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历史之旅
中国历史之旅


中国历史之旅

作  者:(日)陈舜臣 著 靳卫卫,魏大海 译

出 版 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定  价:28.80

I S B N :978754075874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古籍  >  古籍整理工程  >  古籍整理    

标  签:历史  中国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之旅》是陈舜臣先生的一个通俗历史随笔集,介绍了从北京到西域的自然风土和历史文化,涉及北京、洛阳、长安等多个城市。作者写作时,这个读物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外国的一般读者,目的首先是通过若干中国的历史名城,帮助外国的现代读者了解并亲近中国的历史文化。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本书也是很有阅读价值的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小册子,可以看到不同的视角下、不同的文化观照下的中国历史。

TOP作者简介

   陈舜臣(1924——),日籍华人,著名历史小说、历史读物作家,祖籍台湾,生于日本神户市元町,现为日本艺术院成员。陈氏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精深,文字典雅,其作品多与中国题材有关,代表作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秘本三国志》和《小说十八史略》、《中国历史之旅》等,深受中国读者欢迎。
   所获主要奖项:
   江户川乱步奖(1961年)
   直木三十五奖(1968年下半期)
   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1970年)
   每日出版文化奖(1971年)
   神户市文化奖(1974年)
   大佛次郎奖(1976年)
   日本翻译文化奖(1982年)
   NHK放映文化奖(1985年)
   读卖文学奖随笔纪行奖(1988年)
   吉川英治文学奖(1991年)
   朝日奖(1992年度)
   日本艺术院奖(1994年度)
   井上靖文化奖(1995年)
   大阪艺术奖(1996年)
   勋三等瑞宝章(1998年)

