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新教育风暴(第五版•插图版)(王宏甲作品 卷伍)
新教育风暴(第五版•插图版)(王宏甲作品 卷伍)


新教育风暴(第五版•插图版)(王宏甲作品 卷伍)

作  者:王宏甲 著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09月

定  价:29.80

I S B N :9787300161990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教师用书  教育理论/教育主张  中小学教辅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第五版,已是作者18年来关于教育的踏访和上下求索。作者从东海之滨到长江源头,从繁华都市到荒原戈壁,把中国教育现状放到世界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上考察,并追溯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教育嬗变和发展。作者提出务必创建“信息时代新教育”的概念,指出当今课程改革正是创建新教育的突破口和发轫工程。作者记述了我国教育界变革者筚路蓝缕的创新实践。呼吁家长要力戒从孩子幼年就用知识去填塞孩子色彩斑斓的头脑,力戒伤害孩子的探究天性和创造力。作者强烈指出,当今中国教育务必聚精会神地变“选拔功能”为“造就功能”。
       
这部书以报告文学文体问世,实则远无法仅以文学视之,它远承着《左传》诸典的传统,记述当代史而文采灿然。尤其近两万言的《新教育说》,亦有先秦时造论风骨,思想斑斓而恣肆,犹战斗檄文,更是创建新教育的宣言,有壮丽腾耀灵魂,有感动回肠荡气。中国教育变革之艰难,需全民共同努力。作者殷切期望,中国教育在荆棘与鲜花并存的求索路上,迈出坚实而浩荡的步伐。

TOP作者简介

王宏甲,福建建阳人,当代文学家。

文艺理论家冯牧先生曾评价,王宏甲《无极之路》的出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文学现象正在出现的一个标志”。在人类全部的文字作品中,记言、记事、记人的作品具有最悠久的历史,王宏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立了信息时代非虚构文学的一个崭新风格,这种风格奔放着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教育等多学科智识融会贯通的交响,情感与思想并臻,叙事与论述交融,从而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创造出一个独特的阅读世界,唤起人们对阅读新的兴趣和愉悦。
       
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鲁迅文学院文艺学专业。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广播文艺奖、中国人口文化奖等多种全国性大奖.《智慧风暴》与《新教育风暴》被认为是作者最具前瞻性的代表作。后者被中央电视台拍成30集电视片,对中国新世纪的教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曾赴韩国出席首届韩日中文学论坛,做《我的中华文明观》演讲;赴法国参加首届中法文学论坛,做《世界需要良知——兼论文学的社会作用》演讲。

TOP目录

致读者 呼延华
出版前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阅读王宏甲 
 金炳华、柳斌、周克玉、刘坚、雷达、何西来、崔道怡、梁鸿鹰

引  言 
第1章/我们的孩子失去了什么
第2章/初三的压力比高三更大
第3章/保护天赋
第4章/探究的世界
第5章/美国的教育转型
第6章/北京的探索
第7章/惊心动魄的浙江教育转型
第8章/高考必将做出重大变革
第9章/国家发动课程改革
第10章/实验区:世纪初的综合课改
第11章/放下“成才”观念 培养生存能力
第12章/中国西部边远地区的教育
第13章/国内外大学变革走向

探究篇
第14章/春秋时期的教育嬗变
第15章/大清帝国的教育转轨
第16章/新教育说
后记   我的老师 王宏甲 357

TOP书摘

一堂“经典教学”课

北京,某校。上课铃声在校园里响出共鸣。
当铃声止息,所有的走廊都静悄悄。
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
这是学校里一个很好的班,学生们已坐得整整齐齐。
今天,英美教育专家要来听这个班的课。
他们已经来了,他们听到自己的皮鞋在教学楼宽敞的长廊里发出清晰的声响……陪同他们来听课的还有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
大家都坐定,教课的老师走进来了。
同学们起立坐下后,老师侧立在黑板前,他的目光没有去巡视全班同学,而是望向窗外。老师的头上已有不少白发,黑板衬出他侧立的剪影……这时,你发现,当学生连窃窃私语都没有时,教室里也并非完全安静。
你还能听到翻动书包的声音,一支笔从谁的手上放到桌面……老师仍然侧立,望着窗外,好像在酝酿什么,就这片刻,你听到,静了,更静了,一切声音都没有了,世界静到连听课的外国专家也仿佛不存在了。
这时,老师转过身来从容说道:“现在开始上课。”

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老师教态从容,板书时大家听到粉笔在黑板上行走的声音。板书非常漂亮,极有条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而且答得相当有水平。
老师间或又在黑板上写出若干字。黑板上的字渐渐丰满起来,那字大小不一。有些字,老师大笔一挥画上一个圈,或一个框,或一个大三角,看起来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像一个框架图。
整堂课,老师没有擦一下黑板,也不必学生上去擦黑板。板书上没有多余的字,写上去的就是重点,就是学生该抄到笔记本上去的。老师继续提问,学生解答仍然踊跃,仍然不乏精彩。
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最后老师说:“今天要讲的就讲完了,同学们回去做一做课本上的习题,巩固一下。”
铃声响了。
下课。
整堂课无懈可击。
这是一位特级教师,他露出了笑容。
同学们都很高兴。
陪同外国专家听课的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也很高兴。
外国专家听了却说不出话来。
“或许他们也很惊叹?等到了会议室再听他们的意见吧!”中方人员想。

到了会议室,我们虚心地请外国同行提意见。
外国同行说话了,他们说:不理解。
我们问:为什么?
他们说:学生们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
这个问题,把中国同行都问住了。
这问题反映的就是当今欧美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
所以,外国同行说,他们想看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的,但他们只见老师不见学生,因而认为这不是一堂真正的课,而像是一堂表演课——学生在看老师表演。
可是,教学、教学,在课堂上的45分钟,难道老师不该教得精彩、精辟吗?学生除了课堂听讲和踊跃回答问题,课外不是还有许多时间去练习和温习吗?
这不仅是中国教师的理念。中国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上个好学校,能遇到好老师,不就是看重老师教的水平吗?
“儿子啊,你上课别说话,别做小动作,你得好好听!不好好听,你怎么能学会呢?”所有的家长都这样说。
可是西方教育认为:学生上课就是要说话,要动手,要又说又动,又说又做。
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到底哪一种好?
不要问上述老师是谁,也不要问上述那堂课发生在哪里,从都市到乡村,虽然许多教师还达不到这位特级教师的水平,但此种教学方式在中国无数课堂里反复呈现。
你会不会问:我们这样教,有什么不对吗?
我选择从这堂“经典课”下笔,是想开篇就写出,这已经是我们行之已久的认为水平很高的课,但就是这样的课,是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的。这意味着中国要变教育,有相当广泛的现状要变,有相当艰巨的路程要走。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92

开  本:`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229.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