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签:
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中华文明的性格是否命定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地理环境,分久必合的大一统历史,举世无匹的多样性现实,刻骨铭心的向心力传统……当你思考中国未来民主之路的时候,这些文明性格的内在规定性,你考虑过了吗?台湾地区从“亚洲四小龙”的“龙头”逐渐沦为“龙尾”,是否与其政治向心力的逐步丧失有关?新加坡从“龙尾”一跃成为“龙头”,是否有赖于其政治向心力的长期保持?而我国所有的明星村几乎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强有力的长期带头人,提醒人们所谓“政治向心力”对于中国社会来说绝非空穴来风。然而当自上而下的政治向心力成为一种前提的时候,自下而上的民主还会是一个成立的命题吗?请慢慢阅读它,因为它或许真的可以帮助你解开心中萦绕已久的困惑……
本书通过观察中西文明数千年来相互分野与相互融和的历史,探寻两大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交替领先的根本原因及其内在特质,并力图在这个认识的前提基础上,勾勒出中国法治之路的未来方向。
刘哲昕,1973年12月出生。1998~2004年就读于华东政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自1995年起,先后在福建省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法律总部、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法律总部工作,历任书记员、法官、公司高级法律顾问。2004年初进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任教。
自1998年起,先后参与撰写著作、教材四部,国家级、省部级或国际合作课题十余项,在《法学》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
第一章 契约
第一节 洗尽铅华唯见契约
第二节 为什么契约属于西方
第三节 文明的第二分水岭
第二章 统
第一节 李约瑟的半个谜底
第二节 为什么统一属于中国
第三节 文明的第一分水岭
第三章 和谐
第一节 历史轮回的第三回合
第二节 为什么和谐源自中国
第三节 文明的第三分水岭
第四章 同归
第一节 有条不紊的历史主线
第二节 中西文明的补课运动
第三节 一座殊途同归的桥
第五章 法治
第一节 两个相互矛盾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华人社会与明星村的案例考察
第三节 中西文明交融中的中国法治
第六章 精神
第一节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第二节 一个关于人性的判断
第三节 新时代,新精神
结语驿站
附录 英国纪行——我哀伤那被拦腰截断的历史
最后还要再加上几句。如果说有人对资本主义的所谓“主权在民”原则有所保留的话,那么对于社会主义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价值目标则似乎不应再有怀疑。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法律的契约属性只会得到强化而不是相反。由此可见,“契约论”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尽管它不可能消灭“意志论”的理论价值,但是必将以其应然的价值超越后者而成为法律性质的主体叙述。
文明分水岭
现在我们需要解答关于契约的最后一个问题:前文的论述已经告诉我们,契约是西方文明几乎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其源也远,其流也长。然而为什么一直到了近现代,契约才显现出自己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最终帮助西方文明实现了对中华文明的超越?或者更通俗地说,为什么契约传统在西方文明中早已存在,我们却将中西文明的分水岭设定在公元1500年左右?过去为什么不行?后来为什么又行了呢?
在我的理解中,契约传统的确早已存在于西方文明之中。然而仅有这一传统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西方文明发展的主观要件,它还必须耐心地等待着客观要件的完备。这一客观要件就是——特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只有到了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阶段,契约传统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推动西方文明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在此之前,即便拥有契约的深厚传统,西方文明也不足以超越中华文明的发展高度。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描述这一特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呢?
总体而言,作为一种文明传统,契约的优势就在于承认人的平等与自由的权力,鼓励人们追逐自己的利益,释放每个人的创造力。然而在漫长的古代时期,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还相当低下,基本上还处于一个经验认知的积累阶段。因此当时人类社会面临的最突出的矛盾是如何依靠集体的力量互帮互助,以对抗各种不可测知的外部危险。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上,这种外部危险可能表现为一发不可收拾的大河决堤,也可能表现为千里狂飙杀掠的异族入侵。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个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显然不是依靠个人的创造力,而是依靠集体的合力。因此与能够凭借大一统体制集中起大量人力物力的中华帝国相比,欧洲的契约传统的确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显现不出自己的优势来。相反,与契约传统相伴生的分裂与战争的传统却令欧洲的各主要国家长期处于相互争斗厮杀的历史困局之中,从而又进一步加剧了西方文明在古代时期的困顿与破落。
……
装 帧:平装
页 数:246
开 本:16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