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断舍离(心灵篇)
断舍离(心灵篇)


断舍离(心灵篇)

作  者:(日)山下英子 著

译  者:王珊

出 版 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定  价:32.00

I S B N :978755510100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人生哲学    

标  签:成功/励志  人生哲学  人生智慧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编辑絮语  [展开]

这本书是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将断舍离不断内化提出的心灵指南,指导人们将断舍离应用到心灵提升上,帮助人们建立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观点、更宽广的视野,让所有断舍离的实践者都成为具备决断力与行动力的快乐人。如果断舍离是一种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替换为“需要、合适、舒服”的技巧,那么断舍离的心灵指引,即俯瞰力,就是瞬间掌握当下的“需要、合适、舒服”,有意识地、自在地、果敢地度过人生的力量。前一本《断舍离》主要传达的是生活的减法哲学,减去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只留下需要、合适、舒服的物品,从而让生活变得清简、舒适、自在。而这一本心灵篇,则将断舍离不断内化,升级到心灵的加法哲学,通过把关注焦点转移到已经完成的事情上来为自己做加法,不断进行自我肯定,累积判断力、自信心,并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从“断舍离”开始,建立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观点、更宽广的视野,培养“俯瞰力”,成为具备决断力与行动力的快乐人!

  继《断舍离》掀起风暴热潮之后,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再度提出全新的心灵整理术俯瞰力。

  俯瞰力是通过实践断舍离而得到的深刻观照能力。断舍离教给人们的是运用减法哲学来处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俯瞰力则教会人们进一步通过加法哲学认识更深层的自我。

  当我们越能掌握住自我,明白自己现在的位置,就能更有意识地生活,而不会被现况拘束、不会被问题蒙蔽,也不会受当下的情绪影响。面对事情,你可以跳脱主观,寻求出积极的双赢之道,甚至可以由此摆脱对运气的期待,不再需要所谓的“吸引力”,而是由心底生出坚定的自信,积极生活,令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TOP作者简介

  山下英子

  让近百万人的生活发生180°惊人转变的史上最强人生整理概念“断舍离”的创始人。

  生于东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便致力于提倡以这种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从2000年起,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至今仍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断舍离的事业,分享断舍离的心得与成果,令更多的人从中获益。

TOP目录

序言 断舍离得到的心灵提升

编者序 断舍离,心灵的加法哲学

 

第一章 形体所呈现的 “看不见的世界”

 第一节 从收拾开始,锻炼生活能力

  “不会收拾的女人”与“不收拾的男人”

  “身体、感情、思考”,重新审视家务事

  不要急于向山顶仰望

  认清当下自己所处的位置

 第二节 重新思考“可惜”这个词

  “扔不了”很奇怪

  关注物品,就永远都扔不了

  舍≠弃,断≠绝

 第三节 【深刻的洞察】物品投射出的人际关系与自我

  把父母灌输的观念也断舍离

  真实的想法就藏在物品里

  纠结是认清自我的好时候

  不要对你的同住者抱以期待

  断舍离格言1

第二章 超越幸与不幸的“更深沉奥秘的世界”

 第一节 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有意识生活的态度

  什么是真正的积极与乐观

  不要放弃分析、思考和感觉

  观照本色,有意识地生活

 第二节 不再计较幸与不幸

  “开运”的似是而非

  与其招运,不如感谢得天独厚的缘分

  比起愿望与期待,更应拥有确信与梦想

 第三节 【高远的观点】与一切相通的自在力量俯瞰力

  俯瞰力,就是有意识、自在、果敢生活的力量

  在“离”的状态中修炼俯瞰力

  观看内在,培养俯瞰的能力

  用三分法的智慧磨炼俯瞰力

  学会俯瞰,就能试着“以他人为中心”

  断舍离格言2

第三章 重新整顿“看得见的世界”

 第一节 场力:生命的支柱

  以意识为轴心,导出场的力量

  场力制造出余裕的空间

  在理所当然中,找回生命的形态

 第二节 做减法,让生命发光发热

  瑜伽真理“劝戒”与“禁戒”

  现代人更需要做减法

  “和”的精髓就是“不足”的智慧

 第三节 【广阔的视野】以生命的观点来检视大环境

   断舍离是一种生命的机制

  物品要各得其所才能展现美感

  理所当然在这里的物品更可贵

 

