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南渡北归2:北归
南渡北归2:北归


南渡北归2:北归

作  者:岳南 著

出 版 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02月

定  价:39.80

I S B N :978754044760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古籍  >  古籍与文献整理  >  古籍整理    

标  签: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知识读物  历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二部,着重描述了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思想变化与不同的人生遭际,时间跨度约为抗战中后期至1948年末,国民政府抢运国宝与“抢救学人”计划,连同选举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为止。突出地再现了董作宾、李约瑟、童第周、陶孟和、沈性仁、梁思永、蒋梦麟、闻一多、刘文典、罗庸、郑天挺、吴晗等中外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里,颠沛流离,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从不同的角度还原了西南联大学潮与闻一多被刺案真相,对自由知识分子群体于时代大潮中的分化与演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究,被蓄意掩盖的历史隐秘得到了充分揭示。

TOP作者简介

岳南: 山东诸城贾悦镇人,1962年生,先后毕业于诸城五中、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现居北京。 著有《复活的军团》《日暮东陵》《天赐王国》《风雪定陵》(合著)等考古纪实文学作

TOP目录

第一章 穿越历史之门
研究乌龟壳的人
郭沫若赐给的教训
抗战八年第一书
第二章 闻道在蜀郡
李约瑟的李庄之行
到野外捉青蛙的童第周
结缘在山中
一代名媛沈性仁
第三章 小镇故事多
此情可待成追忆
由决裂到言和
李约瑟难题的症结
第四章 山下旌旗在望
一号作战计划
一寸山河一寸血
江水无语东流去
第五章 胜利的前夜
延安访问
毛泽东与傅斯年夜谈往事
梁思成:日本京都、奈良的恩人
天降喜讯
日月重光
第六章 北大春秋
弃北大入内阁
蒋梦麟辞别北大之谜
周作人骂傅斯年“驴鸣”
第七章 血染红土地
“独眼龙”被困五华山
李宗黄入主云南
“一二·一”惨案
第八章 大角逐
关司令痛殴李宗黄
神秘人物暗中操纵学潮
学潮汹涌中的傅斯年
第九章 大幕在黄昏中落下
梅贻琦夹缝中突围
闻一多与傅斯年叫板争胜
联大悲情录
南雁北归春迎客
第十章 独宿春城烛炬残
“国宝”刘文典
铁蹄下的书生骨气
刘文典月下讲“红楼”
神秘的磨黑之行
闻一多对刘文典一剑封喉
第十一章 血性男儿
站在革命对立面的闻一多
青岛大学的“驱闻宣言”
闻一多与“二家”
第十二章 从学者到“斗士”
陈梦家与吴晗
专业不同心同仇
十字街头异乡客
第十三章 闻一多之死
“斗士”是如何炼成的
谁缔宣和海上盟
子弹穿过头颅
第十四章 残阳如血
胡适归国
谁知明月照沟渠
马神庙旁,一片神鸦社鼓
第十五章 还都南京
山坳里躁动的灵魂
英辞未拟,惜此离思
有情人终成眷属
冲出夔门
81名院士出笼
编辑絮语

