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收藏 微博评论
分享到微博:【百道网·庄庸专栏】我们做这个系列图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深入家庭教育的“内部”,挖掘每个细节、细致、细腻的体验与经验——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一个大教育主题——为每个读者提供一个这样的经验/体验数据库。
亲爱的LL,
“虎妈狼娃”的样稿已经反复修改了几次,里面体现的写作问题很典型。我们需要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且,我觉得,“虎妈狼娃”应该聚焦于幼儿园小班成长和教育问题,并纳入我们整个“今年,我们上幼儿园”的系列出版计划中,来做一个整体的规划和亲子创意写作研讨,对作者进行系列、持续和长期的培育、培养和培训计划。
因此,我把这几次的批注梳理了一下,整理成一个总文档,作为我们的写作备忘录。
1.开头:与其过去式的“概述”,不如直接进入现在进行时的“这一天”
虎妈上班路上还一肚子火,到了办公室后却自责、内疚了一上午:小家伙不过是想自力更生而已,干嘛对他那么凶?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还在生气?
这天早上,本来正进行着正常的起床流程:放儿歌听音乐、妈妈慢慢把给力虎拖至床边“小火车准备开动了”,虎子闭着眼笑眯眯地享受这个过程……
——摘自“虎妈狼娃”第一稿
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是从过去时入手,是对过去的追忆、总结,不如现在进行时能够制造悬念——因为过去式时,叙述者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不容易产生“激动”;而现在进行时,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所以,会有所期待。更容易有代入感。
二是,直接从“这一天”的具体冲突开始,用细节来进行微雕,更容易让人进“场”。
“abcdefg……”最爱听的英文字母歌响起,熟睡的给力虎翻了个身,虎妈上床搂了搂虎子,然后起身到床边慢慢把给力虎拖至床边“小火车准备开动了,到站了”,虎子闭着眼笑眯眯地享受这个过程,然后妈妈抱着去卫生间“灭火”:马桶里着火啦,德思奇(飞机总动员2里的主人公――救援机)准备起飞、舀水、对准火源,灭火,“哗哗哗……”虎子早上的尿细长而悠远,终于结束了。
——摘自“虎妈狼娃”第二稿
2.如何把一个普遍性的概述,写成某一个特殊一天的故事?
接下来环节从来都不曾顺利过,穿衣服,“我不喜欢穿我喜欢的(衣服)”。虎妈被这种神逻辑逼到崩溃,简直陷入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陷阱:首先:不喜欢的衣服他不买。其次:喜欢的衣服买来藏在小自行车车筐里,每日检查但就是不穿。
穿鞋,冬天了还穿凉鞋。洗脸,几乎每天都要哭。这天的导火索出现在穿鞋环节。
——摘自“虎妈狼娃”第一稿
这个情节很有代表性。这样写成“三百字”的概念,实在太可惜了。
能不能再挖掘细致一些?拓展成我所说“三千字”甚至是“三万字”,把孩子的表现和妈妈的都一波三折都挖掘出来。
虎妈被这种神逻辑逼到崩溃,简直陷入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死循环。首先:不喜欢的衣服他不买。其次:喜欢的衣服买来藏在小自行车车筐里,每日检查但就是不穿。
还理直气壮地告诉妈妈:“妈妈,我是忽悠你呢。我买了衣服就是不穿。”穿鞋,冬天了还穿凉鞋,洞洞鞋怕骑小车时磨破,红布鞋怕弄脏,蓝运动鞋要等跑得最快时才穿,都整整齐齐摆在鞋柜里。
洗脸,怕弄湿衣服,不能洗好几下,只能洗一下,“我说过了只洗一下,啊呀,你就是个笨蛋”。
每天早上醒来这段时间时时处处有“地雷”,虎妈为了不节外生枝,小心翼翼地“扫雷”,早上这半小时尽量顺着虎子,但仍不免偶尔踩到颗杀伤力大的。
——摘自“虎妈狼娃”第二稿
这一段的总结很好。但觉得你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的建议还是:
