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作  者:(美)朗 著,杨燕迪 等译

译  者:杨燕迪

出 版 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定  价:158.00

I S B N :9787221081230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标  签:音乐史  音乐  艺术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如书名所示,《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旨在以“西方文明”为整体舞台,展示音乐艺术在近三千年(自古希腊至20世纪初)的漫长历程中所扮演的戏剧性角色。“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在当下“千年世纪”转折点的智力气候中,似乎已经有点过时——它令人联想起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欧洲中心论”所特有的自负和傲慢。目前更常用的替代术语是听上去更为中性和客观的“文化”(culture)。但为尊重原著起见,译者在翻译书名时仍然选用“文明”一词。关于“文明”和“文化”两个术语间的区别和各自的内涵解释,各路学派长期以来存在很多争议,在此不赘。但话说回来,尽管如此,所有稍具常识的读者都明晓“文明”或“文化”大概意味着什么——无非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乃至物质活动)的所有成果。文、史、哲、艺、政、经,均是理所当然的题中要义。具体到“西方文明”,还必须加上一个几乎位于中心地位的要素——宗教。 由此出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将音乐置于极其广阔的“大文化”背景中,用独特的诠释性批评和富于感召力的文字表述考察了音乐如何参与、改变和塑造西方文化面貌(反过来,音乐也同时被整体社会与文化的演变所影响)的历史进程,因而获得了极高的学术威望和荣誉。此书原著于1941年在纽约出版,随即被公认为美国音乐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性里程碑著作。六十年来,《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不仅已成为音乐史学领域的大师级经典论著,而且也被证明对文化史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就单个学者所著的单卷本音乐通史而论,至少在英语世界中,至今尚无任何著作在体现史家的“才、学、识”方面堪与《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相比。

TOP作者简介

作者保罗?亨利?朗(Paul HenryLang,1901--1991)原籍匈牙利。少年时代曾学习大管、研习作曲,但天生多方面的文化兴趣使他最终转向音乐学。青年时代,眼看右翼政治势力上台,社会形势恶化,同时受到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贝拉?巴托克的鼓励,转道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音乐学、比较文学和文化史)和法国巴黎大学(学习文学、音乐学、艺术史和美学)求学。虽然最后的博士学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但整体的知识背景和思想基础均源自欧洲。这种对西方(尤其是欧洲)文化传统全方位的透彻了解和博闻强记其实是他日后撰写《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的直接前奏。

如书名所示,《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旨在以“西方文明”为整体舞台,展示音乐艺术在近三千年(自古希腊至20世纪初)的漫长历程中所扮演的戏剧性角色。

由此出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将音乐置于极其广阔的“大文化”背景中,用独特的诠释性批评和富于感召力的文字表述考察了音乐如何参与、改变和塑造西方文化面貌(反过来,音乐也同时被整体社会与文化的演变所影响)的历史进程,因而获得了极高的学术威望和荣誉。

TOP目录

中译者序
引言
第一章 古希腊
第二章 拜占庭
第三章 罗马
第四章 基督教早期教父时期
第五章 格里高利艺术与它的影响范围
第六章 格里高利艺术的进一步扩散
第七章 哥特风格
第八章 新艺术
第九章 文艺复兴
第十章 巴罗克
第十一章 晚期巴罗克
第十二章 洛可可——华丽风格——情感风格
第十三章 古典时期
第十四章 18世纪音乐的边缘及其实践
第十五章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汇
第十六章 浪漫主义
第十七章 从浪漫到现实主义
第十八章 反潮流
第十九章 19世纪音乐的边缘及其实践
第二十章 通往现代之路

