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文化通史.辽西夏金元卷
中国文化通史.辽西夏金元卷


中国文化通史.辽西夏金元卷

作  者:郑师渠 总主编;任崇岳 分册主编

出 版 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09年07月

定  价:55.00

I S B N :978730309867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外国史    

标  签:中国文化  中国史  隋唐宋元金史  历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与创遣。中国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样法,同时也蕴含着她的情感、智慧和民族精神,数千年来,历风雨而不衰,遭浩劫而弥坚,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已提供了不竭的生命源泉,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是我们今天应当加以批判继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TOP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多元的社会与多姿多彩的文化
第一节 各少数民族政权政治、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一、辽代
二、金代
三、西夏
四、元代
第二节 政权对峙对文化的制约
第三节 中原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一、辽代
二、金代
三、西夏
四、元代

第二章 文化精神与特点
第一节 殊途同归:各少数民族政权一致推崇儒学
第二节 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的汇合
第三节 文化交流范围的扩大

第三章 文化论争
第一节 聚讼不决的正统之辨
第二节 元代释道之争

第四章 规模空前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 辽与宋、中亚的文化交流
一、辽与宋朝的文化交流
二、辽与女真、高丽及西北地区的文化交流
三、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
第二节 金与宋、西夏、高丽的文化文流
一、金与宋朝的文化交流
二、金与西夏、高丽的文化交流
第三节 西夏与辽、宋的文化交流
一、西夏与辽的文化交流
二、西夏与宋的文化交流
第四节 元朝中央政府与宗藩国的文化交流
第五节 元朝与毗邻诸国的文化交流
一、元朝与高丽的文化交流
二、元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三、元朝与安南、占城、真腊、尼泊尔等国的文化交流
第六节 元朝与非洲、欧洲的文化交流
一、元朝与非洲的文化交流
二、元朝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第五章 风格各异的语言文字
第一节 契丹文的创制与使用
一、契丹语与契丹文的创制
二、契丹文的使用与废止
三、已经发现的契丹大、小字资料
四、契丹文的研究
第二节 女真文的创制与使用
一、女真大、小字的产生及废止
二、现存的女真文资料
第三节 西夏文的创制与使用
一、西夏文的创制
二、现存的西夏文文献
第四节 元代的语言文字
一、蒙古语的产生与流传
二、畏兀文与八思巴字

第六章 异彩纷呈的哲学
第一节 辽代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金代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元代的哲学思想
一、元代的哲学家
二、元代的朱陆合流

第七章 五光十色的宗教
第一节 辽代的宗教
一、萨满教
二、佛教
三、道教
第二节 金代的宗教
一、原始宗教
二、佛教
三、道教
第三节 西夏的宗教
一、原始宗教
二、佛教
第四节 元代的各种宗教
一、萨满教
二、佛教
三、道教
四、伊斯兰教
五、基督教
第五节 金代、元代三教(儒、佛、道)归一思想的发展
一、金代的三教合流
二、元代的三教合流

第八章 与汉族有同有异的伦理道德
第一节 辽代婚姻、家庭中所反映的伦理道德
第二节 金代女真人的伦理观念
第三节 从西夏的社会风俗看伦理观念
第四节 元代宗族、家庭、婚姻中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

第九章 教育与科举制度
第一节 辽代的教育与科举
一、契丹的贵族教育与学校的设立
二、科举取士
三、科举在辽朝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节 金代的教育与科举
一、学校制度
二、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内容
三、科举考试
……

第十章 史官与史学
第十一章 影响深远的少数民族文学
第十二章 摇曳多姿的艺术
第十三章 成就斐然的科学技术
第十四章 各具特色的社会风俗

TOP书摘

插图:


2.蒙古国子学创设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选随朝蒙古、色目、汉人官员及怯薛子弟中俊秀者入学。学官有博士、助教、教授、学正、学录、典书等。教材用翰林院译成蒙古文字的《通鉴节要》一书。爱好学习的也可兼习算学,生员初无定额,其后为100人,官府为其提供膳食、费用。延祐二年(1315年),增为150人,其他就学者可作陪堂学业。生员学习二三年,成绩优秀者策题考试,精通者量授官职。蒙古国子学着重培养蒙古族子弟,学习内容(包括语言)都是蒙古文字。管理和考试办法及津贴补助与国子学都不同。蒙古国子学成立时间在国子学前16年,由此可知它的重要性。
3.回回国子学 创设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由翰林院益福的哈鲁丁教授,用“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字)教学,教授对象和学生来源是一般的公卿大夫与富民之子,入学制度与汉人相同。学校以为诸官衙培养翻译人才为目的。泰定二年(1325年),由于回回国子学学生较多,除原已给予津贴补助膳食的学官生员27人外,又增加补助员额25人。可知元朝政府对于这所学校还是相当重视的。
元代按路、府、州、县四级,设相应的官学,但事实上并未普及。
路学创设于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设有教授、学正、学录等官员各一员,府学及上中州学各设教授一员。教授由朝廷任命,其他学官由礼部、各行省或宣慰司任命。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命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学内设立小学,选老成之士任教,并于“其他先儒过化之地,名贤行经之所”,建立具有地方官学性质的书院。诸路都设有提举学官管理教育,学习内容与国子学相同。
元代地方官学,除设以上学校外,还设有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字学和医学、阴阳学。诸路蒙古字学创设于至元六年(1211年),招收诸路府州官员子弟及民间子弟。教材同蒙古国子学,以蒙古文《通鉴节要》为教学内容。学官设置有同郡县学,有教授、学正等。命有司割地以充作学田,为学官、生员提取俸禄和廪给。生员学成通过翰林考试后,可授以“学官译史”。诸路蒙古字学和蒙古国子学都是“国字”教学,都以蒙文译写的《通鉴节要》为教材;两者学生来源大致相同,实际上蒙古、色目、汉官子弟都有去上学的,民间子弟也有不少。这个学校设置目的虽有普及蒙古文之意,同时也有培养“译史”、“学官”的作用。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11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3.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