TOP目录


北京上
北京下
万里长城
东北
山东

西
古都洛阳
西安
甘肃
新疆
四川


南京
苏州扬州
上海
杭州


江西
湖南湖北
福建
桂林南宁
广州

TOP书摘

   北京 上
   北京地区周初属燕。燕国,相传有900余年历史,公元前222年为秦始皇嬴政所灭。其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屡屡迁都。据推断,燕都多在北京周边,为此北京又称“燕京”。
   燕国乃战国七雄之一,但从当时中国全域来看,燕都不过一区区地方政权所在地。
   公元10世纪,北京为辽国五京之一。辽国彼时与宋二分天下,因此辽不再是地方政权。但辽也不是中国中心。不可思议的是辽代的北京竟被称作“南京”。原因在于,从彼时辽国版图上看,北京的确位于辽国的南方。
   公元12世纪中叶,北京成为金国“中都”。金比之辽疆域辽阔,但依旧不是中国的统一政权,因为南宋坚守着南方。
   1279年,南宋灭亡,元朝终于统治了全中国。事实上,北京这才作为国都真正成为全中国的中心,时称“大都”。
   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灭元,明初国都定于南京,明成祖时在北京建造紫禁城,1421年正式迁都。
   明成祖修建北京时保留了部分元大都,可以说大部分是新建都城,因此明代北京城乃为当今北京城的主要框架。明以后是清,清在明的基础上仍以北京为国都,在这里维持了长期政权。清对北京城,并未有过根本性的变革。
   古时的中国城市围有城墙。北京也不例外。但围了城墙,墙内就只能容纳有限的建筑,人们也自然而然地到城外安家。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明朝为将新建民宅围入城内,决定建造新的城墙。起初计划在原城墙外四周建墙,形成双重城墙的格局。后因经费不足,只在南城墙外补建了新墙。自此,原先的城墙被称作“内城”,新建的南墙部分被称作“外城”或“罗城”。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城墙陆续被拆除。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墙实在让人觉得“碍手碍脚”。曾经包围北京的城墙,东面5.5公里,西面4.7公里,南面7公里,北面6.8公里,全长约有24公里。地点不同略有差别,但墙高大都10米以上,墙基部分厚约20米,顶端厚约17米。
   若想在脑海中再现已然消失的城墙,请你站到正阳门(前门)前。正阳门作为文物保留了下来。不难想象,正阳门两侧那些灰黑色石砖堆砌的墙壁,连绵不绝伸向远方。
   北京乃直辖市,省级待遇,面积达17800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日本四国岛面积的总和。在中国,这样的直辖市,除北京之外还有天津和上海。我国现在有四大直辖市:除北京、天津、上海之外,还有重庆(1997年设立)。——译者注我们通常认为的北京,一般指曾有城墙圈围的北京城中心地带。北京约有750万人口。
   到过北京的人,一定去过故宫参观游览。
   故宫是封建王朝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有“往昔的宫殿”之义。
   在北京的内城有一个区域称作皇城,那里也曾被城墙包围。皇帝住的所谓紫禁城就建在皇城里面。古时的专制皇帝们,在三道围墙内建筑自己的宫殿。他们享受奢华的生活,榨取民众,建立起至上的权威。他们唯恐民众起来造反,处心积虑建造了三道坚固的城墙。
   围着故宫的皇城正门是天安门,故宫的正门则是“午门”。天安门在明朝时被称作承天门,清世祖顺治年间重新修缮,更名为天安门。
   天安门作为新北京或新中国的象征,经常出现在电视、照片等媒体上,渐渐已为日本人所熟知。
   天安门下方有五个拱形门洞,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宫殿。历史长河中,天安门静静地注视着中国的历史。国家发生大事之时,无论令人高兴的消息还是令人悲伤的消息,都会在这里昭告天下。
   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天安门前狼烟燃起。1919年五四运动时,北京的爱国学生和知识分子也在这里发起了爱国运动,抗议北洋军阀政府屈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毋庸置言,1976年4月清明节的天安门事件也发生在这里。
   天安门曾是统治者对百姓宣诏的地方。自20世纪起,天安门成为仁人志士向全国民众宣示革命意图的地方。不妨说,在这个意义上,天安门不仅是中国的象征,更是激情澎湃的中国革命的心脏。
   提到城,日本人首先想到高矗石垣的天守阁白壁。故宫的金黄色琉璃瓦、朱红色柱子、深棕色墙壁、大理石栏杆,毕竟差异显著。穿过天安门,进入午门向前走,映入眼帘的是另一番景色。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称为外朝三殿,是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穿过宽敞的外朝北行,进入内廷,和外朝的宽阔、空旷不同,内廷有很多建筑,仿似迷宫。内廷类似于日本的大奥,皇帝日常政务也在内廷的御书房处理。
   同徒有外表的外朝相比,可以说内廷是创造历史的地方。乾清宫是清代皇帝理政的地方。鸦片战争爆发前,道光皇帝就是在这里召见林则徐的。
   故宫封存了形形色色的历史,枷锁过无数宫女的青春,她们的哀叹仿佛也被埋在了故宫地下。故宫的每一根柱子,每一片瓦,都出自建造宫殿的能工巧匠们之手。它们也在对我们讲述。
