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赵景深日记(精装)
赵景深日记(精装)


赵景深日记(精装)

作  者:赵景深 整理

出 版 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定  价:40.00

I S B N :978751331152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杰出学者    

标  签:传记  学者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为赵景深先生1976—1978年日记,记录了他晚年的居家生活与学术工作。每日以三五百字的篇幅,将生活习惯及读书、通信、会友事一一记下,简洁而详备,保存了大量史料。从中可以看到他如何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作注,如何与严北溟、刘大杰、谢国桢、谭正璧、陈汝衡、谭其骧、郑逸梅、任中敏、钱南扬、胡士莹、关德栋、张允和等友人交流书刊、切磋学问,如何指导研习古典文学的弟子问学,如何整理家中三万册藏书,对《忠义璇图》、《中国文学简史》、《评弹旧文钞》等名著新稿如何作评,以及“四人帮”覆灭、知识分子落实政策等国家大事对他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影响。点滴细节,还原了一位杰出学者的一段人生,其和蔼温煦的性情与执信有恒的治学态度亦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TOP推荐理由

1. 赵景深先生是蜚声海外的著名学者,其日记展示了他的生活习惯、性情、治学方法,真实细腻地记录了其生活工作实况,让人得以亲炙其为人治学之修养
2. 日记记载了赵景深先生与严北溟、刘大杰、谢国桢、谭正璧、陈汝衡、谭其骧、郑逸梅、任中敏、钱南扬、胡士莹、关德栋、张允和、戈宝权、陈伯吹等名人的交往细节,或切磋学问,或闲话家常,有学问的散金碎玉,也有珍贵的文史鳞爪,深具价值。
3. 文笔简净自然,读来如沐春风。

TOP作者简介

赵景深,著名学者、作家与翻译家。杰出的戏曲史家,中国曲艺、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创研领域“宗师”,在新文学、外国文学及文艺理论等方面均卓有建树。从1930年起一直任复旦大学教授, 1930—1951年任北新书局总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现代文学》、《戏曲》、《俗文学》、《通俗文学》等刊物与副刊。曾任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名誉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主席等。   作品主要有诗集《荷花》,小说集《栀子花球》,散文集《小妹》、《文坛忆旧》,新文学评论集《文艺论集》、《现代文学杂论》,小说戏曲研究著作《宋元戏文本事》、《元人杂剧辑逸》、《读曲随笔》、《小说戏曲新考》、《明清曲谈》、《元明南戏考略》、《读曲小记》、《戏曲笔谈》、《曲论初探》等。 他还较早翻译了契诃夫、屠格涅夫的小说及安徒生、格林童话,是介绍安徒生作品到我国来的第一人。   整理者赵易林,赵景深之子,著有《赵景深的学术道路》等。

TOP目录

一九七六年六月
一九七六年七月
一九七六年八月
一九七六年九月
一九七六年十月
一九七六年十一月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
一九七七年一月
一九七七年二月
一九七七年三月
一九七七年四月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
一九七八年一月
一九七八年二月
一九七八年三月 一九七六年六月 一九七六年七月 一九七六年八月 一九七六年九月 一九七六年十月 一九七六年十一月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 一九七七年一月 一九七七年二月 一九七七年三月 一九七七年四月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 一九七八年一月 一九七八年二月 一九七八年三月 一九七八年四月 一九七八年五月 赵景深年谱简编