TOP书摘

哥特因素和早期文艺复兴因素的风格调和
英格兰的影响
从这一世纪的第二个二十五年起,来自布拉班特-林堡、佛兰德斯和埃诺等省的音乐家开始显示其原来特性。他们接过高度发展的哥特音乐文化,以清新而不失天真的活力丰富它,恢复它的青春。这样,古老的哥特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气。它变了,但基本上恪守复调音响和器乐伴奏,这一点说明它是马肖的事业的继续。除了音响性质相似以外,早期的勃艮第人还采用哥特晚期培育的那些音乐形式;有乐器伴奏的歌曲和马肖使之定型的复调叙事歌盛行,连叙事歌的浪漫色彩的语调都成功地再现出来。这一时期吸收了许多在马肖那时已经开始有所表现的游吟艺人的因素,也就是说,质朴,同哥特式的复杂结构原则相反。质朴也是旋律结构的指导原则,旋律变得安静而有弹性,线条优美,容易上口。一场风格的大调和出现了;法兰西、英吉利和意大利因素联合起来,与格里高利旋律达成新的关系,从而打开圣乐历史的新的一页。结出的圣乐艺术之果是那么深刻、那么真挚,至今犹为教堂音乐所少有。这一极其奏效的新艺术具有极大的艺术力量和宗教力量,很快就排挤掉保守的老的奥尔加农残余,这也许可以归功于新兴的给格里高利曲调配复调的做法。世俗音乐方面,较晚的文艺复兴尚松歌曲的优雅风度已经明显地出现在用法语歌词写的勃艮第尚松中,而在第戎宫里众音乐家巧妙地创作的简单歌曲中,明白无疑地有着飘逸轻盈的高卢人的民族特征。
哥特人虽仍然偏爱对比强烈的音响,但开始显露出同质音响的苗子,这一半得归功于英国。在世纪之交,有一股英国音乐的影响涌向欧洲大陆,不得不引起历史学家的注意。当时的英国音乐有不列颠人的典型的民族特性:强烈的但事出有因的保守主义,既能进又能退;谨慎掂量新事物,以便作出可能的适应。他们的乐曲显示一种立足于自然朴素的合唱的音乐观,同大陆上偏重器乐的倾向相反。优美的合唱一直是不列颠人的杰出的艺术,尽管在18、19世纪进入多愁善感的枯水期,合唱艺术还是绵延不息。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中开始的、导致20世纪诞生一个杰出乐派的英国民族音乐风格的重新崛起,确立同15、16世纪音乐的直接联系,把英国声乐的原有优点再一次融入英国音乐。英国歌唱家在1418年的康斯坦茨公会议上大获好评;在此前后,英国音乐风格的典型特点开始在法国和勃艮第受到赞赏。风格因素的交流是政治形势的自然继续。百年战争正进入最后阶段,英国人和勃艮第人结盟,正牢牢地插足欧洲大陆。
来自英国的最重要的风格因素是英国的迪斯康特,特别好听,勃艮第人热切地起而效之。两种不同迪斯康特——英国的和弦式谐美和大陆的色彩斑斓——的交汇产生丫所谓的fauxbourdon(福布尔东,也译作假低音),也即莎士比亚所说的faburden(法伯顿)。曼弗雷德·布科夫策尔的一篇精彩的论文颇有说服力地证明,福布尔东的起源和性质一直被人误解。它远非一连串不断的平行三度和平行五度,它是总的迪斯康特学说的一个阶段,一个较晚的阶段;提供对位进行与平行进行交替使用的机会。福布尔东的定旋律被想当然地认为在最低声部,谱上也这样记写;但实际上,它是由最上面的声部演唱,因为两个上声部按照写下的定旋律的原位构思,应用“视觉唱法”(sights)即移位读谱唱出,听觉效果是在这个定旋律上方五度或八度。然而,定旋律从来不出现在原位上,而是在其上方三度,只有乐句的开始和结束处,定旋律才在原位。这个貌似复杂的体系其实很简单。中世纪的迪斯康特歌唱家总是在指定旋律上方根据音程来算出自己要唱的旋律。因此,必须有一条定旋律,至少有一个想象形式的定旋律,作为出发点。由于定旋律不按其谱上位置演唱,所以叫做fauxbourdon,意思就是假低音。有意思的是,布科夫策尔找不到一个相当于这显然是法语的英语对等词,最早的误读,像faburden,比欧洲大陆上的原词要晚得多。
