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世界经济史纲(第2版)(全译彩图本)
世界经济史纲(第2版)(全译彩图本)


世界经济史纲(第2版)(全译彩图本)

作  者:(德)韦伯 著;胡长明 译

译  者:吴金希

出 版 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丛 书:文化伟人代表作图释书系

出版时间:2009年04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80208588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经济  >  经济学读物  >  经济学理论、研究与通识    

标  签:世界经济理论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史  经济史  经济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世界经济史纲》是德国著名的社会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最负盛名的经济学著作,西方知识界一直将它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提并论。二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深刻审视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实质,为同一时代的两个思想巨人。
本书中,作者考察了从原始的农业组织形态到庄园制,再到前资本主义等各个时期的经济形态。
在前资本主义阶段,作者重点考察了货币资本、公司法人、法人资本、企业资本、经理制、委托制、股份制以及卡孟达、坐商、汇票、股票、贴现簿记、证券等经济形态。同时。他还精辟地指出:这些都是次要的因素,只是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资本主义之所以只能发生在西方,地中海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外在因素,而由资本主义生产企业产生出来的企业家阶层。将追逐利润的市民精神演变成的资本主义精神,才是决定性的内在原因。

TOP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1864年-1920年),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被誉为〔现代组织理论之父〕。韦伯生于德国埃尔福特,先后求学一地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1888年,他加入〔社会政治联盟〕,开始研究社会经济问题。1891年,韦伯执教于柏林大学,此后又受聘于弗莱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1903年,他与维尔纳·桑巴特创建了《社会学和社会政策档案》期刊,并发表了其成名之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9年,韦伯等人在柏林创建了〔德国社会学学会〕。1919年,他受聘于慕尼黑大学。在此期间,韦伯开展了〔社会和经济通史纳要〕系列讲座,并着手编写《经济与社会》。不过,他未能亲自完成这部巨著。1920年6月14日,韦伯病逝于慕尼黑。他的遗孀玛丽安妮·韦伯邀请著名学者西格蒙德·赫尔曼和麦尔齐·帕尔伊将〔社会和经济通史纳要〕讲座的手稿整理成书,即《世界经济史纲》。

TOP目录

前言
世界经济史纲导读
《世界经济史纲》一书的产生
《世界经济史纲》中的叙述线索
韦伯的理性主题以及对当代的影响
第一卷 古代业组织形态
原始农业的组织形态
财产制度和社会群落的形式
领主产权的兴起及其来源
庄园经济
进入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农民
从庄园制到资本主义

第二卷 前资本主义的矿工业
工业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工矿业发展的阶段
手工业行会
欧洲行会的起源
行会的瓦解和家庭工业的发展
作坊——现代工厂的先驱者
前资本主义的矿业

第三卷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商业与交换
商业的起源
运输业引发的技术进步
商业和商业运输的组织形式
商业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
东西方的商业行会
货币和货币史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银行和银钱交易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利息

第四卷 现代资本主义的起源
现代资本主义的内涵及先决条件
资本主义演变中的外部事实
第一次经济危机
自由批发贸易
16至18世纪的殖民地和殖民政策
工业技术发展与科学发明
城市与市民
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传略

TOP书摘

插图:




世界经济史纲导读
《世界经济史纲》中的叙述线索
叙述的线索
在前面所讲的韦伯叙述方式的特点,对于本书的读者,将会提供某些指导作用。但是,正如前面所叙述的那样,最大的困难在于,从他的各种叙述线索之中,一种具有主题意义的理念如何能被梳理出来。在这里,关键就在于,找到被韦伯忽略掉的主题发展线索的替代物。兰德尔?柯林斯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而被人们采用:那就是从他的这部著作的中心部分,抽象出一个原初模型。在拓展韦伯的理论方面,这个方法被证明非常有用,但是,这个办法有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在这个拓展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对文本讨论的逻辑重构。其结果,对理解著作本身的指导意义会有大的损害。
对于理解本书,还有一种方法提供了指导。在《世界经济史纲》当中,尽管叙述线索的主题计划没有被韦伯在论述中提炼出来,但是,至少可以这样认为,韦伯在计划作为本书主要部分的系列讲座的时候,在他的头脑中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种理念。那就是,作为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建制的前提基础和利润取向的理性会计核算方法,是与诸多要素集合生成并结成一定的关系。如果说,我们记住了,这些概念在产生的过程之中,韦伯是受到经济形式理性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渗透的兴趣引导,那么,上面提及的这种认识应该说就是合理的。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以下摘自本书德文版前言的这一段话,对我们的理解就大有深意:
由于簿记制的渗透和发展,当今的经济制度已经具有高度理性化的特征;而目,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在相当的意义上,还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整个经济史就是一部经济理性主义的发展史。然而,这种理性主义建立的基础就是簿记制。在今天,已经证明,它大获全胜。
韦伯承认,一部经济史可以被看作是建立在簿记制基础之上的经济理性主义发展的历史。既然如此,那么把韦伯的《世界经济史纲》,看做是探究与现代工业企业所实践的利润取向方法有一定关系的各种因素的发展,那也就顺理成章、非常合适。累此,我在对韦伯的叙述线索进行概览的时候,一定会遵循这样的一种理念。
在这里,需要澄清几个问题。第一,要记住的是,韦伯在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两套与资本会计核算相关的因素:一套就在本书中,另外一套在《经济与社会》里。虽然他的资本主义前提的形式理性特征我是用后者来构建的,但是,,看来在这里,引用《世界经济史纲》所列举的六个因素来阐释该书的主题意旨,应该说还是比较合适的。为了方便起见,在这里特把这六个因素重新排列:
①正式的自由劳动力;
②自由的市场交易;
③所有的物质生产资料归企业家占有;
④商业化的经济生活:
⑤应用于生产的具有理性的机器和技术;
⑥可计算的裁决和审判的法律。
第二,按时间顺序,《世界经济史纲》可以分成两个时期。在第一卷到第三卷中,一系列的叙述线索都被韦伯表明,一直到资本主义黎明前的发展史都被他描述清楚。在这一个发展时期的描述中,上面所提到的六个因素,就有其中的4个因素得到了广泛的讨论;而且,这些因素还被第四卷带进到了资本主义时代继续深入讨论。第四卷是后一个时期,其余的两个因素,新的叙述线索也被他引出并得到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不同的叙述线索对某一因素而言都有相应的主题性论述关注,但是,我们要牢记前面反复讲的一个原则,韦伯并没有把一个因素的发展与其他因素的发展完全地割裂开。因此,在每一个因素完全展现之前,我们对所有的叙述线索都必须要理解。
自原始农业共产主义到封建末期庄园制解体的这一段时期,其家庭和政治关系成为韦伯《世界经济史纲》第一篇 回顾的内容。由于以下的两个原因,这一段时间的讨论对韦伯的主题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两个原因,一是对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的梳理,就前面所叙述的六个因素来说,韦伯对妨碍形式理性出现的早期因素已经形成一个基本看法;二是以这种叙述的方式,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中,韦伯回顾了最初出现的正式自由劳动力以及工业品零售市场的早期的解放这两个因素。这方面,最重要的讨论集中在对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关系进行分析的章节,尤其是在第六章 ,韦伯对庄园制向现代资本主义方向迈进重点进行了描述。
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庄园制包含的是一种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可以继承的统治权。这种关系的表现形式无疑有很多种,但不管哪种表现形式,都包括这种农民用劳役、实物或地租形式为地主承担的义务。这种制度在不断的发展中,随着税务优惠权采用承包给宫廷里贵族的政策,这些关系就越变越复杂。王子们向没有武装的农民提供军事保护,并以此来换取农民的税收,这种关系后来竞发展成为相互依存的关系,于是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司法和经济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庄园制瓦解之时,正是自由劳动力出现的关键时刻。它在英国,表现为地主的农产品市场得以发展而出现的必然结果。在这个基础上,“圈地法”政策随后就确立下来。应该说,英国贵族收入的提高,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这些政策最终迫使大量的英国农民离开了自己土地,从而为劳动力从封建统治那里解放出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但是,其他国家的情况同英国大不相同,农业市场的出现,本身并不足以使庄园制解体。