第一, 先写“这一天”的点故事,再来这样“面”上的总结。这样,从阅读习惯上更贴近家长(从具体的事例到普遍的抽象总结),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把“点”上渲染得淋漓尽致以后,家长们有了深刻的印象后,再来想,他一向如此……我家孩子也是这样的。)
第二, 另外,这里面的每一条,其实都可以写成一个具体的细致入微的故事(我相信每一个都可以写成比现在这个故事更好看的一个大故事,不要浪费了!);再排比起来,“归纳”总结出这个“熊孩子”的神逻辑,以及“这一两个月都让妈妈要崩溃了”——这样,会更打动人。
3.妈妈和孩子的冲突与矛盾没有一波三折,情绪从激活到引爆没有一个积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虎子边哭边摆把鞋摆整齐,接着关上鞋柜门。
至此,虎妈的火已经着到头发上,完全压不住了,冲虎子大吼:“都几点了?你整天哪儿这么多事情?天天早上哭,什么事情都能闹一场。都这么晚了,你去不去幼儿园了?你不是要自己拿鞋吗?你快点拿呀。”
——摘自“虎妈狼娃”第一稿
描写妈妈的情绪还是过于平了。没有一层一层地积累,直至引爆。
4.局囿于妈妈—孩子之间的冲突,没有着力于刻划这是一条导火线,引爆的是整个家庭的教育战争。
虎妈想到天天早上上班前都要自己跟虎子磨来磨去,家人这么多大人全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瞬间委屈加气愤将火气推至头顶,满肚子五味杂陈的火气一骨脑全喷向眼前这颗小炸弹,冲虎子大吼:“都几点了?你整天哪儿这么多事情?天天早上哭,什么事情都能闹一场。都这么晚了,你去不去幼儿园了?你不是要自己拿鞋吗?你快点拿呀。”
——摘自“虎妈狼娃”第二稿
这一点其实很重要:孩子引发的家庭战争,这就是导火线。但只是这么简单地交待了一句,实在很不够。可以花一些笔墨来描述和渲染以下三点:
一是虎妈今天急着上班,要开会,要XX……总之,一连串的事件,都逼着她要急着走;
二是,她越急,孩子与磨蹭;中间的冲突和矛盾的张力需要加大笔墨渲染;
三是,在这个时刻,特别需要第三人来帮她,但是奶奶、爷爷都怎么怎么地悠闲,所以,一看到他们那种事不关己,就忍不住来气……要把这些矛盾的因素都演出来。
一串连珠炮似的吼声,终于惊动了虎奶奶,赶紧从屋里出来打圆场,“别哭啦,妈妈都生气啦。”
虎子愤愤地从鞋柜取出鞋,边哭边喊:“你给我穿。”
“你不是不让妈妈帮嘛,自己穿。”虎妈继续河东狮吼。
“在幼儿园我才自己穿呢,在家让妈妈穿。”
——摘自“虎妈狼娃”第二稿
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奶奶的出现不是帮忙,而是帮倒忙;孩子因为奶奶,像是找到了同盟者,相反更跟妈妈捣乱……孩子引发起一场大战争。想象你是在拍电视剧:婆媳本来就有矛盾;再来一个麻辣奶奶给熊小孩撑腰;双面胶的爸爸当了鸵鸟……后果会是怎么样?
5.无论是孩子,还是妈妈,无论是冲突,还是妥协,都发展得过快,显得过于“平”,需要穷形尽相地把波折写出来。文似看山不喜平。
虎子一屁股坐在地上,抬头看着妈妈,一脸的挑衅。虎妈没辙,三下五除二帮虎子穿鞋,虎子却开始教育起妈妈:“妈妈,我要自己拿鞋,你为什么要给我拿?你错了你,你快说对不起。”
虎妈无奈敷衍:“好好,对不起,妈妈错了,妈妈不应该帮你拿鞋。给力虎别生气了。”
——摘自“虎妈狼娃”第二稿
像这些点,都是起承袭转合的关键点。我觉得,还可以写得更细致一些。
总而言之,要把两个人的矛盾和冲突写足,要把虎妈的心理变化状态写得细腻;要用换位思考,把孩子的表现穷形尽相,细致入微。
6.思考和总结过于生硬。感觉和故事不对应。扯得太远了。不如就写虎妈对这一天早上自己的行为的反思。不要太泛太广了。
虎妈上班的路上还在生气,嫌这个小孩子太难缠,秩序感那么强,什么都有自己的主见,还不听别人意见,倔得要命。
生了一路气,到了办公室却开始内疚,本来就是孩子想自立,想自己做事情,就像大人平时教的那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现在他坚持自己做事情,大人却非要去干涉。大人这么自相矛盾的要求,让小孩子怎么把握得准?
