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高盛如何统治世界(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客观的高盛传记)
高盛如何统治世界(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客观的高盛传记)


高盛如何统治世界(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客观的高盛传记)

作  者:(美)威廉D.卡汉 著

译  者:李建军,汪川,廖淑萍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07月

定  价:69.00

I S B N :978711138700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经济  >  经济实务  >  金融    

标  签:管理  金融/投资  投资 融资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在高盛公司长达142年的历史中,它塑造了比所有竞争对手更优秀的形象——更明智、更具凝聚力、更高尚的品德和更强的获利能力。高盛——在金融界以最积极又复杂的公共关系为支撑——一贯以“高盛模式”自居,这种商业模式的关键在于雇用最聪明的人才,灌输以高盛的企业文化——合伙人要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而压制自己的欲望,崇尚“14原则”,其中第一条原则就是“客户利益至上”。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高盛——一个神秘的赚钱机器,周旋于利益冲突和合法交易之间数十年;一家从20世纪初期起就对政府产生过当影响的公司;一家由“半机械人”组成的企业,这些“半机械人”由内部“声誉风险部门”管理,该部门均由前任中央情报局间谍和私家侦探组成;一个充满着残酷的权力斗争的工作场所;一位聪明地赌赢了2007年抵押贷款市场的华尔街巨人——他的客户们对这场赌博毫不知情——也许使得大萧条中的金融崩溃变得更糟。

 

TOP作者简介

威廉 D. 科汉 William D. Cohan

《纽约时报》畅销书《纸牌屋》和《最后的大亨》的作者,获得2007年年度《金融时报》-高盛年度商务图书奖。他是《名利场》的特约编辑,在《纽约时报》有双周刊专栏,长期为《金融时报》、《财富》、《大西洋月刊》、《华盛顿邮报》和其他报刊撰稿。科汉毕业于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商学院,他曾经是一名投资银行家。

为了全面真实地再现高盛,科汉详细阅读了大量的政府文件、法庭案卷、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存档资料,采访了100多位高盛的客户、对手、领导人、现任和前任雇员,以记者天生的敏锐及小说家的天赋,结合华尔街业内人士的专业知识揭开高盛的神秘面纱。

 