后 记

TOP书摘

序言
序言 断舍离得到的心灵提升--俯瞰力
首先,我想在这里讲一件事。
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适逢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大地震。这是一场从未见过的巨大灾难。
地震和海啸这些狂暴的自然灾害夺去了数万人的宝贵生命,并以摧毁性的能量改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断舍离是在居住环境里,通过整理物品来整理生活的工作,而几十万人原本所拥有的一切,都在瞬间分崩离析。幸免于难的日本民众,只能通过媒体报道茫然失措地看着眼前的情景,不知所从。
接踵而来的,是地震和海啸所引发的福岛核能发电厂泄漏事故,很多人直至今日还在被迫过着艰辛困苦的、难民般的生活。辐射污染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也令人们对当地物资的供应忧心忡忡,加上停电造成的各种混乱,可谓隐忧重重。
这场历史性的灾难,给整个日本蒙上了一层阴影。整个日本笼罩在一片无法言喻的不安当中。
三一一之后,日本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 ******
俯瞰力,就是通过断舍离得到的能力。
作为一个亲眼目睹这次大震灾的日本人,我再次感受到这本书的主题--俯瞰力--的重要性。
首先,断舍离是将住所中"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去除掉,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人可以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喜欢上本来的自己,并且挖掘出原本的自我。总而言之,就是找回自我肯定的感觉。前一本《断舍离》的主题是通过整理物品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并借此发现自己,重新找回快乐生活的意义。
这本书的主题,则是:通过断舍离得到的能力=俯瞰力。前一本《断舍离》出版以来,我收到了很多亲身去实践断舍离的读者的反馈:
· 我不仅能判断出自己是不是需要某种物品,而且还能分辨出自己与它的关系是不是合适、舒服的了。
· 待在家里的时间变得充实了,我开始越来越喜欢自己的家了。
· 断舍离还能应用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上,再也不需要为了无谓的事伤神费力了。
· 感觉活得轻松多了。
·人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惊人变化,太美好了。(结婚、换工作、重修旧好、拥有正向意义的离别等等)我们每天从早到晚都在不断地接收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我们只关注眼前的利益,一刻不停地与物品搏斗,变得疲于奔命。我们物质为上,却根本不曾发觉自己已经被物品死死地困住,失去了自在的生活空间。
通过斩"断"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废物的物品,我们就能从物品的拘束中脱"离"出来。"断"与"舍"这两种行动(doing)的交替重复,会带来"离"(being)的状态。到了这时,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俯瞰力"就是此时应运而生的"观点"变化。我们会从以物品为轴心的短视点,转变成以"我"为轴心来正确掌握空间(整体性),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观点以及更广阔的视野,俯瞰力就是这样的力量。我们可以借此得到强化,脚踏实地地生活,不再计较幸与不幸。只要亲身实践,就能体会得到。这本书里,囊括了俯瞰力的机制、训练方法和成效在内的详细解说,告诉人们如何有意识地学习并应用俯瞰力。
****** ******
断舍离的精髓在于令"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同时变得有序、和谐,也就是所谓"'看不见的世界'的断舍离"。这也是贯穿全书的主题。
我将通过各种各样的案例,从人际关系这个"看不见的世界"的断舍离开始,培养俯瞰力,让人们不再纠结于幸与不幸的问题,达成自在生活的心境。经过这种"更深沉奥秘的世界",再通过调整"看得见的世界"这个场所,更深层次地考察断舍离这个生命机制。
此外,延续前作,我在书中各处穿插添加了重新检讨人与物品关系的小提示,还有提高热情的思考窍门等等。
在断舍离中,物品被视为"有了就会很方便"、"没有就会很不安"的对象。换个角度看,物品也可以当做是不安与执著的替身。
媒体每天都在大肆报道渲染一些让人们觉得不安的信息,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现代。主持人和专家经常在电视节目里一本正经地说着一些没有根据的信息,如果我们本身没有坚定的信念,任何官方传递出来的信息都有可能扩大我们的不安。这就是我们身处的环境。
自然灾害、经济危机和核能问题,这些都迫使我们不得不去与难以捉摸的对象对抗。我们或许还得在这种艰难环境的阴霾下生活数十年。
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下去,我们必须要向我们的内在寻求力量,而不是游走于外在的世界中苦苦寻觅。
断舍离的目的正是在此,因而从头至尾采取的方法都是通过物品达成,通过整理物品的训练,引导出"场"的力量,辅助我们的生命发光发亮。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借助由此得出的俯瞰力的智慧,有意识地、自在地、果敢地面对人生。
欢迎您加入我们,因为我们都处于这样一个时代。
所以,Let's 断舍离!

