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文化通史.先秦卷
中国文化通史.先秦卷


中国文化通史.先秦卷

作  者:郑师渠 总主编,王冠英 分册主编

出 版 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09年07月

定  价:60.00

I S B N :978730309862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世界史    

标  签:中国文化  中国史  先秦史  历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与创遣。中国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样法,同时也蕴含着她的情感、智慧和民族精神,数千年来,历风雨而不衰,遭浩劫而弥坚,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已提供了不竭的生命源泉,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是我们今天应当加以批判继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TOP目录

绪言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起源
第一节 中国境内直立人创造的文化
一、元谋人及其文化遗物
二、蓝田人及其物质文化
三、北京猿人及其文化
四、金牛山人及其文化
五、其他直立人的文化遗存
第二节 中国境内早期智人创造的文化
一、华北地区早期智人的文化
二、东北地区早期智人的文化
三、南方地区早期智人的文化
第三节 中国境内晚期智人创造的文化
一、南方地区晚期智人的文化
二、北方地区晚期智人的文化
三、东北地区晚期智人的文化
第四节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多元的发生和发展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第五节 向文明迈进
一、权力的出现和垄断
二、英雄时代的兼并战争
三、大禹治水和国家的建立

第二章 华夏文化和三代兴亡
第一节 从野蛮到文明
第二节 三代变迁和华夏文化的形成
一、夏商时期的氏族封建和巫术神权文化
二、周代的宗法封建和礼乐文化
三、春秋战国地主封建的发展和华夏文化的成熟
第三节 华夏文化对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促进和先导作用
一、三代文化对三代政治沿革的促进作用
二、三代文化对华夏民族形成的促进作用
三、华夏文化对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促进和先导作用

第三章 从神本走向人本
第一节 夏商巫史文化的宗教特征
第二节 周初敬德思想对神权政治的修正
第三节 春秋民本思想的发展
第四节 战国人治思想和集权思想的深入

第四章 三代夷夏文化的承袭、交融和影响
第一节 夏文化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早商文化的承袭、叠压关系
第二节 商对四方的开辟及与周边部族的文化交流
一、商的“四土”
二、商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西周、春秋疆域的扩大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西周、春秋疆域的扩大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二、西周、春秋时期华夏文化对四边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战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及对四周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冠带七国”——华夏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前夜
二、战国时期华夏文化对四边的影响

第五章 文字的创制和发展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
第二节 汉字的性质和结构
第三节 先秦汉字形体的演变
一、商系文字
二、西周春秋系文字
三、六国系文字
四、秦系文字

第六章 “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哲学思索
第一节 三代天道观的发展和春秋时期的儒墨“显学”
一、孔子的哲学思想
二、墨子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战国诸子的哲学思想
一、儒家
二、道家
三、法家
四、《易传》
五、名家
六、阴阳家
七、杂家

第七章 政治层级和血缘层次同构的伦理、宗法
第一节 礼制与大小宗
一、宗法制度与礼制等级
二、爵禄制度与礼制等级
三、宗法与礼制等级的破坏
第二节 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
一、商代兄终弟及到父子相继的发展
二、周代父子相继制与立贵原则的实践
第三节 儒家的伦理观
一、儒家伦理思想的来源
二、孔子和战国儒家的伦理观
第四节 诸子的伦理和宗教观
一、老庄的伦理思想与宗教观
二、墨子的伦理思想与宗教观
三、阴阳五行家的宗教观

第八章 官学到私学的发展
第一节 史前的社会教育及学校的萌芽
一、史前教育的特点
二、学校的萌芽
第二节 夏、商、周的官学
一、夏代学校的产生
二、商代学校的发展
三、西周的学校及其教育制度
第三节 春秋战国私学的兴盛
一、孔子办私学
二、墨家的私学集团
三、儒家思孟学派的教学活动
四、荀子的教学活动
五、《大学》、《学记》对古代学校教育的论述
第四节 齐国的稷下学宫和法家的教育主张
……

第九章 奠基阶段的史学
第十章 衣被百代的多彩文学
第十一章 原始、神秘、高超、辉煌的民族艺术
第十二章 自然科学最早的探索
第十三章 三代风俗

TOP书摘

插图:


春秋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从西周晚期开始,周四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西方、北方的戎狄、j严狁和东南方的淮夷、徐夷经常大举内侵,使中原地区形成了“诸夏”和各少数民族相交杂处的局面。“南夷与北狄交”,周朝“不绝若线”。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齐桓公等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开始了一个多世纪的争霸战争。“尊王”,是为了团结诸侯,体现统一;“攘夷”,是明确抵御外寇的口号,同时也是为了“严夷夏之别”。争霸的结果,“用夏变夷者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民族融合有了大的发展:狄族由被抗而分散,楚人由被攘而同化。到春秋末年,北方的狄族尽被晋吞并,东方的夷、戎都被齐、鲁征服,中原和西方的戎被秦、晋、楚瓜分,春秋中期崛起的蛮族吴、越也被同化成为东夏的盟主,东南西北各个强国都带着与蛮夷戎狄融合的成果交汇成一个民族——华夏族。从此,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都进入了华夏族的版图,“夷蛮戎狄”成了更远的“四裔”的少数民族的概念。
不仅族属上同归于华夏,春秋时不少部族祖先的谱系也渐渐和华夏同归于一源。《国语·鲁语》记载展禽归纳三代祀典时说:“有虞氏谛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谛黄帝而祖颛项,郊禹而宗鲧;商人谛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谛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这里,商人的祖先也被说成是黄帝的后裔,即是这种谱系认同的一例。“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跟源起于渭水流域的周有比较深的渊源关系。而商起于东夷,无论如何和黄帝是攀不上血缘关系的。展禽说商人是黄帝后裔,显然是华夏族形成以后谱系认同的说法。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39

版  次:1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108.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