有一些15世纪的理论家提出如何唱福布尔东的指示。印在布科夫策尔文章附录里的一些专著说得很清楚,这是一门即兴演唱的艺术,由此而证实这样一个论点:民间音乐实践用上了艺术音乐。至于福布尔东的艺术加工,则是勃艮第乐派的事了。
英国乐派的重要性在许多文献中都提到,有些在英国,如圣埃德蒙学.院的著名的奥尔德霍尔藏稿,内有大约一百三十八首乐曲是英国人写的,但大多数在博洛尼亚、摩德纳、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康布雷、维也纳和慕尼黑。这一事实使历史学家大伤脑筋,特别在研究邓斯泰布尔时。邓斯泰布尔是英国音乐的重要大师,他的作品散见于欧洲各地,在英国本土却很少。15世纪最重要的音乐藏稿是几部手抄本,抄有15世纪前三分之二年代的一千五百余首作品,是著名音乐学家弗朗茨·克萨韦尔·哈贝尔在特伦托大教堂的图书馆里发现的。这些手抄本收的虽然大都是勃艮第和法兰西一佛兰德斯的音乐,但也有英国作品。不幸的是,英国作品大多简单地标着Anglicus或Anglicanus(英国),所以很难判断为何人所作。具体的音乐实例虽然不多,提到英国音乐及其导师约翰·邓斯泰布尔的文字却很多,而且均属溢美之词。“因此,当今音乐美妙地腾飞,它似乎是一门新的艺术,起源于邓斯泰布尔领导下的英国人,邓斯泰布尔是和高卢的迪费、班舒瓦同时代的人。紧接其后,有现代作曲家奥克冈、比斯努瓦、雷吉斯和卡伦。这些是我听过的最了不起的大师。”这些文字出自约翰内斯·廷克托里(约1446-1511年)之笔,廷克托里是著名佛兰德斯理论家,在阿拉贡的费迪南的那不勒斯宫中任唱诗班指导。廷克托里完全可能目睹英国音乐对他的前几代国人的影响,而且他对艺术和音乐学科的知识极其渊博,他的话应有权威性。
关于邓斯泰布尔,所知甚少;只知道他死于1453年,葬于沃尔布鲁克的圣司提反教堂。他也是一个有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是英国乐派的杰出代表和公认领袖;这个乐派成员还有莱奥内尔·鲍尔、约翰·贝内特、福里斯特等等。早期的著述家称赞他是一个伟大的作曲家,对同时代人所起的强烈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后来有些著述家,还有些近人,甚至称他发明了对位,未免有失历史和评论的公允。邓斯泰布尔的作品超越法国经文歌的过时的严格技巧,旋律创意和自由装饰有惊人的创新和朴素大方的美。他的三部结构的音响之丰满,和声之纯净,不愧为几百年来人们景仰的划时代的大师。
继续读廷克托里的文章,会看到一些有趣的见解,意思说,“英国人”不得不放弃领导地位,让给“现代人”(指勃艮第人),因为勃艮第人的想象力极其活跃,一天又一天地发明“novissime”(新式)的歌曲,英国人则不改其作曲方式。这番话证明一个说法:英国之所以能起影响,主要是因为有一些从哥特时期挺过来的风格因素在15世纪新兴的音乐风格中找到肥沃的土壤。但是,英国和意大利乐派都未能在自己的领域里继续前进,益发显出勃艮第乐派之伟大。霸主地位转到勃艮第人手里,他们有自己的伟大的哥特遗产,加上来自英国的健康和来自意大利的妩媚,造就了一个光辉灿烂的综合体,形成一种音乐风格,征服欧洲并决定此后多少年的音乐创作。邓斯泰布尔的作品中有明显的意大利影响,他在意大利住过几年,大多数手稿也是在那里发现的。

TOP插图


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其他

页  数:1040

版  次:2版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81.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