后记
受三一一大地震影响,东京地区开始大力呼吁民众节约用电。
原本灯火通明的公共设施、被灯光装扮得绚烂夺目的商业设备,一下子全都黯淡下来,与地震前东京给人的印象截然不同。以往看来,黑夜理所当然应该是灯火通明,就像白天一样。以前摆满各种商品的便利店,现在也开始缺货了。
供电限制,商品不足,面对这些很久不曾见过的问题,我们的态度和行动正在经受着考验。与此同时,似乎也有某种自觉在无形中被唤醒了。
以前我们生活的环境太过富裕,而且富裕得是那么理所当然。对于突然而来的限制和匮乏,一开始我们会感到困惑、不安,其中有些人还会一头扎进疯狂囤积的漩涡里。然而另一方面,似乎也有人开始意识到,过去太多物品都是过剩的。
只要拥有,人就会不断要求。一旦没有,人就开始焦虑。
说到底,过去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到处泛滥着数量惊人的物品,以及过剩的服务和信息。而深陷其中的我们,却从来没反思过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只是糊里糊涂地全盘接受了。
如果一早就开始注意这一点,那么我们也许就不需要忍耐,而是可以靠着创意十足的巧思轻松克服当前的困难了。
灾区正因为突然而来的匮乏而经受着各种不健康与不健全。与此同时,“过剩”这个灾害所带来的不健康与不健全也正在肆虐侵袭着人们。面对那些被迫陷入令人心痛不已的窘境的灾民,被过剩物品和信息耗损身心的事实就显得更加无谓、空虚而荒谬了。
这种空虚源于尽管过剩,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过剩,更甚于此的,是把目前拥有的各种事物、目前存在的一切都当成理所当然的心态。
因为“断”,我们方才体会到事物的可贵。
水、电、交通等生命线都是理所当然,随手拧开水龙头、随手按下电源开关,就能理所当然地度过有水有电的每一天。只有当这些理所当然风云突变时,我们才能感受到它们其实是多么弥足珍贵。
然后,我们才能涌出感激的念头。
被迫断绝、失去、陷于危机,被迫面对震颤大地的地震、有如怪兽的海啸以及接踵而来的核能泄漏灾害……只有在被迫面对这些制造出太多困境和牺牲者的现实时,我们才能抓到重新反思的机会。
有些人只把焦点放在不足,欲求不满上;也有些人即便处在不足的环境下,还能把焦点放在所拥有的事物上,时刻不忘感恩。
有人虽然无性命之虞,却总是过分关注根本没有发生的灾害与危险,惶惶不可终日;也有人自身安全尚未得到保证,却依然按照自己的意志前赴支援。
断舍离是重新审视人与物品关系的技巧。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思考习惯,甚至是生活态度。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维持所发现的思考习惯和生活态度,或是加以修正。这要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是完全自由的。
世上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以“认命”为基础的人和以“全面肯定、全面信赖”为基础的人。以认命为基础的人,生存的前提是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他们的思考模式是极度势利、极度自虐的,他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要如何巧妙地满足无穷无尽的欲望上。他们看不到人类身上的各种可能性,因此大多不会感情用事。从这一点看的话,这也很类似于俯瞰,但怀着这样的心态,是根本看不见任何希望的。
断舍离则是以全面肯定、全面信赖为基础,不靠华而不实的辞藻,而是根据众多实践验证,去相信人类各种可能性的存在。无数人通过断舍离,借助自己的力量,成功处理掉了开始觉得根本不可能处理掉的物品,而这些也都是通过物质形态所呈现出的不安和执著。换句话说,断舍离是能够给人希望的。
被过剩造成的不健康、不健全困扰着的我们也应该持有接纳不足的态度了,这也是出于“想要活得更好”的欲求。即便没发生过震灾和核能灾害,也有很多人已经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断舍离才能像今天这样被大众所接受。
一般认为,社会要复兴和改革,需要技术、政策、意识改革这三个要素,而断舍离可以做到的,是促进个人的“意识改革”。它能从侧面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支援,帮助我们从“获取”的竞争顺利转移到“放手”的共存。
然后,我再次认识到,正因为处在这样的年代,才更需要磨炼俯瞰力,以成为具有觉悟和勇气、果断行动的乐天主义者。因为无论何时,我们都处在深不可测的自然机制当中,而死亡这个现实与我们只有一墙之隔。
俯瞰,或许是一种终极的冥想。
2011年4月吉日
文摘
"不会收拾的女人"与"不收拾的男人"
正在阅读本书的各位女性朋友,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不懂收拾的女人呢?