TOP书摘

读先父日记(代序)
  赵易林
  
  先父赵景深(1902—1985)生前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上海分会主席、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学会会长、上海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和上海市政协委员。他不愧是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勤勤恳恳地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六十年,撰写了有关戏曲、小说、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等方面几百万字的著作逾百四十卷予以出版,在创作与翻译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对社会确实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父亲过去是不记日记的。在他的遗著《我与文坛》二百三十三页倒数第四行写道:“我写日记还是‘文革’以后开始的。”因为那时红卫兵小将“勒令”他每日交出思想汇报,才有了记日记的习惯。
  我手头存留了先父两年间的日记,那是从一九七六年六月一日至一九七八年五月三十一日的全部。同其他名人日记一样,也给了我珍贵的启示。
  先父日记在形式上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用的是三十六开、每本一百页的工作手册,每页分上下两栏,每栏记下当天的日记,总在二百字左右。但每天有重点,择要而记,字数控制得恰到好处,却自谦为“削足适履”。这说明他做事拘谨而认真,从不马虎。因此,翻开他的每一本日记,首先给人的就是整齐、美观的感觉。字迹的涓细,犹其余事。
  在内容上,先父的日记十分丰富多彩,不仅仅是每天工作的记录,读来并不枯燥,虽然不属文学作品,但作为文学史料来看,颇有研究价值。日记终究不乏心声的流露,从中可以看出人的作为,故而从先父的日记中当能看出他的崇高人格。
  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先父从来不为自己考虑;他一向只考虑别人,包括他的学生和文友。即使在病中,他也会“强支持着身体”写回信给向他求教的门生, 并为他们寻找参考书籍。他藏书丰富,有三万册之多,但从不吝于借出。在外地的,还为之挂号邮寄。有不少素不相识的求教者初次登门,他亦来者不拒,尽己所能为之解答,直到对方满意地离去。日记中常常提及自己阅读的书名或文章篇名, 说明先父勤奋好学,年逾古稀,求知尚且不懈,岂不令我们这些懒于阅读的青年一辈愧煞!的确,先父自幼就爱读书,即使再忙,也会见缝插针地找文字来读。因此他积累知识非常迅速,又能跟上形势(例如一九七六年的研究鲁迅热),用到时便可应付裕如。
  当然,他很爱书。日记中几处提到要我修补破损的图书。经先父指导,我得以练出一般不易学到的“门槛”,把书修补得几乎同新的一样。有时换过封面要在书脊上写字,还让我练习了毛笔书法。先父又指导我如何编排书目,原来其中也有学问;我已为他编了九本藏书目录了。三万册书分藏于五个房间的十多个书架里,他竟能记得什么书藏在哪一书架的哪一层!这在日记中有所反映,原来他空闲时常常翻查这九本书目。
  作为名教授,他毫无架子,常为自己所欠缺的知识向他人虚心求教。举一九七六年七、八月份为例,曾写信或当面问过下列四人:郑逸梅、谢国桢、魏绍昌和严北溟, 并以书籍、资料以及手迹赠送给他们,或邀小酌, 作为答谢。先父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求知的人们借鉴。
  从日记中可以知道先父与一些社会名流有过交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与鲁迅、茅盾、巴金、丁玲、老舍等人就有了接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日记中当然不会再有所反映,但从这两年的日记中,还可看到不少名人,例如戈宝权、方平、王季深、关德栋、刘大杰、任中敏(即任二北、任半塘)、罗玉君、赵家璧、胡士莹、胡忌、施蛰存、钱南扬、波多野太郎(日本)、徐扶明、谭正璧??真是不胜枚举!这样,日记就有了史料价值。
  总之,我读了先父的日记,获益匪浅。以上谈的还只是头一年日记中的一些,后一年谈得较少,因为篇幅关系,就此“刹车”。
  
  日记选载
  一九七六年八月二十日 晨早饭后抄下《中国小说史略》难词条目。查《焚书》,写出杨定见的传记。大便稀而适量。今天由超林揩拭干净。查日本的中国文学论著,只找到儿岛献吉郎的两种,没有找到盐谷温的。补写了《趼人十三种》注释。写信给郑逸梅,询问《浇愁集》、《影谈》、《芋香印谱》、《李莲英》、《还我灵魂记》、《我佛山人笔记》、《我佛山人笔记四种》、《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午后吃小籽种瓜,尚甜。查《龙华宝经》等。沈龙法来,将难词解答取去。沐浴照常。无寒热,超林替我验尿糖,是阴性。
  
  一九七八年五月十六日 今天举行昆曲录音,让樊伯炎、朱尧文、张万良、伍青萍评论朱复所唱的生(《琴挑》、《闻铃》)旦(《惊梦》)净(《山门》)和丑(《活捉》)以及老生(《弹词》)。我替朱复灌了《惊变》中“不劳恁”两段。自己又买了一盘录音带,灌了《惊变》第一、二段和“花繁秾艳”一段。我们买到了活虾和活鲫鱼,以及鸡汤、口蘑、排骨(西菜)等。还有新鲜豌豆、笋等。我又请张万良替我带信给俞振飞,请他灌唱一段或数段,并说明怕他多唱了劳累,才把数段写在后面的。张万良曾和俞振飞到洞庭西山游玩,由他去请俞是再好也没有了。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71

版  次:1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46.8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