   明清两大王朝均在故宫灭亡。不同的是,清朝的末代皇帝退位后,受准在故宫暂住。明朝的末代皇帝却在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后,自缢身亡。
   1644年,正值日本新政权确立不久——日本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期。而此时的中国,清政府维持二百多年的统治,腐败横行,民不聊生,渐失民心,皇帝却归罪于大臣,动辄处以极刑。彼时的官员多得过且过,自保为上,满脑子想的是贿赂和贪污。人民的忍耐已届极限。连年的饥荒使农民背井离乡,而饥馑的原因未必在于自然灾害。农民辛辛苦苦耕田种地,收获的庄稼却大多被地主、污吏所剥夺。变本加厉的是,拖欠地租赋税还有牢狱之灾。所以很多农民不得不弃田逃荒。
   逃荒的农民人数众多,揭竿而起反抗暴政。各色各样的小团伙发展而为一个大队伍,并开始有了武装。李自成就是一个武装农民军的领袖,虽为失业驿卒(类似日本驿站的搬运工),却有极强的统帅力,从西安(陕西省)向东推进以北京为目标攻向都城。
   区区一介农夫、驿卒,能掀起多大浪头?……
   明王朝的大员们,起初根本没把这支农民军当一回事儿,但李自成率领的军队连战连胜,东进中军势不断壮大。皇帝和大臣们万万没有想到,李自成的军队竟已兵临城下。
   李自成军很快包围了北京城,明朝大军全无战意,缴械投降。紫禁城内,明崇祯皇帝杀死妻儿,自缢于城后景山。自缢前,他敲响了救驾的警钟,可等了好久竟无一人前来。失民心者失天下,崇祯皇帝就是最好的证明。
   明朝末代崇祯帝自缢的景山是紫禁城的镇山,坐落在故宫北侧,乃人工堆砌的假山,又称“煤山”。煤即汉语中所谓石炭。这座人工小山建于元朝,本是堆放煤炭的地方。目的是以防万一,北京城遭敌人围困时需要解决燃料问题。煤堆上还盖了土层作掩护。现在的景山草木繁盛,看上去跟一般的小山别无二样,但里面是否真的有煤,尚无人挖掘考证。
   景山高不过92米,可俯瞰故宫全景。景山的西侧是北海。称之为海,其实和景山一样是个人工湖。北海有一座人工岛,岛上矗立着一座喇嘛庙里的白塔,通常称之为白塔山。“文化大革命”时期,景山、北海皆为禁地,开放后再度成为人们游玩休憩的地方。
   北海湖水冬季结冰,据18世纪清朝史料记载,当时的人们穿着带铁制刀状物的鞋子在冰上滑行。这样算来,中国滑冰运动的历史相当久远。北海虽在故宫外面,但又同在皇城里面,一般百姓是进不去的。北海滑冰的历史悠久,但古时只是有权势人的运动。
   正如前面所说,元朝修建景山是为了护佑紫禁城。说到北海,历史就更加悠久,一说建于12世纪的金代,一说建于辽代。建于辽代的话,大约是公元10世纪到11世纪。
   白塔山本名琼岛,意为华丽美玉。据说当年金国军队攻陷北宋都城(现开封市)时,在东北部名为艮岳的地方缴得名石,运回北京后,修建琼岛便将这些美丽玉石用于点缀。北宋都城于1126年被攻陷,据记载岛上的喇嘛白塔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也就是说,建岛500多年后才修建了白塔。
   在这碧波荡漾的北海湖畔,展开过多彩多样的历史画卷。这里是普通百姓无法涉足的帝王禁苑,这里发生的种种事件也都围绕着宫廷中人。盛装打扮着的人们乘着色彩艳丽的小船,愉悦闲适地荡舟北海。然而那是表面上给人的感觉,背地里没准儿正忙着策划阴谋。我们仿佛听见了宫女们的欢声笑语,伴着风儿回荡在水面。
   最豪华的游船或许是元末代皇帝建造的龙船。龙船建于1353年11月,长160米,宽6.5米,能容下五间宫殿。船身五彩金饰,船首是龙头。船一划动,相传龙头上的龙眼栩栩如生。元顺帝终日耽溺嬉戏,十五年后,明朱元璋攻陷北京,他不得不仓皇逃回漠北草原。正因元明两朝交替时元顺帝放弃抵抗,弃都北逃,北京城才得免于战火。
   从景山或北海的白塔山眺望今日北京城,高楼林立。过去没这么多高楼,有的区域禁建两层。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希望自己的宫殿、衙门建得高大宏伟。为使宫殿、衙门感觉上更宏大,便禁止周边建造高大民居。周围的建筑低了矮了,宫殿、衙门才显得更加宏伟高大。
   鼓楼、钟楼今日亦庄严,古代就更不用说了。顾名思义,那是放置大鼓和大钟的楼阁,钟鼓楼古时用于报时辰或报警,建于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1294年在位)时期。据说钟楼曾自然倒塌,又曾毁于火灾,现在看到的钟楼是第三次修建,重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鼓楼建成后也曾几次大修,留存至今;钟楼每次翻修都缩小了规模,所以现在的鼓楼看上去比钟楼大得多。原本长50米,宽34米,高30米。
   元大都时期,鼓楼一带是市中心。明代进行了大改建,现如今鼓楼在京城偏北的位置。说到京城偏南的高大建筑,那就是著名的天坛。实际上真正的天坛是一个白色三层大理石的石基,乃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石基并不是很高。这里曾是百姓禁地,如今却已成为对公众开放的公园了,是谓天坛公园。天坛公园北侧有座高大的建筑——祈年殿。祈年殿是每年皇帝祈愿五谷丰登的地方,三层伞状琉璃瓦重檐,殿身朱红色,店内彩绘金描、光彩夺目、富丽堂皇。日本人熟知的梅原龙三郎有题为《天坛》的画作,画中描绘的建筑,其实就是这个祈年殿。
   明成祖在准备迁都、建造新都城的同时,于1420年修建了祈年殿。1899年即义和团起义的前一年,祈年殿(明朝称为大享殿)毁于雷火。现在祈年殿是七年后重建完工的,算是20世纪的建筑。重建的祈年殿,相传比原来小了一圈。依照现在的祈年殿想象一下,大一号的祈年殿会是怎样呢?这样的想象十分有趣。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64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