产生这种想法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某些书在市面横行,比如Sari Solden的《Wom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日文版的书名叫做《不会收拾的女人》。它们无一例外,都把收拾看做是一种能力。
这或许是一个能够让我们有所自觉的绝佳契机,但要是有人因此把不会收拾看成是一种无能或缺陷,认定自己"就是个缺乏收拾能力的没用的女人",或是觉得"没办法,我一定是有ADD(注意力缺失症)",那就太遗憾了(不过实际上,的确也有一些人需要求助于医师进行必要的咨询)。因为无论如何,这其实都是在自责。
男人又怎么样呢?我们好像很少听到"不会收拾的男人"这种说法,而是会用"不收拾的男人"来形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这也就是说,女人会将不会收拾看成是一种能力的缺乏而自责,而男人则是将杂乱不堪视为一种状况,对杂乱的状况本身忧虑不已。
这就显示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见--说穿了,收拾只不过是家务事,是女人的事。既然是家务事,那么会做就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观念长久以来一直紧紧束缚着女人,所以女人才会自责,所以才会引致这样的恶性循环。
至于男人,他们则是把杂乱视为状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或许也是出于上述的观念。男人从心底就认定收拾是女人的工作,所以绝对不会因为家庭环境杂乱不堪而责怪自己。
如果你正好是一位认定自己是没用的、不懂收拾的女人,并且正在为此而自责,何不假设自己是男人,不带任何个人情绪地去看"眼前是一片没有收拾的杂乱状况"、"我为什么要把收拾当成是一种能力呢",稍微以俯瞰的观点去看,自然而然就能避免感情用事了。
总之,不要带着负面情绪,不要自责,这是非常重要的。把收拾当成是一种能力--干脆先直接把这件事给断舍离了吧!
《断舍离》中明确地将"收拾"定义为"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与单纯的整理或扫除不同。总之,"减少物品=舍的行为"是最关键的行动。如果物品不减少,也就别奢望彻底整理或扫除了。
不过,物品减少并不等于大功告成。在《断舍离》里,我提出了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以此作为打造清爽自在空间的指标,但最重要的是要把空间里物品的总量减少到能让住在里面的我们觉得舒适的程度。这也就是说,要重新检讨放在家里的物品与我们的关系,取回那些被物品夺走的空间和能量。
如果是一直过着那种对物品的量没有意识、毫无自觉的生活,那么家里的物品就会不断地增加再增加,所体现出的形式在男女之间会有所差异。大部分男人都是断舍离"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当中的"执著过去型"。换句话说,就是收藏家个性,像是把从刚出社会到退休所有领带都摆进衣柜里、毫无缘由地收集各种文学集,小时候喜欢的卡通模型玩具也都留着……这些东西经常被当成宝贝一样收藏着,而当事人却从来没想过检讨物品与现在的自己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必须要清楚分辨出当事人是喜欢物品本身,还是仅仅喜欢"收集"这个行为。如果是前者,无论物品有多少,都可以说是良好的关系。至于后者,则是自我存在感的证明。男人往往会通过物品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也就是通过物品向人们展示"我过去立下过这么多的丰功伟绩"、"我能弄到这些个宝贝,多厉害"。
曾经有位读者对我说:"丈夫退休以后,我想把他的西装扔了,结果被他大骂一顿:'你要不要连我一起扔出去呢?'"这些物品对男人来说,是与自己连为一体、难以割舍的存在。每个人都有希望得到外界认同的"认同欲望",男人尤其更爱把社会对他的认同和评价视为自己独特性的证明,所以他们才喜欢把某些物品当成是自己存在、获得认同的证据留存下来。
在这种时候,做妻子的该怎么做呢?断舍离的大前提是不可以擅自处置同住的家人的物品,所以如果希望丈夫收拾时,不妨这么说:
"你的品位这么棒,所以才更要精挑细选呀。"
千万不能说的是"赶紧拿去扔了",这种会重创男人自尊心的话,会造成反效果。可能有人要抗议了:"这么肉麻的话,我怎么说得出口啊?丢死人了!"但如何巧妙地表达出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要看个人的本领了。因为无论怎么说,妻子的肯定可都是能令男人喜不自胜的。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89

版  次:1

开  本:大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