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 1955-2005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 1955-2005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 1955-2005

作  者:(美)薛龙 著

译  者:路克利

出 版 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02月

定  价:29.80

I S B N :978751330427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史学研究与随笔    

标  签:历史  全球史  世界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2005年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成立50周年纪念项目之一,是对费正清中心50年间的发展和学术史的全面记录。本书通过文本研究和人物采访两种形式,以费正清中心成立以来十任主任的任期为线索,通过把握中心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学术事件,构建费正清中心学术发展史。

费正清中心作为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卓著的现代中国研究机构,其学术发展史对广大现代中国研究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系统地披露了大量珍贵的学术文本信息和第一手访谈材料,对中国学者了解1950年代至今的国际现代中国研究的整体情况和前沿进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可谓该领域的必读案头书。

在这本书中,薛龙教授以娴熟的文笔讲述了费正清中心的历史。这段历史中折射出美国和世界范围内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史。它反映了 美国国内有关冷战的争论、由越战激发出的情绪、早年与中国台湾紧密的学术联系、1972年以后与中国大陆的学术合作的逐步恢复,以及过去五十多年费正清中心在大中华研究领域的学术盛况。

TOP作者简介

薛龙(Ronald Suleski)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代中国史研究专家,主要从事对中国东北(满洲)的研究。他曾旅居东京多年,并在亚洲各地旅行,曾担任费正清中心助理主任。现为波士顿萨福克大学罗森伯格东亚研究所主任。

2003年,薛龙(Ronald Suleski,1974年获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加入费正清中心,担任助理主任。从1980到1997年,薛龙在东京生活,在那里他说着一口流利的日语,并担任了一个国际出版项目的主管。他的工作是管理专门出版英文期刊和参考书的出版商在亚洲各地的市场。因为这项工作,薛龙经常要在东亚各地旅行,拜访散布于东亚各地的业务代表办公室。对于像他这样对中国文化、朝鲜文化和日本文化都很感兴趣的人而言,这种旅行也是一项福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最早在阿灵顿德州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任教;决定重返学术界后,他于1997年回到美国。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呆在哈佛大学。他最近的著作《中国军阀时代的文治政府:传统、现代化与满洲》2002年由朗格出版社出版。该书重新探讨了二战前中国在满洲的政治经济活动,提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中,但是满洲地区仍然有着惊人的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TOP目录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五十年史中文版序言(柯伟林)
中文版自序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五十年史英文版序言(马若德)
英文版自序
缩略语
引言
第一章 费正清(中心创立者和第一任主任)时期(1955~1973)
中国经济和政治研究项目(1955~1957)
东亚中心(1957~1961)
敦斯特街l6号的办公室
东亚研究中心(1961~1977)
培养学生和师资
迁入柯立芝楼
越战风云中的哈佛
第二章 傅高义主任时期(1 973~1975,第一任期)
费正清中心图书馆
赖世和日本研究所
珀金斯代理主任时期(1975~1976)
第三章 霍夫亨兹主任时期(1 976~1 979)
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1977至今)
第四章 孔飞力主任时期(1 980~1986)
韩国研究所
费正清中心的博士后项目
哈佛当代中国书系 
费正清中心的资金保障
史华慈代理主任时期(1983~1984)
第五章 马若德主任时期(1986~1992,第一任期)
筹资达到新高
为当代中国研究招兵买马
赖世和与纽豪瑟年度讲座系列
第六章 华琛主任时期(1 992--1 995)
重组中心执委会
支持研究生参与中心学术活动
第七章 傅高义主任时期(1 995~1999,第二任期)
1996年庆祝中心四十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访问哈佛
新的出版项目合约
哈佛大学亚洲中心
第八章 裴宜理主任时期(1 999 2002)
拓展博士后项目
迁出柯立芝楼

第九章 伊维德主任时期(2002~2005)

结束语

TOP书摘

培养学生和师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费正清面对的学术界的情况是,中国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刚刚成型。基本没有美国学者能够讲流利的汉语,也基本没有美国学者能在研究中运用中文或日文文献。几乎没有关于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和政府文档的英文目录或介绍。在美国,只有相对较少的中文材料,在美国的大学里没有多少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能够为美国人提供汉语培训。1956年,在一封写给文理学院主任的密函中,费正清描述当时的情形,说“在这个领域严重匮乏高水平人才”。培养一个训练有素、具备从事中国研究所需的专业技能的学者群成了费正清的一个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费正清创造了一个培养学者的风格。这种风格成为了东亚研究中心和整个哈佛亚洲研究领域的特色。费正清的一揽子方案中包括如何选择一个可塑之才,然后将其培养成一个训练有素的研究中国的学者。.他首先寻找那些对亚洲有兴趣的、最聪明的、能言善辩的学生。这些学生通常来自哈佛东亚地区研究硕士项目。自从他们上了费正清的课之后,费正清就一直留意观察他们。当发现具有潜质的聪明学生后,费正清会做工作,劝他们进入中国研究领域攻读博士学位。他确保选出来的学生能够定期得到资助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l947年,他发起了名为“哈佛中国研究论文系列”(Harvard Papers on China series)的出版项目,出版哈佛东亚地区研究项目下的硕士生写作的优秀论文。费正清知道,能够出版一本好书对一个年轻学者来讲,是一个确保其得到永久教职的方式。他关心学生的事业发展,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得到好的职位。出版著作既传播了中国研究领域的知识,也提高了哈佛大学的声誉和费正清的明星学生们的名声。在他担任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的十八年时间里,费正清设法培养了大量聪明的年轻人,这些人后来都为自己开拓出了稳定的学术事业。战后第一代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大多数都是费正清的学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他们担任了美国大多数一流大学的教职。

  ……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61

开  本:大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8.0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