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长征(上下)
长征(上下)


长征(上下)

作  者:王树增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丛 书:王树增战争系列

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定  价:90.00

I S B N :9787020083077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纪实/报告文学    

标  签: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中国文学  文 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编辑絮语  [展开]

TOP内容简介

    《长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长征》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大量描写长征的作品中显得特色鲜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里最有阅读价值的一本书。
    据悉,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曾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1901年》获鲁迅文学奖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此外,他还获过中国报告文学奖、曹禺戏剧奖等。他的新作《长征》,在出版过程中受到了新闻出版署、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出版集团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导的高度重视。

TOP目录

第一章  突出重围
  1934年10月·贵州甘溪
第二章绚丽之梦
  1930年11月·江西瑞金
第三章  十送红军
  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第四章  路在何方
  1934年10月·粤北与湘南
第五章  山河苍茫
  1934年11月·湘西、皖南与豫西
第六章橘子红了
  1934年11月·湘南
第七章血漫湘江
  1934年11月·湘江
第八章  恭贺新年
  1935年1月·乌江
第九章  夜郎之月
  1935年1月·遵义
第十章  残阳如血
  1935年2月·娄山关
第十一章  巴山蜀水
  1935年3月·川北、湘西与陕南
第十二章金沙水畔
  1935年4月·金沙江
第十三章  喜极之泪
  1935年6月·四川达维
第十四章  黑暗时刻
  1935年8月·松潘草地
第十五章  北斗高悬
  1935年9月·陕南与甘南
第十六章  天高云淡
  1935年10月·陕北与川西
第十七章  北上北上
  1936年7月·四川甘孜
第十八章  江山多娇
  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TOP书摘

    货郎带来的消息使那个蒙蒙细雨中的偏僻小镇一度陷人混乱之中,人们纷纷收拾起可以携带的财物逃进深山密林,只留下一条横贯小镇的空荡荡的死街。那个消息说:“赤匪来了。”
    湿润的天地间只有细雨落人红土的沙沙声,寂静令进入小镇的红军官兵感到了一丝不安,他们沿着街道两侧的土墙停下了脚步。二十二岁的前卫营营长周仁杰在把这个空旷的小镇探视了一遍之后,站在镇口下意识地朝通往县城方向的土路上看了一眼——就在这一瞬间,他看见了从朦胧雨雾中突然闪现出的三个穿土黄色上衣和短裤的人,以及三个人身后跟着的那条同样是土黄色的狗。
    接踵而来的巨大灾难令这位年轻的红军营长永生难忘,即使在十六年后他已成为新中国的海军将领时,回想起这个瞬间周仁杰说他依旧会不寒而栗。那三个土黄色的身影和那条土黄色的狗的突然出现所导致的后果影响深远:它不仅使红军的一支部队在艰难跋涉数月之后面临着一场恶战,而且对于整个中国工农红军来说它还是一个危险的预兆,预示着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军事转移将是充满艰辛与磨难的远征。
    这一瞬间发生的时间是:一九三四年十月七日上午九时。
    甘溪,贵州省东北部石阡县城西南二十公里处的一个南北走向的小镇,小镇被险峻的山岭环抱着。
    叙述数十年前发生在中国的那次非同寻常的军事行动——长征,必须从远离中央苏区和主力红军数千里之外的甘溪小镇和一支红军部队开始,理由很简单:尽管当时中国的红色武装已经被分割成若干个孤立的区域,但红军始终是一个整体。所有的红军成员,无论是占少数的政治军事精英,还是占多数的赤贫的农民官兵,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仰,他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早的政治追求。所以,没有理由把一个人或一支部队认定为中国革命史上的政治主角——自人类进入有政治纷争的时代以来,所有推进文明的力量从来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而只能是某一种理想或某一种信仰。
    周仁杰的前卫营所在的部队,在当时的中国工农红军中被称为第六军团。第六军团两个月前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根据地,那片根据地在山高林密的江西境内,有一个至今令无数中国人向往的名字——井冈山。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三日,已经在根据地转战了近五年的第六军团接到了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命令:由于局势日益恶化,“六军团继续留在现地区,将有被敌人层层封锁和紧缩包围之危险”,因此必须撤出根据地,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六军团的有生力量”,并运用游击战争“破坏湘敌逐渐紧缩湘赣苏区的计划及辅助中央苏区之作战”。而一个特别之处是,命令要求第六军团把一切都带走。仓促的准备之后,第六军团在八月七日这个炎热的日子里动身了。他们不知道撤离根据地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有什么意义,他们不知道此刻的撤离对于他们几乎等于在走向虎口,他们甚至连最终要去哪里都不知道。他们知道的仅仅是:必须在敌人逐渐压缩的重重包围中冲出去,然后在偌大的国土上重新寻找一块可以生存之地。
    突围行动开始了,整整四天之内,第六军团七千多人的队伍不停地在碉堡群中穿梭。碉堡群是国民党军为封锁红色根据地修建的,在交通干道上黑压压地连成一线。
    P2-3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854页

开  本:16

加载页面用时:75.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