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白先勇文集(4)--第六只手指
白先勇文集(4)--第六只手指


白先勇文集(4)--第六只手指

作  者:白先勇 著

出 版 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年04月

定  价:32.80

I S B N :9787536028456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纪实/报告文学    

标  签:综合作品集  名家作品  中长篇小说  散文随笔  中国文学  个人作品集  中国古代  综合  中国当代  文学  当代小说  小说  其他名家  中国现当代  名家作品及研究  白先勇  名家名作  中国当代小说  当代  中国  作品集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白先勇回来了。六月底回来的。他只是回来玩。文艺的公开聚会根本见不到他的影子。耕莘文教院举办的暑期写作班请他讲两堂课,这位在美国教中国文学的讲师一再叫苦:“讲些什么呢?我从没用中文讲过课——非讲不可吗?”余光中拍拍他肩膀:“在台北,作家演讲是常事。你再待上三个月,电视、电台通通会找你来了!”但白先勇不会待那么久。九月初,他就要回中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上课去了。

TOP目录

第一辑 散文
蓦然回首
《现代文学》的回顾与前瞻
明星咖啡馆
弱冠之年
——《现代文学》二十周年纪念
文建、文教要合乎时代需要
蕉风椰雨的人间乐土
——新加坡模式
天天天蓝
——追忆与许芥昱、卓以玉几次欢聚的情景
第六只手指
——纪念三姐先明以及我们的童年
岂容青史尽成灰
写给阿青的一封信
惊变
——记上海昆剧团《长生殿》的演出
《现代文学》创立的时代背景及其精神风貌
——写在《现代文学》重刊之前
不信青春唤不回
——写在《现文因缘》出版之前
石头城下的冥思
殉情子艺术的人
——素描顾福生
冠礼
文学不死
——感怀姚一苇先生
树犹如此
——纪念亡友王国祥君
落叶赋
台北Pastoral
上海童年
第二辑 文艺评论
……

