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为什么?(精装)
为什么?(精装)


为什么?(精装)

作  者:(美)查尔斯·蒂利

译  者:李钧鹏

出 版 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丛 书:蒂利文集

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定  价:39.80

I S B N :978780769544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标  签: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总论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编辑絮语  [展开]

《为什么?》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译者是社会科学大师查尔斯蒂利正式指导的最后一位学生。为大师作品翻译引进,竭尽心力。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为什么?》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

    蒂利考察了人们所给出的大量不同类型的原因。例如,他描述了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如何根据说话对象的转换,以不同方式解释两架飞机的几近失踪:对于在鸡尾酒会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这种事三天两头都会发生”,或对已曝光的事件天马行空、侃侃而谈;对于工作中的同事,他会试着做出一番、更专业的解释;而在给部门领导的正式报告中,他会提供一套细针密缕、字斟句酌的解释。

    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为四种:

    惯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个傻蛋。”

    故事:“我的朋友背叛了我,因为她妒忌我的姐姐。”

    专业表述:“点火装置的短路造成了发动机转子的失灵。”

    准则:“按照第369条法规,我们不能交出档案。”

    为了阐明这一论题,蒂利描述了不同的人如何对九一一袭击给出不同的理由。他还考察了那些给出一种原因的人如何经常将其转换为另一种原因。例如,一个医生可能使用生物化学的专业语言来理解一种病症,但在对生物化学一无所知的病人面前,他会求助于惯例和故事。

    全书随处可见关于(包括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精彩轶事。《为什么?》告诉我们,故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译者是蒂利正式指导过的最后一位学生。接触虽短,见到为蒂利作品的引进,耗费心血,译文谨严,行事谦退。实可敬重。书稿由前辈编辑编校,老成律则,受益良多。
 

TOP作者简介

    作者: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1929–2008)是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世界最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之一,被誉为“21世纪社会学之父”、“美国最多产、最有趣的社会学家”。蒂利于1950年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并曾求学 于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西部天主教大学。先后任教于特拉华大学、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生前为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L. 伯滕威泽社会科学讲席教授,在社会学、政治学与历史学三系同时任教。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人文与科学院、美国哲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社会学研究学会、比较研究学会特约会员,密歇根大学、多伦多大学、巴黎政治学院、鹿特丹大学、日内瓦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魁北克大学、克里特大学等校荣誉博士,并获法国棕榈叶教育骑士勋章、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阿尔伯特?O. 赫希曼奖、美国社会学会终身成就奖、国际政治学会卡尔?多伊奇奖以及美国社会学会、社会问题学会和美国政治学会民主化专业委员会的年度最佳著作奖等荣誉。蒂利的研究集中于宏观社会变迁与抗争政治(尤其是1500年以降的欧洲),一生出版了五十多部学术著作,发表了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和评论。他的《从动员到革命》被美国社会学会选为1970–1995年最具影响的十七部著作之一,《从动员到革命》和《抗争的动态》均跻身社会学史上引用率最高的著作。蒂利被广泛视为历史社会学和抗争政治研究的奠基人。

 

    译者:李钧鹏,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硕士、社会学博士候选人。曾任英文期刊《社会力》(Social Forces)副主编,获国际社会学会世界青年社会学家奖和社会问题学会社会冲突专业委员会年度最佳研究生论文奖。有中英文论文若干,主要研究领域为抗争政治、知识分子和比较-历史分析。 

TOP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给理由?/ 1
第二章 惯 例 /30
第三章 故 事 /57
第四章 准 则/ 91
第五章 专业表述 /118
第六章 调和理由 /144

参考文献 /166
索 引 /178
译后记:《为什么?》的理由 /202 

TOP书摘

导演朱尔·诺代(Jules Naudet)正在拍摄一部关于曼哈顿中城消防公司的纪录片,他在第一架飞机撞向世界贸易中心之后就和大队长一起奔赴现场。当第二架飞机撞上南楼时,他正在北楼(首先被撞上的楼)大厅里拍摄救火队员的行动:“我们忽然听见外面传来爆炸声,就在我转头朝窗外望时,我看见燃烧的碎片不断掉在院子里,然后就听见广播通知,说二号楼被另一架飞机撞上。任何‘这只是一场可怕的偶然事件’的想法荡然无存:纽约正受到攻击。”(CBS News2002:23)华盛顿特区也正遭受攻击。一场令人困惑的大劫难降临了。 

那个9月的上午,当被劫持的客机撞向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华盛顿五角大楼以及宾夕法尼亚的农田时,全世界的人都开始问为什么。为什么会有人做出如此邪恶的暴力行径?为什么针对美国?为什么美国政府没有阻止这次袭击?观察家迅速将关注点从厘清眼前发生的一切转向寻找这场劫难的理由。亲历者则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想知道整场可怕事故何以发生,另一方面想为他们经历、见证或造成的特定事件寻找理由。 

在现场,急救人员迅速开展工作,而没有问太多问题。只有通过工作,他们才能开始认真寻找眼前这场灾难的可靠理由。例如,纽约市消防局的救护员加里·斯迈利(Gary Smiley)前一天晚上在布鲁克林市中心连夜工作,忽然救护车里的对讲机发出通知,说一架飞机撞上了共一百一十层的世贸中心北楼(一号楼)。这时是早上8点48分。几分钟不到,斯迈利就带领他的小分队从布鲁克林大桥冲入曼哈顿。 

斯迈利在两座大楼之间设了一个分检区。他正抬着一个刚离开一号楼的受伤女子过马路,女子忽然大喊“飞机”。他抬起头,看见第二架飞机撞上南楼(二号楼)。此时是早上9点03分,距前一架飞机撞楼不过十七分钟。瓦砾开始砸到他们身上,他在马路上停下,把女子推到地上,飞身跃到她的身上。他的后背遭一个截断了的滚烫胳膊砸中,这来自一个浑身是火的人。“现场一片混乱,”他后来5回忆道,“所有人都在四处逃生。这时我闪过一个念头。我完全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那些家伙在1993年炸那座楼的时候,我就在那里。我当时在街对面的千禧大酒店(Millennium Hotel)照料了上百个人。所以我知道这是一场袭击。于是我们开始告诉人们,许多人正是听到这条消息才逃走的”(Fink and Mathias2002:33)。对于眼前发生的事情,斯迈利首先给出了自己的理由,然后将这些理由告诉了其他人。根据他的回忆,人们不仅接受了他的理由,而且立刻做出相应的行动。他将自己的消防车开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躲过从北楼高层跳下来的人(这些人基本都摔死了),跑到大楼内,开始营救行动。在这一时刻(早上9点50分),南楼轰然坍塌,变为一片熊熊燃烧的废墟。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48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