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收藏 微博评论
分享到微博:【百道网·庄庸专栏】小切口,大格局,内外宣体的叙述模式之变,不过是一个小切口。从整个国家文艺管理体系的重建,到整个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塑,应是未来十年的轴心——不,从建党100周年到建国100周年,都应试致力于以重建国家治理体系为轴心。
2015年春节,当“神秘的‘朝阳工作室’制作的系列动漫短片《群众路线动真格了?》、《老百姓的事儿好办了吗?》和《当官的真怕了?》火遍网络”,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联想到美剧《新闻编辑室》?
话说,在看这个系列动漫短片之前,我正在构想对《新闻编辑室》进行创意写作的“疱丁解牛”,并且预备专门立一个主题“新‘宣传’体(内外宣)——‘大外宣’战略&近年来从《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到《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的叙述模式变革”,来进行创意写作的研讨与训练;假若可能的话,我甚至想从北大网文创意课到我在中青社“新青年智库”的具体工作中,以如下“时政体小说:讲故事的‘中国内外宣’创意写作研究”的方式,用一部虚构的小说作品,来“创意写作”非虚构的中国“内外宣体”的叙述战略之变。
我甚至为这部虚构小说非虚构研究撰写了如下一段“故事创意构思”(春晚半夜醒来新鲜出炉的哈):
模仿“新闻编辑室”,取名“复兴路上工作室”,(现在得加上一个“朝阳工作室”)还是“新青年工作室”-----甚至,直接就是“中国工作室”?
就是以“真人”入戏。
这是一个特殊的团队,一共9个人;这是一个特殊的部门或者团队;他们是肩负特殊使命的排头兵——文化、娱乐、教育、舆论的操盘手。
面对国内外各种利益群体、集团和势力,直接打“文化战”: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舆论场中,选择自己的引爆点,来领导和主导潮流?
而这种领导和主导潮流,针对的就是三大类群体:分类型、分阶层、分群体的社会“撕裂”阶层;老百姓式的“中国家庭”;以及海内外的青少年群体---文化的逆袭和赢取下一代的战争。
在三大体系的夹逼之中---一个是传统官僚/意识形态体系(官方/执政话语体系),二是现在新兴的个人自媒体体系(个人/民间话语体系);其间还有各种利益集团体系和西方话语体系的夹击-------这个“XX工作室”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找到新公共话语空间中新的话语和叙述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它们强势的领导核心有两个——双核制:一个就像俄罗斯美女一样的年轻女性领导者,从海外归业的精英,熟悉西方的话语体系,来讲中国题材和中国故事;另一个就是夏商周,是这个团队的精神领袖,是灵魂,研判与预判“中国化”的理念与道路,一直在发挥着旗帜和道路的作用——是的,是他在考量“国家文艺管理体系的重建”,考量“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建”,考理国家舆论场、主流新文艺和文化娱乐全产业链的重建……考量在一切边界重塑的过程,如何变革叙述方式,向新的受众讲述新的意识形态?
