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孔子评传(上下)(精装)
孔子评传(上下)(精装)


孔子评传(上下)(精装)

作  者:匡亚明 著

出 版 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04月

定  价:64.00

I S B N :978730505907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历史人物    

标  签:历史人物  传记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齐鲁书社1985年出版的《孔子评传》的修订本。
     作者匡亚明根据近年研究所得,在齐鲁版的基础上,除增写了《经济思想》一章外,对其他各章也分别作了较大修订,对孔子以仁的人生哲学为核心而展开的伦理、政治、经济、教育等思想全貌及两千多年来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和影响的曲折变化过程,都作了评述。作者以更广阔的视野对原著作了重大修改,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朝着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孔子这个目标迈出了新一步。
     《孔子评传》书前所附画像,冠之以《布衣孔子三十而立像》,寓意颇深,耐人寻味。书后附有孔子年谱、人名索引、文献索引和词语索引,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
    

TOP作者简介

 匡亚明,1906年生于江苏丹阳,1926年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长期从事教育和党的理论、新闻、宣传工作。历任《日日新报》主笔,《大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华东政治研究院院长、中共华世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吉林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校长。现任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吉林大学名誉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主编。曾著《社会之解剖》、《血祭》、《农村工作论文集》、《学习列宁的风格》、《孔子评传》等专著以及大量学术性或政治性论文。

TOP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序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中国古代有重在贡献的人物为什么以孔子为起点
  二 以世论人和以人论世
  三 人类文化知识遗产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四 对孔子思想实行三分法问题
  五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和应注意的三个区别
  六 关于文献资料等问题
第二章 生平概略
  一 没落的贵族家庭
  二 幼年在贫赋中成长
  三 独立谋生,勤奋好学
  四 三十而立至仕鲁之前
  五 进入贵族统治集团——初次碰壁
    (一)中都宰
    (二)小司空
    (三)大司寇
    (四)堕三都的失败
    (五)孔子诛少正卯实无其事考
    (六)矛盾显露,弃官离鲁
  六 访问列国诸侯——到处碰壁
    (一)访问列国诸侯的目的
    (二)访问列国诸侯的简要经历
    (三)访问列国诸侯的三个阶段
    (四)结束流浪,回到鲁国
  七 不知老之将至的晚年
    (一)关于反对季孙氏实行田赋问题
    (二)关于西狩获麟问题
    (三)关于陈恒杀君、孔子请讨问题
    (四)妻、儿、弟子相继死亡
    (五)孔子病逝
第三章 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
  一 西周是领主制封建社会
    (一)殷周间斗争不仅是两个王朝兴替之争
……
第四章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
第五章 伦理思想
第六章 政治思想
第七章 经济思想
第八章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第九章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文献整理家
第十章 孔子思想在国内外影响源远流长
第十一章 结论
附录
索引
后记

TOP书摘

根据以上说明,我们可以对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作如下概括:一是二重性。从政治观念上讲,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并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忠实代言人的孔子,他的思想的基调就不能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保守性。

  不理解或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同时,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他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若干问题(例如同情人民疾苦)能看得远些高些,由于这一点,孔子思想就不能不带有一定的、明显的人民性、民主性的积极因素。不理解或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

  从哲学的根本问题上讲,孔子思想中也表现有二重性,即既有唯心主义的因素,又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例如“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这里的“命”固然可以解释为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规律性、趋势等等,但孔子在另一处又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吾已矣夫!”显然这里所谓的“凤鸟”和“河图”,是以含有想象中操纵着人间祸福治乱的精神力量(天命——神)的神秘先兆(所谓“祥瑞”)而出现的。把这两段话联系起来看,这里的“命”就不应作必然性、规律性、趋势等解,而应理解为一种超人类世界的精神力量(天命——神)。这难道不是唯心主义的思想吗?另一方面,他又提倡“庶富教”思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又显然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他又“知其不可而为之”,而自己在实践中又表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②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难道不又是冲破宿命论思想,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观点吗?所以我们对孔子思想的态度应该是,在这个问题上有唯物主义思想,就肯定其为唯物主义思想,在那个问题上有唯心主义思想,就肯定其为唯心主义思想,在另一个问题上既有唯物成分又有唯心成分,就肯定其为二者相混的思想。实际上孔子思想是包容广泛、错综复杂,有时又呈现出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二重性)。举此失彼,或突出一点,不及其余,简单地把他说成是唯物主义者或唯心主义者等等,都是不恰当的。

  二是略于“天道”,详于“人道”。由于孔子重视社会、人生实际,就很突出地表现了重视研究社会现象、伦理观念等(所谓“人道”)和不重视研究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等(所谓“天道”)。孔子谈“天道”,即谈自然现象(自然科学方面)问题的时候很少,正如他的学生子贡所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虽然有时也谈,但一谈就谈成宿命论的“天命”。因此,他对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即物质与精神孰先,客观世界能否被人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触到,因而也就根本不可能提出这样那样的系统回答和论证。时代的限制、科学文化发达水平的限制,也使他只能如此。而正由于他略于“天道”,即不重视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探索,无论对当时和后世都起了轻视自然科学研究的消极的影响。但另一方面,由于孔子重视“人道”,对社会的、伦理的问题却谈得很多。他精通古代文献典籍,博闻强记.深刻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现象和民间习俗。在这方面,他确实称得上当时一位承上启下、博古通今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

  三是仁为核心。如前所述,孔子思想是很复杂的,有时是自相矛盾的。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复杂、矛盾的现象中,找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后儒以及现代的学者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这个核心是仁,有的认为是礼,有的认为是忠恕等等。我认为最可以说明孔子思想核心实质的应该是前面讲的本身带有二重性的仁,关于此问题后面有专章论述,这里就不多讲了。

  根据孔子思想的特征,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就必须注意下列三个方面的区别。

  第一,把孔子思想本身和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首先是历代君王)及其御用学者加以吹捧、歪曲和附益的东西以及后儒根据自己主观意识而附加的东西加以区别,亦即把真孔子和假孔子加以区别。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全两册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62.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