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做书店(转型期中国书业的终端记录增订版)
做书店(转型期中国书业的终端记录增订版)


做书店(转型期中国书业的终端记录增订版)

作  者:徐冲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04月

定  价:39.00

I S B N :978754950411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标  签:贸易经济  经 济  财经管理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做书店是徐冲的职业,《做书店(增订版)》汇集了徐冲30年书业生涯的观察与思考。
    自1981年步入书业,作者从营业员起步,到身为一家书域的负责人,至今已20来年。作者参与筹建并主持的浙江图书大厦为同业翘楚,本书整理了大厦从筹建到目前运作期间作者的主要文字,凝聚了他对图书卖场的设计与管理、书店员工队伍建设、书店连锁经营等问题的心得体会。同时站在零售书店的角度上,作者对国内书业各方面各环节都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时出惊人之语,如认为应由市场淘汰部分出版社,主张提高书价等。作者在业内以敢言著称,整理出这份做书店的记录,一方面是对转型期零售书业的个案回顾,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对同样在做书店的朋友有所帮助。

TOP作者简介

    徐冲,职业经理人,前后主持过三家书店:杭州古籍书店(1986年至1988年,1992年),杭州解放路新华书店(1988年至1991年,1993年至1996年),浙江图书大厦(1999年筹建,2001年开业)。现为博库书城有限公司总经理。

TOP目录

做书店(代序)
        上辑  书店经营
第一篇  浙江图书大厦:从设计到执行
    缘起
    全方位思考
    准备与实施
    做一家好书店
    员工队伍建设
    天目店的颠覆意义
    结语
第二篇  书店的一种做法
    资金/理念/技术/观察/需求/设计/施工/倒计时工作表/
    招工和培训/选书/分类/架位号/上架/营业的第一天/开
    门后的维持/变化/结语
第三篇  超级书店卖场的设计
    书店需要设计
    思想先行
    细节体现思想
第四篇  书店员工队伍的建设
    营业员队伍的建设
    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
第五篇  连锁条件下的卖场业务工作
    卖场定位
    业务工作的主要项目:四本书
    怎么做
    卖场业务工作需要的支持
    卖场业务员需要具备的要素
    中辑书业观察
第一篇  对“高书价”的诘问与解释
    近三年三大类别图书的平均价格抽样
    书价高或是不高,结论由何而来
    定价偏低,制约了整个行业的正常发展
    对未来的一个建议
第二篇  出版社:从品种到品牌
    图书品种:数量与质量
    畅销书与畅销书时代?
    创造高码洋的图书类别
    图书品种选择:独创加质量
    从选题到发行
第三篇  年度市场分析报告
    出版社生存质量是市场景气决定因素
    码洋是什么
    品种的双刃
第四篇  书业笔谈
    我们有几个长寿品种
    连锁经营得失谈
    书店经营的模式与多样性
    乐观主义者的五个预测
    求教于武汉新华的同行
第五篇  书业对话
    阅读的功利化和消遣性
    说不得的书价,还是要说
    地标书店,我们有吗
    将信将疑之畅销书排行榜
    伍尔芙写了《时时刻刻》
    两代人漫谈读书
    文学的阅读与消费
    下辑  贩书随想
第一篇  书店印象
    解题/三联书店韬奋图书中心/上海书城/北京图书大厦/
    广州购书中心/季风书园/南京先锋书店/重庆精典书店/
    晓风书屋·杭州/西西弗书店/百荣书城/从学府到学人/
    思考乐书局/光合作用/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晓风书
    屋·福州一厦门/深圳书城·罗湖
第二篇  坐店杂谈
    作秀在书店/选题对于我其实很无所谓/在某一个城市看
    书店/三小时/一场讨论/面积、品种……还有什么/以文
    明换回文明/不要强人所难/放大等于稀释/说打折(一)/
    说打折(二)/说打折(三)/算账/“草根”的联想/苏林是
    谁/不要排位置,不要比大小/掩耳盗铃的“内部发行”/千
    山万水半天会,值不值/打折就打折,扯不上改革/屋中自
    有黄金书/抄书与文明/说一声抱歉其实很难/这或许是
    一个进步/你以为招标就等于买保险了?/天晓得/大气
    做生意/细节代表码洋
    余辑  文章新编
第一篇  不被“营销”的博库书城
第二篇  陈列展台的主题组织
    关于陈列展台/关于展台的主题组织/关于主题组织的业
    务准备/注意事项
第三篇  看书店的看法
    一看整体/二看布局/三看展台/四看分类/五看品种/六
    看硬件/七看查询/八看员工/九看新鲜
第四篇  书店印象(II)
    沈阳东宇书店/万圣书园/重庆精典书店/香港商务/学
    勤书店、百通书店等等民营书店/GI图书大厦/单向街
    与龙之媒/长沙袁家岭书店/凤凰国际书城/北京涵芬楼
    书店/北京第三极书局/那些远去的背影/南京先锋书店/
    广州三联书店
不做书店,还能做什么(代跋)