他们俩配合默契,双核发动,领导着整个复“中国工作室”……探索和实践新的“内外宣体”,讲述中国故事,掌握话语权,争夺文化领导权。
现在重读起来,这个“故事创意”的构思非常的晦涩,不加背景和注脚真的是很难读懂。这也是我天马行空构思故事时典型的状态:构思的是故事,写出来的却是哲学,甚至是玄学。其实,我的思路非常简洁和清晰:
第一,我是想借鉴《新闻编辑室》的写作模式,通过对它进行创意写作的疱丁解牛,来研讨和写作一部“中国工作室”的时政体小说故事的可能性。
第二,这个故事有两个“核心主角”,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猪脚“夏商周”是领袖、是旗帜、是灵魂,以前瞻的视角、敏锐的嗅觉以及对当下时代脉动异乎寻常的切中与掌控,主导着整个工作室“内外宣体”的变革、创新和实践——我甚至设想过他是某个行业达致巅峰之极时突然被“摔”下尘埃(当然,这背后可能有各种阴谋/阳谋论啦),然后,被自己一生的“导师”招抚到主宣这个隐秘的团队中,从此开始自己的王者归来、重至巅峰之路。女猪脚则是像普总裁任命的那个将俄罗斯外宣机构做得到像半岛一样有名的精英干将……
第三,这两个人从零开始,四处寻访(没错,就像好莱坞大片中英雄重组团队一样)得力干将----找到性格各异、各具才干的七个伙伴,组建起了“中国工作室”:从此,他们不在“复兴路上”,就是走在“朝阳路上”,或者,“青年路上”……
第四,于是,这九个人的团队,代表着中国当下“新公共话语空间的内外宣青年先锋”,开始了中国版“新闻编辑室”的工作----当然,不是传统新闻媒体的复兴,也不只是自媒体时代的开始,而是,两者融合发展下新的“内外宣新媒体”……
或者不如说,这九个人的团队,不过是这个庞大的正在崛起的国家话语的青年先锋。他们背后,有一种强大的支撑;他们正在尝试的,正是这个国家未来几十年想做的。
对这方面,我的思路、逻辑如下:
第一,整个国家都需要一种“中国化”的叙述模式,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但是,船大难调头。所以,需要一种尖兵式的先锋探索:复兴路上,朝阳路上,青年路上……“中国工作室”就是一种探索和实践。
第二,这种“中国化”对内对外都有一种共同的思路、逻辑和结构:面对新的受众;采用新的话语;转译新的价值观念。(这一点我在主流新文艺时代的重建中,论述得比较多了。所以,不再多言。)
第三,但是,对外对内也有一种微妙的差异:对外,更强调“中国化”自信、自强甚至是强势——中国故事就是这么讲的!对内,更强调柔和、温暖和治愈系……这种差异近来越明显。
第四,比如,这个新年传递出来的最明确的“内政信号”,莫过于“中国家庭”的重建与重塑了。无数对自己“正当生活条件或更多支配自己生活”拥有“细小要求”的中国人家庭故事,汇聚到了更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视野中“对切身重大利益有自己的关切”并可以提升到一种具有时代高度和族群认同整体性的“中国家庭”故事,其根本的目的,是重建中国家庭得宜合体的社会举止、正确的兴趣习惯和共同的文化标准,借以重塑把他们融为一体的社会“粘合剂”、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我甚至在想,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新青年读物工作室一个重大的机会。因为,在“中国家庭”的重建中,“新青年成长教育”是当下惟一一个重述一个个普通中国家庭切身重大利益关切和细小要求故事的书系……)
第五,最重要的是,从“新闻编辑室”到“中国工作室”,这种内外宣体的重述与重译,就像我在2014年以来反复研判与预判的,在如下大势和趋势——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断细分之后又重新聚合起来,他们在新媒体中的重组(重新组织)方式,不仅仅意味着下一个最佳商业模式的寻找,也意味着个人、群体、国家的链接渠道也发生了变革——之中,预示着整个文学/文艺/文化泛娱乐全产业链的重建,主流新文艺的重塑,以及整个国家文艺管理体系甚至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建与重塑。
是的,小切口,大格局,内外宣体的叙述模式之变,不过是一个小切口。从整个国家文艺管理体系的重建,到整个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塑,应是未来十年的轴心——不,从建党100周年到建国100周年,都应试致力于以重建国家治理体系为轴心。
所以,我想讲这么“一小撮人”对内对外做宣传、面向海内外年轻人讲中国故事的故事——他们或许在复兴路上,或许在朝阳路上,或许就是新青年工作室里。因为,在他们的故事里,有我非常感兴趣的课题,就是:面对新的受众,我们如何用新的话语方式,讲述新的中国故事(中国价值/中国观念)?
从而,在震荡且撕裂的阶层社会里,重建中国各类型/各阶层/各群体得宜合体的社会举止、正确的兴趣习惯和共同的文化标准,借以重塑把他们融为一体的社会“粘合剂”、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并且,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地实现文化的逆袭,争夺话语权和文化的领导权,真正地实现“中国化”?
但这真的是在讲故事吗?我自己都很怀疑。你看,我构思的是小说,结果,最后又变成了哲学——甚至,有可能是政治哲学。
(本文编辑 思敏)
作者:庄庸
来源:百道网·庄庸专栏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