TOP目录

序言  得不偿失的胜利/
第1章家族产业 /
    马库斯·戈德曼将公司传给了他的儿子亨利·戈德曼和女婿塞缪尔?萨克斯。公司运转情况良好。但是高盛集团拥有更大的野心,它想要成为为美国公司贷款和募集股金的佼佼者。
第2章繁荣的使者/
    在蓝山公司的交易结束后,高盛公司创造的市值超过10亿美元,确切地说,是17亿美元。在9个月的时间内,这又是一场让人印象深刻的金融魔法表演。
第3章政治家/
    传奇的《纽约客》作家小E·J?卡恩把悉尼?温伯格与伯纳德?巴鲁克相提并论,“作为华尔街幕后的实权人物,悉尼?温伯格和伯纳德?巴鲁克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种概念。”
第4章友谊的价值/
    1955年,全世界得到的第一个信号,那就是福特家族在密谋IPO。那时亨利?福特和温伯格决定一起参加慈善项目,福特带温伯格跟公爵和公爵夫人打招呼一事被一位社会专栏作家发现。
第5章内部信息是什么/
    “一天他很激动地来找我。他说‘L·杰,L·杰,我们在利比亚有麻烦了。我刚刚听说利比亚可能会有暴动。’我说,‘哦,天哪!’”结果就有早期的卡扎菲起义。
第6章上街区最有声望的人/
    在利维快满58周岁生日时,他正从一个“纯粹的追求利益的强硬商人”迅速“演变”为整个金融界的标志。“他想成为华尔街先生”,就像悉尼?温伯格一样。
第7章购者自慎/
    “如果诺沃提尼告诉某个记者一些事情的话,那么这背后一定有很深,很深,很深,很深,很深的背景,”该高管继续说道,“当他向我描述一位记者时,那表明这位记者是极其,极其,极其危险的。”
第8章高盛风格/
    “没有暖气,更没有空调,那个地方有些狄更斯小说里描述的感觉,”怀特黑德回忆道,“夏天酷热,冬天极寒。”“这就是高盛的风格。”
第9章一个起作用的公式/
    “我们知道你已经从高盛公司退休了,”里根开始说,“我们希望你能来华盛顿,加入国家政府作为副国务卿。”舒尔茨看着怀特黑德说:“我希望你成为我的搭档。”
第10章高盛公司的目的/
    恩德里奇说:“吉米告诉大家这个提案纯属无稽之谈。高盛公司有自己的传统,他希望保持这个传统。他提醒合伙人注意自己身为管理者的职责,以及他们对下一代的责任。”
第11章直捣黄龙/
    《华尔街日报》的社论版很快发现了朱利亚尼的错误。5月21日的社论版标题为“鲁道夫的红脸”,社论编辑报道“起诉书被撤销,使得2月那次严密的逮捕更加给人们一种哗众取宠的印象”。
第12章资金/
    股市暴跌也使得高盛税后损失了1 700万~2 000万美元。因为它之前刚好承销了很大规模的英国石油股票。金融风暴期间它不得不遵守承诺按照特定的价格向客户购买股票,尽管该股票的市场价格已经跌到谷底了。
第13章权力/
    当然,鲁宾是因为筹钱的本事而进入政界的。政客需要资金,银行家渴望权力——哪怕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比变成巨富更高的目标。
第14章高盛的“红衣主教团”/
    麦克斯韦的突然离世及其金融帝国的轰然坍塌让高盛再次成为公众关注和议论的焦点,也让弗里德曼做出了在1993年暂缓高盛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英明决定。
第15章100亿美元,还是彻底破产/
    领导能力的最大挑战在于“在‘公司的活力’与‘174个合伙人产生的问题’之间的平衡,尤其是在一个有着这样的能力和目标的高盛公司”。
第16章伟大的革命/
    回顾过去,科尔津说,他对这个变故措手不及,完全被蒙在鼓里,这对于一个人与他的政治礼物来说似乎有些很难相信。“我不能完全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持不同政见者,但还是有。”他说。
第17章做高盛首席执行官太有意思了/
    前所未有的,高盛成了全球经济活动的蜂箱,涵盖了你可以想象的几乎每一种金融生产线上的产品,唯一的例外是直接从消费者那里拿存款(虽然和许多华尔街公司一样,高盛在犹他州的确有一个小的商业银行)。
第18章炼金术/
    和其他华尔街公司不同,在高盛,出身背景显得并不那么重要。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公司的选拔机制似乎很大程度上以价值大小为主,年复一年的,它都在挑选国内一流高校里最聪明的毕业生。
第19章向目标迈进/
    “有些前辈跟我说,‘你们在干吗呢?’”斯巴克斯回忆说,“当时的确很困难,我们在亏损中。我们在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但始终还是有一点点不敢完全确信。我们蒙受损失,关闭业务,惹恼客户,然后还削减了仓位。”
第20章神奇的法布/
    组合CDO的所谓高明的地方在于,它不需要累积抵押贷款债券到一定时候再构建和卖出CDO,高盛可以在一夜间用信用违约互换创造出虚拟CDO,这些保险合同无论债券能否得到偿付都会给债权人以担保。
第21章高盛敛财,“寡妇孤儿”也不放过/
    孤注一掷——赌注是抵押贷款持有公司的破产,这是华尔街投资银行一个趣味盎然的新的发展方向,也是高盛首次承认公司在规避风险,并且将会加大赌注,甚至将其竞争对手也纳入其中。
第22章大衰退/
    安德森和托马斯甚至将2007年年底高盛的实力和影响力与1895~1930年的摩根大通相比。“但是,就像摩根一样,高盛也有可能被自己的成功所拖累,”于曼哈顿大学任教的华尔街历史学家查尔斯这样和《纽约时报》说。
第23章高盛获赔/
    站在最前线,强烈要求索取抵押金的不是别人,而是高盛集团。因为高盛为这些证券向美国国际集团金融产品部投保了750亿美元。但是在2007年,与高盛不和逐渐成为美国国际集团内部众所周知的事。
第24章上帝的工作/
    《管理者》杂志的杰弗里·坎宁安,就“上帝的工作”这一言论采访了布兰克费恩。“如果你问我是否后悔说出那样的话,当然不会。当我离开的时候,我会很认真地打趣说‘现在我不干上帝的工作了’。”
致谢/

 

TOP书摘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68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96.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