——摘自“虎妈狼娃”第二稿
7.下面这些所有“扯”得比较远的思考,都可以写独立的故事。不宜于糅和到这里。
平时不让虎子看电视,不让吃雪糕喝可乐。可每当电影迷虎爸想专心打游戏、看电影时就“格外开恩”,奖励虎子连续看好几集动画片,如果在外面就奖励雪糕和可乐。
可乐、雪糕、动画片是虎爸的三件宝,想让虎子干什么而不可得时就亮出一件法宝,虎子乖乖就范。本来的禁令在大人自私的目的下转眼变成了诱饵。
虎妈对虎爸的这一套非常不屑,总拿垃圾食品和动画片诱惑小娃娃。
——摘自“虎妈狼娃”第二稿
一来就让这个总结变得很复杂,我希望:每个故事和思考都是点对点的;而不要是点对面的。
二是,下面这些扯出去的故事,每一个都有很多的戏剧和冲突可挖。比如,虎爸三件宝所引发的战争。这样一笔带过太可惜了。
8.许多定性的倾向和结论如“本来的禁令在大人自私的目的下转眼变成了诱饵”容易冒险家长读者。
这天晚上,虎妈因去做头发护理比平时晚一小时回家,正在转圈开车的虎子一脸委屈地跑过来依偎在妈妈身边问:“妈妈,你是不是因为我哭,不喜欢我了,所以不想回家?”听了这话,虎妈泪都要涌出来了。
是为了孩子好,但选择的方式却如此的不尊重孩子的天性。而且有些只是为了达到自己自私的目的:别打扰自己,在孩子不饿的时候硬塞东西吃,在孩子不冷的时候偏要加衣服,以自己的价值判断强迫孩子认错,说对不起。
所谓的教育也往往自相矛盾,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却常常越俎代庖。想让孩子有主见,却容不得他们不听自己的意见。想让孩子有秩序,自己却常常打乱他们的秩序。想让孩子勇于尝试,却处处设置禁令。
——摘自“虎妈狼娃”第二稿
一是,一上来就给家长扣帽子,所有的事情都不对;二来,这种结论打击面过宽。我的意见是,不要定性,不要把所有的指责都推向家长。
而是尽量客观地反映整个冲突和矛盾的过程,如实地反映孩子和家长两方面的问题。
然后,反思也尽量是扣在自己主观上的思考:自己在这个过程上有什么问题?对其他家人如虎爸的教育有什么看法?如何去做?
尽量不把这个问题定性为所有家长普遍的问题。
9.我觉得,与其这么生硬地来为每个故事总结一个“面”上的教育理论。不如致力于把每一个点的故事挖掘细致入微,把这个过程上的所有成长和教育的矛盾都展现出来,包括自己的犹豫和家人理念上的冲突……
这些混乱的标准,无疑扰乱了孩子的秩序感,干扰了他们对事情的判断标准。作为父母,是不是应该自己先统一标准,再以此引导孩子。
——摘自“虎妈狼娃”第二稿
其实,把这个写透了,所有,教育理念和理论上的东西也出来了。而不一定非得像现在这样,扣到“大人怎么怎么”了……这样,真的太牵强了。
人物和故事,看来都很意思;现在需要在“写法”上再一步,把它写得更有意思
就像,这是一个好故事。我们需要把它讲得“更好看”。
1.定位:讲故事的成长教育指导书
这是我们的定位。
如果作者能够在“把一个好故事讲得很好看”的基础上,提炼、提升和总结出有用、有趣、有爱有成长教育理论:育儿教先育己……当然更好。
如果不能,只要忠实地纪录孩子的成长过程以及那些焦点、热点,并反思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及其教育理念、换扎和困惑,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牵强地拔高或扒书皮,移来那些看似正确却空洞无用的理论。
因为,我们做这个系列图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深入家庭教育的“内部”,挖掘每个细节、细致、细腻的体验与经验——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一个大教育主题——为每个读者提供一个这样的经验/体验数据库。
这是这个时代最缺的东西:大家都在用宏大的教育理论谈孩子的成长,却匮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只要把这种文本做扎实。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样本,两个、三个……当积累到成百上千个时,它就提供一个丰富的样本数据库。可供我们再做进一步的教育理念和成长理论分析。
2、这本书就聚焦于“上幼儿园第一个半年”的横截面故事
就锁定于从幼儿园报名、准备上幼儿园到真正进入幼儿园小班这大半年的事情来写。把这个一个成长关键中当成一个横载面,把里面涉及到的每一个小事件和焦点都写透。
