,成为新娘们及其父母效仿的模板。因此,尽管过去的新娘会穿着深色服装,手持简朴的花束,而白色在传统上是王室哀悼使用的颜色,尽管维多利亚女王当年的礼服是未经漂白的,现在会被定义为乳白色,白色还是已经成为现代新娘礼服的经典颜色。
维多利亚之所以选择橘子花作为装饰,是因为中国古代认为这象征着纯洁和多产,结果引起无数新娘竞相模仿,女王的婚礼模式成了民间学习的教科书。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新鲜橘子花,新娘们会用蜡花代替。维多利亚使鲜花成为婚礼上的常见装饰物,连“去摘些橘子花”这句话都成了“去找个妻子”的委婉说法。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的婚礼之盛大,仪仗、庆典和音乐之繁复都在深刻影响着欧洲乃至北美的婚姻习俗,各地婚礼纷纷加入戏剧化的表演元素,新娘服装的档次也迅速提高,婚礼致辞几乎立刻成为传统项目。结果,斯蒂芬妮?孔茨写道:“成千上万的中产阶级女性竞相效仿女王,把她们的婚礼变成人生中最迷人的事件。”
还有一个传统的婚礼习俗是所谓的“有旧、有新、有借、有蓝”,通常被解读为:回顾家庭历史(旧),新娘的未来生活(新),新人共享美好爱情(借),新娘礼服选择代表圣母玛利亚的颜色、象征纯洁和多产(蓝)。少有人知道,这个说法来自一首诗,诗的最后一句是“在她鞋子里放一枚六便士的银币”,人们相信,在新娘左脚的鞋子里放银币,会给她带来好运。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44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7.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