TOP书摘

第一章 穿越历史之门

研究乌龟壳的人
陈寅恪与李庄失之交臂,标志着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由盛转衰。当年史语所的主将赵元任,早在昆明时期就弃所而去,跑到美国任教于夏威夷大学,后转耶鲁与哈佛大学任教,从此再也没有与战火熊熊的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史语所在李庄的另外几员大将如梁思永仍重病在身,只能躺在病榻上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李济的主要精力仍放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李方桂也已离开李庄到成都燕京大学任教,凌纯声不久即到重庆教育部蒙藏司做了司长,只有董作宾、吴定良、芮逸夫、石璋如等几位元老还在李庄板栗坳这座孤独的“山寨”里艰难度日。面对日渐冷清且有些悲凉的境际,大家仍苦撑待变。正如石璋如所说:“留下的几个人不管如何,依旧规矩工作。”
面对日渐衰退的学术阵营,傅斯年决定再行招聘研究人员特别是青年学子入所,除充实所内实力,还有一个更长远的目的,就是“培养学术研究的种子”,以为国家学术事业延续香火。恰在此时,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携弟子屈万里来到李庄。
王氏以学识渊博名冠一时,当年在他的协助下,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不仅在济南郊外成功地发掘了著名的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还成立了山东古迹研究会,史语所的傅、李、董、梁等都是该会委员。正是由于这一连串的关系,作为山东籍的傅斯年与王献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抗战爆发后,济南沦陷,王献唐得到某机构的资助,携弟子屈万里来到李庄投奔傅斯年,避居板栗坳继续学术研究。王氏不远千里来到此地,除与史语所几位主要人员有故交,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此处有战时后方最大的图书馆——几十万册藏书可供参考。
与王献唐一同前来的屈万里,1907年出生于山东鱼台县,启蒙后由取得生员功名的父亲屈鸿生亲自授读古文,打下了深厚的旧学根底。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屈万里自郁文学院辍学返乡,由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栾调甫推荐给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从图书馆馆员一直做到编藏部主任。其间屈氏开始阅读馆藏文字学书籍,并随王献唐学习古文字,学业大进,后决心治甲骨学。抗战爆发,在济南沦陷的前夜,屈万里主持将馆藏书籍先运往曲阜,再运至四川乐山秘藏,随后迁往重庆。1940年任职中央图书馆,1942年辞职,随王献唐辗转来到李庄板栗坳深山蛰居。由于屈氏此前已有较厚的甲骨学功底,傅斯年决定让其补到史语所三组,跟随董作宾整理甲骨文。
自1943年殷墟第9次发掘之后,董作宾把主要精力用在前9次发掘所得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中。据统计,前9次发掘共得有字甲骨6513片,经过墨拓、登记、编号,选出3942片,于1935年编辑完成《殷墟文字甲编》(以下简称《甲编》)图版部分。按照计划,与图版相对应的还有一部《殷墟文字甲编释文》(以下简称《释文》),即对图版加以考证和解释的文字说明。《释文》由董作宾的助手胡福林(厚宣)负责撰写,但胡氏在昆明龙头村时期不辞而别,转而跟随顾颉刚、钱穆等在成都齐鲁大学另起炉灶,搞甲骨文研究,并招兵买马,开山扎寨,公然与史语所抗衡。此举在给董作宾造成心灵创痛的同时,也给他的研究工作造成了很大被动,胡福林在昆明负责的《释文》工作随之流产。
当史语所迁到李庄后,董作宾曾设想找一个懂甲骨文的人重新撰写《释文》。1941年10月16日,李济赴重庆公干,梁思永在致李济的信中提到“彦堂兄请兄觅聘一顶替胡厚宣的人物,嘱弟转告”即指此事。当时,学界中人特别是青年学子大多已无心搞学术研究,纷纷思走,想方设法到条件好的城市和利禄厚实的机关做事谋生,根本无法找到适当的人来这偏僻贫穷的李庄,研究在许多人看来百无一用的乌龟壳。无奈之下,董作宾只好请李庄士绅张官周荐介,把正在李庄宪群中学(南按:由张官周母亲王宪群以养老田的收入出资创建,故命名为宪群中学)读书的本地青年学生刘渊临找来培养实习,以使其有能力完成此项工作。屈万里的适时到来,正好可接替胡福林的职位,与刘渊临一道协助董作宾完成未竟之业。尽管如此,由于胡厚宣中途撂了挑子,屈万里接手后用了很大力气才理出了头绪。当1948年《甲编》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时,屈万里的《释文》却迟迟赶不出来,直到1961年6月才得已出版——这时的出版地点已不是大陆而是台湾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大陆学者所能够看到的,就是一部由乌龟壳墨拓成形、未经考释和注文的黑糊糊的《甲编》——这是胡福林的不幸,更是中国甲骨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事业的不幸。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26

开  本:16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62.5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