TOP书摘

书摘
我认识许芥昱,完全是因为卓以玉的关系。虽然很早我便看过许芥昱的著作并且采用他编译的《廿世纪中国现代诗选》做过课本,但直到两年多以前,卓以玉与许芥昱到圣芭芭拉来访,我们才会面。那是一次值得纪念的聚会,那不仅是我第一次见到许芥昱,也是我跟卓以玉香港一别三十年首次重逢。
我们家里都叫卓以玉“老卓”,老卓是我三姐先明在上海中西女中的初中同学,也是明姐少年时最要好的朋友。中西是上海的“一女中”,有点贵族化,学生住校,宿舍很讲究,我去过一次。家人送东西给明姐,我跟着去看她。没想到宿舍里全是咭咭呱呱跳跳蹦蹦的大女生,着实吓了我一跳。明姐拉着她的同房同学,笑着跟我介绍:“这是老卓。”小时候我跟明姐最亲近,我有两只小狮子狗,分了一只给她。明姐的好朋友,自然我也感到亲切,所以也跟着叫卓以玉“老卓”。后来我们到了香港,卓以玉一家也搬去了,恰巧住在我们隔壁街,“老卓”与明姐在圣玛丽仍是同学。她的弟弟以同跟我在小学同班,因此,我们两家来往更勤了。直到我到台湾,卓以玉姐弟去了美国,大家才失去连络。
“重庆精神”
那天卓以玉与许芥昱来访,我仍然叫卓以玉“老卓”,一见面便谈起许多童年往事来,大家都记得很清楚,非常兴奋。三十年来的人世沧桑,一下子都扫到旁边去了。我们讲的是四川话,不仅因为许芥昱是四川人,事实上我们都算属于“重庆的一代”,四川话可以说是“抗战语言”。现在台湾的军眷区还保留着这个传统,一说四川话似乎马上便唤起“重庆精神”来。我跟卓以玉叙过旧后,下半夜,完全是在跟许芥昱谈话,老卓反而坐在旁边当听众了。原因是我有几个急迫的问题要请教许芥昱。许芥昱在一九七三曾到中国大陆探亲,他是极少数在“四人帮”当权的时代,窥见中国大陆真面目的海外知识分子,而且还在阻碍重重的情况下,访问了一些作家,尤其难得的是他见到了沈从文。沈从文是我最敬佩的三十年代作家,我指导过一个美国学生写关于沈从文的硕士论文。有关沈从文的消息,对我来说,简直如获至宝。多年来我们只知道沈从文在北京故宫博物馆从事古物研究,其他一无所知。许芥昱七四年出版那本《中国文坛近况》,可以说是“文革”以来,首次有关沈从文的报导。沈从文抗战时在西南联大教过许芥昱,而且教他小说创作,由许芥昱写他的老师,当然更加亲切体贴。“老师,你的创作生涯呢?”许芥昱急切地问,沈从文无言以对,只好说他的生活经验贫乏,无法再创作。许芥昱痛惋地追问:“可是老师,你有过那么多的经历——”沈从文当然也不便深加解说了。那时正值“四人帮”凶焰万丈时,一言可致杀身之祸。许芥昱了解他老师的处境,所以书中那一段写来十分委婉,但是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怅恨和惋惜,非常感人。直到“四人帮”倒台,八十年沈从文访美,在加大柏克莱校区演讲,才算回答了许芥昱七三年的问题,他说新政府对文学有了新的要求,他本人达不到那些要求,所以便停止了创作。
七三年的大陆
由访问沈从文我们的话题就自然而然转到了“文革”。一谈到这场中国人的大浩劫,我们的酒也喝得多起来。情绪也变得激昂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怎么会发生如此荒谬绝伦的大悲剧?许芥昱一直激动的讲下去,讲到深更,讲到半夜。他承认七三年那次到中国大陆提心吊胆,他的房间被突击搜查,相片胶卷全被抄走,似乎等于递解出境。“四人帮”时期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许芥昱那次算是有惊无险。但他说他的亲友却因此受到不少连累。
许芥昱在抗战时期曾经从军,是真正抗战的一代。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因为生于忧患,国家民族意识特强。胜利后,不少人出国留学,这一群抗过日的中国知识分子,淹留海外,悠悠几十载,花果飘零,家国身世的感慨,特别深沉。明末诗人朱舜水羁留日本时写的两句诗:“海外孤臣竞不归,老来东望泪频挥。”道尽了“海外孤臣”的悲哀,那晚我听了许芥昱的“故国行”,亦深深感到他蕴藏在内心深处那一股无法排解的文化乡愁。
最喜欢的歌
一九八o年春季我到柏克莱客座讲学,许芥昱跟卓以玉都在湾区,所以见面的机会比较多。我一到柏克莱,卓以玉便请我吃饭。久闻“老卓”手艺非凡,那晚八道海鲜,碟碟活色生香,简直是艺术家的杰作。卓以玉是才女,书香世家,能诗能画,又能设计首饰家具,而且样样别出心裁。她的家里挂满了字画,有的是她画的,有的是许芥昱画的。卓以玉八。年夏天曾到台北开了一个个展,她的画色泽鲜润,富有流动的旋律,多半抽象的花卉,令人喜悦,令人忘忧,那天席间还有殷太太.(张兰熙女士)及陈若曦等人,后来大家又唱起歌来。许芥昱的嗓子好,唱了许多老歌。有一首是卓以玉作的词,陈立鸥教授作的曲,歌的名字就叫《天天天蓝》,歌词是这样的:
天天天蓝,叫我不想他也难。
不知情的孩子,他还要问:
你的眼睛为什么出汗?(重复)
情是深,意是浓,
高是苦,想是空。
天天天蓝,叫我不想他也难。
不知情的孩子,他还要问:
你的眼睛为什么出汗?
这首歌的歌词天真自然,曲调优美。卓以玉后来告诉我这是许芥昱最喜欢的一首歌,他过世前没有多久,在一次宴会上还唱过。卓以玉说,这首歌是她十几年前写给许芥昱的。
与沈从文的会见
一九八O年冬天,沈从文夫妇居然有机会到美国来访问。我特别飞到旧金山去会见这位三十年代的前辈作家。许芥昱安排我们在卓以玉家中会面。沈从文已近八十,可是面色红润,精神清健。我心中暗忖:不知靠多大的智慧及运气,这位老人才能逃过“文革”这一劫。那晚又是卓以玉隆重招待,而许芥昱在一旁一直执弟子之礼,至为恭谨。吃完饭,沈从文放幻灯片给我们看,他研究历代服饰,极负盛名,已成一书。老人的学识之渊博,记忆之清晰,令人吃惊。他愈讲愈兴奋,额上的汗也出来了,声音也嘶哑了。看到这位三十年代名小说家讲解千百年前中国妇女的头饰、衣结认真到忘我的境界,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惆怅与惋惜。小说家应该创作写小说,历代服饰应由号古学家去研究。但在无法创作的环境中,研究古文化,应该还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吧!许芥昱在他那本《中国文坛近况》中提到,沈从文担忧文物研究,后继无人。我突然醒悟到沈从文投身研究古代文物,不仅是消极的逃避,也是积极在抢救,在继绝学,在扶植中国传统一线香火使之不坠。“文革”的大破坏差点把我们民族文化的根都折断了。在那个黑暗时期,也许研究古物比写小说更迫切吧。但沈从文是三十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如果要我选三篇“五四”以来三十年间最杰出的短篇小说,我一定会选沈从文一篇,大概会选他那篇震撼人心的《生》。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622

版  次:2000-4-1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93.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