因为,就我的经验来说:
一是,孩子和整个家庭,在这段过程中经历、经验和体验的,完全可以用一波三折、跌荡起伏来形容。所以,把这一段的故事写足就足够成一部作品了。
二是,在学前教育阶段,这也是大致三岁半左右时,孩子进入人生中第二次最重要的叛逆期。三岁到四岁上幼儿园小班这个阶段,也特别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目前,对这个成长阶段,缺乏足够鲜活的案例挖掘。所以,我们把这个写得越扎实越透,越有代表性。
3.我们可以分三步指导作者提升和驾驭这个题材
(1)是牢牢抓紧“虎妈-虎娃”亲子轴心,来构建整个故事。要学会从妈妈的视角转移到孩子的视角,采用双视角来讲述同一个故事。
也就是说,不仅要从家长的角度来讲述孩子入园的种种事件,对自己、对孩子、对家庭的冲击,细节、细致、细腻地刻划自己的经验、体验和反思。
也要学会蹲下身子,揣摩孩子的心思,学会从孩子的视角,来看这个事件、世界和他人,并讲述“孩子自己的体验”。
孩子在上幼儿园这个阶段,经历很多的“初次体验”:第一次面对老师的批评;第一次同对来自同龄孩子的欺负;第一次要做一个集体人……这些“第一次”的初体验,对孩子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大。
比如,孩子在这个阶段,越来越有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跟别人是有“差异”的;但幼儿园集体生活,让孩子面对老师的批评和“别的小朋友不跟我于一起玩”……这种归属于一个团队的需要和不能很好融入团队的不安,跟孩子自我意识和差异产生了很尖锐的冲突。孩子一系列的不适应、哭闹和折腾都跟这个有关。但是,有关这样的心理和视角我们特别缺乏。
这次孩子的“初体验”非常的重要。我们需要这种从孩子的视角来揣摩世界的故事。
(2)要学习讲述从虎爸、虎奶、虎姥等他人的视角来讲同一件教育的事情。
不能只是从虎妈一个人的视角来讲。像虎爸三件宝,完全可以讲一个独立的“虎爸和虎娃”之间的故事。
然后,围绕这个,可以构建并讲述虎妈和虎爸有关这个的冲突和矛盾。
其他的例推:虎奶、虎姥……孩子无小事,任何一个小问题,都有可能诱发整上家庭的教育战争。
我们可以以虎妈为主要的讲述者,但同时,也要学会用这些不同主要家庭人物的视解,来讲他们跟孩子的故事,跟其他的教育矛盾和冲突。
这样讲下去,更好看。
(3)除了虎娃一家的故事外,还要适当地讲几个有代表性的其他幼儿园小朋友及其家庭的故事,哪怕他们只是很弱的支线。
一是需要与虎娃一家有交集,只有在社会化的“面”的冲突和矛盾中,才能更好的聚焦虎娃一家的成长和教育这个“点”……比如,当虎娃和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了,另外一家是如何处理的,两家又是如何互动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又做了什么。这样,才有可能立体化地反映整个孩子的成长过程。
二是,我们毕竟是要从一家代成为一群人的代言,如果只是讲一家一人的故事,样本性不够。如果增加不同类型的孩子、父母和家庭的故事,可以让“上幼儿园”这半年的故事,更加丰富。
不要怕写不好别人家的故事。当记者的,会观察,会揣摩,也要在创作中假想……写出不同孩子不同的精彩人生。
这个可以参看《一年级》。
4、我们系列化的计划和安排
我们在做一个产品线时,要有比较长远的规划和安排。
这样,如果锁定上幼儿园小班这半年,就做第一本“今年,我们上幼儿园”——让作者往20万字写,我们出时往12万字到15万字——把这个阶段写扎实的话。
我们可以:
第一,把这个作者和作品都系列化:小班上一本,小班下一本;中班上一本,中班下一本;大班上一本,大班下一本……通过系列化,把一个孩子完整的成长档案给纪录下来。这样,可以同步成长,做出非常扎实的文本。
第二,与此同时,我们还可横向系列化地撰写不同类型的家庭为主的上幼儿园的故事。为影视化和动漫化做基础。
第三,当这样做三年后,我们就可以在这个系列文本的基础上,做详细的案例分析和成长教育理论体系的提炼和总结,让我们自成为“专家”,构建我们自己的教育理念、成长指南体系。
暂时先想到这些。
有什么再随时交流和补充。
作者:庄庸
来源:百道网·庄庸专栏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