TOP书摘

    尊重读者通过什么途径落实?尊重图书是一个方面。在设计报告中,这部分内容没有进行太多的阐述。而在思考中,它占了很大的份额。是不是所有的书店都把书当回事了?书架不考虑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开本图书的特点,只有少量的几个型号,许多特殊开本的图书找不到合适的书架。即使书架问题解决了,什么书放在什么位置,什么样的书不应该放在某个位置甚至根本就不应该陈列出来等,都是马虎不得的。更不必说将脏书破书放在书架上、展台上,或是将图书堆放在某一个肮脏的角落了。
    至于尊重环境,更是“尊重读者”思想的延伸和扩展。正如设计报告所列,有许多的“不”,不这样或不那样,就是为了坚持营造一个尊重读者的环境。不安装出版社的宣传广告灯箱,不设置任何标语式宣传文字,也曾在一定的范围内引发讨论。卖场安装出版社的广告灯箱,几乎成了大、中型卖场的一个习惯,出版社或许也希望获得这么一种亮相的方式。但读者能从这些广告灯箱中获得什么呢?是第一次知道有这么一个出版社,还是欣喜地获悉这个出版社正在向他问好?我感觉到读者很可能是不需要这么一个灯箱的。并且灯箱的存在,分散了对图书的关注,对卖场整体的效果有负面的影响,干脆就不予考虑。而在书架之间的墙上、柱上,在通道边,挂一些名人名言之类的文字,起的作用是什么?是提醒,是启示,是教育?书店似乎不需要告诉我们的读者诸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挂这些实在是不怎么尊重读者的。
    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自我批判、自我修正的项目也是不少的。譬如,在设计报告中提出过设立一个“浙江文化之窗”,集中与浙江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地理等有关的图书以展示浙江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久远悠长的历史。这个设想,是受了上海书城“上海滩”专区的启发和影响。尽管强调所陈列的图书不限于浙江版,但仍觉得需要进一步讨论。是否有必要这么做?是否有必要突出所谓的“浙江”概念?浙江图书大厦在陈列图书方面能不能不去刻意强调它的地域性?浙江图书大厦不应该仅仅只是浙江的图书大厦。这样,就在设计时修改了原先的内容。
    提出卖场设计报告,以及对市场定位的考虑,对员工队伍组成和建设的考虑,整个过程非常的不轻松。一方面,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非常想做一家全新的书店。在思考过程中,虚心向同行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其中,上海书城提供了一个杰出的样板,彻底提升了我对书店卖场的感性认知,启迪了我们对书店卖场进行重新定义。在各种场合我一再这么说,心底里也确实这么认为。如果没有上海书城出现,就我个人而言,找不到方向、找不准感觉是完全可能的。其中最大的收获,是我明白了并由此坚信书店是需要设计的,是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设计的。书店的卖场设计,是一门学问。如果简单地以为只是如何堆放书架那是大错特错了;如果同样简单地以为只需照抄照搬现成的图纸,将A店的设计克隆到B店就成了,那更是大错特错了。不管怎么说,书架就这个样,花式再多也是万变不离其宗。但书架怎么放,谁和谁搭配在一起,转角如何处理,书架之间如何过渡,遇到电器开关、消防设施如何融合,大至空间如何二次组合、分隔,阅读区、公共区如何划分、衔接,该讲究的细节太多太多。不进行设计根本做不了,不依靠专业人士进行设计根本做不好。新华书店千店一面,固然有书的因素,但更大程度上是缺乏设计或根本就没有设计造成的。这一点,在整个思考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结论。
    这样的思考.从1999年6月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思考从来就不曾停止过。区别只在于,2001年9月浙江图书大厦开业后,思考获得了实践的验证,其结果是为思考的深入展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P15-17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56页

开  本:16

加载页面用时:137.6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