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导致庄园制解体,那就是,反对封建地主的斗争是由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发动的。城市资产阶级为什么要彻底反对封建地主,究其根源无外有两个原因:一是农民在庄园里要承担封建地主强迫规定的义务,这样,农民就不可能把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为农业市场提供商品的生产上来;其结果,庄园制极大地限制了农民对这些企业家的产品的购买力。二是,出于行会的政策限制,新兴的企业家又不能依自己的意愿剥削农村的劳动力。我们看到,这两个因素都同自由农民给资本家带来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资产阶级只有切断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纽带,否则自己不可能得到发展。这就是庄园制的瓦解普遍为新兴资产阶级所欢迎的真正原因。
在不同的国家,封建政治经济关系的解体具有不相同的后果。除英国之外的很多国家,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自由拥有土地的农民仍然是重要的经济力量。这尽管仍然会促进资本主义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的发展,但是,这种局面使资产阶级并不能立即剥削大批无土地的农民。显然,这仍然限制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发展。然而,韦伯在第一篇 的结尾处已经注意到了,虽然对资产阶级来说,还不尽人意,但是封建制强加在经济关系上的束缚实际上已经瓦解了;这种瓦解将对自由劳动力和零售市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第二卷,尽管劳动和市场的发展已经提到了,但是,第三卷所关注的焦点却已经转移到了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工业组织形式的出现上来。这样,韦伯在这一卷的开始,又追溯到了古代。自中世纪时期的手工业行会到最早的工厂的发展历程,是他叙述线索的重点,在这些叙述线索中,涉及到私人企业家占有所有的物质生产手段这个根本的事实。除此之外,韦伯在讨论的过程中,还注意到了在前现代时期工业技术和劳动纪律的发展。
在中世纪时期,从资本主义工业组织的角度来看,手工业行会还保留了很多在形式上不合理的政策。制定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确保所有社会成员的传统生活水平。我们看到,只有当生产组织的所有方面都旨在防止行会成员手里的资本积累出现大的差别的时候,这一目的才有可能实现。显然,这就同私人企业家占有一切物质生产手段的愿望相反。手工业行会所担心的是,资本主义力量在某一成员手中得到增强,其他成员的社会地位以及经济地位就会降到工人的水平。正因为如此,其结果就是,行会制定了涵盖生产过程的几乎所有方面的规定,从工具和原材料的使用到劳动分工,再到最终产品的传统生产,以及低效率的规章制度,甚至于在外部,采取具体措施保护某些产品的垄断生产,基本上无所不包。
手工业行会的这些政策,必然导致行会内外的关系与商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对称地发展,最终导致行会的政策瓦解。在这个瓦解过程中,一个新的原料加工制度出现了。它的出现,预示着一个向现代工业组织发展的过渡阶段的到来。尽管,它出现在英国,可以说是个例外,但是,就总体来讲,这个新兴的家庭(工业)制不是从行会制中生发出来,而是从它以外的环境中诞生并在它逐步瓦解的同时得到步步发展。这就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生产过程的规定管理,还是工具的提供,最终都控制在努力独占最终产品控制权的企业家手中。在此,我们看到一个重要现象:工人第一次与生产资料的控制权相分离。
家庭制只是一个中间步骤,但它的最终方向,是朝着出现现代资本主义的工业组织的道路发展。其所以说是一个中间步骤,是因为较少的固定资本自身所具有的分权经营的性质;在第二卷中,韦伯已经研究出向着现代发展的最后的一个步骤,这就是在作坊生产和工厂生产中,家庭同工业的最终分离。韦伯还发现,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多种形式的工业作坊生产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西方的独特之处不在别的,就在于工厂的出现。韦伯把工厂看作是拥有自由劳动力以及固定资本的作坊工业。其中,无论是自由劳动力,还是固定资本,都由企业家来控制,并以资本会计为取向。他对资本主义工业组织的兴起作了详尽的描述。
韦伯还注意到除了生产手段本身之外的工厂出现的几个先决条件,这使得他能够全面地评论其他几个因素的作用。企业家为了确保工厂的成功,必须拥有足够供给的自由劳动力。与他在第一卷中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联系在一起,韦伯进一步指出,在初期,农民同土地的分离,英国处于特别有利的地位,从而出现了“后期工厂资本主义的古典土地”。但是在英国以外的大陆国家则困难得多,行会的衰落使大量手工业者和无家可归的农民陷入赤贫,为工厂提供劳动力,牵涉到国家不得不向这些人提供工作。
相对便宜的生产技术过程是现代工厂最初出现的最后一个先决条件。韦伯观察到了,在早期的这一阶段,这些技术不仅需要劳动纪律,而且还需要畜力、风力、水力,然而,并不需要后来的更为复杂的机械手段。朝着现代机械化过渡的一个决定性的发展最早并不出现在纺织等行业,而是出现在采矿业中,这引起了韦伯的兴趣,他单独用了一章的篇幅加以论述。

TOP插图


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37

版  次:第2版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5.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