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签:法律 法律随笔
本书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文章短小、精彩,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作者颇为尖端、颇为前沿的研究心得,在这样的论说里,进入法律的智慧天地,享受智慧的乐趣。
刘星,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在美国法学院做过访问学者。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法学著作多部,发表论文若干,并在《南方周末》、《法制日报》、《文汇报》等报刊辟有法学随笔专栏。
精装版前言
2008年出版了本书第二版,如今已2013年,时光荏苒、一切瞬息。从阅读角度看,不论写作者还是阅读者,均存在不断更新对已往作品的感受、体会、再思考,因为我们的思想和阅读价值的判断都在变化。中国的法治建设已很多年了,而任何法治建设一定是“制度推进”和“思想推进”两个层面的事业,更不能忽略的则在于,“思想推进”往往又是“制度推进”的一部分,这缘于制度从来都是经过分析、讨论、商榷、展望来建构的。虽说利益博弈更是制度形成的深层元素,但利益博弈也要经过“思想博弈”来拓开、调整、妥协。由此而论,更新对以往法律书文作品的感受、体会、再思考,包括促其呈现的思想和阅读价值判断的变化,便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谋求“思想推进”,最终自觉或不自觉地投身“制度推进”。
中国的法治建设从来不能摆脱自有的条件制约,同时伴随全球化及为获得更多思想资源,也不能无视“世界他者”的经验。就此来看,从中国的过去、现在和“世界他者”的三个角度进行思考,相互发明,变得不可避免。本书侧重“世界他者”的经验,并从中喻涉中国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本书写作策略定位“从小入手、略展要义”。“小”包含如下意思:第一,故事:第二,具体的经验:第三,轻松叙述:第四,篇文简短。“要义”则指“延伸某些思考并作一定理论舒展”。力求从小,是种文学谋划,而不舍要义是将其纳入法学路线。这表明了本书期待和这样一些读者交流:希望略知法律的若干来龙去脉,又希望触摸一些法学的思维游戏。当然,无论意图了解法律还是尝试法学思维游戏,最终都应将目标转向现实法治建设的关切,而本书的写作策略定位已预设了这层意思,原版中的程君文超“序:小文论方圆”也有分析点明。
本书2003年版仅有文字,2008年版增加了一些插图,意在“图文并茂”。如今精装版可说是“图文并茂”的延伸,因为插图是为了“好看”,精装的目的亦为此。关于书籍,现在据说已进入电子世界,纸质世界未来似乎扑朔迷离。但如众所周知,纸质书籍不仅有视觉意义而且有触觉意义,作为人我们亦不愿放弃触觉带来的体验,由此精装版又增添了触觉体验的空间。希望本书精装版确能增添。
感谢法律出版社学术分社社长助理高山编辑。他提议了精装版。这是对本书的极大支持。另要感谢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读者,包括评论者,是他们使本书得以在阅读世界中细水长流。
刘星
装 帧:精装
页 数:23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